首页 » 净空法师 » 净空法师全文在线阅读

《净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白话

关灯直达底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白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经文采用江 苏江 宁江 味农居士校正本

前言

老法师讲记摘录: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

佛法,是佛陀的智慧。

佛陀的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明了,而且是正确的明了,圆满究竟的明了,那样的智慧才称之为“佛陀”。

这种说法,乍听之下,是很难接受的!这有点像宗教里面称上帝是“全知全能”。人哪有可能是“全知全能”呢?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所有一切众生,确实都有这种智慧、能力。因此,佛说“众生皆平等”,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是平等的。佛不比我们高,我们不比佛差,都是平等的。虽然平等,可是今天我们的智慧、能力确实不相同。

社会上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痴的人;有能力很强的人,也有能力很薄弱的人。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佛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你迷失了自己的本能,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力。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只是迷了而已。如果能够破除迷惑,你的能力就恢复了。

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教导我们把迷惑颠倒去掉,恢复本能而已。佛只是把你怎么迷的,这些真相说出来;说了之后,你觉悟了,然后你把迷惑放下,就成佛了。

佛法之难,难在它所说的意思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且少有人能理解得了。

说的是一个名词,一句话,本意却不在字面,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因此不能执着言说。执着言说,就迷惑了;光看字面意思,你完全无法理解它讲的是什么;所以,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样你就喜欢了,就得受用了。

许多人,把佛法看成迷信,把学佛的人、信佛的人,当成被神精玻执着于经中的只言片语,理解不了其真实义,只知其字面的意思,其实他完全没有搞明白。这种人,把佛法完全错解了,还自以为聪明,不迷信,真是执迷不悟。

所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能解“如来真实义”者,必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之人。

学佛、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听经?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

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得到。

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坐小船渡到那一边。这个“度”跟“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学佛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把目标订在了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就一定空过,那才叫真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世间人真是可怜。佛看到,“可怜悯者”。都在那里作梦,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跟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觉悟不一样,所以众生在迷,佛觉悟。

妙音居士:

《金刚经》是世尊对须菩提尊者及当时参与法会的大众、众菩萨们讲的,在很多段落上其文意的上句与下句之间的跳跃非常大,有时似乎说不通。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须菩提尊者那样的佛法素养,佛的一个说法出来,我们无法体会到其言外之多重含意,是以无法将上下文的真义串联起来。

好比说,佛在各个段中的种种说法,就像是浮在空中各样物体,相互之间似有不相干之处,但是,如果看它们在地上的投影,就会发现这些影子是连在一起的,而且相互首尾相连成为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个脉络才是文之本意。当然,要见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呀。

目前,网络上虽有不少别人译的《金刚经》白话文,但我约略读来不是个味道,多处地方都将字面意思理解错了。所以,现今有必要将古大德之义依近德之意浅释之,以供初学参考。

此文虽为白话,即有直译,也有意译。因为,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普通话的语法顺序不完全一致。又部分地方仅用今人之俗语译,如“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句的本义为“只须彻底明了一切相皆是虚妄,即不逐妄,便知有真。故见诸相非相,则相不能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也”,现依俗语译之为“若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便是得见如来了”。

如是不一而足,但求能够让初学者不至错解经文的字面意思,以开启学教之确信而已。

文意主要参考江 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和净空法师的《金刚般若研习 报告》之内容。若有“愿解如来真实义”者,请详参此二文。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白话

《金刚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它的重要性、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当年讲“般若”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因此,世尊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的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用现代人的看法,这不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是别题,后面“经”字是通题。

金刚,是比喻。金刚的特性是“坚固、锋利、光明”,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金刚,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称为金刚。“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是希有之宝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见不到了。为什么见不到?众生福保一切众生福报大的时候,这些许许多多的珍宝都自然出现。

世尊用“金刚”来“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这是取它坚固、锋利,能除烦恼;光明映照,能够照破无明。“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见到了。

般若,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们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面,叫做“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波罗蜜,是梵语,义为彼岸到,俗话“到家了”。印度梵文的文法,跟中文相反,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这里讲的是“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

涅盘,有不生不灭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不生不灭。千万不要误会,认为涅盘就是死了;如果涅盘就是死了,不要修,每个人最后一定要入般涅盘,所以不是这个意思。

涅盘,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证得清净心现前,就叫证得涅盘。

涅盘跟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是涅盘,死了就麻烦大了!死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不可以死,死了就不得了,就麻烦大了!决定不能死。学佛,我们就是要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证得不生不死,真的是了断生死,就是要证得,这是圆寂。

本性,性乃本具之意。本具,本来如是,而非从无而有。本自不生,故亦不灭。

烦恼,见思惑也。见思惑皆从我见而生。欲了脱生死,须证不生灭之性。欲证本性,须化除我见。然我见根深,必须用种种法以调伏之,开根本智以断绝之,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

圆寂,即是修行功夫到达究竟圆满清静寂灭的境界,永远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了,不生不灭了。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有生有灭了,就不圆满、不寂静了。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部经完全是我听佛讲的。有一个时期,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都在。

那时,世尊每当吃饭的时候,都会披上大衣,托着饭钵,步行进入舍卫大城化缘。在此城中,世尊逐户依次化缘后,就返回祗园精舍。用餐完毕,将大衣和饭钵收好,再将脚洗干净后,就展开座垫坐定。

提示:

本段所叙述的事情是身教。世尊天天都在做上述表演,表明佛时时处处都在给大众做开示。

如是:不异为“如”,意思就是一样,没有两样,完全相同,这叫如。无非曰“是”,非就是不一样。这里代指后面要说的经文,完全是阿难听到的、看到的,没有别的。

我:阿难的自称,也是有缘听经闻法的众生,即是我,也是你,谁学是谁,谁修是谁。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记忆力超群,所以被推举出来复讲佛的经典,以便众人集结。

闻:反闻闻自性。凡夫耳根都向外攀缘,所以被外面尘境污染了清净心;佛菩萨比我们高明,他的闻向内,不向外。反闻,向内闻自性。

一时:即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将来;这个一时,无时不是一时。此地是指佛住持祗树给孤独园的那段时间。

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在之国。舍卫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丰德”。

祗树给孤独园:佛讲经说法的祗园精舍,大多数经典亦说于此,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祗:祗陀太子之名。祇陀,也是梵语,意思是“战胜”。祗树:祗陀太子布施的树,菩提树,旃檀树等。给孤独:舍卫城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夙怜孤独,好行布施,这个夙是指的多生多世以来,不仅今生如此布施,往世也是如此的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园:由须达多长者从祗陀太子处所换置,树为太子所施,也属两个人共同建造的场地。

佛:指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为慈悲、清净之意,教导众生要修慈悲心、清净心。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见到佛像,听到佛名,提醒自己,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需要觉而不迷,这是佛的意思。

大比丘:大阿罗汉。大,指大悲大愿。比丘:指已受具足戒的男众,破六贼的出家修行者,女众为比丘尼。比丘取清净之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团 体、社团 ,古印度称之为众,此处指修六和敬的僧团 。六和敬,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注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遵守这六条才叫做僧团 。

千二百五十:指世尊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此处用千二百五十表圆满之意。

尔时:当时,那时。此处仍然是指佛住持祗树给孤独园的那段时间,天天都这样做。

世尊:举世最尊之人,是总号,称呼时用。佛的十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

食时:吃饭的时候将至,须先乞食。

衣:袈裟,是梵语,意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主要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

三衣:分别介绍于下。

五衣:梵语“安陀会”,意为“中着衣”,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用处: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佛法传到我国,又因气候条件的不同,就随顺中国人的衣着,僧尼们都穿着汉代的裤袄,代为“五衣”。

七衣:梵语“郁多罗僧”,意为“上衣”,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用处: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

大衣:梵语“僧伽黎”,意为“众聚时衣”或“大衣”。用处: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佛着“大衣”出门去化缘,虽然是为众生种福,然毕竟是乞讨,所以一则要着装齐整以示对施主的尊重,二则是向大众宣示出家人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方便接引众生前来求学。回到住处,要把“大衣”脱下收好,讲经时着“七衣”即可。

钵:梵语钵多罗,此处应翻作量器,谓食应其量,勿过大以制贪。

乞食:化缘,无善缘的以此种下向善的缘由,有善缘的渐次而度脱。

次第:不因贫者不化,不因富者而化,不择贫富,一视平等,按着顺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钵里装满了,就不到第二家;如果钵里很少,不够吃,再托第二家,第三家,到七家钵里头还不满,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变成贪心了。

还至本处:身都回来了,心也要收回来,心意收放之间,可以看到一个修行人的功夫。

饭食:吃饭。宝云经言:乞得之食,分作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一分,拟施贫病乞人;一分,施水陆众生;留一分自食。

洗足:为护众生,赤足(印土常著革履,易伤生命)行乞,恐粘尘染,故须洗之。

坐:结跏趺坐,为佛门常式。跏趺有四益:(一)身心摄敛,速发轻安。(二)能经时久,不令速倦。(三)异于外道,彼无此法。(四)形相端重,令众敬信。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当时长老须菩提,也坐在大众当中,这时便从坐而起。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什虔诚恭敬地向佛请教道:“希有,世尊!如来时时以善巧之方爱护着众菩萨,处处以方便之法教导着众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守护此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呢?”

佛说道:“很好很好。须菩提!如你所说,如来时时以善巧之方爱护着众菩萨,处处以方便之法教导着众菩萨。你现在仔细聆听,定当为你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像这样守护此心,像这样降伏自己的妄心。”“是的,世尊!我很愿意聆听。”

提示:

佛重复须菩提的话,不是无缘无故的,实为须菩提做的印证,证明他所悟不错:世尊在穿衣、吃饭这种平常之事当中,以身教的方式做到“善护念、善付嘱”的。须菩提尊者所提的两个问题,世尊在此处已经答复尽了。“如是”指代的就是“善护念、善付嘱”二句。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这师徒二人之间已经讲圆满了。但是,世尊讲的“如是”也有启后之意,是要在接下来做更为详细讲说,所以须菩提尊者也就装作没听懂,所答对的意思是:我今谛听,“愿乐欲闻”。他这一句的含义就很深了,一则是要顺世尊之意展开下面的经文;二则是代参与法会的大众启请;三则是为“当来世”的众生启请。

时:这个时候。是佛说此《金刚经》开始的那个时间。

长老:齿德俱尊之称。唐译为具寿,惟显年老;魏译为慧命,唯显德长。罗什法师依当时中国的文义,译为长老,兼含年长与德高二义。

白:指下对上的请求,这是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

希有:是赞叹,属于礼节。赞叹老师让别人听,他听到这个人有这样的德行、学问,那我要跟他学。不拉信徒,让你自发地到善知识这边来求学,赞叹是这个意思。

善:佛时时处处都潜移默化地爱护并教导着众生,言传身教,从来没有中断过。

菩萨:所有真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

善男子、善女人:上文中的诸菩萨,尤指修净业三福的人。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中国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果德。

菩提心:即是大慈悲心,即是清净、平等、觉心。

住:守住,保持不变,令心止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

其心:指凡夫心,即是妄心,生灭不停,是虚而不实之心,与真心相对。

谛听:谛者,真实正确也,一不可以贡高,二不可以卑下。学佛者务须免除以上二病,虚心领受,故云谛听。既能谛听,岂可不说。

如是:如须菩提言,指代上文善护念、善付嘱二句,并有承前启下之义,以展开下面经文。

愿乐欲闻:愿,愿望;乐,好乐、欢喜;欲,希求。若唯心愿而不好乐,闻或不切;能好乐而不希求,闻或不深。闻,听其言、知其义、明其理,要做到得意、忘义、弃言,而能消归自性。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和大菩萨,应该像这样降伏妄心。所有一切众生的种类,像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或者有形象的和无形象的,又或是有妄想的、无妄想的、似觉非觉的,我都使他们证入究竟的涅槃境界而圆满得渡。像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却没有众生被我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倘若菩萨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相,就不是菩萨。”

提示:

世尊以善巧给出了“降伏其心”的方法,即“大而化之”。须知凡夫心量狭隘,所以执著有我,愈是执著则愈加狭隘。若发广度无边之心,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间,执著之心便会泯灭了。“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即是讲事实,同时也是一面作为观照的镜子,让我们用它来比照一下“降伏其心”了没有?如果已经“降伏其心”了,那么他对“度众生”这件事的看法就会像世尊说的那样“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

观照,并非单指“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一个例子而言,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应与之相类。就像镜子照什么里面就现什么,照这个现这个,照那个现那个,而实际上里边什么也没有;不是照这个有,照那个没有,而是照什么都不会有;要心如明镜,毫无分别,毫无执著。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是“度众生,实无众生得度”呢?

这并不是说要把我们看问题的观念改成这个样子,而是“降伏了妄心”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这个样子,这是证果之人的真实看法。因为事实真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要修行功夫到一定程度才能认识到这个真相。当然,这个说法在凡夫听起来好像是互相矛盾的,怎么讲呢?事实上,佛菩萨只是把理论、事实真相、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佛对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众生断惑证真、修行证果,是他自己的成就,佛菩萨没有渡过人呀。你自己不学,佛也帮不上忙,所以说“佛不度众生”。

如果,你说“是我最初将佛法介绍给他的,他后来证果了,从因上说他应该算我渡的。”那么,你就有了对我和他的分别心,把他和我分开了。有这个分别心,妄相就放不下,你就无法破无明,无明破不了,在成佛的路上就无法前进,并且不进则退呀。这一退就不知道会退到哪里去,三恶道是一定会去的。

所以,我们为了不再到三恶道去受苦,一定要发大菩提心,在这一生就要有所成就。而普通人要想有成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到了那里就不会再回来了,然后再慢慢修,一直到成佛为止都不会有问题了。

佛告:是佛对启请人的开示。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

诸菩萨:是指发大心之善男信女,就是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摩诃萨:大菩萨。性德究竟,体用圆满,称为大菩萨。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

众生:众缘合和而生。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灭度:使人证入不生不灭境界,得以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究竟的涅槃彼岸。度,同渡。

有:即执著,执著四相就是分别心。

相:一切所执著的能见闻觉知、能思维、能想象的事物的形象。如后面所讲的人我四相、法相、非法相,都被有情众生所执著,念念不忘、不离、不弃。

寿者相:是事物的真相。一个相生起,灭掉后,换个地方又现一个相,相的生灭是连续的,生灭之间的时间极短、空间位置的变化极小,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只能看到它在一定时间之内的生灭相相续不断而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即“寿者相”,是我们凡夫的眼根能见之相。“寿者相”并不是我、人、众生的生生灭灭的那些个个独立的相,而是这些相连续不断叠加起来所现的假象,是因我们眼睛分辨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错觉,是误会。比如显示器上所现的画面,一秒钟二十四祯,我们无从分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祝

译文:

“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一切事物,应当没有任何执著,广做一切布施。也就是说不因物质的得失而布施,不因音声的好坏、气味的香臭、味道的甘苦、感觉的疏爽、想法的不同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执著任何现象。为什么呢?倘若菩萨不执著任何现象而布施,所修得的福德便会大得不可思义。须菩提!你怎么看?东方的虚空可以想像和丈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再加上南方、西方、北方,这四方以及上方和下方的虚空,可以想像和丈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任何现象而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虚空一样大得不可思义。须菩提!菩萨只能按照我所教的方法来守护菩提心。”

提示: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比如一个圆,布施就像圆周一样有相,我们的心就像圆心一样无住;圆心虽有但找不到,所以无住;若不布施,圆周即不存在,圆周没有了,圆心也没有了,所以若要心住,只能行于布施。若心有住处,便是不应住之处;好比给一个圆心,无论多大,都会包含无数个圆心,也就有无数个圆同时出现了,哪个圆是真的呢?行于布施那个圆周,才是真的,它的心是真的,这个心虽有但找不到,所以无有住处,它的存在完全靠那个圆周标示。这个真是妙。

法:一切能执著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故称一切法。就一切因妄想而显现的万事万物。

布施:菩萨道。菩萨修行的法门,六度万行无量无边,可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六波罗蜜。

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实际上,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布施,属于财布施,有外财和内财,外财指财物,内财如体力等;持戒、忍辱,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萨修行菩萨道,布施而已。

色:色相,指物质及物质的变化。眼根所见之万象皆是“色”,耳根所听者为“声”,鼻根所闻者皆为“香”,舌根所尝者为“味”,身根所接者为“触”,心中所想皆是“法”。

不住:即不执著。本来就不能住,也没什么可以住,心应该像镜子一样,相在镜中现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是不祝住,心就好比摄相机,拍着什么留什么,那个就真的有住了。

福德:即是布施所修积的福,于未来世可以得到善报。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常讲的“五福”:(一)长寿,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二)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三)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四)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为其余四福之本;(五)善终,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