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遍地枭雄 » 遍地枭雄全文在线阅读

《遍地枭雄》第四章

关灯直达底部

    大王他曾有过五年的军旅生活,当兵的地方是在徐州警备区,城市的卫戍部队,相对一般陆军多少要散漫一些,空闲也多一些。尤其到了后两年,他以一个超期服役的老列兵资格,就可又多获一点自由。这些空闲,大王全用来做一件事:读书。他读完警备区阅览室里的书,又在徐州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将那里的书也读完了。这时,他就结下了几个地方上的朋友,他们接着向他提供书,有一次,还带他去过一个师范学院的教授家里拜师,但去过一次之后却没有去第二次。
    大王他曾有过五年的军旅生活,当兵的地方是在徐州警备区,城市的卫戍部队,相对一般陆军多少要散漫一些,空闲也多一些。尤其到了后两年,他以一个超期服役的老列兵资格,就可又多获一点自由。这些空闲,大王全用来做一件事:读书。他读完警备区阅览室里的书,又在徐州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将那里的书也读完了。这时,他就结下了几个地方上的朋友,他们接着向他提供书,有一次,还带他去过一个师范学院的教授家里拜师,但去过一次之后却没有去第二次。关于这次拜师的经过,等一会再说。总之,大王他读过的书,在量和质上,远远地超出他所受的农村初中三年级的程度。如果撇去杂和乱不讲,也超过了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正因为这个杂和乱,大王阅读的面就非常广:小说,散文,诗歌,哲学,医学,数学,地理,考古,军事,只要是到手的一本书,他必是从头到尾地读完。很难说大王有多么深的理解力,但他的记忆力却是惊人的。多少是有一些自觉地,他训练着自己的强闻博记。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从来不买一本书,都是借,倘若有人会送他一本书,那么,他一定是看一页,撕一页,等到看完,这本书就不复存在,就好像被他吃进肚子里面,他将它全部背了下来。可以说,他不是凭理解,而是凭记忆,吸收了书本给他的知识。所以,他的阅读就给了他两项成就,一项是知识竞赛。先是在警备区自娱自乐的联欢会上得利,奖品不外乎毛巾,笔记本,水笔一类的小东西。然后,被推举到师里的比赛上,奖品和名声都要重一些。接着,军区举办的知识竞赛他也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部《辞海》。大王的理想,是到电视台参加竞赛,可却不知道应当通过什么途径,据说需要交一笔数目不小的报名费。其实电视台收钱的说法未必确凿,但大王却似乎喜欢这样的说法,这满足了他的好胜心,说明他所以没能参加电视台的竞赛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没有钱;也满足了他和社会的对抗心,他就此可得出“社会是势利的”这样的结论,两点都是年轻人的心理需要。这是第一项成就,第二项则是他的辩才。他的辩才随了知识的积累,不断地增进。开始的时候,大王是以量取胜,就是将他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堆砌起来。由于强闻博记,辩论的材料就十分富裕,供给充足,一张口就来,似乎是触类旁通,事实上是很拉杂的。但是,却造成一种雄辩的印象,在气势上占领了上风。当这些知识化成词语,就好像自动地,从大王嘴里滔滔涌出,大王他模糊感觉其中隐藏着一条首尾相衔的锁链。是这条锁链,将那么些不相干的环节收拾起来,串连起来,这就是逻辑。大王所受的初级教育没有给予他哲学的训练,他只能靠自己摸索。这个发现使他十分兴奋,用个不敬的比喻,他就像猎犬一样满地嗅着,试图寻找到这个神奇地将种种事物联系起来的隐形线索。这线索埋在他的庞杂的知识之下,忽隐忽现。有时候,他差点儿就拽住它的尾巴了,可惜不知觉中又让它滑脱。一旦从电视里看到大学生辩论会的节目,他便被迷住了。迷住他的并不是双方各持一见的观点,而是,竟然无论站在哪一方,都有得胜的机会。他又模糊感觉到了那条锁链。这条锁链的衔接其实无比灵活,它是可以根据需要去串连那些于己有利的知识,以集合力量,在观点的内容之外,起着推动的作用。他以灵敏的嗅觉,嗅出了具体事物之下的抽象定理,他无法去描绘这形而上的存在,凌乱杂芜的现象——这现象由于他无节制的阅读又繁衍出现象的现象,就像鸡生蛋,蛋生鸡,它们压迫了他的知性。可他就是感觉到那奇异的存在呢!在大学生双方的辩论中,他眼见着失利的一方,攀着这看不见的链子,渐渐地站起来,站稳脚跟。大王他,凭着蛮力,在壅塞的知识堆里,开出一条逻辑的路,他摸着了诡辩的窍门。
    辩论的乐趣很快取代了知识竞赛。而辩论也不像知识竞赛,必需特定的条件,比如,用他的话说,缴纳报名费才可参加电视大赛。辩论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任何一件事也都可作辩论的题目。比如,一盘下到中场的棋局,预测胜负就可一辩;车马炮的功能也可一辩;过河卒的原理再可一辩;棋局的规则更可大辩特辩;于是,何为胜何为负也是可辩的了。辩到此处,下棋这件事本身就都变得可疑了。而这就是大王最为得意的结果。就是说,经过一轮一轮的辩论,最终将辩论的主题推翻,使其不存在。当他在辩论中掌握了主动权,引向预定的方向发展,逐渐接近目标时,他兴奋得都红了脸,全身血液涌到头上,眼睛灼灼发光。他四处寻找辩论的机会,看起来就像是寻衅滋事,人们都有些怕他了。他还没开口,对方就说:我认输,我投降!没有人能作大王的对手。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可上去没几个回合就下来了。大王渐渐感到了孤独,他甚至变得少言寡语,有过那样精彩的雄辩,日常的讲话显得多么无聊而且无味啊!方才说的,他地方上的朋友带他去师范学院的老师家拜师,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他心里想的其实不是拜师,而是,辩论。那位老师住在城西,师范学院的教工宿舍,新盖的公寓楼。老师将他们引进一间四壁都是书柜的书房,因是在家里,老师就穿得很随便,背心裤衩,脚上却怕风寒似的套了一双尼龙丝袜。老师的年纪是在五十岁上下,可说正当学术的壮年。能够分配到新公寓,足见得在学校亦是受重视的。大约是出于一种惜学的古风,才会接待他们这样师出无名的读书青年的拜访。老师将他们引进书房坐下,双方有片刻无语。在他们自然是紧张拘束,在老师,恐怕是不了解他们的来意,而不知从何说起。静了一时,那引见的朋友说:老师有这么多的书啊!老师就回答:不多,不多。老师是朋友的朋友的父亲,而朋友的朋友正在外地上大学,主客就都是生分的。趁了书的话头,那朋友就将大王介绍出场:我这位朋友特别爱看书。老师与大王这就对视了一眼。大王这日没穿军装,一件圆领汗衫,束在宽大的军裤里面。身体不是高大魁伟,甚至还不是结实,但却有一种紧张度,显现出操练与纪律的影响。头发是剃成平顶,展露出平整的额角,眼睛明亮,直视着老师。老师将眼睛移开,问道:平时看些什么书?大王回答:瞎看罢了!老师就温和地教导说:看书还是要有选择地看。大王问:老师以为如何选择好呢?此时,老师的眼睛又回来了,他慈爱地看着面前这个谦虚好学的青年:是啊!书是那么多,而人生是有限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意味着你可能将有限的人生利用到怎样大的程度。就这样,话题从读书转向人生。做老师的,总是会被语言蛊惑,然后迷失方向,他也已对这个青年放松了警惕。本来,青年的目光多少让老师起了戒心,现在,演讲占据了注意力。当他讲到人生的有限与认识的无限的时候,冷不防,青年将话题拉回来:那么我们如何选择读书呢?老师一怔,发现自己离题了,但到底是有学识和修养,立即接住话头:认识,就是认识,我们应该选择的书是从中获取认识,而不是知识。青年又问:什么是认识?什么又是知识?这显然撞上了老师的枪口,老师笑了:知识是不告诉你不知道,告诉你就知道了的,认识却是,简单地说,一个字,就是看,你看见的是什么?你如何去看?所以,知识是第二手的,而认识,却是第一手。那么,好学的青年又发问:什么是第一手,什么又是第二手?老师又是一笑,他简直有点喜欢上这个青年了,完全没有察觉,已经被他牵入一个埋伏圈。
    第一手的,就是你所见所闻,直接反映在你的脑中,心中的一切;第二手,则是别人已经获取的经验与结论,转而由你所获取——那么,青年截断道,那么,这第一手,也就是“所见所闻”里面,是不是包括了别人的经验和结论?老师伸出一只手掌,暂时地挡住青年——举个例子,比如说水——老师举起案上的一杯水,“水”这个说法就是知识,认识是什么呢?是流动的,要渗漏的,无色透明,可食用的一种物质。青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紧接着:“物质”又是什么?老师一怔,放下手里的水杯:你的意思是——这个小小的迟疑,已经使老师开始走入被动。我的意思是“物质”这个词是知识,还是认识?老师不由一笑,这一笑里难免含有着讥诮的意味,因觉着这问题的质量不怎么样。青年对讥诮恰巧十分敏感,他不依不饶地再一次问:物质,是知识,还是认识?因带有情绪,这一遍问就有些像发难。老师便也收起笑容,表情严肃起来:“物质”是一个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总称,是认识的对象;但“物质”这两个字,却是认识的结果,一旦成为结果,便成了知识。青年动了一下,虽然很轻微,却令人感觉他浑身毛发乍起了,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那么就是说,“物质”是一个名称,知识就是名称?老师停下来,看着青年,他不知道青年是要把话题引向何处。此时的老师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了,也可能他就是年轻的,只不过败顶使他看上去像个老先生。青年开始发表宏论了:依老师的说法,这个世界一旦被认识了,就变成第二手的,也就是变成知识,更就是变成名称——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老师怔怔地说了一句,就像在为大王作注释。而大王滔滔不绝——所以说,事实上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名称的世界里,也就是知识的世界,第二手的世界。第一手的世界在哪里?我看不见,您也看不见。流动的物质在哪里?我们分明只看到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这第一手的世界一旦进入认识,就已经是变成第二手的,知识的,名称的,第一手的世界就此灭亡了。你说的其实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重要分歧——老师努力从青年的言论中辨别思路。青年感激地向老师一笑,现在,他们的位置颠倒过来了,青年是老师,老师是学生——这个世界是意识的,意识就是存在,难道不是吗?意识不是存在的一部分吗?听到这里,老师就又是一笑,这一笑是宽心的一笑,他放松下来了,因他看出这青年没有受过训练,思想是混乱的。这笑容又一次激怒了青年,他眼睛更加灼热,言语也更汹涌澎湃,他蛮劲上来了,制胜的心情使他急躁起来,他开始偏离逻辑的线索——存在与意识是共存的,互相依附,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没有存在也没有意识,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最初的形成是鸡还是蛋?这也好像地球的第一次推动,是谁的手?谁能够回答,最先形成的是意识,还是存在?老师觉得青年简直是胡搅蛮缠,他不再发言,从辩论中退出,只是作一名听众。这再次激怒了青年,他站起来——所以我们就很难说什么是第一手,什么是第二手,我们立足的这个世界,可能就是在意识中的,不是有“庄子梦蝶”吗?什么是真,什么是梦?我们现在,可能就是在梦里面,老师您,还有我,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就是一种意识,然而,我们在说话,交流思想,就又是存在了,至少在梦里——老师在内心深处,承认这位青年有发达的头脑,甚至,也承认青年确实读过一些书,可,他还是认为这是一场胡搅蛮缠,简直是开玩笑。他站起身走出书房去,其实他只是去上厕所,但总归是有怠慢的成分在内,至少,可以事先打个招呼嘛!青年的演讲戛然而止,他也知道自己是有些说乱了,而且急切中,把“庄周梦蝶”说成“庄子梦蝶”。
    和老师的辩论成为一场羞耻了。他几乎可以像棋手复盘一样,将辩论的全过程从头再走一遍。他分明是掌握了主动,节节推进,每一个关节都是他占上风,可是,失败的趋势却不可阻挡地笼罩全局。他就知道,他输了。在某些关键的地方,他差那么一点,滑了过去,错失机关。这些机关隐匿在蔓生蔓长的枝杈之间,他就是看不见,抓不住它们呢!可他,是那么一种生性颉颃的人,怎么能叫他服输呢?他抓不住那些机关,不要紧,他可以另开辟一条新路。用现成老套的话说,就是大王他的方法论上出了偏差。他要是甘愿做平庸的人,满足于感性的印象世界,倒也好了;可他不是,他要向抽象的形而上世界攀登,却又缺乏思维的膂力,跨越不了分界线。他就悬在中间。照最通常的俗话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结果,便没了个安身立命之所。有谁能看清大王的尴尬处境呢?匆匆忙忙的人世,都在奔自己的生计,能要求谁去了解大王,一个小当兵的,或者说老列兵的,知识的痛苦呢?比他低的,都敬畏他,像方才说的,怕他;高的,老师那样级别的呢,又不爱与他对话,觉着他野路子,胡搅蛮缠。所以,大王他的内心,是有着无限的孤独。
    当兵又把他当油了。初入伍时的志向在一个接一个干枯的日子里,早已经磨蚀得无影无踪。他是有些眼高手低呢,这是所有的思想者差不多都有的毛病。那些为实现目标必须施行的劳动,在他们看来,都是可笑的,甚至贬损人格。看着人们努力,争取,其中最幸运的人亦不过是入党,提干,进军校,他们高傲的眼睛,最终将目标也看成可笑的了。这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不知不觉中,他们从实际的生活里走出来,人生变得虚无了。而他们又不是真正的思想者,能够在虚无中享受哲学的快感;他们甚至不是虚无主义者,那也可以有另一番乐趣,颓唐的乐趣。他们一半向着虚无,另一半又向着现实。现实的世界并未与他们绝缘,事实上,多少有一点是,因为现实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求,才用虚无来搪塞。他们说,“这有什么意思呢?”原意其实是,这么点小“意思”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总之,他们不是那种彻底的虚无,也不是彻底的现实,两下里都沾一点,所沾的那一点不是去芜存精,各取所长,而是他们要什么就拿什么。因此,他们同时就还是个人主义者。在这一点上——谢天谢地,他们真正做到了彻底,不至于分裂他们的人格。也因此——谢天谢地,他们虽然有一点苦闷,却远远及不上痛苦,他们没有痛苦这种高尚的感情。个人主义者都不会有痛苦的,但也不会有幸福。
    就这样,当兵把大王他当油了。但这“油”并不在表面上,像某些老兵油子那样,军纪松懈,行为放纵,被老百姓骂作“丘八”。外表上,大王恰恰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严谨,这种严谨甚至于超出了军人,而在向政治家靠拢。就是说,他的风度,不止是在仪态上,更是出自内部的一种控制力。老兵复员退伍,是军队里气氛最骚动不安的时候。在这个驻军九个师,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里,流传着许多兵炸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军人复转时期。或是用手榴弹,或是用枪,最不济的也用棍棒敲碎几扇兵营和民房的玻璃窗,发泄心中的愤懑——多年惨淡经营无果。这多是发生在农村兵身上,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希望来到部队,最后希望落空,光阴却一去不返。他们还不是再走上一辈的老路,娶妻生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送行宴上,酒都喝过了量,趁了酒,又说了过头话,有哭的,有笑的,有打起来的。一片狼藉中,大王他却声色不动。他没有沾一点酒,他是早知道酒的坏处的。看上去,就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了。他一个背包来,又一个背包去,回到了老家,浙江西部,与安徽皖南交界的山庄。他到家当年,就结了婚,妻子是等了他五年的初中同学,在乡里小学教书。隔年生下一子,再隔年生下一女。家中的生计是靠山吃山,种菜竹。竹子这样东西是自生自长,到季节只管去采,自有商贩上门收购。早几年,父母就将他与哥哥分了家,各人名下有一片山地,再有几间瓦房。他的复员费加上老婆的积攒,翻造了水泥预制板的小楼,带一个庭院。一院倒有半院盆栽,没有花,全是草本。背靠青山竹林,就有一些归隐的意境。每日里,用胶皮管接了井水浇盆栽,扫庭院,偶尔上山里看看竹子,他连书都少看了,只是看老婆从学校带回的几份报。有时,暮霭中,你看他一个人立于庭院,仰头看着房后屏障般的山,最后一点残照落在他身上,勾出一个清晰的背影。你心里不由会一惊,此人在想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过见识,又读了这许多书的复转军人,从外面的大世界回到闭塞的务农生活里,他似乎显得太过平静了。在这平静底下,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在浙西的山地里,不知什么地方就凹进去个山坳,坳里藏着个小村子,村里头几户人家。这隔绝的生活中,人的长相多少是奇峻的,似乎有些像山中的兽类。身量短小,却可根据需要延长与弯曲四肢。面目五官布局紧凑,轮廓突出,有一种观察的神情。总之是,有着远超出容积,于是压缩起来的能量,是为适应环境生存,物竞天择,进化的结果。大王则与本地人生相不同。他从小就是白皙的孩子,在本地人中间,他还算得上高,这大约也是一种异秉的表现吧!后来,到了部队,他的身体与五官又发生了些变化,变得比例和谐,匀称,这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骨骼肌肉自行调节的结果。在眉宇间,还含蓄地保留了一种来自遗传的机敏表情。他从那个交通枢纽的城市徐州,回到这山坳里,真是沉得下来,三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里,他没有外出过,哪怕只是淤潜县城,只是在收竹笋的季节,接待过几个外面来的客商,来自临安,杭州,甚至还有一个上海。同所有的村民一样,大王也在家里请了酒饭,客商们自然要讲些奇闻异事。比如,有一桩贿赂案,是怎么败露的?一天开常委会,主席台上坐着的领导见底下几个常委,在玩一只打火机。这只打火机很奇异,任谁打都打不着,惟有它主人的手打得着。原来是专为他一个人做的,将他的指模做上去,就认他一个人。领导便想,是谁替他做的打火机呢?派人去查了,不料一查查出个上千万的大案。再有一桩雇凶杀人案。一个人被杀了,可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他有什么仇家,他家也无钱财。寻不到杀人动机,破案就难了,结果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杀手认错人了,于是就杀错了。最蹊跷的事情是一个骗子,从银行里贷到第一笔款,投资房地产;然后以建筑中的楼盘作抵,又贷到第二笔款,投资第二个楼盘;再用第二个楼盘作抵,贷到第三笔款……就此,银行都抢着要贷款给他,因他资金一直在活跃地流动,事业兴旺极了。最后,事情败露,骗子坐了班房,可他的楼盘,却如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长起来——因是贩笋的客商,用了“雨后春笋”的成语,就有一种风趣,主客都笑起来。
    这样类似隐居的生活过了三年之后,大王就有些松动的意思。在他们邻近的县份里,有一座山,应是安徽境内著名的黄山的尾脉,新近开发了旅游业。七、八、九月份旺季的时候,他就去那里做一名轿夫。轿夫中多是山里的村民,原先也是靠山吃山,如今将山一古脑儿卖给旅游开发的集团公司,先还以为赚了大便宜,因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的,不曾想从此没有了生计。可白纸黑字大红印地签了合同,反悔也反悔不得,惟有的办法是村长每日到公司去坐着,再要讨些补偿。一个山里人能说出什么道理来,反是犯了错似的,要人家看在千把
    口子过日子的分上,帮帮忙。但他有山里人的耿劲,早出暮归,像上班的职员一样,一日日地下来,搞得人家怕了他,纷纷躲他,却也并不会再给一分钱补偿。每日清晨,游客们还未上山,村长已经走到设在半山的公司办公室门前,聚在山路平台上的轿夫就喊他:点卯啦!几日关饷?中午吃几荤几素的盒饭?村长手里擎着泡了茶叶的雀巢咖啡瓶,腋下夹一个黑皮包,就像往日去开征粮纳税的会,装没听见人们的嘲骂,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有一点丧家犬的意思。轿夫们再一起哄笑。大王也在里面一起笑。轿夫们的活计其实亦很清淡,因毕竟不算名山,上山的游客并不十分踊跃,又大多年轻力壮,即便要乘轿,不过是好玩,乘一段就打发开了,但终究聊胜于无。像大王这样外来的,本地人多少会有一些排斥,觉着来抢他们饭吃。好在山民生性都很淳厚,竞争意识又不顶强,几日下来厮混熟了,就当自己人一般。大王尤其不跟人争抢,甚至还推让。他外出当兵这几年,也已将山上的活路荒疏了,轿夫更是苦力,认真要争,未必能争过,大王又不指望靠这个养家活口。那么,他究竟来做什么的呢?
    大王终日打量着这座山。从小在山里长大的人,山是同生计联在一起,照理不会有什么欣赏山的雅兴。但大王看这座山,却是有着特殊的心情。日落以后,最后一些游客已下到山底,轿夫们也各自回家,他却还流连在山里。潭水清彻,水里的卵石简直晶莹剔透,鸟在空山啁啾,树叶子落下都掷地有声。大王一个人,对着这座山,这山就像是活起来了,彼此都能听见心声似的。大王从游人所走的水泥台阶走下,走上樵夫和采药人踩出的小道,慢慢偏离了那些人工开发的景点,进入真正的山的腹地。偶尔有几次,他会遇上人,在暮色里紧张地动作,猛一回头,双方都吓一跳。只见那人收拾起家伙,转身就走,隐进杂树丛中。那是山上的村民,趁了没人偷着种和收一点药材,以为大王是旅游公司巡山的人。这陡然邂逅又迅速遁去,并没有使山因此变得热闹,反是更空寂了。大王用手里的棍棒扫着山路边的杂草,草丛里慌慌张张奔走着一些昆虫,可见在这静的深处,其实有着相当活跃的原动力。暮色渐变得湿润稠厚,四下里起来广大均匀的潇潇声,是夜露降下的声音。大王知道是下山回去的时候了,于是踩上一条下山路。回首间,蓦然见一道屏障般的山峦,顶上立几棵松柏,将天幕剪出参差错落的边。天幕是蟹青的蓝,山是黛色,其余的细节都归入这两色里,天地忽变得简约,并且抽象。大王的眼前几乎就要浮现起一个人的面庞,可终究没有浮现,还是隐匿在历史隧道的纵深处,融入无形之中。这个人于大王是无限的远,可是又近在身边,这座山是因这个人得名,这一处,那一处,留下传说。就在这山的顶上。说来叫人不信,大王从来就没上过那顶,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情?顶上有千亩草甸。当年朱元璋——对,此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被张士诚追击,率残部上山,在此屯兵,积养数载,骤然间,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杀了张士诚,一举打下天下。现在,千年草甸已是这山的最重要景点,游客们爬山的目的地。每日里多少人登上山顶,观看那起伏的草浪。好几次,大王已经接近了山顶,可他还是没上去,似乎是,他还没做好准备,他以为他还不到时候。听见“朱元璋”三个字在上山的游客,不论老少妇孺的口中念来念去,他有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悲戚感,还有一种好笑,笑世人轻薄。他想,有多少人,才能懂帝王之心?他对那类牵强附会的传说同样嗤之以鼻,比如某一块石头上,朱元璋曾经睡过觉,等等的,也是轻薄。王气岂是凡人可感悟的?这些小零碎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他还嫌有人闹哄哄地扰了这山的气象。天色向晚,游人走净,他独自徜徉山间,感觉到四周有一种氤氲,渐渐弥漫生起,合拢过来,洋溢于天地之间。王气重又聚敛,这山的真面目显现了。在暮色的薄暗中,谁也看不见大王脸上的微笑,他笑的是世人的浅陋,非要往那顶上去,一双俗眼能看见什么呢?而他,不用看,也不是听,就是——在一起。他不相信《圣经》上的,耶稣现身的事情,他觉着西人有些像小孩子: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卯是卯,太实心眼了。说有神,神就化个人形来了!他也信神,但他信的神却是无形,是钟灵毓秀。
    入秋以后,游人渐渐少了,进入淡季,眼看着树叶凋黄,却有几株变了红叶,如几炬火焰。轿夫们也散了,各自寻找下冬季的营生,相约来年再见。等到来年,聚拢的人多少要有变化,几个年老力衰的不来了,却又添了几个青壮的后生。谁也不会记起曾经有一个缄默的汉子,不怎么与人搭拢,却也有些人缘。肯吃亏,轿夫间起了争执,他会用一二句话调停。像个读过书的人,可从不见他拿书。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只知道不是本地,租住在村里的半间旧屋,自己起炊做饭。收活时在潭里洗澡,捧起水一扑,扑到脸上,倘有人招呼,便呼啦啦一抹,回头一抖一笑,飞溅开的水珠子里头,眼睛一亮。就像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一样,轿夫们也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大王回到家中,住了几日,又出发了。他的老婆,人称叶老师的小个儿女人,问他这回去什么地方,他说杭州,叶老师就不多问了。她已经习惯男人这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习性。他们是初中里的同学,家在相邻两个村庄。叶老师是班上的好学生,而大王只能算位居中游。叶老师平素都不曾注意过大王,在已经发育成少女的她的眼睛里,大王只是未脱孩子形骸的小男生中的一个。在那样的年龄段里,女生们很难注意到同年龄的男生,谁叫他们晚熟呢?三年初中毕业,叶老师如愿升了高中,大王则应征入伍。两年以后,叶老师在县城街上迎面遇见一个军人,骑一架自行车,忽地停在她跟前。叶老师很诧异,不知道此人是谁,等来人报出名字,她依然想不起当年同学中有这样一个体格匀称,态度沉着的男生。当他们靠到路边聊起来以后,她发现这个想不起的男同学竟然记得她的许多事:有一次她得了县里奥林匹克数学奖;有一次体育达标考试,五百米跑了三次她才通过;又有一次,她穿了一件上海买的白色连衣裙。时间就在回想当年中飞快地过去,他们在县城的街边聊了两个小时。下一次见面,就是周日放假。男同学直接来到她家,带了厚重的礼物,烟,酒,保健品,火腿,茶叶,那意思就很明白了。叶家的父母为了回报客人的厚礼,留了午饭。临时杀鸡,割肉,向方才宰了羊的邻居借了一只羊肺,办得很隆重,多少有着些回应的意思。叶老师觉着这位昔日的同窗操之过急了,但心里却是高兴的,因受人积极主动的追求。此人既是旧相识,又是新交情,是了解又是新鲜。再下一日,叶老师就去了他家,见过父母兄嫂,同样吃过一餐饭。饭后,随男同学参观了新房子,也就是他们如今住的这个院落。其时,还只是平房,而且是个房壳子,没有刷墙,也没有铺地,甚至也没有隔间。畅荡荡的房里边,搭了一张铺,是回来探家的男同学临时住的。铺的上方墙壁,贴了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就在这张世界地图底下,男同学和叶老师做了那件所有少年人都好奇的事情。
    叶老师这样的好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大人教训孩子时推荐的榜样,就算是长相好看甚至妩媚的,也不会有男生主动上前表示什么。优越地位养成的骄傲又不允许她主动向人家表示什么。高中里,男女生,尤其是女生,大多谈了恋爱,成双成对的。老师批评起来,也总是拿她作正面的例子,她却不像过去那么喜欢老师的夸奖了。老师的夸奖非但不使她骄傲,反而感到自卑。乡下的女孩都成人早,她也知道,有些女生都有过了和男生的经验,甚至有一二个悄悄去了邻县医院堕胎。宿舍里,女生们因要避着她,用暗语交流避孕的措施。她们的表情并无半点羞耻,而是一种得意。她心里,其实是相当落寞的。现在,简直就像是从天而降白马王子,那样坚决,肯定,甚至带些蛮霸地,攫住她了。当他扶她坐在床沿,从口袋摸出两片药片,用矿泉水喂她吃下,她没有一点疑问,也没有抗拒。凭她从同宿舍女生隐晦的只言片语,她猜想这是避孕药片。她也知道大多数男生不喜欢用避孕套,避孕套而且也不安全。她顺从地由大王摆布。有几次,两人的眼睛上下相对,竟然都很平静,也有一种陌生,好像在问:你是谁?这初次的经验并未达到她原先预期的,出自一个爱读小说的女学生的浪漫想象,以为的如胶如漆,相亲相爱。其中似乎有太多的技术和操作的成分,占去了大半的注意力。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亲密起来,甚至于未来的叶老师都不大能确信,他们的关系就这么决定了。这个人,自从与她有过这样的肌肤接触后,就变得缄默起来,再没有头一次在县城街上邂逅时的滔滔不绝。她发现,他们彼此远远谈不上了解。可是,她依然对这个经验感到满意。尤其是在事后的回忆中,这个经验又渐渐填入了她的那些浪漫想象,变得亲密了。
    大王探亲结束回部队,就没有来信。她不是牵挂,也不是想念,而是觉着做了一场梦。这个人倏忽而来,倏忽而去,显得那么不真实。等到她差不多把这个人放下了的时候,他就又来了。她坐在他的摩托车后边,随他来到他家,又到了那个属于他的院落里。房子还是畅荡荡的一座,孤零零的一张铺,墙上的世界地图还在,略微黄旧一点。他们依然是在地图下面做了那事。这一回,他们彼此都比一年前激动了些,因为动了欲念。紧紧箍着对方的身体,从男欢女爱中生出了些真情。可是大王回到部队上,依然没有信来。对于他在徐州那边的生活,叶老师无从想象,于是也不去多想。到了再下一次探亲,大王又出现在跟前,虽然是有意外的惊喜,但似乎也在预料之中。直到他正式退伍,将房子翻盖,装修,不等涂料干透,便将她娶进了门。此时,她已经从二年制的师范专科毕业,在镇上小学做一名公办教师。她对他依然谈不上有什么了解,但四五年的等待有了确凿的结果,就可证明这是个一诺千金的人。于是,再无他想,铁心跟定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