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从IT到DT » 互联网+:从IT到DT全文在线阅读

《互联网+:从IT到DT》第2节 “互联网+”的内涵:不仅仅是信息化

关灯直达底部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广告、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化的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的内涵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之前,我们把信息化定义为ICT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但是,如果ICT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和使用,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将难以体现。但是互联网,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到来正在改变这一切。

信息化的本质在于“促进信息/数据的广泛流动、分享和使用”。这个结论源于信息的一个本质特征:信息的使用存在边际收益递增性,即信息/数据只有在流动、分享中才能产生价值;流动的范围越大,分享的人群越多,价值越大。而要实现这一点,有两个重要的前提:

·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

·适应信息广泛流动、分享、使用的组织和制度创新。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而第二个阶段是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近20年来,中国宽带通信网络、智能终端、互联网、芯片、传感器和RFID产业发展迅猛,并在企业和人群中广泛安装、渗透,为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安装,可以采用技术改造的思路,但是出发点一定是围绕“信息资源的开发”。例如,企业中的MRPII、ERP和CRM系统为的是在一个企业内共享信息,而接入互联网、安装APP、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要在全社会分享、使用信息。

组织和制度创新,既是信息化的要求,也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但现状是:我国目前的体制、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封闭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企业,莫不如此,这也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最大障碍。以医疗信息化为例,电子病历是病人的“就医全记录”,记载病人的基本信息、健康情况、问诊、用药情况。地区联网、全国联网对于提高诊疗水平、监督医疗行为意义重大,但各地进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管理体制都是围绕“医院为中心”的封闭系统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形成了一整套商业模式、利益链条。实现真正的信息化,让医疗、就诊信息流动起来、广泛分享,会触动很多机构、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会形成抵制。实际上,各地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也是一样。有一种说法:信息化最终将促进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如果信息化的结果只是将各部门、组织的权力固化,将原有业务流程IT化,那么信息化的效益可想而知。

因此,真正的“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安装,以及政策、制度的创新,促进各类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传播、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广泛分享和使用,信息/数据才有可能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才能回归信息化的本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这个本质,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收集、处理的成本。《长尾理论》中指出,技术革命的最大收益是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工业革命使得机械动力的成本大大降低,工厂可以24小时运转;信息革命不断降低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成本;而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互联网的上述特征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潜力爆发出来,它们最有可能成为现今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以电子商务与ERP的关系为例,ERP的推出及其广泛应用原本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受到IT技术发展的限制,ERP应用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即企业与企业之间仍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ERP实际上难以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最后,ERP系统不得不退化为一个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内部实现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及其最新发展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和地域限制,降低信息系统总体拥有成本,真正实现全流程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其中,数据的流动性被释放出来,数据在企业之间流动,发挥了协同的神经传导作用。

ERP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贯通,使数据可以在全流程跑通

互联网改变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以往的企业信息化大多数是“由内而外”发展,先上财务软件,再是ERP,最后是SCM(供应链管理)、CRM、订单系统等;而互联网上长出来的企业是“由外而内”倒逼,例如网商,直接上来就是销售、订单系统,然后再是CRM、ERP。这也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和信息互动范围更广泛、更开放。

互联网影响着产业组织方式和结构。在工业经济中,数据是结构化、集中式、少量、零散、独占的。当数据只掌握在少数大企业、品牌商手中时,企业之间的协同是单向的、线性的、紧密耦合的控制–被控制关系。大公司、品牌商处于价值链核心,对供应链实施线性的控制。在互联网时代,当数据是分布式、碎片化、实时、海量产生的时候,当数据在互联网上是透明、公开和共享的时候,企业内部组织必须随之改变。企业间的协作必须像互联网一样,要求网状、并发、实时的协同。于是,我们看到,在电商企业中会出现数据替代库存、数据驱动流程、数据形塑组织的大量案例。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的全球化、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例如,淘宝网作为架构在互联网上的商务交易平台,促进了商品供给–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通、分享和对接:10亿件商品、900万商家、3亿多消费者实时对接,形成一个超级在线大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释放了内需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