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 »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全文在线阅读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阿帕网

关灯直达底部

泰勒知道,他必须把分时网络思想推介给该网络的目标受众,即接受ARPA资助的研究人员。于是,他在1967年4月邀请这些研究人员在密歇根大学开会,他让罗伯茨向他们介绍相关计划。罗伯茨解释说,计算机站点将由租用的电话线连接。他描述了两种可能的架构:一种是集线系统,就是把一台中央计算机放在奥马哈等地传输信息;还有一种是类似网络的系统,看起来就像一张公路图,上面布满纵横交错,就像随处冒出的线条。罗伯茨和泰勒当时青睐分布式方案,因为这样比较安全。信息可以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直至到达终点。

许多与会者都不太愿意入网。罗伯茨说:“这些大学一般都不愿与任何人共享计算机。他们想自己买机器,然后把机器藏在角落里。”49 此外,如果接入网络,就必须处理网络流量路由,他们不想把计算机宝贵的处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马文·明斯基和他已经调到斯坦福的前同事约翰·麦卡锡。两人说,他们的计算机已经用到了极限。为什么要允许其他人碰他们的计算机呢?此外,路由来自他们不了解、语言也不通的计算机的网络流量也是一大负担。泰勒回忆说:“两人都抱怨说他们会损失计算能力,还说他们不想加入。我对他们说必须要加入,如果不加入,我就把计算机项目拨款额削减1/3。”50

泰勒说话富有说服力,罗伯茨则有种锲而不舍的劲头,两人提醒与会者,他们的经费都是ARPA拨付的。罗伯茨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要建一个网络,你们要加入这个网络,你们要把计算机接入这个网络。”51 如果不入网,这些大学就拿不到更多的计算机购置经费。

思想的火花通常是在会议的交流中迸发出来的,在密歇根会议的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有助于化解反对意见的主意。这个主意是韦斯·克拉克(Wes Clark)想出来的,在林肯实验室,他曾构想过一台名为LINC的个人电脑。与推进大型计算机分时系统相比,克拉克对开发个人电脑更感兴趣,所以他没太关注这次会议。但到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意识到为什么让各研究中心接受网络概念会这么难。他说:“就在我们快要谈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给拉里递了一张纸条,告诉他我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52 在乘坐一辆租来的汽车(泰勒在开车)去往机场的路上,克拉克向罗伯茨及其他两名同事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克拉克认为,ARPA不应该强迫每个站点的科研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路由任务,而是应该设计一个能承担路由功能的标准化小型计算机并分配给各站点使用。这样一来,每个站点的大型科研计算机就只需要承担一项简单的任务,即与ARPA提供的小型路由计算机建立联系。这种方法有三大优势:它能够减轻主站大型计算机的大部分负担,让ARPA有权将网络标准化,还能让数据路由完全分散,而不是由几个大型枢纽控制。

泰勒立马就采纳了这个想法。罗伯茨问了几个问题,然后也同意了。他们决定用克拉克建议的标准化小型计算机来管理网络。这种计算机被称为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接口报文处理机),后来又简称为“路由器”。

他们抵达机场时,泰勒问IMP应该让谁来做。克拉克说,答案是明摆着的:这项任务应该交给BBN公司,也就是利克莱德工作过的那家剑桥公司。但当时车里还有负责ARPA合规事务的阿尔·布卢(Al Blue)。他提醒了一句,根据联邦合约规范,这个项目应该进行招标。53

1967年10月,在田纳西州加特林堡举办的后续会议上,罗伯茨提出了修正后的网络计划。他还为这个网络取了个名字,叫ARPA Net,后来又改写为ARPANET,即阿帕网。但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两地间的网络通信是否像打电话一样需要一条专门线路?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能让多条数据流同时分享线路,就像为电话线建一个分时系统一样?当月早些时候,五角大楼一个委员会已经提出了有关这种数据网络规格的可能方案。

当时,来自英国的年轻工程师罗杰·斯坎特伯里(Roger Scantlebury)宣读了一篇论文,描述他的老板、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es)所做的研究。这篇论文为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把信息拆分为戴维斯称之为“包”(packets)的小单元。斯坎特伯里补充说,这个思想是兰德公司一位名叫保罗·巴兰(Paul Baran)的研究人员独立创立的。交谈结束后,拉里·罗伯茨等人纷纷围在斯坎特伯里身边进一步了解情况,后来他们又转到酒吧里,一直讨论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