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 »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全文在线阅读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第一章 互联网创业基本法则:成为细分市场垄断者

关灯直达底部

李开复

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平均值毫无意义

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种种现象,大部分都是呈正态分布的。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一次考试都有平均分;你年纪大还是小,智商高还是低,都有一个平均值。

但是,正态分布对创业者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用正态分布的思维来想问题——平均水平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子的,平均水平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平均水平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觉得自己只要比“平均水平”好30%、50%就够了,那你就一定失败。

创业中使用正态分布没有意义,那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幂定律。幂定律就是X的负一次方,即X分之一。

它跟正态分布完全相反,正态分布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都在中间,极端的情况很少。幂定律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平均值,平均值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极少数是特别特别伟大的,其他的都可以忽略,这就是幂定律。它的Y值是X分之一,所以你在接近零分之一的时候就是无限大,一千分之一、一万分之一都可以忽略,就这么简单。

图1-1

我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平均值,如果一群创业者的平均身高是168cm,把姚明算进来,这群人的平均身高也就多2cm左右,和之前差别不大。

图1-2

假设这群人的平均身价是30万美元,如果把比尔·盖茨加进去,那他们的平均收入可能就变成1000万美元了,但能说这群人的身价达到1000万美元了吗?不能。只有比尔·盖茨是身价极高的,其他人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其实就是幂定律的简单例子。

创业中有三件关键的事情:投资、战略、人才,都存在幂定律。

资本追逐幂定律,VC赌的是超级冠军

首先,资本是追逐幂定律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它的实际回报从第一年排到最后,一定是图1-3橘色的这条实线。今天一些比较不错的基金,都是因为有一个项目的回报特别巨大,把它的整体回报拉升了。绝对不能说DCM平均给我们四倍回报,它投的就都是回报接近四倍的公司,实际上是有一家回报几十上百倍的公司把大家的值拉高了。

创新工场五年基金的实际回报情况是,最高的回报是200倍,还有很多一倍的没有得到下一轮投资,还有少数是零倍的。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的估值有很高的,达到几十亿的,也有几亿的,就是超级冠军引领了整个的投资基金。因此,创业者应该考虑下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简称VC)的思维模式,因为创业者是跟VC要钱的,VC怎么想跟创业者该怎么做有很大的关系。从VC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有一家是特别棒的,投资靠“撒胡椒面”的模式是不行的。“撒胡椒面”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大堆公司的回报率都很低;第二个问题是,就算有一个项目很棒,VC只占5%的份额,投资回报额也不够大。所以VC,尤其是投早期的VC,对两三倍的回报率是没有兴趣的。

图1-3

VC的模式很简单,找最好的idea投一次还不够,还要投第二次、第三次。好不容易有市场验证了,如果不多砸一点钱进去,它撒钱在里面是不值得的。

假如蔡文胜投了你的天使轮、A轮后,觉得你的项目真的很棒,第三轮想多投资些,你千万不要拒绝他,甚至拉别的投资进来,因为蔡文胜正在表示对你的超级认可。如果以后你融资,可以跟别人说蔡文胜连投我们三轮,对你是非常加分的。千万不要贪图很多个VC,多有多的好处,但是如果有一个VC非常看重你的项目,要投两三轮的话,一定要给他投资的机会。

其实VC对一个公司的期望很简单,希望通过这一项投资可以把整个基金的投入收回来。如果是一个2亿美元的基金,投了你200万,那你最好给它一百倍的回报率,这样,VC就会对你特别好。但你同时要意识到,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有一个我们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创始人来找我,想要跟我道歉。他说:“开复,你投了400万,我们只给你回报了500万,基本上没赚钱。”他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投的时候认为他有机会成为黑马,我们赌了一下,他也赌了一下,最后没成功,那就赌下一次。因为每个创业者第二次、第三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图1-4

很多创业者还是有点儿借钱的心态,觉得自己拿了VC的钱,赔掉了真不好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VC不是银行,而是赌创业者会成功。赌的时候95%都会错,这是正常的。创业者下一次可以再给VC赌赢的机会。

图1-5

垄断才是互联网创业的核心

其次,战略选择也是符合幂定律的。看看不同的行业,你会发现几乎每个领域都是幂定律在起作用。图1-6中,左上角是智能手机各类操作系统的销售分布图,左下角是搜索领域的市场排名,右上角是电商类的销售额排名,这些领域中都只有一家做得特别大,第二家马马虎虎存活下来,其他的根本一文不值。这几张图告诉我们,不要觉得互联网倡导自由平等,人人都有机会,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对于一个公司,细分领域里做不到第一名,就什么都不是。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公司都要做搜索领域的第一名,有很多领域可以细分,每个人都有机会。我们假设一年半之后能够获得一笔很大的融资,差不多2000万美元。那么,过去取得2000万美元融资的公司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要么已经是垄断者,要么就是领域内的前两名,有机会成为垄断者,VC才会狠狠地砸钱下去。如果没有机会成为垄断者的话,2000万融资就跟你说再见了,这是非常现实的。

图1-6

教科书上的垄断理论其实在互联网经济中是不成立的。以图1-7为例,绿线是用户需求,价钱越高用户越不愿意买,绿色区域代表大量消费者愿意为这个产品支付的价格。浅一些的紫线代表产品供应商愿意用多少钱生产多少产品来卖,生产得越多,成本自然越低,供应商就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图1-7中红色的圆点是最好的交界点,代表卖的人和买的人达成了共识。如果有一个人垄断了市场会怎么样?卖方就变成了深紫色的那条线,没有人跟他竞争,他就把价格提高。商品定价200元时能卖出1800多份,300元时能卖出1400份,而后者的利润更高,那卖方就会用垄断的优势来坑买方的钱。所以MBA的教材写着,垄断者会向消费者乱收钱,欺负其他的供应商。

但是,垄断者绝对不是坏人,而且所有创业者都要逼自己成为垄断者,这样才能融到2000万美元,才能成为顶尖者,才能让自己的公司成为领域内最棒的。凭自己功夫打拼出来的垄断,和凭借政府许可等方式达成的资源性垄断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伟大的、值得竖大拇指的。

如果一个公司可以让100个投资人追捧,那么它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垄断性的公司,因为它的产品太棒了,棒到别人几乎没有办法提供和它一样好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垄断者,而不是那个垄断资源、欺负人的垄断者。

图1-7

在互联网领域,垄断才是核心,而不是竞争。创业公司要找到一个细分市场,然后垄断它,再逐渐地扩大。这样做对消费者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图1-7不太符合互联网经济的市场情况,因为它一定存在价格,而互联网的市场不见得有价格存在,互联网的收费模式可能是滞后于商业模式的。此外,互联网的技术变得太快,可能今天你是垄断者,明天就变了。比如,QQ曾经是即时通信领域的垄断者,但微信出来后就变了。又比如,E-mail以前是垄断者,但是现在大家不用E-mail了,都用微信,所以垄断是可以被颠覆的。互联网创业不是做资源,而是做技术,技术不断有后浪推前浪。

互联网领域要垄断怎么做呢?第一,先要找到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垄断者。亚马逊刚成立的时候,它会研究什么东西最能够卖得出去,因为书能够保存、不容易坏掉,所以它最开始卖书。书卖了一年,第二年它有没有卖别的东西呢?没有。第三年也没有,第四年还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没有拿到垄断地位。创业者在创业时一定要把某样东西真的垄断了,再做下一件事。因为创业的时候,专注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什么都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我在美国碰到过一个创业者,他说:“开复老师,我的项目在三个领域里排名全国第三,为什么拿不到融资?”答案很简单,你为什么不在一个领域里做成第一名呢?他说:“VC都是这么说的,我以为你作为一个博士会有不同的想法。”我说:“VC说得都对呀!先把一个第一做到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很多人用传统的正态分布思维做事情,总想这边赚1000万,那边赚1000万,另一边再赚1000万,加起来就是3000万甚至5000万了。但如果你用幂定律思维考虑,你就要狠狠地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第一。当然这个领域是什么,你首先要想好。”

创业者要非常深度地去分析,政策也好,资源也好,变化也好。假如你看到电商要移动化了,或者看到上海会成立自由贸易区,那就意味着你可以卖奶粉或者卖汽油了;假如你看到严惩酒驾的政策,就会意识到代驾是很好的机会……你利用这种敏锐的意识赶紧跳进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名。当然,这个分析要花费时间和头脑,怎么去垄断这个小阵地,也是需要迭代方法的。

不是说你一跳进去就要做电商,成为中国前十名的电商,这没有意义。创新工场投资了一家公司叫“要出发”,它现在可能是中国前十名的旅游网站,但这一点其实没有意义。它的价值不是成为前十名的旅游网站,而是它研究了旅游网站的各种可能性后,选择了“周末在城市周边驾车旅行”的模式,它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

“要出发”是要做驾车旅游领域的第一吗?并不是,那个领域太大了。“要出发”的创始人丁根芳最初只在广州附近非常低调地成为驾车旅游领域的第一,这点做成后,就有一批风险投资来支持他,比如红杉资本等。“要出发”慢慢扩张到杭州,再扩张到其他城市,一步一步慢慢打。丁根芳做“要出发”的时候,是不是先做一个网站,直接卖给个人用户呢?也不是。他非常专注,找了最便宜的流量来源,去跟团购网站合作,趁着团购火热的时候掌握了大量酒店客房资源,做企业的生意。丁根芳专注到什么程度?他不做网站,不做任何非驾车旅游的方向,并且先在广州和杭州做扎实,再慢慢扩展出去。

所以每个创业者都要分析机会,寻找一个可以做到小垄断的领域。找到小垄断领域以后,就要让量涨起来。在现在的投资环境下,缓慢地成长是不够的,需要以二次方的速度成长,才能够拿到更好的投资。垄断者要在四个方面具有优势,否则垄断是支持不下去的。这四个优势分别是:技术、网络效应、品牌和规模经济。

亚马逊主要是靠技术的优势,做成一个非常好的卖书的品牌。但是这个公司叫“亚马逊”,不叫“书店”,贝佐斯创业的野心是非常巨大的,他要做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跟马云的阿里巴巴是一样的,所以他起了“亚马逊”这个名字。但是他最开始只卖书,直到靠卖书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垄断,才开始卖别的东西。卖什么呢?一定要在卖书的基础上做横向的扩张或者纵向的扩张。还有什么产品买书的人也会买呢?贝佐斯想到了卖DVD一类的东西。他就这样进行扩张,达到一个小垄断。要巩固小垄断,还要快速再成长。最终越做越大,形成一个生态圈来保护垄断。

小米这一点做得很好,它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生态圈。小米主要做手机,但外面有个护城河——投资各种硬件来保护它自己,并且建立了一个生态圈商店,里头有各种不同的东西,这样它才能够成为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图1-8

我们从商业史中能学到这几点:第一,如果你的公司成为一个垄断性的公司,它的价值会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加起来都要大无数倍:第二,一定要从非常小的专注点做起,其他的事情不要做;第三,成功者一般会经历图1-8中的五个步骤。

可能很多人觉得,涌出一堆垄断者,创业者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其实一点儿都不用担心,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垄断的巨头都会被其他的后来者颠覆,因为科技的进步速度比任何事物都快。

我们曾经以为微软的操作系统是不可被颠覆的,但是因为谷歌买了安卓操作系统应用到手机里,微软就要被颠覆了。我们曾经以为IBM的主型机是无法被颠覆的,但居然被一个小小的PC颠覆了。所以,科技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我们不用担心那么多,把创业做好、垄断做好,做到上市,赚到钱,成为价值上亿美元的公司,就算你被人颠覆了也没关系,你做出一家伟大的公司,可以再做出第二家。

图1-9

顶尖人才决定企业成败

最后,人才更是符合幂定律的。传统教育强调平均分数,以此判断你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这在商业领域里基本没用。有的人平均分数不值一提,但他是改变世界的人。所以我们在评判人才的时候,千万不要在乎他到底考了93分还是95分,多的这2分又能代表什么呢?甚至只考了60分的人,如果是个极端的人才,他就是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工程师、产品经理、投资人,这种人才能够决定企业的方向与成败。

举几个例子,有个人叫戴维·魏泽(David Weise),是我在微软的一个员工。有一次,我裁了70个员工,被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抓去狠狠地骂了一顿。我说裁员并没有做错,史蒂夫说:“你裁员虽然没做错,但是你惹火了一个人,他的朋友被你裁掉了。”这个人是谁呀?就是戴维,他是拯救微软的员工。以前微软Windows是没有protect memory的,运行一个App整个系统就崩溃了,数据都消失了,差点儿要败给IBM。戴维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发明了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Windows能够生存下去。所以,被他这样一个顶尖人才责备我也能够接受。

图1-10

我在CMU(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有一个同学,艾维·特凡尼安(Avie Tevanian),他是真正拯救苹果的两个人之一。乔布斯得到了所有的荣耀,但实际上把操作系统做好的是艾维。当年比尔·盖茨想要做世界上最棒的操作系统,他知道CMU有一个牛人叫马克,他就把马克整个团队的人都挖走了——除了一个人,他还没有写完论文,那个人就是艾维。比尔·盖茨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把艾维留在了CMU,后来艾维被乔布斯挖走了,去了NeXT,改变了苹果。今天我们用的Mac OS系统就是艾维一个人做成的,所以他很伟大、很厉害。

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都是斯坦福的博士,但他俩代码写得比较烂,今天在谷歌内部完全看不到他俩写的代码了。谷歌的代码全部被一个天才重写了,这个天才就是杰夫·迪恩(Jeff Dean)。他重写的代码让谷歌搜索引擎的运行速度变快了几百倍,还发明了好多系统。

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30%的产品。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

李开复《我的人才观》

创业者首先要成为这样厉害的人,其次要去挖这样的人为己所用。可能有的人会说,中国没有这么顶尖的人才,我们可以用人海战术,用十个还不错的工程师替代一个顶尖人才。

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GIF快手有1300万的日活用户,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其实,它以前只有60多万的日活,后来挖了一个来自谷歌的超级高手。GIF快手给出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股份,这个高手成为最大的股东,甚至超过原来的CEO。但是这个高手在一年内把60多万日活增加到1300万,如果你是GIF快手的CEO,你觉得值吗?你是想要拥有一家市值1000万美元公司60%的股份,还是做出一家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虽然你只拥有20%的股份呢?这个账很容易算明白。所以创业者遇到一个厉害的人才时,要提出非常好的条件让他加入你的公司。

第二个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找到了一个技术牛人,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三顾茅庐,终于把那个人才挖过来。他花了45天去说服那个人才,给了很好的待遇,像合伙人地位、公司股份等。后来,那个人才用一周时间研发出的技术超过了别的公司五年的成果。

我一直非常相信顶尖人才的价值,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甚至要花一半的工作时间去挖人,一定要把最棒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如果比自己还厉害就更好了。创业者招每一个员工时,不要觉得这个人过线了,我就让他进来吧;创业者应该希望公司雇的每一个人都能提高公司的平均水平,而不是公司十个人,他能力排第九就可以。你挖人才的时候不能只靠钱,虽然钱、股份很重要,你还要能够讲出公司的愿景,让他们知道,在你的公司里他们可以扮演伟大的角色,甚至让公司变得更伟大。

图1-11

公司规模还小的时候,最早的一批员工会定义公司的文化,“PayPal黑帮”就是这样的。公司长大一点之后,创始人一定要知道10%的核心员工是谁,这些人一个也不能流失。

创始人还要当心一点,当你让以挖人为目的的经理人负责招聘时,公司的水平就会下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流的人雇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雇三流的人才。”所以,当你让一个二流的人进入公司甚至负责招聘时,公司的水平就会走下坡路。创始人至少要对核心团队——工程师团队、产品团队等负责,抱着只招一流人才的信念。如果有员工离职了,一定要善待他们,一是他们有一天可能再回来,二是影响到你的公司的外部形象。

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管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你想怎样被管理,就怎样去管理人。”对于人才,幂定律非常重要,但还有一个定律更重要,那就是你要爱你的员工。

图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