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 »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开始得很早。《尚书·尧典》上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话,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尧典》大约是战国时人所作),我国人已经知道太阳历的一年,即三百六十六日弱,而对于依朔望计算日期之太阴历,采用闰月的补充,使其符合季节的变化。

我国古时决定季节的变化,是用夜间观察星辰的方法,所认为标准的星辰,有“参”、“大火”、“北斗”等。到周初以至春秋中期,则采用“二十八宿法”。这个方法,是将黄赤道附近一周天,按照月球的运动行程,以显著的星象为目标,区分成二十八个不等部分,称为二十八宿,然后由观测新月以后月的位置之变化,依照它的比例,从新月的位置倒数二日行程,而决定这个二十八宿的回溯点,为日月合朔时之月的位置,亦即太阳的位置。从这样认出的太阳的位置而知道一年间的季节,比较以前的观察是精确多了。在春秋中期又采用了“周髀”(髀者股也,直角三角形底边为股)的日影观测法。这就是直立一棒而观察日午时的影长,而以最长、最短的距离为日至(冬至与夏至)。由这种观测而决定的节气,比以前的方法更精确。并且根据它而以冬至为一年之始,采用了冬至为正月的历法。到春秋后期,十九年七闰法成立,历法的时代正式开始。

战国时代,计算闰月,又采取了七十六年法。战国中期,开始用岁星纪年。五星运行的观测,恒星天的测定,星经的编纂,五行学说的倡导,都在战国时代。

前汉末年,天文家有“盖天”、“浑天”的理论争执。盖天说者认为天在上,地在下;浑天说者认为天包于外,地居于中。前汉扬雄主张浑天说,后汉王充是一个盖天说者,而张衡是浑天说者。张衡曾创制浑天仪,又创地动仪以测地震。

唐宋时代曾出现过几次新的历法,但天文学没有可注意的发展。直到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测验才有些进步,据说是受了阿拉伯的影响。明万历至清康熙之间,欧洲教士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南怀仁等输入欧洲天文学(仍是地球中心说),才引起我国天文学的大进步,明天启、崇祯间,于是有徐光启所主持的大统历改革,清康熙帝因之撰《律历渊源》,梅文鼎又著《历算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