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吕正操回忆录 » 吕正操回忆录全文在线阅读

《吕正操回忆录》第68节:白求恩来冀中(1)

关灯直达底部

白求恩来冀中

一九三九年春天,正在晋察冀边区从事医疗工作的白求恩同志,带领东征医疗队,穿过平汉铁路封锁线,于二月十九日,来到冀中前线。

白求恩大夫于一八九○年三月诞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雷文赫斯特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仅二十四岁的白求恩便应征入伍,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一九三六年,他在医学上已经有了建树,全世界医学界人士都慕名到他所在的圣心医院观摩他的工作。然而,就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白求恩毅然抛掉了一切名誉和地位,远离祖国,投身于战火纷飞的西班牙战场,创办了“西班牙——加拿大输血站”,奔驰于马德里、巴塞罗那、马拉和阿尔梅里亚前线,为伤员输血,积极参加了反抗法西斯的斗争。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日,白求恩大夫又辗转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他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是需要他最迫切的地方。同年六月,他从延安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七月底,在他的安排下,根据地创建了一个“模范医院”。在冀西根据地,白求恩所到之处,都亲自做手术、讲解,并表演外科手术。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十八个小时以上,脸都没有时间刮,索性便留起了胡子。

白求恩大夫来冀中时,我们的司令部驻在河间和肃宁之间一个叫马湾的村子。听说白求恩大夫来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特意做了四样菜,除了白菜粉条,还杀了两只鸡,满满地盛了四瓷盆。这在当时,要算最丰盛、最隆重的招待了。厨师的手艺也说不上高明,白求恩同志却吃得津津有味。不等吃完饭,白求恩同志就要求立刻去工作。我想,他经过长途行军,路上积雪很深不好走,一定很劳累了,便说:“先休息一下,工作有的是。”白求恩同志却斩钉截铁地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接着,他就拿出已经拟好了的到部队检查医疗情况、施行手术的计划给我看。原来,他在来冀中的行军途中就把工作计划订好了。我看他抢救伤员的心情这样急切,便不再劝阻。

白求恩同志来到冀中平原,正是敌我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候。由于战斗频繁、交通不便,正规医院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原有的三个医院,为防备敌人的突袭,也都迁到冀西山区去了。这里的伤员,都分散隐蔽在群众的家里,由分区卫生队负责治疗。这种极端分散的状况,给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和麻烦。但白求恩同志却不顾艰难险阻,十分乐观地投入了工作。东征医疗队只有十八个人,到冀中前线后,白求恩同志就把医疗队分成两部分,一队随贺龙同志的一二○师活动,一队随冀中军区部队活动。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白求恩同志设计了一种桥型的木架子,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医疗器械。他把这种自制设备风趣地叫作“卢沟桥”。每到一个地方,卸下架子,随时可以动手术。缺少治疗的装置和裹伤的夹板,白求恩同志就亲自动手制造。他在冀中工作仅仅四个月的时间,竟以那样顽强的革命毅力,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他在工作总结中写着:四个月作战地手术三百一十五次;行程一千五百零四里;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十三处。此外,给医护人员授课传艺,找门路采购药品,他都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这种崇高的愿望,从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