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吕正操回忆录 » 吕正操回忆录全文在线阅读

《吕正操回忆录》第121节:调赴晋绥(1)

关灯直达底部

第三章青山汾水一调赴晋绥

一九四三年八月,我奉命带冀中部分主力去晋绥。本来,当时中央来电是调我带冀中军区六个主力团去延安的。九月初到达晋西北兴县时,情况有了变化。国民党策划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布置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闪击延安。时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的贺龙同志,调驻守晋西北三分区的一二〇师三五八旅西渡黄河,驻防鄜县以西至黑水寺地区,保卫陕甘宁边区。三五九旅驻临县、南泥湾地区。贺龙同志也在兴县,告以中央电令我留在晋绥军区任司令员,林枫任分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周士第兼参谋长,陈漫远任副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我就在晋绥军区工作,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奉命率队挺进东北。

先后开进晋绥的冀中部队共有九个团。我带十八、二十七、二十九团于八月下旬开往晋绥二分区。接着,十七、二十二、二十六、三十二和警备旅第一、二团也相继开到晋西北地区。

我们先前活动的冀中平原地区,直接威胁平津保驻敌及其交通干线,侵华日军视作心腹大患,千方百计地要摧毁它,以确保占领、掠夺这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成为他们进行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实现其“以战养战”的幻梦。因此,冀中区长年处于紧张状态,战斗频繁。大平原上不好隐蔽,部队白天难以行动,通常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昼夜戒备。晋西北则是另一番天地。虽然八分区、雁北那些边沿区敌情也相当紧张,但在兴县,大片土地没有敌人的据点,白天也可以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这里山多,地区辽阔,大有回旋余地,而且背靠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就更安全了。每遇敌人“扫荡”时,把后方及非战斗人员转到河西,战斗部队则以逸待劳,专一对付敌人。有这样好的环境,大家都很高兴。

在抗日战争中,晋绥边区是敌后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解放区之一,为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与陕甘宁边区惟一的交通要道,也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重要屏障。中央文件的传送通过这里,大批干部来延安开会学习,延安派干部前往敌后各解放区,也大都经过这里。

晋绥边区西凭黄河,东临汾河,扼同蒲、平绥铁路,北迄蒙古草原,南括吕梁山脉。前与晋察冀、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呼应,后与陕甘宁边区相依。全境纵长二千里,横宽五百里,包括着山西省同蒲路以西的大部,绥远省黄河以东及平绥路以北的地区。这里是一片峻岭起伏的高原地带,境内都是连锦不断的山脉,到处可见峰峦,其中有吕梁山、管涔山、洪涛山、云中山、大青山等,山谷中河流奔泻,有黄河、汾河、大黑河等。河山交错,形成了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天然的雄险无比的条件。

抗战爆发后不到三个月,由于晋绥军阎锡山部李服膺不战而逃,致使大同迅速失陷,雁北沦入敌手,敌人突破雁门关,踏进长城。晋北国民党守军和官吏蜂拥南逃,敌人长驱直入,连陷代县、崞县、宁武,伸到原平、忻口一带,情况紧急,人心慌乱。道路上满是难民行列,腐败的军队从自己的防地上弃甲溃散,离乡背井的百姓被炸死在路上,无辜的妇孺被溺毙在黄河里。就在这时候,一二〇师在贺龙、关向应、甘泗淇、周士第等同志率领下赶来晋西北,拖住了敌人的牛尾巴,在敌人的侧背进行战斗,连克宁武、神池等县城。宋时轮同志率一个支队深入雁北,收复了平鲁、右玉,摧毁了伪政权,开展了雁北地区的游击战争,并驰骋到内蒙古草原,主力则配合正面友军防守忻口。太原失守后,一二〇师坚持在太原附近开展游击战争。同时从各部队中抽调大批干部,组织了数十个工作团,分散到敌占区和接敌区去进行抗日战争的动员和群众组织工作。

晋绥边区的缔造是非常艰苦的,因这里大部分地区一向贫瘠,物产不丰,人民生活穷苦,文化教育较为落后。这些方面,和冀中平原无法相比。这里的农产以小米、莜麦、土豆、黑豆为主,丰年尚可自给,靠近太原的晋中平原,比较富裕。岚县、岢岚、兴县、临县、离石等地,本来也是晋西北有名的“米粮川”,曾有“一年丰收三年饱”的说法,但是由于敌寇摧残与连年天灾,再加上多年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封建统治,致使军民衣食都感困难。地下虽然也有丰富的矿藏,可惜都未能开发,旧有土法开采的矿场也遭受到战争的破坏。较为富庶肥沃的平原地带,却大部为敌伪盘踞。直到一九四〇年民主政权建立后,全区军民逐年进行了大生产运动,才逐渐解脱了饥困的窘境,使老解放区人民获得温饱,向着丰衣足食的目标迈进。

晋绥边区有五百二十二万多人口,大部为汉人,绥远省境居住有蒙古族,并有回、满少数民族。人民在抗日战争的火血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建设成为自给自足的、民主自由的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军民,对我们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地控制了平绥、同蒲两条晋绥敌伪重要的交通干线,并长期地把太原、大同、归绥、包头等战略要地置于我军威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