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马化腾:先人一步 » 马化腾:先人一步全文在线阅读

《马化腾:先人一步》2 创业不是打麻将

关灯直达底部

顶着挫折往前走

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并且是拿母亲的退休证注册的(当时创办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待业或者退休身份,所以马化腾只好请来了“母亲大人”)。

对于创业,马化腾说要感谢家里人的支持,其中主要是父亲马陈术的支持,而当时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其实不同意,不曾想最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了腾讯的“董事长”。只是,这位法人代表很少上公司来。不过身为母亲,黄惠卿还是会很负责任地帮马化腾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的都是家里人,因为公司要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才行。

和黄惠卿相比,马陈术给儿子的帮助显得更大一些。当时,他帮助马化腾做账。后来有风险投资进入腾讯的时候,财务工作人员不是在腾讯公司谈事,而是跑到马化腾父母家里跟老两口直接对账,因为马陈术和黄惠卿都是学会计的。有二位老人掌舵把关,马化腾的账本一向都是认认真真的,从来没有做过半点欺诈的事情。后来公司状况比较好的时候,马陈术也始终不忘记提醒儿子要避免因为公司发展过快带来的资金和合作中的问题。

父母的谆谆教导让马化腾在创业之初奠定了小心行事、谨慎发展的原则,他始终相信:很多意外往往都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发生的,所以一定要戒骄戒躁。

至于为什么将公司取名叫“腾讯”,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有个“腾”字,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而“讯”字更多是因为原公司润迅对马化腾的影响。

在马化腾和张志东联手成立腾讯之后不久,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三个人正式加入。这五个腾讯创始人的QQ号,是从10001到10005。

为了各司其职,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小伙伴划分好“势力范围”: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

这五个创始人的股份构成是:马化腾出资23.75万元,占有47.5%的股份;张志东出资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资6.25万元,占12.5%的股份;陈一丹和许晨晔各自出资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尽管在五个创始人中,马化腾出的资金最多,不过他却要求将自己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这才成了47.5%的占股。对此,马化腾的解释是:“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另一方面,马化腾却坚持自己拿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因为他不想让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在关键问题上没有人能“一锤定音”。

那时候腾讯公司规模很小,几个创始股东们都挤在了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里。由于条件艰苦,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成员过着非常“IT”的生活方式——饿了吃盒饭,困了睡沙发。

腾讯在创立初期,几乎没有什么业务。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们也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他们时而困惑时而感慨,困惑的是他们还没有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出路,感慨的是创业的日子真的让人备受折磨。

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马化腾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周末。因为公司的办公场地是租用的房子,需要缴纳水电费,如果周日加班,机房就必须时刻运转,相应地就要消耗一定量的用电。这些在当时看来“庞大”的开支,几个创始人还是想能省则省的。

正是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值一提的小公司,在创业之后的第十个年头即2008年,向世人展示出了一组“恐怖”的数据:QQ用户总数达到8.562亿,其中活跃用户达到3.551亿,最高在线用户数达到4530万;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3030万,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1480万;腾讯第三季度收入高达20.245亿元,比同期的阿里巴巴、百度加起来还多5亿多元,而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是中国第二大、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腾讯的启动资金是50万,在当时,50万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对于比较烧钱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如果找不到实力更雄厚的投资方,找不到盈利点,多庞大的启动资金都会有花完的那一天。

那么,腾讯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业务呢?

当时马化腾的野心还十分有限,并没有后来那种“指点江山,谁与争锋”的霸气。他无非是想将互联网跟传呼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出一个无线网络传呼系统。所以,腾讯最开始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传呼台做项目。而马化腾最感兴趣的IM软件开发暂且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副产品。

为什么是可做可不做呢?

答案和马化腾在润迅提出建议时被高层否定的原因一样:大家还看不到这种即时通讯软件的盈利点究竟在哪儿。当然存在区别的是,马化腾深知它是一个有着发展前景的新生事物,但对于创业伊始的腾讯来说,一上来就投入资金开发真是有些吃不消,所以只好暂且将其搁置了。

当时很多有志于创业的IT界人士都会选择一个比较受大众网民欢迎的软件,然后对这些软件进行汉化,因为大多数的软件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这也是整个中国IT业的一种潮流走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硬件产品“汉卡”,软件产品中比较有名的是汉化的中文平台,还有当时丁磊的个人主页服务以及虚拟社区,都是经过汉化而完成的产品,另外当时最为盛行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等产品,大部分也都是经过汉化的,其基本的思路和Hotmail别无二致,区别就是汉化者用自己编写的代码重新构造了内核。

马化腾他们刚开始并不懂得市场营销,也不懂如何才能有效地运作自己的产品,只是从一个技术员的角度出发把东西做好,剩下的事情全凭运气。他们拿着自己的产品向运营商推销,却常常吃到闭门羹,甚至有些运营商一听说是“腾讯”的,连见面的兴趣都没有了。

面对产品推销的不顺,马化腾确实感到了一种挫败感,这和过去给润迅打工完全不同,过去是给公司给老板干,很多事情会有人想办法拿主意乃至补窟窿,现在情况不同了,马化腾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顶住压力继续干下去。

腾讯的五位创始人没有被市场开拓时期的种种不顺所击垮,反而在每一次失败之后,都会积极地互相鼓励:不断尝试之后,总会有用户愿意接受我们。

1999年2月11日凌晨,腾讯终于开发出来一个中文的ICQ软件——OICQ正式上线,它成为了腾讯由低谷走向辉煌的重要关键点。

这个OICQ和今天的QQ差距还是很大的,准确地说,它只是一个ICQ的中文版而已,没有添加什么特别的创意,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后来给腾讯扣上了“抄袭”的帽子。

事实上,在中国早期的互联网领域中,类似OICQ这一类复制国外软件和网站模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种必然不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乐于抄袭”,而是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不得不抄袭”,或者更精确地讲,是一种“学习加上抄袭”的套路。

试想一下,当时腾讯只有区区十几个员工,资金不过百万元,他们也想自主研发属于自己的软件,但是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只好奉行了“拿来主义”。不过,也正因为当初的腾讯还是这样的小公司,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也不易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在OICQ推出之后,ICQ的东家美国在线没有发现在遥远的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孪生兄弟”。

在创业的道路上,怎样选对一条有发展前景的路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谁也无法事先预料结局。而复制和学习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其实在马化腾开发OICQ的时候,中国市场上早就有其他版本的汉化ICQ了,然而马化腾还是要坚持做下去,这是因为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一块还有特别的预算,所以有不少做即时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OICQ出来了,马化腾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个软件变成钱。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买家。当时,国内的一些邮局和银行系统,经常会拿出一两千万去做一些项目,对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绝对是很好的商机,马化腾等人积极联系了一些公司和单位,向他们推介OICQ这个项目,报价是30多万。

这一次投标马化腾没有成功,输给了有广州电信背景的飞华公司。

腾讯竞标失败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从现在来看,这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如果腾讯竞标成功,那么OICQ的专利权就会流落到他人之手,从此将和他们彻底无缘了。

后来,当马化腾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到非常庆幸,他知道,如果当时有人反对继续做OICQ的话,他们也许就会和这个软件说“拜拜”了。

在马化腾看来,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都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定地做好当下的事,转机和时运迟早都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