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刀刃上的明朝权臣——严嵩 » 刀刃上的明朝权臣——严嵩全文在线阅读

《刀刃上的明朝权臣——严嵩》第三十九回 皇帝睿智万世英明 宰相智慧金蝉脱壳

关灯直达底部

夏言被斩后,严嵩在朝中奠定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从河套事件中,他再一次感觉到了加强国防的重要性。因而,他在发展农业,鼓励商织,加强国防建设中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无奈人算不如天算,今天这里涝灾,明天那里旱灾,偌大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件破烂的衣服,补了这里那里破了,补了那里这里破了。不过,面对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的全国人民,嘉靖皇帝还是感到非常满意。为了表彰严嵩的突出贡献,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嘉靖皇帝加封严嵩为上柱国,意为宰相之首,有夸耀严嵩是宰相楷模的意思。严嵩谢绝了,他说这一切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历届宰相都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都有杰出的功德和政绩,自己不敢妄自尊大。

嘉靖皇帝见严嵩这么谦虚,十分高兴。荣誉他不要,官位又到了极点,怎么办?为了勉励他再接再厉,嘉靖皇帝就把恩惠转加到了严世蕃的头上,封严世蕃为二品太常寺卿,仍执尚宝司事。这说明嘉靖皇帝不但国事离不开严嵩,身边的杂事也离不开严世蕃了。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魏、赵、韩三国联合攻秦,一直打到了函谷关。秦王问大臣楼缓:他们来势凶猛,我们有些抵挡不住了,我想割河东的一些地方去求和,你看怎么样?楼缓说:这是你们的家事,你回去跟家里的人商量吧。于是,秦王就召公子池问这个问题。公子池回答:割地求和大王会后悔,不割地求和,大王以后也要后悔。一句话说到底,今天不管怎么做,大王以后都会后悔。秦王说:你讲个道理我听听。公子池说:割地求和后,三国之兵必会退去。三国退去之后,大王就会说,哎呀,早知三国之兵会退去,我为什么还要向他们割地求和呢?说不定我不割地,他们也会坚持不住要退兵呢!我真傻。如果不割地求和,三国之兵危及了国都咸阳,那时大王必然也会说,哎呀,我不应该因为贪爱河东的那些地方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呀!所以,今天无论大王怎么做,以后都会后悔。秦王听了公子池的话,明白了其中的含意,就斩钉截铁地说:反正都是后悔,宁叫我割去一些地方后悔,不叫危及了整个国家而后悔。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某甲身高力大,某乙弱不禁风。某甲欺负了某乙,某乙还手后被打,人们就会说:哎呀,识时务者为俊杰,明明知道不是人家的对手,还硬要跟人家拼命,纯粹是个白痴!如果某乙不还手,人们又会说: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我要是某乙,就是明知是送死,也要跟某甲干。就是说,某乙还手和不还手,怎么做都是错。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严嵩刚刚做了七十岁的生日。蒙古首领俺答为封贡数额再次兴兵威逼明朝。兵临城下,抢掠乡间。此时,国库已经空虚,内债还有373万两银子没有补上,许多地方仍然还在饿死人,要想征服这十万能征惯战的夷兵,明朝也会被打得千疮百孔,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毋庸置疑,就像当年的秦王一样,嘉靖皇帝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战,肯定会危及国家,人们必然要说他穷兵黩武,是个昏君。求和,人们也会说他昏庸无能,丧权辱国。一句话说到底,无论嘉靖皇帝怎么做,都会遭到朝臣甚至是后人的攻击。

睿智的嘉靖皇帝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摆脱自己的历史责任,将皮球踢给那些大臣,到时从他们中间找一个替罪羊。他迅速召集群臣廷议,征求大家的意见,问大家打还是不打?

严嵩深知,打与不打都是祸,嘉靖皇帝聪明,他也不是傻瓜。所以,在廷议中,他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很多大臣因为没有决定权,不承担什么责任,因而发言踊跃,争论激烈。司业赵贞吉血气方刚,力主出战,他反驳主和者,说:“自古以来,不曾听说有一味委曲求全而能富国强兵的事情,大家为了自己妻子儿女的安全,站在这里一味唱高调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种人还配站在朝堂之上享受国家的奉禄吗?”

主和者见赵贞吉这么说话,就都沉默不语了。嘉靖皇帝见主战者占了风,就对赵贞吉进行了嘉勉,令他招募五万义勇军,朝廷供给装备,准备同夷兵作战。不过嘉靖皇帝也知道,这么大的事情,赵贞吉一个小小的司业是不够资格去当替罪羊的。于是,他又严旨赵贞吉,五万兵招齐后,什么时候开战,要听兵部的,实际上是把皮球踢给了兵部。

兵部尚书丁汝夔对主和是种什么情况他不关心,但对俺答开战后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他心里却有一定的数,这个责任他是不愿意承担的。但到底是战还是和,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便来问内阁首辅严嵩:“相爷,现在朝野上下一片迅速出兵的呼声,但皇上又无明旨,下官到底该怎么办啦?”

严嵩说:“夷兵来,不过是为生活所迫,并不是真的想跟我们打仗。等他们抢到了一定数量的东西,便会自动退去。”

丁汝夔说:“相爷的意思是不出兵了?”

严嵩在廷议中不发一言,就是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但嘉靖皇帝可以往下面推,他是国家首辅,却无处可推。听了丁汝夔的话,他就直截了当地说:“坦率地说,战与和都是国家的灾难,但皇上既未明旨,大家就不妨都保持沉默。但有一点你要牢记,到时切不可说是本相要你沉默的。”

丁汝夔不解:“为什么?”

严嵩:“假若皇上要追究不出战的责任,你若说是本相的意思,本相会被追究责任,丁大人作为兵部尚书,也会难辞其咎。与其本相和你一起被问罪,大家等着落井下石,还不如你自己承担了不出战的罪名,本相就可以在皇上面前替你开脱,保你平安无事。这个道理你可明白?”

丁汝夔对其中的奥妙有些明白了:“到时皇上若是追究吏部不派使者求和的责任,相爷也是这般应付?”

严嵩:“正是。”

丁汝夔:“好,下官明白了。”

丁汝夔在严嵩那里得了计策,遂置大家出兵的呼声于不顾,回到家里心安理得地睡起觉来。赵贞吉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半个月内募齐了五万义勇军,在配备了必要的兵器盔甲后,就不断请缨出战。丁汝夔开始是敷衍他,让他耐心等待,后来被纠缠不过,干脆不见他了。

赵贞吉气急,率军五千,私自开城出战。夷兵措手不及,一夷将被斩,千余夷兵被杀,被迫后退十几里,重新安营扎寨。一时国人欢欣鼓舞,对夷作战的呼声一浪高一浪。

俺答对几座城市围而不攻,十万兵马粮饷无着,便在乡下大肆抢掠。见朝廷出兵袭击,并无和谈诚意,便调动兵马,连陷三座县城。那些主战的大臣们急了,对仍然按兵不动的丁汝夔进行了百般的攻击,使整个京城犹如一桶火药,随时都会爆炸了。

嘉靖皇帝见时机到了,便下旨将丁汝夔抓了起来,以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罪名要将其处斩。严嵩深知,现在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谁敢为丁汝夔开脱,谁就是在自寻死路。他对丁汝夔说:“你放心,尽管将责任承担下来,我在皇上面前,绝对保证你平安无事。”

严嵩稳住了丁汝夔,面对主战派一片 “严惩卖国贼 ”的呼声,不慌不忙地来到金銮殿,对嘉靖皇帝说:“外夷压境,形势危急。丁汝夔身为兵部尚书,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竟然贪生怕死不出一兵。微臣恳请诛杀此贼,然后发兵痛击俺答,以雪国耻,以保人民安居乐业。”

嘉靖皇帝也急于要杀一个替罪羊来安定人心,听了严嵩的话,便说: “严爱卿所言极是,不杀丁汝夔,难解朕的心头之恨。”然后下旨,先杀丁汝夔,而后出兵痛击俺答夷兵。

却说丁汝夔被关进大牢,心里坦然,独自承担了一切罪责,一点危险的感觉也没有。直到被押上刑场,太监宣读了嘉靖皇帝处斩他的圣旨,他才知道自己上了严嵩的当,大呼道:“严嵩骗我,是严嵩让我不出兵的。我冤枉啊!”然而圣旨已下,刽子手的鬼头刀已经压在了他的脖子上,他再怎么喊也为时已晚了。

刑部郎中徐学诗极怀正义,他听说了丁汝夔在刑场上的大声疾呼,心怀不平,忿而上书:外攘之备,在意修内治。内治之要,在于正本源。大学士严嵩,位极人臣,却贪得无厌,辅政十年,酿成敌患。其子严世蕃,大肆受贿,让败军之将李凤鸣升任蓟州总……徐学诗的意思是:对外用兵,首先要整顿内部,而整顿内部的要点,主要是溯根求源。严嵩辅政十年,不加强国防,致有今日之祸,他逃脱不了干系。特别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卖官鬻爵,竟然让败军之将李凤鸣出任蓟州总兵……要求杀严嵩父子以向天下谢罪。

嘉靖皇帝看了,很不高兴。实际上,严嵩担任国家首辅不过两年,徐学诗这样说,不是结党营私,想为丁汝夔报仇么?于是,他下旨将徐学诗下狱问罪。

嘉靖皇帝杀了丁汝夔,便下旨对俺答夷兵开战。那些满怀爱国热忱的人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他们人人当先,个个奋勇。开始还互有胜负,到后来就屡战屡败,主战派终于全都蔫了。因为俺答这些人都是缺衣少食的亡命之徒,为了求生,只要有一人还在,他们就不会放下武器,困兽犹斗。而明军中的敢战之士在经过几番拼杀后,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那些人便都被夷兵的野蛮残杀吓破了胆,一听说开城出战,大家就软了腿,哪里还能打胜仗啊!那情景就是一群草木皆兵的乌合之众。

俺答夷兵不过是一群乞讨的花子,明朝虽有百万之兵,但不可能为了这些叫花子就不顾一切的在全国调兵。所以,条件许可讲和是为上策。俺答看起来兵强马壮,但事态继续扩大,对他们也绝对没有好处。既然没有分出胜负,那么讲和的条件就不能哪一方说了算。要增加封贡,嘉靖皇帝不答应。要俺答再灰溜溜地回去,那也不可能。最后经过反复商谈,决定仍在边境大同、宣府等地开设几个马市,双方才罢了兵。

什么是马市?就是贸易市场。因为蒙古缺乏生活物资,明朝不肯供给,他们通过贸易换取也行。既然是贸易,双方人民互取所需,明朝也觉得有益无害。于是,几万将士的鲜血,就以双方在边境上开了一个马市而落幕。

此次事件史称 “庚戌事变。”嘉靖皇帝不想落个历史骂名,他的这个替罪羊就应该是归严嵩承当。但严嵩金蝉脱壳,让丁汝夔当了替罪羊,人们除了在心里小看他以外,似乎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因为丁汝夔不被冤枉,他就要被冤枉。他不想被冤枉,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人们都知道丁汝夔冤枉了,但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不出兵是错,出兵照样也是错,所以,人们对丁汝夔之死都极力回避。赵贞吉因违抗军令私自出战,被发配岭南,终生不被赦免回乡。徐学诗因上书要诛严嵩,被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这是一个糊涂的岁月发生的糊涂事,糊涂的人们说不清的糊涂问题。这就是人类历史,在生生不息的生活中,还会有许许多多的糊涂事让世世代代的人们继续糊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