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全文在线阅读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第3章 我的教育观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内在精神就是激发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渴望。这个世界上除了真善美,还有什么更值得人类追求的东西吗?

真就是真知;善就是完善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对众生的宽容;美在于内心的喜悦,在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你听到一首歌曲,或者读到一段诗歌,或者看到壮丽的景色时,内心被触动,这就说明你拥有了欣赏美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敬畏教育的这种内在精神和力量。如果中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精神,中国的未来将会何等不堪。一个失去了精神和灵魂的民族,就是行尸走肉,就会沦为物质和肉体的奴隶。

中国新一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失败的:家长过于关注孩子是否拥有优厚的物质生活,老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孩子缺乏来自师长的人文关怀、精神气质培养和心灵陶冶。在中国的教育中难以寻找到悲悯众生的情怀和宽容精神的踪迹,正因为教育本身的缺陷和功能的蜕化,才会出现“我爸是李刚”的无知与野蛮,才会出现药家鑫开车肇事后连续8刀将人刺死这样缺乏良知的残忍与罪恶。这些极端事例都是中国教育失败的缩影,无不反映出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既缺乏真,缺乏善,也缺乏美的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缺乏真善美的。

然而,中国教育的诸多缺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待中国的政府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完善,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能因为世界上存在黑暗,我们就不去追求光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是逃避责任。在黑暗中点起一根蜡烛,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和别人前进的道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把自己变成燃烧的蜡烛,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让学生理解世界。任何拒绝的理由无非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如果你不作为,作为一个老师,你本身就没有了精神和灵魂,那么你教导出来的学生同样没有精神和灵魂。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没有精神和灵魂,那么我们整个民族就没有精神和灵魂。

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快乐

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负有重大责任,这一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光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甚至到大学毕业这十几年的学生时代,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把本来应该是最幸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光,尤其是小学和中学时光,变成了孩子们长大后最不堪回首的岁月。

现在的孩子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几乎没有快乐,除了考试可怕、老师严厉以外,几乎没有留下别的印象。这是谁的罪过呢?

当然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制度的罪过,但也可以说这是老师并没有领悟教育真谛的结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的成长,学习知识本身应该是一种快乐。但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不堪的经历,老师们把它当作痛苦,学生们把它当作痛苦,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陷入痛苦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在我的心目中,追求知识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成长更加让人感到开心和满足,但是我们的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种开心。原因之一是教育体系的问题,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传递知识,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成了孩子的一种负担。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而且是整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的提高。

一个老师的热情可以带动一个班的热情,作为老师要把自己的热情融进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热爱与激情。

老师影响着一代学子的成长,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学生成长,首先必须是老师的成长。人对于知识、智慧、学习的追求,本身完全可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有本领把追求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快乐的体验,寓教于乐,那么这个老师注定是伟大的。有的老师一辈子都没教导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难道说学生天生弱智?答案是否定的,而是因为老师没有激发出孩子内心那种追求未来的渴望和热情。问题的症结首先在于老师自身。

如果一个孩子成功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也就提升了。现在,一家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一切,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孩子的发展和成就息息相关。我的身边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孩子考试考砸了,孩子误入歧途了,孩子吸毒了,孩子堕落了,一个家庭再有钱、再有社会地位都没用。我那些有钱的朋友跟我说:“俞老师,你看我孩子已经这样子了,你如果能把他培养成才,我把全部家产捐了都行。”但孩子已经基本定型了,即使父母把钱全部捐了,也不一定能够纠正过来啊。如果孩子不成功,有钱、有地位的家庭也不会幸福。

如果国家和政府为老师着想,那么老师肯定会为学生着想;如果政府不为老师着想,那老师就不得不为自己着想了,那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就少了。通过老师的努力让学生在课堂里得到快乐的成长体验;通过政府为老师着想,再让老师为学生着想。如果这些做到了,中国的教育一定会是另外一番兴旺景象。

分数决定一切,这就是中国

考试成绩上不去,学科成绩上不去,什么都是白搭。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考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所以才上了北大。分数决定一切,这就是中国,我们在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那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分数呢?通常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通过严格要求、反复练习、打疲劳战,甚至是训斥打骂的方式。但是谁都知道这不是最好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梦想飞扬。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分数。

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学校和老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方法。相反,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威胁甚至侮辱的方式来强迫学生学习的老师和学校则是观念落后、手段粗暴的。学生作为一个人,不管学习成绩怎样,他的人格是需要被保护和尊重的。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错,只要你对学生的爱是真心的。对学生的爱有真心和假意的区别,对学生的批评也有真心的批评和侮辱的批评的区别。你不要以为孩子们傻,他们的心透亮得很。

我在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有老师骂过我,但真心为了我好而骂过我的老师我一直心怀感激。但如果老师侮辱过我,我会记恨一辈子。我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到今天我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有一天,这个数学老师下班以后从我们村庄路边走过。当时我们一群孩子在玩,有一个小孩子问,谁敢叫老师的名字,结果我就大胆地喊了一下这个老师的名字,这个老师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以为老师没有看到,没想到我的声音比较特殊,被老师记住了。第二天去上学,这个老师让我在她办公室里几乎站了一天一夜,不给我吃,不让我喝,从此我对数学和数学老师深恶痛绝。但是如果这个老师换个方式,把我叫过去跟我讲道理,比如告诉我叫她名字她会觉得很亲切,但毕竟我是学生,她是老师,以后还是继续叫她老师的好,然后问我这样行不行啊。要真是这样,我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以后会更加尊敬师长。

中国有些老师习惯性地通过侮辱“抹杀”学生,这不是身体死亡,而是甚于身体死亡的精神死亡。这些老师在无意之间不遗余力地让一批又一批中国孩子的灵魂和精神走向死亡。很多老师总以为摆出一副老师面孔骂学生几句,学生就会听话。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心中的激情点燃,把他们追求未来的梦想激发出来,让他们打心眼里尊敬你。你这个老师还会难当吗?各位老师真要认真想一想,怎么样让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上了你,他自然就喜欢学习了,成绩也就必然提高了。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哪门课的分数就会上升。相反,学生讨厌哪个老师,哪门课的分数就必然下降。

除了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和考试能力以外,老师要认真思考如何做到学生以下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鼓励学生的梦想,提升学生的自信。第二,健全学生的人品和人格体系。第三,把学生变成一个自信、诚实、乐于助人、热爱生命并喜欢学习的人。以上三点每一个老师只要认真去做都能够做到,做不到你就不适合当老师。

此外,老师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众所周知,教育四大要素是德、智、体、美。美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老师,除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等。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孩子发现并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将这份探寻美的愿望和审美能力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美,教育者的内在精神,才是教育的真正要素。中国教育的改变要从点滴做起,从老师做起。把你那个班教好,把孩子们对美好的感知能力培养出来,把他们的自信激发出来,把他们的梦想启迪出来,把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来——这就是老师的人生,这也是老师的境界。

面向未来的教育: 着重培养情商和逆商

面向未来的教育,首先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三大商数,而不仅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目前中国的教育仅仅完成了智商中考试能力的开发,甚至连学习能力都谈不上,在13亿中国人中脱颖而出的高考尖子、大学尖子至今还没有拿出问鼎世界级别的研究成果。

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获得顶级成就的能力,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不在少数,可惜大多在国外。究其原因,中国的教育体制、机制性障碍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商和逆商的开发被忽视,三大商数的开发呈现出不平衡发展态势。

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的能力。被人信任的前提是具有讲诚信的人品、人格,待人诚恳,这样才值得被人信任。同时,学会分享,互相帮衬,也是情商至关重要的内容。逆商就是具有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我们往往把对孩子的逆商教育当作是对孩子的侮辱教育、挫败教育和打骂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勇往直前。我们对孩子要不断鼓励,让孩子在鼓励中获得成就感。

总而言之,三大商数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成就,其中智商只起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作用,情商和逆商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如何真正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商数的培养之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行心情教育。纵观山峦叠翠、沐浴晨光雨露、欣赏漫天繁星就是心情教育。我第三次备战高考时的英语老师上课讲授充满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我们进行心情教育。江边言说故事、参观名人故居、爬山消遣等表面看来不过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我们在这种氛围中学会彼此相处、学会排遣杂念,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学习激情与效果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孩子的心情教育,家庭的心情教育,加上学校的心情教育,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实现完善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现在的很多中学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我曾经与几个重点中学探讨过为什么不组织学生去春游。各个学校顾虑的是这类活动难免会发生意外,而一旦有意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将会水火不容。因此,在目前状态下,家庭过多干涉、学校不敢作为,导致心情教育无法推行开来。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心情教育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比如野外徒步20天,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项目启动之前,家长需先签生死协议书,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学校不负任何责任,家长也深知个中利害。这种在国内看来不可思议的项目在国外却运行得非常顺利。这是源于国外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配合一致。

第二,实行鼓励教育。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让他们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们的优势并不一定会自动展现在你我眼前,需要我们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点。如果任何一位老师不能够从学生的身上发现他的特长和优势并加以鼓励,作为一位老师则难以称其为合格的老师,因为这等同于你放弃了孩子,扼杀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说得严重点,这也意味着你放弃一个家庭,扼杀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我们常常谈鼓励教育,实际上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是有优点的,即便是发型、服饰、笑容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同样值得鼓励,我们无须吝啬我们的语言和鼓励。学习仅仅是值得表扬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

第三,培养孩子向往伟大、走向伟大的信念和能力。我们看到,有的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有的人一辈子志向远大、成就辉煌。其实,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庸的人,日子都是琐碎的。琐碎的日子就像水泥和沙石一样,既可以砌成伟大的建筑,也可以最终一事无成,永远是一堆水泥和沙石。人与人的差别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出身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归宿却是自己抉择的,以何种姿态行走,获取多大的成就,这是自己能够抉择的。所以,个人的成就虽然离不开先天条件,但是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而我们老师就是学生后天努力的最大动力。

有一句英文是这样说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点燃我们作为老师内心的火焰,也点燃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学生内心的火焰。

中国孩子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

我的女儿今年15岁,刚好处在一个最为关键的成长年龄阶段。当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是培养他们以高分考进北大清华,还是教会他们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这些是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是老师出身,一旦进入某个人群中间我就要去分析这个人群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现在我在企业家人群中比较多,我就会去分析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蒙牛的牛根生、汇源果汁朱新礼、联想的柳传志等人为什么能够成功。我除了和他们思想沟通交流以外,还会在一起开会、吃饭、聊天。我会利用这些机会观察他们拥有哪些有别于常人的特质,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好了,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其他的特征能够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特征反过来就能应用到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上去。

我的另一个朋友圈就是政府领导,比如说我有一次到了江阴后,与当时的市委书记朱民阳、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屠湘如等一些江阴的领导开会、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跟学校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会提供资源支持。有的是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在各种场合夸某个学校,虽然政府一分钱不用出,但是这所学校就会感到很有信心。有的时候是物质上的,像南菁高级中学这个新校区,政府正在投入4个亿建设。

我跟政治人物打交道,也会分析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中国政府是一个大平台,一个人一旦在政府做了领导以后,他能动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或破坏社会的力量都很大。领导是因为名牌大学毕业才能做领导吗?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的,李克强是北大毕业的,我们好像可以说他们和名牌大学有关。但温家宝是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毕业的,不能算是真正的名牌大学。这意味着什么呢?

大学的教育和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如果说名牌大学就必然出优秀的政治家,那中国的所有政府领导都应该被北大清华包了。然而事实是,北大清华也就那么几个人在当政府领导。这样分析以后,再回到教育的根基上来,难道分数就必然决定孩子一辈子成功吗?好大学就必然让一个人最后成功吗?我的答案是半否认半肯定。如果说高分数考大学就决定了终生成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分数。但是我们又发现并不是这样,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可以决定这些人的成功。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肯定不仅仅是抓分数,但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不管怎么改都还是在往分数方面引导。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分数引导系统,我发现领导们都在抱怨高考制度。我跟教育部的领导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高考为什么不能改得更加好一点?

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了重来,甚至于把高考整个体系都破坏掉,我主张高考是要坚持的,高考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化,高考以外的其他辅助高考的手段,包括特长生招聘,像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都是对高考的补充。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考,也就是废除高考,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招生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但中国2500多年来,诚信体系就从来没建立起来过。没有建立意味着什么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作弊,在清朝科举考试惩罚得那么厉害,只要发现作弊就被满门抄斩,但是清朝每年科举都有作弊现象。现在也是,对高考作弊的惩罚也很厉害,但依然有作弊现象 . 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了一个超级人情社会,既然是人情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在西方社会,你跟我认识跟你占有的资源完全无关。

美国总统小布什当初曾经推荐自己朋友的孩子到耶鲁大学去读书,结果耶鲁大学校长给小布什写了一封信,坚决不接受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不符合耶鲁大学的录取标准,而且还把小布什骂了一顿,说你作为总统,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你就把这样的孩子写信推荐过来,有损你这位总统的名誉和形象,让美国人民对你这个总统的判断能力产生怀疑。而这封信居然登在了美国最流行的报纸上面。但是在中国,要是某个领导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我要推荐某个人过来,校长就该反复掂量分量了,因为在中国,上一阶层对下一阶层的命运有决定权。

中国学校的校长都是行政化校长,这样就得听从上级领导,否则乌纱帽不保。我们已经讲了10年以上的学校去行政化,从大学到中学,非但去不了,行政化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今天考评,明天调研。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把行政化去掉了,你什么身份都没有了,在社会上你是什么人呢?现在的校长已经不以当校长为一种认可了。在蔡元培那个时代,你可以说我是社会著名学者,我是大学教授,或者说我是大学校长,那个校长是被全体教授推荐出来的,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身份。但是现在,我和校长们谈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一方面他们想去行政化,一方面他们不想去行政化,因为他希望自己也是个部级干部或者局级干部。

以上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所以我不希望高考取消,只希望高考进行局部的改造。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考,应该一年考两次,由学生自己选择两次考试最好的分数,去联系学校或者由学校录取。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相对轻松一点。

除了分数,我们的孩子还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一个人分数之外的品质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这个时候养成的品质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一个结果。

我是农村孩子,所以天然善于吃苦、不怕被打被骂,因为农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行,拿起来就一顿打。尤其是我们那个时候,兄弟姐妹比较多,好像打死一个没事儿,所以拿着竹子、棍子追着打。这种情形在农村比比皆是。当然现在也不行了,因为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是一个孩子,舍不得打。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孽子”。

但是,那时候农村孩子有心理毛病的很少,尽管我从小就是被我母亲打大的,但我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歧视,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羞辱,打骂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因此从小我就明白,要是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干活,父母打骂就是应该的。当然我不是鼓励老师、父母去打骂孩子,只是想说当时的那种环境,潜移默化地锻炼人,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不会怕,还愿意去尝试。所以就有了像我们这样连续参加高考三四年,身心还是很健康的人。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什么呢?教育除了分数以外,我觉得要从孩子身上看到成功的特质。我认为孩子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

首先,培养孩子内心的美感。

快乐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但是我们总有悠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乐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些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

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或者开阔的农村原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银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分别是哪一颗,北极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除了带着孩子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认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都会说,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现在的环境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好心情牺牲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内心的美感怎么产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必然不珍惜别人的生命。

我想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扬班内前10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学生进了北大清华 , 老师奖金拿得多,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

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10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10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过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始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

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忆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8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普通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明,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然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95,这一次又考了95的,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剩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20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给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学生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施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其次,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

中学教育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

搞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看我们怎么引导。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就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他一本,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他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定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

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几本世界名著难道会对学习有妨碍么?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4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4本,一年8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他们就是这样的教课方法。4年下来,读40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如果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最后能成功吗?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手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图书馆,放世界名著的地方都有灰尘,没有灰尘的都是放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偏向,但是我们校长是有能力纠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第三,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

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地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共同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性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训斥、怒骂、指责、侮辱。很多老师侮辱了学生后,自己却不知道。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跟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

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

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对如何提高成绩都是顶级专家。我们做老师的,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生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用爱和激情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

在我心目中,农村老师无比重要。因为农村孩子的出路,他们未来是否有理想、是否愿意奋斗、是否有奋斗能力,全部依赖于农村老师的教育。农村的家长一般来说只能教孩子人品,只能让孩子把农民那种朴实勤劳的性格带出来。现在大量的农村孩子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他们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看着。这样一来,本来应该家庭完成的教育就会有缺失,使得农村孩子的成长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我们的老师主要是在为这些农民子弟服务,为他们的前途提供帮助。

如何来鼓励这些孩子?如何解答这些孩子从学习到生活、再到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最后考出优秀的成绩,使他们能够跟城里的孩子同台竞争,让他们的未来有一条出路?因此,农村老师身上所担的责任比城里的老师要大很多。

农村老师与城里老师的差距也就是城乡教育的差距。城里的老师有很多优势:第一,城里学校的教学条件好,学生能享受到比较安逸和舒适的学习环境。第二,城里孩子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安心学习。第三,城里的老师本身所得到的教学支持和教学培训比较多,所以更加容易把先进的方法运用到学生身上。这些差距使得中国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前途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最终让人们质疑教育的公平性。

我曾经在全国政协会上提案说,凡是面向农村学生进行教学的老师,工资应该比城里老师多出百分之五十,这样才能使农村老师安心在农村开展教学工作,也才能吸引有才能的老师到农村来。所谓农村老师,不一定要住在农村,你可以住在城镇,但是你教的是农村孩子,你要安心地教农村孩子。这个方案如果实施,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现在的农村老师大部分都会安心在农村工作。第二,城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中会有一部分人愿意到农村来教书。尽管工资不能作为判断要不要留在农村教书的唯一标准,但一定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老师的灵魂必须是崇高的,但是如果老师们没有足够的钱去应付必要的生活支出,对精神追求时就会有难度。两袖清风还愿意献身教育的老师在中国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这样。我一直认为,越是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的老师,越应该享受国家更高的福利待遇和薪酬待遇。长此以往,农村的教学水平就能够不断改进。

我几乎每年都在讲农村的教育问题,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如果当年没有上大学,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也不可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一个农村孩子是可以有广阔天地的。这个广阔天地只能来自于教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

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会要求新东方的老师不管在班里碰到什么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农村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是很低的,难道是因为农村孩子脑袋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农村孩子没有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先进的教学资源。中国的教育水平目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有的城市的示范中学,一投资就是两三亿,而农村的中学,连一百万的投入都很少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做什么?不是抱怨。既然我们要对孩子们的前途负责,我们就要努力把这个责任承担好,让我们手下真的出现一两个、三四个,甚至五六个特别优秀的孩子,让他们能够从农村走向世界,然后再回来改变家乡、改变中国。

在这点上,我觉得每个人都不要去低估自己的力量。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待在农村一辈子会有什么机会?但是你鼓励农村孩子哪怕上一个大专,哪怕到北京最差的大学去学习一趟,他就有可能碰到不同的机会和机缘。

有尊严是谈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比较同意钱文忠的话,家庭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死结。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希望这个细胞是健康的,但是当这个社会有重病的时候,健康的细胞会非常难受。我一直认为现在的中国,不管是从教育角度还是从其他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有病的躯体。有病的躯体并不是说这病治不好,而是需要努力诊断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让得病的身体一点点好起来。唯有这样,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才能健康起来。

网上曾经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叫“我爸是李刚”。保定某一个区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在大学校园内驾车肇事造成伤亡之后不道歉,还嚣张地说“我爸是李刚”,天真地以为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就可以伤害他人性命了都不负责任。这是谁的错?是他爸的错,还是孩子自己的错?两个人都有错!但再往深里说,这个错不一定在他们身上,而是在整个中国的机制身上。

中国的机制是官本位,这造成了中国社会对上不对下,所有的行政体系不断地强化必须对上面负责不用对下面负责这一点。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导致人的尊严不断丧失。

中国社会很少有人会过得有尊严。你说政府官员有尊严吗?表面上是有的,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只要有上级,并且上级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号施令,这个人就不会体会到尊严的感觉。中国的体系和文化不是给人尊严的体系和文化。我们国家前总理温家宝说过,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这谈何容易?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对尊严的尊重,没有对人格平等的尊重,谈家庭教育真的是没有基础的,就像某个人生了大病后要让某一个细胞健康是不可能的一样。

除了官本位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富二代的负面报道,比如飙车、撞人等等。富二代的问题怎么出现的?首先是富一代出了问题,富一代中有些人是通过和政府权钱交易变得富有的。由于交易本身就是违反商业道德和不公平的,所以带来的后果是这群人富有以后过度膨胀。既然钱是用不正当手段或者不公平交易、失去尊严换来的,他就想把失去的尊严找回来。有的煤老板一掷千金买几十辆奔驰,其背后的动机就是想通过炫耀财富显示自己的尊严。他们把钱给了孩子,但是没有教给孩子什么才是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的乱象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是因为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迅速转向商业社会所带来的结果。这一转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告诉大家是好事。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应付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因为中国社会转型太快了。我们一下子从农业社会——从30年前我根本走不出村庄,到今天走向了全世界。现在大马路上你能认识几个人?你知道隔壁住的是谁?不知道。这个转变西方用了200年,我们只用了30年。但是社会发展需要体系和制度的同步发展,社会才能稳定。这个稳定,其实是社会结构和体系的稳定,而不是靠嘴巴讲的稳定。

商业社会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可能回到农业社会。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依靠的是商业文明。商业文明体现了什么特征呢?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买卖双方都合算,交易才能进行,商业就是大家合算,双方平等,这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契约精神。第三,交易意味着信息透明。如果我要买一个东西,我要到处比较价格,我要跟某个机构签合同进行业务之间的合作。所有这一切会带来什么?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诚信体系和公平体系的建立。诚信体系和公平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建立以后,家庭教育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东西后,也就知道我们要遵循的价值体系是什么了。

中国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面对现代社会,家长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尽管现在社会有很多乱象,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认为中国社会一定会走上透明的、公平的、平等的时代。无论谁都挡不住这个趋势。我们逐渐会发现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善良和勤奋永远是好的,而且善良和勤奋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家长教孩子的时候应该教给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教他们鼠目寸光有便宜就占、不诚信地获取资源,还是教他们真正有用的一辈子的价值观?我相信李刚把自己的儿子给毁了,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不好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在现代到处都充斥着欺骗的社会,人们依然欣赏诚信、善良、乐于助人、开朗、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请往后再看十年二十年,这个社会希望什么样的人成为社会主宰?让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细胞都健康,直到把疾病挤到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待,那么中国社会必然就会健康起来——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对待孩子要严厉,我一点也不反对,但严厉的背后必须是爱,如果没有爱怎么打都是不管用的。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严厉都应该以爱为基础,当你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我们守住这个底线就行了。我跟新东方的老师说,对孩子严厉是可以的,但是尊严这条底线不能破。如果老师用戒尺打了孩子,孩子还能喜欢你,这就表明你这个老师做到位了。核心的东西是爱,关爱和人性的尊严、善良永远是任何一个家庭教育的主题和要遵循的原则。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如果一个孩子10岁前有两种状态,这个孩子一辈子不会差。一种状态是玩疯了,最后能高兴到忘掉一切的地步。第二个就是有规矩,玩疯了还得有规矩这是不容易的,家长放松让孩子充满想象地去玩儿,但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碰的,比如偷窃行为。

能否教出好孩子和父母的知识结构无关

家庭教育能否教出好孩子,跟父母本人的知识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我出身农家,我的父母都不识字,母亲是妇女队长,父亲是木工,两个人都喜欢帮助人,而且他们会要求我们一起去帮,这也让我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我们一家人在村里的人缘都很好,我也经常将自己的小人书、水果糖分享给小伙伴们,我的领导力应该就是那时候培养的吧 !

帮助别人的背后是别人也会帮助你,甚至可能是更多的帮助,只不过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北大读书时,宿舍里打水和打扫卫生最多的是我,但我像我的父亲一样习惯了不去计较。所以创办新东方后去找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希望他们回来一起做新东方时,我的这帮同学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理由只有一个:俞敏洪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一个好人,如果干成功了,我们一定可以利益共享。

一定要培养出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

父母一定要培养出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和渴望,只要是这个爱好有点正能量的,父母就不能去干预,哪怕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学业。这也是我自身的体会。我母亲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这促使我爱上了文学,因此我的语文成绩非常好。但由于小时候调皮被数学老师关在办公室饿了一天,我就因为厌恶数学老师进而厌恶数学,高考数学才考了4分。

虽然我母亲只是希望我能做个农村小学教师,但我的坚持,让我最终考上了北大。在孩子生命中培养出他最最重要的渴望,是孩子对于生命以及生命爆发的无限向往,进而迸发出对某种事物追求的激情,这会令他们不甘于现状。而一旦认命了,你的人生就从此结束了。

我现在也很注重培养自己孩子的读书习惯,我家里上万本书,每一层都是书架,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不读书往哪儿跑?关键是家长自己也得真正读书,孩子才会读书。

教育好了父母,就教育好了孩子。现代社会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的父亲与孩子的接触远远不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让学生做出选择,假如发了大水,船上有9个人及东西,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小狗、电脑等,船行到途中因某些问题,只能留下三样,其余只能扔进水里。孩子留下来的除了自己,第二样通常都是妈妈,最终把爸爸留下来的只有20%。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没有留下深刻的认识。

父亲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是每年要有一定量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这样做会培养孩子对父亲的依赖感,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的精神。女孩能通过父亲了解男人是什么样子,男孩能从父亲身上学到怎么去当男人。

教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

爱人在家里带孩子,每次儿子摔倒或者撞在家具上,开始号啕大哭时,爱人总是用脚跺地或用手拍打家具,一边跺脚一边打还一边说:“打死你,打死你,再叫你欺负我们小宝宝。”儿子看着妈妈的表演,慢慢就不哭了。这是一种引导孩子推卸责任的行为。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把一切责任和后果推给别人,自己不承担任何过错的习惯性思维。于是,摔倒了是地的错,撞上了是家具的错,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错,相处不好是邻居的错,工作不好是老板的错……最后所有的错都可以算到别人身上,所有的抱怨都可以发泄到别人身上,唯一没有错的就是自己。

很多人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性思维,因此我们很少看到周围的人有主动认错的习惯,很少听到有人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由此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很多人严重缺乏责任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最后导致人们丧失了反思能力: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用承担责任;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就不需要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反省行为,只有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才会反思。一个人没有反思能力无关紧要,受害的只有他自己。一批人没有反思能力就会互相指责,互相拆台,钩心斗角,到最后摧毁合作的团队,摧毁大家共同奋斗的事业。“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反思能力,这个民族就是缺乏勇气的民族,就是接近堕落的民族。在报纸上曾读到,歹徒在长途汽车上侮辱妇女,一车人视而不见;或者掉下河的人已经快要淹死,会游泳的人非要让人掏钱才肯下河相救,这不禁让我浑身冒冷汗。

因此,教会孩子们从小承担责任,从小勇敢地面对生活,是中国父母和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比纯粹教给学生知识要重要一百倍。一个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只配做奴才,绝没有资格当主人。

儿子在练习走路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摔倒,不断地撞到家具上;但我已经禁止我爱人再以跺地、打家具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承担后果,并且使用让他变得勇敢的语言:“宝宝,自己爬起来!看,你一定能自己爬起来。宝宝不要哭,宝宝真勇敢,撞疼了也不哭,宝宝是最厉害的男子汉。”儿子在泪眼中,终于自己爬了起来,重新迈出了还不够稳健的步伐,但从这步伐中,我欣慰地看到了他新增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