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 »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全文在线阅读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去蒋化』,行馆受牵累

关灯直达底部

20世纪60年代慈湖宾馆落成后,蒋介石较常在慈湖等地停留,与家人团聚,或是前往角板山一带休憩。较靠近人群、周边往来民众较多的大溪行馆,便逐渐移给大溪镇公所使用,同时恢复公众集会、参观用途。1975年蒋介石逝世,蒋经国未再入住大溪行馆,不过还是经常到大溪老街与民众寒暄、握手,品尝美食,并与民间友人留下不少照片。同时大溪周边的慈湖陵寝,每年约150万人次游客到此谒陵,也间接带动大溪豆干产业、神桌等行业大发利市。

1978年,在蒋经国推动下,大溪行馆正式改为蒋介石纪念馆,大厅陈列蒋介石一生勋业照片;蒋宋起居卧室保持原状,并开放供民众瞻仰,除行馆入口处请名家塑制了蒋介石的丰功伟绩浮雕,左厢房前方圆形小花圃,则塑立一座6米高的蒋介石铜像。行馆园区由桃园县政府风景管理所管辖。蒋经国并对大溪民众捐献雕塑铜像表示感谢。

正因为“两蒋”对大溪有特殊情感,大溪地方人士从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固定在行馆蒋介石纪念堂举办追思仪式,10月的蒋介石诞辰纪念日则到慈湖谒陵。不过随李登辉权力稳固,在他执政后期,“两蒋”已成为高喊本土人士欲去之而后快的对象,铜像毁弃拆除消息频传,甚至在大溪行馆民营化过程中,还传出有意设置户外咖啡厅并移除铜像的构想。

但就在这股“去蒋”压力下,桃园县大溪镇反其道而行,镇长曾荣鉴很有义气地宣布,感念蒋家父子对大溪人的关爱,凡是台湾各地不要的“两蒋”铜、塑像,大溪镇公所愿意一律免费接收,以免“两蒋”铜、塑像流落街头或遭销毁。大溪行馆则在2004年经桃园县政府公告为历史建筑,着手规划修缮重整,同时于2005年10月31日重新开放。

◆雕塑公园

台湾自解严开放以来,曾经竖立在各个公家机关、学校讲堂内的蒋介石铜像随着蒋氏时代的离去,面临被移除的命运。大溪镇,不仅是“两蒋”陵寝的所在地,也为他们的铜像提供了栖身之所。大溪镇公所积极推动蒋介石铜像艺术园区的建设和扩张,凡是台湾各县市闲置的蒋介石、蒋经国、孙中山铜像,都可以送至此处收藏。大大小小形态场景各异的蒋介石铜像,在此地安静展示。铜像表现的蒋介石或坐或立,表情严肃、英武或慈祥,也许他自己从未想过,这么多自己的复刻品会同时放在一个地方,好似面面相觑,心中颇多无奈。(上图)

新落成的大溪行馆除更改花园景观、移除稀有树种外,其中原本一度可能被拆除的蒋介石铜像,经地方奔走,还是保留并移到园区内一侧摆设。园区空间经重新改造,分成公会堂、艺文馆、艺术工坊、庭园区四大区,有艺文特展、导览服务、蒋介石纪念室、艺品展售、艺术家示范等动静态,展示行馆也由时任县长朱立伦命名为“大溪艺文之家”。

◆被肢解成碎片的蒋介石铜像

在2007 年3 月间的“去蒋化”风潮中,高雄市政府连夜拆解了安置于文化中心的蒋介石铜像,支离破碎的铜像碎片运往大溪镇公所安放,而支离破碎的残存雕像让复原工作几乎成为不可能。铜像被拆解成200 多块铜片,既无编号,也无任何记录。桃园县文化局力邀郭少宗、林昭庆两位公共艺术专家组合铜像,以解构主义形式修复铜像,保持了基本形态的不变。历时一年修复的铜像于2008 年移置大溪“两蒋”文化园区,成为入主其中的第120尊铜像。(下图)

桃园县政府后来通过向台军方争取,大溪镇同年也终于取得慈湖停车场旁的3.9公顷军方地权,正式设立“两蒋”纪念雕塑公园,并陆续陈列140余座“两蒋”雕像。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那尊全台排名第二的蒋介石坐姿铜像,被民进党籍市长陈菊肢解成200多块碎片,也被收入园区内,并经艺术家重组,针对基柱八个兽纹眼睛及牙齿、脚部及书本,全部重新抛光,还保留一大块留空空间,命名为“伤痕与再生”。园区与这尊铜像已于2008年台湾大选后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