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全文在线阅读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养肥政治幼苗

关灯直达底部

在默克尔进入民主德国科学院工作之时,东、西两德分别所属的“华约”和“北约”成员国之间进行了新一轮的政治军事对抗。为了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苏联加紧控制周边国家,其中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更是苏联制衡美国的重要棋子,控制了阿富汗,意味着把控了欧亚大陆东西陆路的交通要冲。

“二战”以后,苏联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亲苏政权,不惜于1973年7月支持亲苏势力发动武装政变。新上台的政权当中依然存在着亲苏、离苏的派系斗争,在1979年9月的派系斗争中,主动出击的亲苏派被一网打尽,自此离苏一派占据上风。

在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看来,多年苦心经营的阿富汗正在脱离控制,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苏联于1979年12月29日入侵阿富汗,一时间苏联风头出尽。只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其达到鼎盛的同时走向衰败,阿富汗战争对苏联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转折点。

苏联的这一举措,饱受西方国家和大量中立国家的诟病与谴责,而这正中美国下怀。

在美国的带领下,联合国内掀起了对苏联声讨的浪潮,联邦德国当然也在其中。在1980年举行的莫斯科夏季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地区中,仅有80个国家参加,苏联领导下的民主德国参加了这次奥运会。

为了报复,1984的洛杉矶奥运会,以苏联为首的19个国家也同样拒绝参与,东德再次跟随了这一行动。非政治的体育充分地表现了政治形势的紧张,不小心的擦枪走火甚至都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1980年10月13日时,统一社会党的最高领导人昂纳克在格腊提出的几点建议更是加深了东、西德之间的矛盾。“格腊条件”主要是:东、西两德在劳恩堡-施拿肯堡地段的边界以易北河为界,变双方的常驻办事处为正式的大使馆,解散设在萨尔茨吉特对民主德国来说不合法的罪证搜集中心,最后要求西德承认东德的国家地位。现在看来,“格腊条件”完全是为了让东、西德彻底分裂。

尽管当时的东德执政党依然强力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年轻一代的思想已经越发动摇。为了缓解剑拔弩张的氛围和反抗东德的高压统治,年轻的基督徒在衣服肩膀处绣上了“化利剑为犁头”的标志,希望东、西两德能化干戈为玉帛。一向不轻易展示自己政治倾向的默克尔,没有绣上这个标志。此时,西德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英国,仅有一墙之隔的东德人民却依然生活在“一年4个鸡蛋”的社会中。这一切,都在东、西德人民的秘密往来中流传。

东、西两德的紧张关系,同样影响了被严格控制的科学院。只是,相对于风云变幻、千钧一发的政治形势,默克尔的工作环境算是相当平淡的。她在措里克领导的理论物理化学领域工作了几年,每天就是看书,然后和周围的同事讨论,运用理论和公式对实验室里的数据进行验证。除此之外,她还参加了多个新项目的设立、开发。在工作之余,她还忙里偷闲地攻读了博士。默克尔的学习、科研生活很充实,可高压的政治环境令人抓狂,她身边的某些同事已经受不了了,准备离开东德,这都会对她造成思想层面上的影响。

是时,离开民主德国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逃离。直接进入西德是不可能的,柏林墙边看守森严,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在边防军人的枪口下。只有一条充满危险的路可以选择,从东柏林出发前往波兰或者捷克斯洛伐克,毕竟都属于“华约”组织,比去资本主义国家轻松一些,再由此进入匈牙利,最后再辗转至西德。这条路看似安全,可依然危险,一旦失败,将面临多年的监狱生活。

第二种是依赖基督教会的帮助。通过东、西德基督教会合作的途径,以教会赎买的形式,被买进西德。东德基督教会同样被统一社会党严格控制,虽然有不少东德人通过这种途径脱离了民主德国,可毕竟数量有限,需要漫长等待。

最后一种方法是申请合法进入西德的机会。无论以何种理由,进入西德以后再不回到东德即可。可此法有些矛盾,因为东德当局只把这种机会给确定会回来的人。

当时的东德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逃离措施,默克尔虽受到影响,可仍坚持不动摇。也许,她还需更丰满的政治力量来“鼓动”自己。

默克尔阅读了大量政治体制批判分析类书籍,其中对默克尔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前联邦总理路德维希·威廉·艾哈德所创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学。路德维希·艾哈德认为,对于社会,主要的原则是:自由是第一位的,自由是市场和经济繁荣的保证和原动力;其次,为避免无节制的自由泛滥,国家应参与其中适时控制;国家公民也应提高个人的修养,加强教育,这样才是民族更为深远的未来出路。

其实,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就是“中庸主义”,不走极端是其特色。路德维希·艾哈德的观点为默克尔所欣赏,不仅促使她对当时的东德政治体制和经济有更深的思考,更对其从政后的政治主张影响较深。

庭院幽静,天地翻覆。就在默克尔于科学院内安静度日之际,外界却逐渐发生着剧变。剧变从领导苏联20年之久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开始。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在自己的公寓内去世,苏联这艘巨型航母失去了掌舵的船长,迷失了方向。随后上台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也都因为体弱多病,无法带领苏联人民前进,在5年内相继去世,让苏联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契尔年科去世之后,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掌苏联政权。此时的苏联早已是千疮百孔,由于多年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已濒临崩溃。临危受命的戈尔巴乔夫面对苏联帝国的惨淡之境,不得不提出改革方案,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末路。

戈尔巴乔夫也没有灵丹妙药,只是形势逼人,根本由不得他考虑。现在看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其实他也只是一颗被历史洪流推着走的棋子,没有人可以逆流而动。当苏联自身难保时,自然就放松了对周边国家形势的估计。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大背景下,东欧国家均开始了本国的社会改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各国国内响起了要求改革的声音。民主德国执政党——统一社会党也在周围环境、国内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开始着手改革。

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和西德领导人科尔,在苏联总书记契尔年科的葬礼上相遇。两人的主要目的都是向新上任的戈尔巴乔夫示好。这次会面,是东、西两德关系缓解的转折点。在会面一年后,东、西两德签署了一份文化交流方面的友好协议。同年10月6日,西德的萨尔路易斯和东德的艾森许西施塔特两市结为友好城市,这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东、西两德在分裂多年后的第一对友好城市,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东、西德的经济差距,东德越发依赖西德。

以往,当局可以毫不理会东德人民要求自由前往西德的呼声,甚至镇压游行示威的人,但如今经济依赖西德的东德政府不得不考虑西德人的话,西德希望可以开放两德之间的自由行,东德也只能做出让步。1985年,获批前往西德的东德人为66000人,一年后猛增至140万,东德人民似乎看见了自由的未来。

每个政权在它行将就木之前,总是会做困兽犹斗,统一社会党也不例外。统一社会党对内实行更为严格的高压政策,镇压了大量的反抗运动。1987年,民主德国首领昂纳克在访问联邦德国时说:“我访问西德时所走过的红地毯,奏起的国歌,升起的国旗,就表明东德是一个得到主权承认的国家。”

国内的统一社会党虽顽固,可东德的人民仿佛嗅到了政治自由即将到来的气息,就像万物生机勃勃是因雨季和阳光到来一样,人们开始大规模、周期性地游行示威。大批东德人逃入西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外交使馆中寻求政治庇护,而西德也大幅度开放东德人移居西德的人数。整个民主德国均掀起了游行示威的浪潮。

东、西德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

此时的默克尔,心里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工作之余阅读的书籍、报刊,收听的政治广播,让她在这几年里深刻思考了东、西德的体制、经济等各个方面。科学院里枯燥平淡的生活,却没让她变成一位科研工作者,而是催化了她从一名充满热情的政治爱好者,向一名有自己政治主张、观点的政治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