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全文在线阅读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核风波下的决断

关灯直达底部

默克尔的“硬气”,多见诸于外交,这也是外界了解这个不一般的德国领袖的一般路径。不过,她绝非在政治生涯登顶之后才变“霸道”的,果断早已成为她的特质之一,与身份、职位无关。

1997年,默克尔遭遇了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危机。那场危机,即德国民众先是抗议核泄漏,后来演变为抗议整个核发电事业的活动,默克尔作为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及核反应堆安全部部长,首当其冲成为民众集中喷火的对象。在这场“官民”之战中,她的决断之风一览无遗。

核变反应有聚变和裂变两个方向,目前,全球的核发电厂的反应机理都是核裂变反应堆。核裂变这一物理反应,被伟大的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但迈特纳至今仍没有受到世人公正的待遇,她本可以像居里夫人一样名垂后世。

核裂变反应在今天看来已很简单,即不稳定的原子核在中子的撞击下,分裂为两个原子核或者多个原子核的反应,其间会伴随产生大量的裂变能。这跟台球运动类似,摆放好的球会在高速白球的撞击下散开。

核裂变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以常见的核燃料铀235为例,1000克的铀裂变过程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炭释放的能量,同时整个放热过程完全无污染,除了反应结束后剩下的放射性物质。

核变反应的发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振奋,一旦核电得以全面利用,将彻底解决人类能源枯竭问题。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快研究,很快,人类的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在苏联建成。在此之前,将核反应用在毁灭人类方面的研究也有重大突破,即1945年引爆的原子弹——毕竟毁灭总是比建设容易得多。

在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后,人类进入核电时代,各国纷纷效仿苏联,德国更是将核电技术利用得淋漓尽致,成为世界上拥有核发电站最多的国家之一。原因就在于,德国是工业发达国,对能源有大量需求,可德国的自然能源并不十分丰富,虽然有不少煤储量,但欧盟的废气排放标准根本容不得德国肆无忌惮地烧煤,且煤资源储量越来越少,最佳选择似乎只有核电了。

随着核电站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从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起,就不断有核电站发生安全事故,鉴于核事故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德国很早就有抗议核电站的活动。引爆德国人民神经的,当属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导致德国人民开始强烈抗议核电工业。在民众心中,即使核电有再多的优点,也抵不过泄漏时的可怕,核电站就像是一座关着魔鬼的监狱。

托普费尔在任时,对于核问题的处理就遭到了德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他是一位极强硬的环境部长,始终强调不管核电到底是否该取消,只要现在的法律支持核电工业,他就坚定地执行政策。幸好,德国众多的核电站从没有发生过核事故,这也是托普费尔的幸运,所以尽管民众抗议,不过尚未酿成政治事件。

默克尔就没那么幸运了,说起来,她在面对这场核危机时有点冤。

默克尔自1994年任职环境部长以后,依然推行托普费尔的核电政策,虽有不少抗议之声,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然而就在1998年5月,仅仅在大选前几个月,曝出了装有核废料的卡斯特储罐防护措施不足,核辐射超标的问题。

多年积攒下的怒火再也遏制不住,德国民众已经对核电工业失去信任,整个德国,尤其是建有核电站的地区,到处是抗议的人群。民众起初还只是采取集会示威等一些温和手段,默克尔也还如往常一样采用强硬手段,根本没有看出这一次问题的不同。

怒不可遏的德国人民失去理智,开始对准默克尔发泄怒火,令其下台的呼声此起彼伏,反对派也借此机会落井下石,站在愤怒的人群后鼓吹造势,甚至连默克尔的联盟党同事也无人出头相助。也许是大选将近,无人敢撞上民众的枪口吧。

当时,科尔出面支持默克尔,这也间接导致了随后的大选中,基民盟输给社民党。

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除了少数党内人士支持以外,到处都是反对的人,默克尔有种四面楚歌的悲感。但默克尔又岂是一般人?作为物理学科的优秀生,她对核废料的处理防护工作比任何人都清楚,她早已查过相关政策,相关规定的防护措施完全可以处理好核废料,更不会有核废料储罐辐射超标的问题。

默克尔认为,当时更不可以辞职,辞职不仅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更意味着自己默认了错误。为了不背这个黑锅,她一步步地追查到底是谁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真相浮出水面,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而是核电企业没有按规定标准操作。

找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后,默克尔必须向愤怒的民众解释清楚,身为部长的她,其实也有不可推卸的失察责任。但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联邦各州的核电站以及相关州一级的核安全部门,因为按照联邦州的法律,核电站的运营及安全问题由各州全权处理。随即,默克尔开始了极为耐心的解释工作。

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智,根本没人愿意听解释,他们只是希望默克尔赶紧下台滚蛋。默克尔再次展现了物理学家的耐心,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为民众道出真相,最终,民众认清了谁才是真正该被抗议的对象。

问题看似解决了,可这只是开端。德国的邻居法国一直高调支持核工业,1998年,德国与法国交界处发现违规核废料,这下,默克尔不得不背上管理不善的罪名引咎辞职。即便如此,她对于核电使用的态度也已经很明朗,只要能找到取而代之的新能源,核能的出场率就会大大降低。

那时,德国正在服役的核电站共有17座,它们提供了全国1/4的电力。2002年,德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逐步废除核电的计划,计划到2022年停止德国所有的核电站。

2009年,默克尔连任德国总理,在竞选时,她曾对民众说,还未能有足够的新能源来代替核能发电,因此将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向后延长10年至15年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

但是,默克尔发现这种逐步关闭核电站的方法给能源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加上德国经济萎靡形势的影响,2010年9月,默克尔和她领导的联合政府决定,终止废除核电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新能源开发方案。这份方案将目光放在了2050年整个世界能源的格局上,同时提出将会继续使用核电站。

2010年10月,默克尔公布了这一决定,顿时引起国内一片反对声,大街上出现了许多示威游行的队伍,这只是民众反核情绪的开始。

次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世界为之震惊,德国也不例外。国内民众振臂高呼,要求政府对国内的核电站安全问题进行彻底审查。迫于压力,默克尔宣布,将暂停执行2010年公布的延长核电站使用时间的立法,此次暂停为期3个月。

德国国内媒体称,政府调整对核政策是为了拉拢民心。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当时的执政党内部对这个政策调整是有异议的,有人认为,新能源出现后,核电的出镜率会大大降低,但坚持认为核能是一种靠得住的过渡性发电资源。对核电的使用持拥护态度的代表者便是默克尔,所以当政府“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对核政策调整时,民众普遍认为这是政府在拉选票。

另外,在日本核泄漏事件后,原本坚定地支持德国使用核电的部分政府人员对这一做法产生了怀疑,因此与默克尔等人产生了分歧,政府内部的分歧让民众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在对这个会引发政坛动荡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后,2011年5月31日,默克尔对外公布,将会在2021年前停止德国国内全部核电站,从此禁用核能。同时,她表示会加大开发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如果到那时新能源不能解决德国的供电问题,政府将会把部分核电的关闭时间向后延迟一年。

其实,假若没有默克尔在弃核问题上的坚持,德国政府是很难迈出这艰难的一步的。默克尔之前把核能视为一种可靠的过渡性能源,但日本核泄漏以及巴符州大选之后,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放弃了一直力挺的核能发电,宣布禁用核能。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曾经的言辞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以国家总理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

默克尔是一个政治人士,但她也是一个物理博士,从这一点来讲,她对于核电的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比大多数人更为专业。有人说,在发布禁用核能的消息的前一晚,她和同样是物理学专家的丈夫整夜讨论这个问题。这只是大家口口相传的一个版本,与和执政党整夜讨论核问题相比,这个版本让默克尔的形象更加贴近民众。

默克尔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核电的充分了解和对德国未来资源长远发展的考量上的。

放弃核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更需要面对的是德国放弃核能后的能源问题。对于德国的能源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但默克尔胸有成竹,她有信心将德国建设成一个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发电的环保低碳型国家。

放弃核能这个做法,放到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如果能如愿完成这一壮举,德国将是全球第一个重点依靠新型再生能源的国家,这将会在默克尔的政治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此,这场“官民”之战以默克尔“失败”告终。可谁又能否认,她的失败是很有价值的呢?赢得民心对于政客而言是胜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