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全文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家训七:毋贪利

关灯直达底部

人人必须要有“利”才可生存,但须有个正确的态度。在心安之下所获取的利才是正确的利;心不安所获取的利,就是贪利。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不贪利的典范。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剿匪。1518年阴历三月,王阳明彻底剿平了江西、福建、广西等几十处土匪。这一地区的匪患曾让中央政府浪费钱粮无数却总是无寸尺之功,而王阳明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大功告成。这种成绩可谓光耀千古,但王阳明在平定匪患之后,非但没有邀功请赏,反而要辞职回家。

跟随他的弟子们大惑不解。王阳明说:“我已把报捷书送上去三个月,朝廷始终没有奖赏的文件下来,这就说明他们没有奖赏的心,我又何必贪恋这功名呢?”

弟子们哄堂大叫:“王老师您立下如此大功,朝廷不奖赏是不对的。我们应继续上疏,请朝廷封赏。”

王阳明摆手道:“这不可。”

“有何不可?王老师是怕别人非议您贪功贪利吗?”

王阳明无可奈何地笑道:“我什么时候在乎过别人的非议?我来江西的念头是剿匪,非是贪功贪利。如果我的念头是功利,那就是真的贪了。一门心思在功利上,心浮气躁,恐怕也无法在这么短时间里平定匪患。所以我要感谢没有‘贪利’的念头,朝廷不奖赏我,我也不会动心,因为我的心根本就不在这上面。你等也须记住这些!”

1519年阴历七月,王阳明用四十余天击败了造反的朱宸濠,并将其活捉。朱宸濠在南昌运筹帷幄十余年,精兵强将二十万,倘若没有王阳明,他非把长江两岸变成地狱不可。

这可是能与天地同寿的巨功,但王阳明接下来做的事却让人目瞪口呆,他把朱宸濠这块能带来无限利益的宝贝拱手让人。

为什么会有如此狗血的剧情?

真相如下。皇帝朱厚照听说朱宸濠造反后,永不安分的心立即大动,他带领人马南下,想和朱宸濠较量一番,这叫御驾亲征。想不到他才走到河北,王阳明的捷报已到。朱厚照大为恼火王阳明抢了他的功,于是三番五次派人去见王阳明,命令王阳明交出朱宸濠。

皇帝要大臣交出逆贼,情理之中。但朱厚照的念头却是破天荒的,他想把朱宸濠释放到鄱阳湖上,由他自己亲自捉拿一回。

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身为臣子,必须要交出朱宸濠。但他不交,而是把朱宸濠交给了朱厚照最信任的太监——良知较为光明的张永。

张永问王阳明:“你这是扔了烫手的山芋?”

王阳明正色道:“我非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南方的百姓。一旦把朱宸濠释放,战争必起,纵然皇上把朱宸濠活捉,百姓总会受到一点战争的伤害。”

张永沉思,不相信王阳明的诚实:“擒拿朱宸濠可是大功一件,你把他交给我,功劳全无,你不可惜?”

王阳明郑重其事地重复了自己的良知:“我非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南方的百姓!”

张永被感动,接收了朱宸濠。王阳明轻松地置身事外,而他能置身事外,就是他秉承了在家训中说的那三个字:毋贪利。

1529年,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年,他奉命到广西剿匪,大获成功。中央政府非但不赏,而且还要罚他,王阳明听到种种消息时心如止水,不露声色。

有太多的人为他打抱不平。他问这些人:“你们为何觉得我冤?”

这些人说:“您建立了如此大功,功名利禄本该滚滚而来,如今这些非但不来,还引来了雷霆之怒,这岂不是天下大冤?”

王阳明笑道:“你们忘了我来广西的目的。我来广西是剿匪,非是贪功恋利。剿匪已成,此行就无憾,有何大冤?”

这就是王阳明,一生都在秉承毋贪利的人生信条。这种信条曾让他的心获得泰山般的安宁,也曾救过他的命。

不过,他也有例外的时候。

有一次,一老农来见他。老农说,最近家里财政状况堪忧,很多地方需要现金。可悲的是,他没有现金,所以决定将自己的一块田地卖给王阳明。王阳明当即拒绝,他说:“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农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买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忧,可将来怎么办?”

王阳明决定,借给老农所需要的现金,还款日期不限。老农感激涕零,拿着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为止,那就成了道德版的小故事大道理,这不是阳明心学的风范,所以必有下文。几日后,王阳明和弟子们到山水间游玩。在一处风景如画之地,王阳明看向山凹处一块田地,不禁赞叹道:“你们看,那里面山背水,远看如菩萨莲花宝座,实在是风水宝地啊。”

有弟子试探性地问道:“老师喜欢这块田地?”

王阳明眉飞色舞:“怎能不喜欢?良知能知善恶,它告诉我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欢美色(如好好色)一样喜欢这块田地。”随即,王阳明脸色呈现遗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该弟子笑道:“它理应是您的,只是您舍了。”

王阳明迷惑地看着该弟子。

该弟子解释道:“这块田地就是几日前那个来和您做买卖的老农的。他当初要卖给您的地就是这块地。”

王阳明“哎哟”了一声。人人都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懊悔。

可语音未落,王阳明马上顿足扼腕,说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众弟子茫然。

王阳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许久才睁开眼,看到弟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态,缓缓说道:“我刚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归根结底是贪利。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

众弟子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突生贪利之心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

我们如何改正呢?自然是省察克治,发现贪利这种私欲,然后克掉它。

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是不是没有了特定的贪利之心,就是全无私欲都是天理了呢?

未必,纵然没有贪利之心,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王阳明说:“闲思杂念,到底是从好色、贪财、慕名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寻求本源定会发现。例如,你自信绝对没有做贼之想,什么原因?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分心思。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想法,似不做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哪里有闲思杂念?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自然可以‘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闲思杂虑”并非是闲的、杂的,而是有所指。人人都会寻思自己怎么发财,人人也会担心自己碰上倒霉事。这些胡思乱想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对名利的渴望和对我们害怕失去某些东西的担忧,它们都属于非分之想。如果你看淡名利,如果你真看透生死,你就不可能在平时胡思乱想。

当然,王阳明之所以说闲思杂念也属于私欲,还因为闲思杂虑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还没有被实现。所以我们思虑的善恶、是非,并非如白昼和黑夜那样容易分辨。我们以为正在对未来憧憬,实际上却是贪欲;我们以为正把自己勾勒成一个伟大的人物,实际上却是好名的私欲。在这些真假难辨的闲思杂虑中,很容易会让良知无法判断,最终会遮蔽良知。

所以,王阳明让家人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有人问:“是不是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呢?”

王阳明摇头道:“当然不是,只要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尽管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