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自成 » 李自成全文在线阅读

《李自成》第二十六章

关灯直达底部

在被围困的开封城中,一交六月,粮食、青菜和柴火一天比一天困难起来。粮商们因为粮食的来路已断,往往借口没有粮食而把大门关起来,哄抬市价。官府起初三令五申,严禁粮食涨价,但禁止不住,反而促使家家粮店闭门停售。随后官府就严禁粮商闭门停售,价格可以不限。这样一来,粮价就像洪水泛滥,不停地上涨。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才能买到粮食,穷家小户望天无路,哭地无门,只好等着饿死。

巡抚高名衡害怕这样下去,会引起饥民暴动,便将处理粮价的大事交给黄澍经管。黄澍很快就查明南门坊[1]粮行的掌柜李遇春是粮商中的一个头儿。此人因为一只眼睛下面有块伤疤,绰号叫“瞎虎”。他原来同黄澍手下的一些人颇有来往,在这些人的纵容下,操纵粮价,大发横财。自然,有些银子也到了黄澍手下人和各衙门官吏的手中。

黄澍亲自带领兵丁和衙役,突然来到李家粮行,将李瞎虎捉到,当着围观的人群摆了公案,亲自审问。李瞎虎睁眼望望,在黄澍左右见到好些熟识的面孔,但是他知道在这种情势下,谁也帮不了他的忙。于是他装出非常老实的样子,向黄澍磕头哀求,表示愿意献出几百担粮食,只求饶他不死。但黄澍此来的目的是为了杀一儆百,也为了借粮商的一颗人头收买民心,怎么能够手软?他拿起惊堂木将桌子一拍,说:

“我今天不罚你粮食,就罚你一颗人头,以平民愤。还要拿你做个样子,看哪个粮商再敢闭门停售,哄抬粮价!”

这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场将李瞎虎的头砍了。

经此一杀,果然各家粮行暂时不敢闭门停售。但每日售出的粮食不多;稍售一些就不售了。因此买粮的人总是天不明就赶赴五坊,家家粮行前都是拥挤不堪,挤不到前边的就沿街排队。实际上多数人买不到一粒粮食,只有那些力气大、会挤的人和地痞流氓才能多少买到一点。每天都有人为买粮食而打架斗殴,每天都有人被踩伤,甚至也有被打死的。

城内原有许多空旷地方,长着野草。近日有许多人提着篮子去挖野草,没几天就挖光了。如今开封的人心与前两次被围攻时大不一样。那时城中不怕缺粮,如今缺粮了。那时许多老百姓听了官府宣传,都以为李自成的人马奸掳烧杀,十分可怕,所以甘愿与官府一起,死守城池。经过这几个月,人们逐渐看清,闯王的人马其实军纪甚好,只有罗汝才的人马骚扰百姓,掳掠妇女,但他的人马也得听闯王的军令,也许闯王会不让他的人马进城闹事。因为缺粮已成现实,又有了这些想法,开封的平民百姓对于守城之事不再热心,特别是那些穷苦人家,在饥馑之中,倒是天天盼望闯王进城。

张成仁家里在五月底用各种办法存了点粮食。那时当铺还收东西,他家里能够当的东西都拿去当了,把所有的钱都买了粗细粮食。近来勉强度日,一日只吃两餐,其中有一餐是稀的。一家人中,老头子有病,能吃点细粮;五岁的小男孩是全家的命根子,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全是半饱,眼看着大家一天天都瘦了下来。

这天,一家人正在堂屋里啃黑馍,老头子望望大家说:

“我是快死的人了,留下粮食你们吃罢,我吃一餐野菜就行了。”

说着,用他干枯的手把自己得到的一块黑馍掰开,偷偷地分一大半给孙子小宝,一小半给孙女招弟。孩子们正吃着,香兰看见,狠狠地打了招弟一巴掌,还想打小宝,但又不忍,手在空中扬了扬,放了下来。招弟平常就吃不饱,现在爷爷塞给自己小半个黑馍,还要挨一巴掌,就大哭起来。老头子在一旁流泪叹气,伤心地责备香兰:

“是我给孩子们吃的,唉,你打孩子做啥?我是快死的人了,能让孩子们渡过这场大劫,咱们张家就有一线希望。”

这时,恰巧霍婆子从外面回来,知道了刚才发生的事,便告诉他们:明日东岳庙施粥,每人一碗。她说她是要去的,又劝张成仁的母亲和香兰也去。起初香兰感到不好意思。霍婆子说:

“现在顾不了那么多,脸皮一厚,拿着碗挤进去,人家施舍一碗,就可以救一天的命。”

香兰心想,如能领到一碗粥,自己少吃一点,回来救一救孩子们也是好的。这么想着,她就决定要跟霍婆子去。张成仁的妹妹德秀想着目前一家人都在挨饿,便对母亲说:

“妈,我也随你们一道去。”

霍婆子说:“姑娘,你只管拿着碗去。乱世年头,讲什么大闺女不能出三门四户。有你霍大娘跟着,你明天只管去。”

第二天,正是六月初七,天还不明,东岳庙东西长街上和附近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干脆躺在地上。到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到处都有小孩子在叫着饿,还有抽泣声、啼哭声、呼喊声、吵嚷声。人越来越多,到底有几万人,谁也不清楚。

天明以后,饥民更从各个方向潮水般地汇集到东岳庙来。已经有老人和小孩被挤伤,挤倒,然而很久都没有开始施粥。上边烈日当空,人人饥饿干渴,有人已经奄奄一息,倒了下去。一直等到巳时过后,才终于开始施粥。大家都拼命向前拥挤,每个人都伸长干枯的手,每个手上都拿着一个大黑瓦碗或粗瓷碗,每个人都巴不得把手伸得比别人更长一些。可是许多瘦弱的老人和孩子,不但挤不上去,反而被别人挤往后边,挤倒地上,随即发生了互相践踏的事情。有的地方因为人群拥挤而互相厮打,哭声、骂声、惨叫声、厮打声,混成一片。

香兰半夜就起来准备,她用杂面蒸了几个馍,留给公公、丈夫、招弟和小宝,一人一个,她同婆婆、妹妹每人吃半个,然后随着霍婆子出门。出门之前,她又望了正在沉睡的招弟和小宝一眼,在小宝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看到孩子消瘦的面庞,她止不住滚下眼泪。

天色麻麻亮,还有星星。在往日这个时候,院子里已不断地有鸡叫声。如今所有的鸡都被杀了。杀了以后,一家人慢慢地吃了好几天,但从此小宝就没有鸡蛋吃了,院里也再听不到一点鸡声。她们在寂静中穿过院子,来到大门口。那只小花狗也跟着她们跑到大门口,但是她们走出大门后,它却不敢跨过门槛,胆怯地朝外望一望,就赶快退了回来。三天以前,大黄狗被几个兵丁闯进来硬行拖走了,拖走时一路惨叫,直到走出大门很远,还从胡同里传来可怜的叫声。这给小花狗的印象很深,从此只要有生人来,它就夹住尾巴,浑身打颤,赶快逃走,而且再也不敢跑出大门,只敢站在门里边,朝空荡荡的街上偷偷张望。

张成仁送她们出来,一直望着她们去远了,才把大门关好。想着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从来没有到人群中抛头露面过,而现在只好跟着霍婆子一起去领粥,他既感到伤心,又感到不放心。回到内院西屋,他无心再睡,可是没有灯油,又不能点灯读书,只好坐在桌边,等待天亮。

天明以后,他开始研墨写字,写了三十个大字,又写了两百个小字,完成了每天的功课。又过了一阵,招弟和小宝醒来,用带哭的声音喊着:

“饿!饿!我饿!”

“不要哭,我弄东西给你们吃。”

张成仁安慰了孩子们几句,就到厨房里去烧开水。家里柴火早已经烧光,只好劈家具当柴烧。开水烧好后,他先端一碗送到父亲床前,请父亲就着开水吃点干馍。近两三天,老头子的身体比先前更差了,看见儿子送开水来,就挣扎着从床上靠起来。

“你不要多为我操心。我今年五十六岁,也是该死的人了。看来这次开封被围,不是短时间能够了结的。”他又压低声音说,“围城久了,说不定城里会有内变。不管怎样,你要把小宝照顾好,咱张家就有希望。我是家中累赘,我早死一天,你们可以少操一份儿心。你们,儿呀,要好生照料小宝!”

张成仁听了,十分难过,一面哽咽,一面拿话安慰老人。老头子吃了几口,就不肯再吃了。张成仁又回到厨房,端了两碗水,让招弟和小宝也起来喝水、吃馍,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他自己也用开水泡了一些馍吃。一面吃一面想着父亲刚才说的话,暗自伤心,流下了眼泪。后来他随手取了一本书,一面看一面圈点,左手仍然拿着那个黑馍慢慢地啃着。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忽然看见小宝正站在他身边,两个圆眼睛直溜溜地望着他手中的馍。小宝的后面站着招弟,招弟旁边是那只小花狗,眼睛也都望着他手中的馍。特别显得可怜的是招弟,这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不能同弟弟相比,弟弟是男孩,自己是女孩,所以什么事情她总是让弟弟。刚才,父亲把母亲留下的黑馍给了她和弟弟一人一个,弟弟没有吃饱,她也没有吃饱,可是她还是把自己的馍分了小半个给弟弟。如今见弟弟站在父亲身边,望着父亲,她不想过来,但又忍不住,也站到弟弟后边来。张成仁望着孩子们期望的眼睛,便把自己吃剩的馍又分了一半给小宝,另一半给招弟。小宝接过馍,立刻说道:

“爹,你的馍上有许多墨汁。”

张成仁低头一看,果然有许多墨汁,是他刚才看书时不知不觉中将砚瓦中的墨汁当成了往日吃惯的辣椒汁,用馍蘸墨汁吃了几口。他哄着孩子说:

“小宝,你吃吧,吃了墨汁读书心灵,长大就能考取功名。吃吧。”

小花狗在张成仁分馍时几次摇动尾巴,但最后发现没有它的份儿,失望地走了。

孩子们也跑了出去。张成仁继续看书,感到肚中十分饥饿。他知道香兰另外还藏着馍,那是她平时自己省下的一份,但是他不愿动它。心中饿得发慌,只好再喝些开水。

时间慢慢地过去,日头移到正南了。以前,这正是吃午饭的时候,可是现在家里什么也没有。孩子们虽然早上吃了一些馍,现在也饿得有气无力,不愿意玩了。招弟一声不响地坐在屋角。小宝不时地向张成仁哭道:“我饿!我饿!”他只好把小宝搂在怀里,拿些别的话哄他。

中午过去了,母亲、妻子、妹妹都还没有回来,到底领到粥没有呢?他越想越觉得放心不下:妈妈年纪大了,妻子和妹妹都是没有出过门的人,到了那样人山人海的地方,会不会出事呢?于是他又走到大门口,向胡同中张望了一阵。她们仍然没有踪影。他心中七上八下地回到里屋,想看书,看不下去。

大约未时过后,他忽然听见前院有叩门声,赶快跑出去把大门打开,果然是她们回来了。母亲是由香兰、德秀搀扶着回来的。张成仁见状,大吃一惊,赶紧上前把母亲搀住,扶进堂屋坐下,忙问是怎么回事。香兰和德秀把经过情形说了一遍,他才知道在开始领粥的时候,人群一拥向前,将母亲挤倒地上。幸赖霍婆子竭力相救,才爬了起来,但已经被踩伤了。德秀也被人群挤到一边去了,只有香兰拼命挤上前去,领到了一碗粥,三个人分吃了。霍婆子也领到了一碗粥,倒在她们碗里,让她们带回给爷爷和孩子们吃,她自己又拿着空碗挤向前去,说是要再领一碗带回来给王铁口的老婆吃。

这时老头子从里间床上爬起来,拄着棍子出来。一见老妻伤得很重,不禁哭了。成仁、香兰、德秀也哭起来。香兰边哭边把霍婆子给的那碗粥又分成几份,捧给公公一份,剩下的给了丈夫、小宝和招弟。

回到自己房里,她感到浑身无力,头晕心慌,只出虚汗,便靠在床上休息。过了一会儿,张成仁回到房里。他知道香兰累了一天,饿昏了。他心中十分难过,责备香兰不该总是把自己的一份馍省下来,偷偷地塞给他和小宝。听了成仁的抱怨,她忍不住望望自己藏着黑馍的地方,仍然不愿去取。趁着张成仁又走出去的当儿,她走到一个瓦缸旁,从里边抓起一把糠来,放在碗里,用凉水拌了拌,吃了下去。尽管那糠难以下咽,但吃下去后,过了一阵,头昏就好了一些,眼睛也不再冒金星了。后来,张成仁又回进房来,见她稍好一点,含泪小声说道:

“小宝娘,看来爹的病不会好了;娘给踩伤,看来也很难好起来。如今最可怜的是小宝。一个五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何能够让他饿着?他是家里的命根子啊!”

香兰悲哀地望望丈夫,说:“我们两个也不一定能逃过这一劫。没有了大人,孩子怎么过活下去?”

“不管怎么,咱们总得让小宝活下去。只要留下小宝,咱张家就不会断根。”

香兰半天不说一句话,后来,忽然愤愤地冒出一句:“人家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把咱们百姓也拖在里头,叫咱们怎么活?”

成仁从来没有听他媳妇说过这样的话,感到吃惊,问道:“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是谁告你说的?”

“领粥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这样议论,说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苦了咱们小百姓。”

“小宝娘你可不要乱说!姓朱的是当今皇上。我们读书人总要有一个忠心,宁死不能对皇上有丝毫怨言,君君臣臣,做臣民的只能讲一个‘忠’字。”

香兰不敢分辩,心里总觉得这个“忠”字十分渺茫,可是她自从结婚以来,没有违背过丈夫的意思,所以尽管心里有许多疑问,也不敢说出口来。

官府在东岳庙施粥,一共三天。第一天,老弱和儿童被践踏死的有几十人,挤伤踏伤的有几百人;很多人等了一整天,领不到一碗粥,倒卧路旁,呻吟哀号。第二天,黄澍派出一名典史,率领乡约五人、社长一人、吏目三人,带着许多衙役和丁勇,维持秩序。但情况仍然很乱,挤倒挤伤的人还是不少。初九又施了一天粥,以后就停止了。

施粥停止以后,百姓更感绝望,因为这就意味着开封从此进入了绝粮的可怕时期。过了一天,官府要搜粮的谣言传遍全城,有些地方确实已经开始搜粮。一般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殷实人家,人人感到恐慌,担心什么时候会来搜粮,把秘密贮存的救命粮食都搜去,大家就只好饿死。

张成仁家中的粗细粮食不到一石,大部分是在义军重新围攻开封后,设法抢购来的。如今要搜粮的风也吹到了他们这里。当天夜里,趁着更深人静,张成仁夫妇将这些救命宝贝装进缸中,埋到地下。夫妇两个都是久饿之人,身子无力,加上成仁又没有劳动过。所以等他们在茅厕墙根下挖好坑,埋下缸,填上土,天已经亮了。成仁累得直喘气,浑身虚汗,回到屋中,跌在一把椅子上,叹口气说:

“唉,要是老二在家就好了。”

香兰说:“他们守城,五天一轮。他已经去了四天,今天该下城回来了。”

正说话间,临街大门上有轻轻的敲门声,随即又传来王铁口的咳嗽声。香兰赶紧跑出去开了大门。王铁口手上拿着两个馍,走了进来。这两个馍比较白,原来是昨天他上藩台衙门卜卦,临走时人家送了他几个馍。在目前,送馍的事已经很难得了。他把两个馍递给香兰。香兰连声道谢,赶紧把一个送到上房,留下一个,准备让丈夫、小宝和招弟分吃。

张成仁给王铁口倒了一碗开水,问道:“铁口大哥,你去藩台衙门卜卦,到底吉凶如何?开封有无要命风险?”

王铁口哈哈大笑,说:“老弟,实话对你说吧:卜卦有时准,有时不准。要真是那么准,卜卦的人都可以做官了,何必还来摆摊子?你问开封将来有没有破城的危险,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说,到时再说吧。不过我对那些做官的富人说起来,总要找些吉利的话安慰他们,使他们宽心。如果我说,李闯王必进开封,那岂不是惹祸上身?我们都不是很久的人了,何必那样自找麻烦呢?”

张成仁又问:“可有什么新的消息?”

王铁口说:“我给你看样东西。”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成仁过目。成仁打开一看,原来是李自成的一个晓谕,上面写道:

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李谕:照得开封被困,细民无罪。顷据探报,饥民倒卧街衢,老弱死者日众。本大元帅出自农家,深知百姓疾苦;原为吊民伐罪,提兵莅豫,岂忍省会士庶,尽成饿殍!今特照告城中官绅:自明日起,每日日出后放妇孺老弱出五门采青,日落之前回城。义军巡逻游骑不再到大堤以内,对走近大堤采青者妥为保护。倘有城中兵勇混迹其间,意图窥伺骚扰,定予捕斩不赦。切切此谕!

张成仁看过这一道晓谕抄件,不明白李闯王的用意是真是假,脱口而出:“不知这闷葫芦里卖的啥药?”

王铁口捻着胡子,慢慢说道:“我看这个晓谕是出自诚意。”

成仁问道:“何以见得?天下竟有这样仁义的流贼?”

“成仁,你是秀才出身,应该知道有句俗话,叫作‘胜者王侯败者贼’,安知今天这个流贼就永远是流贼?”王铁口笑了一笑,看见张成仁一脸惶惑的神情,又接着放低了声音,“如今的贼就比官军讲仁义,不像官军扰民,所以才有‘贼过如梳,兵过如篦’之民谣。这句民谣很流行,难道你没有听说过?”

张成仁摇摇头:“竟然如此?”

“早已如此,岂自今日!”

“可是……”

“成仁,你这个人只晓得读书,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边的事儿你不打听,只怕耽误了你的举业。别人的话送到你耳朵里头,你都只当耳旁风!”

张成仁叹了口气:“唉,读书人没有用,一脑袋‘四书五经’……”

王铁口赶快截住说:“不然,不然。只要能过此围城大劫,你不愁没有登科扬名的日子。不管谁坐江山,都得用读书人,都得举行乡试、会试,选拔人才,你愁什么?”

张成仁感慨地说:“可是我自幼读圣贤书,略知忠君之义……”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又被王铁口拦腰打断:“嗨!老弟,你又糊涂了,你不过是个秀才,又没有吃朝廷一天俸禄,犯不着死抱着‘忠君’二字。”

张成仁被王铁口一句话抢白得说不出话来,心里也觉得王铁口说得有理,于是他又问道:

“外边对这晓谕有何议论?”

“外边么?十个人有九个人认为,李闯王准许百姓出城采青是出自真心,连官府也信以为真。”

“何以见得官府也信以为真?”

王铁口笑道:“你真是坐在鼓里!刚才官府已经出了告示,严禁闯王的晓谕流传民间,倘有私传晓谕者一律问斩。看起来,这是官府害怕李自成争取民心。可是它另外出了一通告示,晓谕百姓:从明天起,每日放妇女老弱出城采青。一交卯时,五门齐开,戌时关闭城门。这不是连官府也相信李闯王的晓谕么?可是它一字不提是李闯王的晓谕,只说这是上宪出自恫瘝百姓之心,特施恩惠。”

张成仁听了连连点头,心中开始恍然,觉得目前局面确实与他原来想象的完全不同。可他还是有点担心,便又问道:

“会不会有贼兵混进城来?”

王铁口淡淡一笑:“成仁,你放心吧,城门稽查森严,青壮男人不准出去,也不准进来,何惧之有?你真是多操心啊!”

大门上传来叩门声。进来的是霍婆子,她同王铁口站在前院小声说了一阵,然后来到内院西屋,将明天要放妇女老弱出城采青的事告诉张成仁夫妇,并说她明天也要出城,将替他们带回来一把野菜。

香兰望望丈夫,意思是问:她是不是也可以跟着霍大婶出城采青。张成仁十分犹豫,觉得放心不下,半天不说一个字。霍婆子见他拿不定主意,便对香兰说:

“你明天暂不要跟我出城。你同我不一样,你是年轻人,不像我已经是老婆子了。何况我的脚又大,走惯了路。你再等两天看看,要是真的出城去没有事儿,那时你再随我出城不妨。”

香兰本来心中也有点害怕,听霍婆子这么一说,就决定不去了。她轻声问道:

“霍大婶,你要出哪道门啊?”

霍婆子胸有成竹地说:“出西门。”

张成仁问:“为什么不出宋门或南门?这两道门都离得近些。或者出曹门也可以。西门那么远,你为什么要从那里出城呢?”

霍婆子笑着说:“你真是个秀才先生。我可仔细想过了:上次开封被围,曹操的人马驻在东边和南边,宋门外和南门外都驻扎有曹操的人马,游骑也常到曹门外。这一次,看来他们还会在禹王台一带驻扎老营,虽说我是老婆子,可也不得不小心啊!”

张成仁笑道:“大婶,你既是大老婆子,还怕他们么?”

霍婆子也笑起来,说:“看你说的,虽然大婶是个老婆子,其实也只有四十几岁,不到五十。常言道:‘吃粮当兵满三年,看见母猪当貂蝉。’那曹操的人马军纪向来不好,能掳掠年轻妇女当然掳掠年轻妇女,掳不到时说不定连年纪大的也一样拉去。你大婶还想死后清清白白地去见你霍大叔,所以我宁肯多走几里路,要出西门采青。”

第二天五更,天还没亮,霍婆子就动身了。她沿着大街小巷走了几里路,当来到开封西门时,太阳已经有城头那么高了。城头上和城门洞站着许多兵丁,都有军官带领,还有许多丁壮,由绅士们带领。城门开了一条缝,只能过下一个人。吊桥已经放下来了。专门有一二十人在城头上管着绞吊桥的绳索。

采青的人正在陆续出城,但是城门口并不拥挤。因为是第一天放人出城,大家都小心谨慎,很不放心。尤其是年轻妇女,大都不敢出来。虽有一些少妇被饥饿逼得没有办法走出城来,那都是容貌比较丑的,穿着破烂的衣裙,故意连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其余大部分是老头子、老太婆,拄着拐棍,捌着篮子。也有不少小孩跟着大人出城,但都是男孩和十岁以下的小女孩。两次开封被围,老百姓还没有一次像这样在战争期间出城采青。今天是第一遭,到底出城后是吉是凶,大家的心中都没有底儿。

看到这种情形,霍婆子暗中庆幸她没有贸然带香兰一起出来。她想,香兰年纪又轻,长得又俊,万一有个好歹,她怎么对得起张家一家人啊!

霍婆子过了西关,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向四处张望。她原以为在西关外会遇见闯王的人马或一些游骑,所以一路走着,心里总有些七上八下;没有想到竟是一片旷野,直到三四里外的大堤边,都不见一个走动的人,更没有看见李自成的人马。只是大堤外的某些高处,有义军的旗帜在阳光下飘动。霍婆子放了心,想道:“李闯王果然军纪严明,没有一个散兵游勇出来扰害采青的百姓。”

因为出城的人不很多,野菜很容易找到,不到中午,霍婆子就将她的大篮子采满了。她回到城内。一进城门,就有很多人拦住她,出高价钱买野菜。她坚绝不卖。正要走开时,有两个当兵的排开众人,走到她身边,不由分说,强行从她篮子里拿了好几把野菜,分文不给,扬长而去。霍婆子怒目而视,但没有办法。

回到家里,她将野菜送一些到王铁口家里,又送一些到张成仁家里。张成仁的母亲自从上回领粥被挤伤以后,到现在还没有好,老头子的病也没有好。看见霍婆子送野菜来,一家人都十分感激。成仁的母亲说:

“霍大嫂,你这么大年纪,好不容易采了这点野菜回来,还往我们这里送,这真是……”

“都是老邻居了,别说这些话。明天我还要出城去,明晚再给你们送些来。”

第二天一大早,趁着太阳还不太高,霍婆子又□着篮子出了西门。这天采青的人很多,许多年轻的妇道人家也出来了。近城二三里以内,到处是采青的人,直到近午还有陆续出城去的。

霍婆子一则因为近城处的野菜已经不多,二则想知道大堤外到底有什么动静,就壮着胆子往大堤走去。有一些采青的人,想多采一些野菜,也往大堤走去。但到了堤边上,不少人怕遇见闯王的人马,又赶快回头走了,只有霍婆子和另外两个胆大的婆子走上了大堤。可是她们刚刚来到堤上,就看见从西面驰来一群骑马的人。那两个老婆子吓得面如土色,回头就下了堤,慌张逃走。霍婆子也不免胆怯,随即下堤,但刚刚逃到堤下,忽然听见堤上有声音叫她:

“大娘,不要走。我们不扰害百姓,你不要害怕。”

那两个婆子已经跑远,没有听见这喊话。霍婆子听了,便不再跑了。她虽然胆子比较大,但这时心里很发毛,不知有什么事情会落到自己头上。她壮着胆回头望去,只见那些人都已经站在大堤上了。中间有两个人看来是两个头儿,一个戴着麦秸凉帽,身材高大,骑在一匹青灰色的高头大马上。另外一匹枣红马,上面骑着个矮子。在他们的左右是几十个护卫的骑兵。两个当官的和那些骑兵,都面带微笑,望着霍婆子,还有一些人在向远处采青的人们张望。

霍婆子向他们打量了片刻,看清那个骑着青灰色战马的人,眼睛很大,鼻头和颧骨都很高,左眼下边有一块小小的伤疤。那个骑枣红马的矮个子,好生面熟,但不记得是在哪里见过:是在大相国寺?还是在开封街上?……猛地她明白过来,不觉又惊又喜,赶快对着他们跪下,一面在心中鼓励自己:

“不怕,不怕,这可碰上了,我的天呀!”


[1]南门坊——商店集中处叫作坊。开封有五门,各门都有一坊。南门坊是南门内的粮店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