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么远那么近 » 这么远那么近全文在线阅读

《这么远那么近》第十五章 1989 | 来日某天再相见

关灯直达底部

语录

请让我出去闯一闯,就算焦头烂额,我也一定会闯出个名堂来!

——1989年

张国荣告别时告诉歌迷自己仍有目标1989年,张国荣一人包揽了“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本地白金唱片大奖”、“最受欢迎男歌手”、“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等几乎全部乐坛大奖。仅这一年,他在香港、韩国、台湾推出8张唱片总销量超过100万张,并在美国、欧洲、澳洲等世界各地举办火爆的个人巡回演出。33岁的张国荣,歌唱事业达到了无可逾越的巅峰。

然而就在此时,他忽然宣布告别歌坛,并于年底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连开33场“告别歌坛演唱会”。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真的舍得离开万千宠爱的舞台,但他亲自设计了演唱会的“封麦仪式”,高挂话筒,华丽转身离去。

“告别歌坛演唱会”封麦仪式

众说纷纭的“告别”原因

自张国荣揭开“告别歌坛演唱会”的帷幕伊始,“为什么告别”的问题就始终缠绕着他,及至十年后,他仍然反复不断地被问着:当时是什么心态?是谁令你萌生退意?又为什么复出?

华语乐坛中正式告别舞台的歌手不止张国荣一人,但他是第一人。作为先驱,势必要承担这份压力。为什么告别?心情好时,他优雅地告诉你,我想在掌声最多的时候离开舞台;心情不佳时,他撇撇嘴,我跟谭咏麟斗得这么厉害,我怎么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被人捅死!

张国荣从不言假,这些都是实情。

从前后数年间张国荣及他最亲密的事业搭档陈淑芬的言谈中,可以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他退出歌坛的真正动机和原因。

1

娱乐圈的恶性竞争

“张谭争霸”是80年代香港乐坛的奇观。张国荣与谭咏麟这两位歌坛超级偶像,在无意间被卷入一场可以称得上刀光剑影的争斗中。两人的歌曲、唱片销量、演唱会场次、获奖情况,甚至是事业以外的一切事件都被拿来比较。

为了应对这场较量,两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歌曲不断推陈出新,演唱会一再加场,领奖台上明争暗斗……现在回看,会觉得这场争霸赛如烟花般灿烂,张谭二人,联同当时所有好歌手,一起将香港乐坛推向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从80年代走来的乐迷们,仍然津津乐道着当年的好歌不断,仍然怀念着当时的乐坛缤纷。

但是对两位当事人而言,却在这场争霸赛中受到不小的伤害。上台演唱,会被另一方的歌迷大喝倒彩恶意辱骂;在舞台之外,张国荣受到种种谣言和实物攻击,爱车被划花,生日收到“冥币”诅咒……张国荣是一个性格直接的人,年轻时心高气傲,对媒体的恶意报导,歌迷的无聊攻击,这些都是梗在心头的刺。每次一上台就嘘声不断,更令他不快——“我站出来是表演的保证,我永远以最好的状态唱歌给你们听,但你竟然嘘我?”

88年,不堪重负的谭咏麟突然宣布不再领奖,张国荣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谭咏麟的歌迷不断诅咒他,说他迫使自己的偶像宣布退出领奖。其后,棋无敌手的张国荣包揽起乐坛大大小小的奖项,又被人攻击说“因为谭咏麟不领奖你才有资格”,令获奖的喜悦都荡然无存。

恰巧当时有一条新闻,报导的是一个网球运动员在打球时突然被人捅了一刀,原来是对手球员的球迷所为。这个消息令他心有戚戚焉,总是免不了联想,会否哪一天自己也成为这个倒霉的网球员。

“值得吗?有的时候人最重要的还是活着。”

张国荣与谭咏麟

2

对偶像歌手身份的厌倦

张国荣笑称自己是少林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并无夸张。80年代的香港艺人为了拓展自己的事业,提高知名度,常常身兼歌手、演员、主持等各种身份,不论什么活动,不论是慈善公益、海外演出,还是电台节目,只要有演出和宣传的机会就一定参加,并且取胜的意识非常强烈。每一天每一刻,都始终强迫自己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张国荣是80年代的香港乐坛独一无二的动感偶像,我行我素、英俊潇洒。这是歌迷心中的优质偶像气质,张国荣为了维护这个偶像形象,为了满足和迎合歌迷的梦想,也付出了不少代价。

接拍电影时要非常小心,不能损毁自己的偶像歌手身份;现场演出时一定要配合动感形象,衣着、舞姿都不可轻易怠慢。甚至自己喜欢的民谣风格的音乐都不可以在唱片里出现,因为“你只有‘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这样的歌(即动感劲歌)才卖得出去”,唱片公司这样耳提命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令这位追求“自我”的年轻人感到渐渐失去了自己,“张国荣”这三个字似乎是为了歌迷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了。

陈淑芬坦言,从87年开始,他就不断倾诉说好累,对娱乐圈感到厌倦。

3

“山口百惠”情结

山口百惠这位日本艺人对张国荣的影响非常大。山口百惠出道于1972年,对于70年代的日本甚至整个东南亚来说都可谓风头一时无两,她的歌曲、她主演的影视剧都非常成功,她本人更被视为“美好年代”的象征。

张国荣在70年代出道时,就多次表示对她的欣赏,因而在82年转投华星之后,他与陈淑芬就决定改编她的歌曲,一来向偶像致敬,二来也希望借助偶像的运气。这首歌就是张国荣的成名曲《风继续吹》。

然而在事业巅峰之时,年仅21岁的山口百惠突然决定离开演艺圈,与心爱的男人结婚生子。偏巧《风继续吹》这首歌,其实就是山口百惠的告别之作。她的告别演唱会给张国荣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坦陈看过许多遍,认为山口的这个举动是勇气的象征。

在自己事业刚刚起步时,张国荣就已隐隐觉得,演艺事业是一碗青春饭,无法长久为之,要在事业巅峰时期引退,把掌声和鲜花留在舞台上,华丽转身,这才是聪明的选择。——他的想法并无错,之所以后来他能长久地在演艺圈中生存,甚至复出后能比之前更红,是因为他始终求新求变,始终将自己摆在演艺潮头的位置未曾跌落。

张国荣袁咏仪在《金玉满堂》中

还模仿了一把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4对香港时局没有把握自从84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签署了关于香港的《联合声明》后,香港在1997年回归大陆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港人自危,移民成了潮流。对港人来说,大陆是陌生的环境,很多人一提起大陆,就自然浮现出“文革”阴影。张国荣也是一样。他祖籍广东,家世渊源,他的家族在文革中损失惨重,爷爷跪玻璃致死,父亲的财产全部被没收。这是他对大陆的最初印象。

当时他还未有到过到过大陆,隔阂产生误解,令他对香港回归心生畏惧,自然也如所有香港人一样,以为加拿大才是生活天堂。

世事难料,后来回到香港拍戏,就立刻有机会远赴北京参演《霸王别姬》,这令他对大陆的印象产生了180度大转变,成为了香港少数对大陆有真挚感情的明星。

在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中,他甚至劝解学生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有其值得骄傲的地方,人们亦不能单就文革一事来评看整个中国。”

5

早已计划好的功成身退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他亲口提到的,但是都只不过是引发他告别歌坛的诱因而已。

张国荣向来是个清醒理智的人,作家林燕妮赞他“总在梦中醒着”,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并不是由某一个事件而临时起意。他告别歌坛,其实是早在自己的事业生涯计划中的一个阶段。

张国荣是时代的弄潮儿,绝不是随波逐流的追随者。他对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和认识。1982年,他加入华星唱片公司,就已看到事业的曙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三年内出人头地!他做到了。

1985年他刚刚尝到成功的甜头,就已经意识到,不将“偶像歌手”的身份长久地保存下去。1986年,歌唱和演艺事业都在不断高攀,他却向媒体诺言,将唱最好的歌、演最好的电影,三年后将达到事业巅峰,然后就会告别引退。他又做到了!——看,他早就宣布过了,只是没有人相信而已。

这个人,始终保持了一份超然的清醒,却也许正是他能在香港歌坛影坛屹立26年不褪色的原因之一吧。

他清醒地看出,自己不过是娱乐圈的一枚棋子,自己的形象和前程,虽靠天赋和努力得来,也全赖市场和观众的追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残酷的,对一个偶像来说,如果不能不断改变自己的形象来迎合观众,就很难抓住观众的心。但那样的张国荣,还是张国荣吗?

1989年在告别演唱会上,他对着台下悲伤的歌迷、对着鲜花和掌声,解释自己退出的原因,也许下告别后的心愿:“你们让我出去闯一闯,就算焦头烂额,我也一定要闯出个名堂来!”

青春日短,前路漫长。骄傲自信如张国荣,远不甘心做一辈子的青春偶像。他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再无高峰可攀,他必须停下来去充实自己。“告别”之于他,将是另一半绚烂人生的开始。

“告别”,是为了崭新的回归

应该说,1989年张国荣宣布退出之初,他是决绝的。他是真的厌倦了这个明争暗斗令他失去自我的娱乐圈。

他最初对演唱会的设计是“告别娱乐圈”,但陈淑芬舍不得这个年轻有为的英俊靓仔这么早就退休,执意改成“告别歌坛”,意即即使不唱歌了,还可以拍电影。幸得张国荣不置可否地同意了。此时的他,如果说告别娱乐圈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未尝获得过“影帝”殊荣。

真该为陈淑芬这个举动鼓掌致意!如果不是她的改动,张国荣可能不会在离开香港后,又毫无顾虑的回来演戏,若非他回来演戏,我们怎能看到风华绝代的程蝶衣,怎能看到沧桑绝情的欧阳锋。

举办过了“告别演唱会”,拍完了合约里的最后两部电影《阿飞正传》和《纵横四海》,他潇洒告别,远赴加拿大过“神仙日子”去了。

不过,你相信这个不平凡的人,真能享受到平凡的日子?

张国荣不是没想过在加拿大长久生活,但是很快,他对温哥华的平静和平淡开始厌倦。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对这个有志气、有追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说,反倒是一种折磨。

在温哥华,原来生活是“吃完早餐之后,就只能等日落了”!

在温哥华,他跟一头小野鹿成为朋友,还取名“斑比”,斑比是他家花园里的常客,常来偷吃花朵。

在温哥华,他临街的漂亮房子竟成为旅游景点,有时在阳台抽着烟,竟听到导演的大喇叭喊:“这里就是张国荣的家!”

张国荣在加拿大的居所

在温哥华,他无聊到召集身边的朋友逐一询问:有没有什么生意,是可以我出一份本钱,然后不懂打理也不会赔钱的?朋友们异口同声:没有!

在这段时间里,他也真的如最初计划好的那样,去美国学习电影课程,为自己的导演梦想铺路。刚开始接触理论性的科班教育,张国荣感到新鲜,并学会了剪辑。但是很快,他发现以自己的资历、以自己在影坛里浸淫了十多年的实战经验,再来学习这些初级内容实在太空洞无趣了,几乎无法为自己提供灵感和帮助。空虚感更强烈地浮上心头。

或许有人喜欢这样悠闲的生活,但张国荣闷到爆炸。

“我才33岁,躲到乡下还太早了。这样的‘享受人生’,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就像《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里所说,生活得太放松,人生存在的价值就太稀少了。”

在这些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张国荣没有停止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并由此逐渐清晰了自己的想法和以后要走的路:“我反思到 I belong to show business, show business belongs to me(我属于演艺工作,演艺工作也属于我)。”

恰在此时,他主演的《阿飞正传》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这是邀请他复出的最好时机,王家卫、吴宇森、黄百鸣……从来都舍不得他退休的导演们开始轮番轰炸他。剧本一本接一本送到他的案前。

自我定位的成熟,加上香港电影界的诚意,两相契合,终于将张国荣请回了香港。

以张国荣告别歌坛为界,他的艺术生命刚好被分为前后两个13年。之前的13年,他奠定了自己的一线地位;之后的13年,他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加拿大9个月疗养般的生活非但没有磨折他的斗志,反而将他带入另一个层次。虽然只有9个月,但是他脱下了日夜与歌迷互动的偶像歌手身份,开始做“真正的张国荣”。

他再也不必担心角色会破坏“偶像歌手”的形象。回港后,他饰演“娘娘腔”常骚,扮演油头粉面的“破坏荣”,演绎风华绝代的程蝶衣,在《夜半歌声》中宣泄音乐感悟,随后更干脆重返乐坛。他不再刻意讨好和迎合歌迷,而是在音乐里探索人生,在舞台上突破界限,为香港影坛、歌坛掀起新的旋风。

当年他为告别乐坛亲自谱了一曲《风再起时》。风再起时,来日某天再相见。

再相见的张国荣,在演艺道路上越走越自我,越走越精彩,越走越执着,终成为光芒璀璨的传奇巨星。

本篇提到和使用的部分资料

✔ 《说出我的全部》,张国荣访谈,《All About Leslie张国荣的所有》写真集。

✔ 《星空下的倾情》电视访谈节目,1997年1月,林建明主持,香港亚洲电视台。

✔ 《娱乐圈见证录》,陈淑芬《明报周刊》连载,2001年。

✔ 《三年前开始部署 目标逐渐实现》,香港《大众电视》杂志,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