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陈氏家族全传 » 陈氏家族全传全文在线阅读

《陈氏家族全传》第七章 沪上都督

关灯直达底部

刘福彪的一枚手榴弹摆平了都督人选

自11月4日上海光复当天起,革命党人与上海地方各界人士,便在小东门内海防厅旧址连日召开大会,讨论独立后的措施。

大家都认为上海乃地方冲要,必须推举一个统领军政的人任都督,但在都督人选上,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功于上海光复的三大势力都想染指,差点儿酿成内部火并。当时,同盟会方面竭力推举陈其美,帮会、报界和留日学生也都拥戴陈其美;光复会方面拥戴李燮和,淞沪一带的起义军警也支持他;上海地方绅商则推举钮永建或李英石当都督。

话说11月6日这一天,推举沪军都督的大会在上海城小东门的旧式五开间高大平房海防厅内举行。海防厅内外,人流如潮;进门处,由肩背步枪的10名卫兵,分列两排站岗警戒;厅内正面会场上空悬挂着“沪军都督推选大会”的红色字幅,整个会场庄严肃穆。

下午2时整,鼓敲一阵,陈其美身穿学生装到达会场,前后跟着陈其美的把兄、青帮老大范高头的徒弟,号称“四庭柱”之一的刘福彪率领的几十名敢死队队员,一个个膀大腰圆,威风凛凛。刘福彪跟着陈其美走入会场,敢死队员们则留在了厅外。

陈其美进场后,一阵鼓鸣,李燮和骑着高头大马也进了会场,腰悬佩刀,背后跟的是几十名商团团员,一个个凶神恶煞。

两军到齐,陈其美与李燮和分别抽签,然后演讲。

结果李燮和抽得上签,先上台演讲。台下一阵阵掌声雷动。

李燮和演讲结束,陈其美上台演讲,自然也是掌声雷动。

两人演讲后,推举都督的会议不久便陷入对峙的局面。且说商团代表以李燮和“军事学识渊博,指挥上海光复任重功高”为由,提议李燮和出任都督。而同盟会和会党方面则坚决不同意,推荐陈其美为都督。

你声高我声更高。争执之中,黄郛拔出了手枪,声称是陈其美先进入制造局,九死一生,立下第一功。这时在场的商团军官也拔出了手枪,称陈其美进制造局后即被拘捕,后来是李燮和指挥全党和商团攻下制造局的。

双方争论不休,大有火并的气势。这时刘福彪高举手榴弹,突然大声吆喝:“攻打制造局,陈先生身先士卒,生死置之度外,吃了那么大的苦头,都督非选陈先生不可,否则我手榴弹一甩,大家同归于尽!”

在这样的威胁下,其他人都屈服了。

最后经过斡旋协商,大家同意由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李平书为民政部长,钮永建为军务部长,伍廷芳为外交总长,沈缦云为财政部长,王一亭为交通部长,张承槱任沪军北伐军总司令兼沪军敢死队总司令。

11月8日,沪军都督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之所以能转危为安,挽回当时的革命局势,关键一点就是上海光复。在武昌发难以后,如果没有上海的光复来作为对武昌大力的支援,面对疯狂反扑的清军,则革命事业可想而知一定会遭受到重大挫折,说不定清朝政权或可再苟延若干年的命运。上海光复,革命局势发生极为有利的改观。因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媒体又比较发达,国际舆论和国内民意,多以上海的反应为标准。上海成功摆脱清政府统治,令革命军声势大振,全国民心因此日益倾向于革命军。

在上海光复的影响下,11月5日,江苏省会苏州、浙江省会杭州几乎同时宣布独立。至12月2日,江浙沪革命联军攻克南京,长江下游一带遂全部光复。

在上海的三位都督:沪军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同各省都督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并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是,黄兴由于汉阳之役受挫,在内部很遭一些人的非议,他自己也很沮丧,大有饮恨终身之意;再加上黎元洪反对推举黄兴为大元帅,结果黄兴竟然在上海为欢迎黄任大元帅而举行的大会上宣布:“鄙人才力不胜,请各位容许辞此大元帅之职!”全场一片哗然。

当然,宋教仁等是能理解黄兴的。这位忠勇的战将,同盟会的柱石,心地坦荡无私,他推辞不就的原因,除了以上那些消极方面,还有一条,就是他认为最高职务应当虚位以待孙中山。黄兴虽然也认为利用袁世凯逼清帝逊位,不失为一条策略,但他到底是希望孙中山赶快回来主持大局。考虑到局面的复杂性,如果黄兴执意不就大元帅之职,此职就毫无疑问地落入黎元洪之手了,但黎元洪是宋教仁等革命党人无论如何信不过的。所以,宋教仁坚决主张在孙中山回国前,应当由黄兴来主持大政方针。经过多人劝说,黄兴总算勉强答应暂时担当大元帅之职,一俟孙中山回国,理应由这位同盟会总理执掌大权。

然而,黎元洪几乎立刻作出反应。他通电全国,反对上海方面推举黄兴为大元帅。与此同时,加快了南北和谈的步伐。12月17日,作为袁世凯的谈判代表,唐绍仪到达上海,同革命党代表伍廷芳谈判。

同日,在南京,一群江浙联军的军官聚众闹事,迫使各省代表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当副元帅。南京的立宪党人、旧军官自称拥黎派,排斥黄兴;而革命派中拥护黄兴的人,有些人激愤难抑,提出逮捕闹事军官,惩办改选黎元洪的各省代表。南京,处于革命军内部火并的前夜。亏得能干的宋教仁巧于斡旋,才使南京的政局得以维持。

好像混乱、争权夺利还不够似的,光复会的领袖、一代文宗章太炎竟然在这时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革命阵营内部的思想非常混乱。宋教仁面对这一切,他焦急地、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孙中山回来。他相信,只有众望所归的中山先生回来,才能扭转目前的混乱局面。盼啊!革命党中有多少人像宋教仁一样,翘首以待他们的领袖孙中山早日归国。

接着,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会三天,讨论的内容是成立中央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定,“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又为袁日后窃权埋下了伏笔。历史就是这般复杂、微妙。

12月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到达上海,陈其美朝夕不离左右,会商临时政府组织方案。12月29日,孙中山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1月1日晨,孙中山由上海启程,前往南京赴任。陈其美不仅准备了专车,并派卫队护送。即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以那一天为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

街上流行招募站和剪辫子之风

陈其美走马上任上海都督的第一天,就约法三章,引用孙中山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方面整顿秩序,一方面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他上任的第二天,街头就出现了招募士兵的海报,筹建沪军,支援镇江、南京之战。戚家二姐妹,花枝招展,来此报名从军,惊得招募人员大喜,急忙报告陈大都督,陈大都督便下令成立沪上女子国民军,二姐妹为队长。后来南京光复中,沪上女子国民军起了很大作用,勇猛冲杀,把战旗插上城楼,受到了嘉奖。

再者,上海华洋杂处,车站码头处,剪辫子之风盛行。男人留辫子,女人裹金莲,是封建王朝留下来的旧习。陈其美一上台,就说:新人新尚新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老儿,我们是中华民国,要开一代新风。辫子不能再留,裹足不能再长,否则我们就不是中华民国。陈其美一发话,立刻在城池要冲,遍贴布告,晓谕市民剪辫。

布告有文:

……自汉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

看到这则布告,仍有一些因循守旧者,记着太平天国当年革命不成人头落地的惨痛教训心存疑惧,仍然小心地留着长辫,出没街市。这惹起了上海光复中那些曾与清军浴血奋战的驻沪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自动上街,三五成群,先在城池外围,见到留辫者就剪;后来又扩展到市内各繁华处,见人就拦,将长辫强行剪下后放行。

在主要的街道口,他们设有剪辫站,名曰“新人头”,还配有宣传节目。

这时,从阴沟里也冒出一些地痞流氓,三教九流,则趁机兴风作浪,不但在街上拖着人剪辫,还闯入民居、店铺里去剪。一时间整个上海,被搞得人心惶惶,谈辫色变。强迫剪辫行动从11月中旬延续近十日,种种有损民军荣誉、丧失军政府威信的纠纷不断出现。陈其美一面发文各驻军营部,严禁士兵上街强行剪辫;一面就在11月21日这天分别在闸北自治会所和小南门群学会堂亲自主持演讲,沉痛劝谕市民从速剪辫。他的演讲恳切坚决,听者莫不动容。后记成文,在报上刊出,又印成传单发遍全城。申城华界各地,立刻就有不少团体或个人,组织起来,大力推行义务文明剪辫运动。

上海所有华界的剪辫运动,虽然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在租界,军政分府的布告、晓谕却贴不进去,行政命令也无法实行,租界内华人,仍然拖着长辫,在繁华街头摇来摇去。军政分府无奈,只得请外交总长伍廷芳,备函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会董局,明确照会:

上海业已光复,共和政体成立,华界汉族人民均将逊清强加之发辫剪去,唯贵局势力范围以内华人尚未剪辫,实未臻完善,故来函商请,允准租界内华人自由剪辫,请鼎力协助,勿稍加阻止为幸。

接到公函,法租界领事甘司东令巡捕房允准租界内理发店为汉人自由剪辫。一时间,亚尔培路、爱多亚路、霞飞路等理发店,纷纷亮出“本店欢迎来客剪辫理发”的招牌,有的店为了争取剪辫顾客,还张贴“剪辫加理发,愿留下发辫者,不但不收理发费,再贴小洋两角”的红纸来竞争。剪辫者日众。一些因循守旧老人,也在子女们的劝说下,无奈剪下拖了一生的“猪尾”。

法租界在法董的协助下,绝大部分汉人剪掉了长辫。

上海公共租界情况则不同,当时美英德日等十余个国家横行其内,他们在中国耀武扬威惯了,从不把中国官府政令放在眼里。他们原来就禁止华界的军民自发组织的剪辫团体进租界,也不准租界内理发店贴剪辫广告。接到伍廷芳商请协助公函,工部局采取的是“既不支持也不稍加阻止自由剪辫”的态度,使这场席卷全上海的“除此数寸尾,还这大好头颅”的剪辫行动,未能获得圆满成功。

紧急推动东南地区的光复

上海光复后,身为上海大都督的陈其美,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负责人,不以上海的光复为终点,积极配合同盟会驻沪机关,推动东南地区的解放。

几乎在上海光复的同时,杭州的光复战也已打响。

11月2日,陈其美接到杭州汤寿潜的通报,杭州起义在即,日期定在11月3日至7日间,请求上海给以人力、物力的支援。

陈其美把蒋介石、王金发、王文清、陈泉卿、张伯岐等一行唤到密室,让他们率领百人敢死队速赴杭州支援。另派庄之盘、庄正瑛、赵平之等一行携带起义经费和军械弹药前往杭州。

上海义举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杭州义军的士气,起义指挥部当即决定于4日夜发难。枪声一直响到拂晓,义旗插到城楼顶,浙江巡抚增韫被活捉。汤寿潜被推选为都督。

应该说,蒋介石等人率领的敢死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原以为杭州光复后能占一席之位,谁知事与愿违,令蒋介石大为失望。

陈其美安慰他说:“把心放长远些,不以一地一城,患得患失。杭州光复了,接下来就是镇江、南京。”

蒋介石不语。

11月5日,镇江的枪声打响了。

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于此,镇江港为长江下游重要河港之一。

为了拿下镇江,陈其美曾动员说:“镇江为长江第三门户,吴淞、江阴光复后,长江第一门户和第二门户为我军所有。因此,镇江亦不难即日攻取。”

陈其美号召“忠义豪杰之士,均应乘时奋兴,共伸天讨,诛锄胡虏之恶政府,建立共和之新国家”。

陈其美又指出:“对于驻防旗兵,凡是诚归顺者,则以人道为怀,概免其死;对于顽抗革命军,为虎作伥者,杀无赦。”

11月6日,陈其美在上海与同盟会会员、驻镇江新军第三十六标一营管带林述庆等人具体研究了镇江光复事宜,决定由上海支援弹药。

据时任新军第九镇正目、参加过光复镇江的高骞回忆:

辛亥阴历九月十六日夜,约近9时,林述庆特由沪向陈英士接洽妥当,将沪军攻下的制造局所获得的六厘米五口径子弹三百多万发完全运输到镇,准备接济镇江光复之用。子弹妥当,林旋赶回镇江防次。

且说林述庆得到这批子弹后,如鱼得水,随即攻城战斗打响,次日凌晨攻入城心,驻防旗兵缴械投降。然后四门打开,迎接革命军。

镇江光复,军政府成立,林述庆因有功而被推选为都督。

上海四周主要城市光复后,只剩下南京城还在清军手里。

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

在公元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南京城的光复之战,以其战斗激烈、战果辉煌而载入史册,成为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

南京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昌起义爆发时,南京驻有两支军队,一支是以旗兵和绿营兵为主的旧军,约2万人;另一支为新军新建陆军第九镇(师),5000余人,由统制(师长)徐绍桢率领。以旧军、新军为别,南京的政治力量明显分为两大派,清两江总督张人骏及铁良、张勋等,极端仇视革命,效忠清廷,其中尤以张勋最甚。新军中的广大官兵多为知识青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普遍不满,加之著名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等曾在第九镇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使得不少官兵倾向革命。

各地新军的起义,强烈地冲击着第九镇官兵的心灵,也使张人骏等提高了对九镇的戒心。经过密谋,他们将第九镇部队调出城外,驻防于离城三十多公里的秣陵关。并扣发新军的弹药,每个士兵只发三颗子弹;派出江防营部队在距秣陵关十多公里处驻防,以防御新军,同时每天派出侦探到第九镇驻地刺探军情;更有甚者,铁良的亲信桂城竟企图行刺徐绍桢,被当场抓获。消息传开,九镇官兵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起兵举事。此时,上海、杭州、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相继光复的消息传到兵营,徐绍桢遂决定率部起义。他一面派人去上海与陈其美联系,以求得弹药的援助,一面召开各团队指挥官会议,布置行动计划。

11月7日晚9点多钟,埋伏在城内的苏良斌派人送信给徐绍桢,说已密约巡防营、督署卫队营士兵半夜起义,请第九镇部队攻城接应。徐绍桢对这一消息未辨真假,加之时间仓促,而且大部队调动已来不及,就未采取行动。8日凌晨,苏良斌起义失败。第九镇在不知消息的情况下,决定按原计划起义。

8日拂晓,第九镇官兵向南京城挺进。中午11时,各路纵队到达距花神庙不远的一条河边时,立即分散行动。中央纵队的骑兵继续向花神庙前进,三十三标的部队通过姑娘桥,向望江矶一线展开,三十四标也向双哑巴树一线进击。设在石马村的起义军司令部与前方失去了联系,三个纵队互相之间也不通音讯,只好各自为战。下午5时,总指挥沈同午得到情报,说虽然城内苏良斌的起义已经失败,但仍有一支炸弹队埋伏城里,准备与攻城大部队里应外合。于是,他派出传令兵命令各纵队全线出击,进行夜袭。

晚7时许,中央纵队向雨花台方向发起冲锋,当部队冲到离雨花台只有一公里的地方时,士兵的三发子弹早已用完,只得隐蔽在田埂后。9日凌晨2时30分,中央纵队组织了敢死队,在手榴弹爆炸的烟幕中,敢死队员一度攀上雨花台东峰,插上白旗,并徒手夺得两挺机枪,终因后续部队未能跟上,又被清江防营夺回阵地,几十名敢死队员壮烈牺牲。

在激烈的战斗中,虽然第九镇官兵作战英勇,战术灵活,但由于没有弹药,部队分散行动,无法配合,所以伤亡惨重。除中央纵队外,左、右两个纵队的进展也不顺利。9日天亮时,战斗局势已经明朗,攻城无望。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沈同午下令全线撤退。在浓浓大雾的笼罩下,攻城的起义部队相继撤出战场,向镇江方向退去。这一仗,第九镇官兵伤亡数百人。

攻打南京城失利之后,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立即东去上海,与同盟会上海总部陈其美和各地革命党人驻上海的代表会商。

由此,上海都督陈其美亲自主持会议,分析全国形势。当时全国的形势较为复杂,一方面,不断有新的省、市宣布独立,就全国而言,革命党人的力量日益壮大;另一方面,武汉危急,被清廷重新起用的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在用北洋重兵围攻武汉的同时,又派代表到武昌进行和谈试探。武汉的起义军队在黄兴的率领下正苦苦支撑。

陈其美开场便说:“鉴于南京城内清军实力较为雄厚,必须联合江浙各地革命军一致行动,才能攻下!不然,必遭失败。”

粤军参谋长犹龙说:“欲定大事,非速攻南京不可。南京一日不下,武汉必危。武汉不支,则长江一带必不能保,满虏之焰复炽,祖国亡无日矣!”

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组建江浙联军,以徐绍桢为总司令,会攻南京。

会后,陈其美随即派黄一欧等人先到杭州和朱瑞联系,向朱瑞力陈组织联军会攻南京的重要意义,朱瑞欣然同意。随后,黄一欧等人又到苏州见程德全、刘之洁,到镇江见林述庆,他们都同意组织联军,并且认为越快越好。

在征得各方同意后,陈其美即于11月11日以沪军都督的身份致电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提议组织江浙各处联军,会攻南京,并推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电文称:

江宁民军退却,集合镇江力图恢复。徐督绍桢素为新军爱戴,此次剧战,亲冒锋镝指挥,退兵仍守纪律,尤见大将伟略。现苏、浙、沪赴援各军,若无主将,殊为危险。敝处决拟公推徐都督暂充此次克复江宁各军总司令,凡各路赴援水陆军队,统归节制调遣,以期统一兵权,早日克复,东南大局在此一举。一面电请徐都督即日任事,贵都督谅表同情,祈即转饬各军长官,均应暂归节制,至接济军火,敝处当殚力以筹。

对于陈其美的提议,程德全、汤寿潜迅即回电赞成。但镇江都督林述庆却因不满意徐绍桢在起义前后的表现,通电要求改推总司令。柏文蔚“恐失上海诸君感情”,极力劝说林述庆“隐忍”,林始勉强同意。

13日,徐绍桢在镇江设立联军总司令部。陈其美派遣洪承典为沪军先锋队司令,率领由商团与学生军临时编组的600人的队伍开赴镇江,听候调遣。苏、浙各地先后加入联军战斗序列的部队还有:林述庆率领的淞军3000人,朱瑞率领的浙军3000人,刘之洁率领的苏军3000人,黎天才率领的淞军600人,以及松江等地的巡防营等,总兵力2万人马。

11月15日,参加会攻南京的各路人马齐聚镇江。

正在围攻武汉的清海军“镜清”、“保民”、“楚观”等14艘舰艇,顺江而下来到镇江,投奔革命党,使得会攻南京的联军水陆并进,军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