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的家园 » 人类的家园全文在线阅读

《人类的家园》奥地利:无人喝彩的国家

关灯直达底部

多瑙河——它的河水不是蓝色的,而是灰色的——裹着泥浆,滚滚东去,辜负了那首著名的圆舞曲所赋予它的美名。河畔曾经了不起的古老城镇正在缓慢地死去,那些心灰意冷的老人在往日光荣的废墟中漫无目的地打发剩下的时光,年轻朝气的年轻人则奔向国外,在比较愉悦的环境中追求新的生活,而国内剩下的年轻人,因不堪窒息的生活而自杀。这就是目前的奥地利共和国。在它的大约600万的人口中,有200万人生活在拥挤的首都维也纳。维也纳这座曾经的快乐之都(那里的人们以一种天真幼稚漫不经心的方式,就可以使自己过上幸福生活)在今后的100年里,它的古老而重要的科学、医学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将逐渐地衰败下去,重蹈威尼斯的覆辙。它将从一个统领5000万人口的大帝国的京都沦落为一个仅仅依赖旅游业为生的单纯的村落。除了为那些从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向罗马尼亚和黑海运送货物的船只提供停泊码头之外,维也纳再无任何存在的价值了。

奥地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多瑙河君主国时期。“多瑙河君主国”这个名字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性质,又泄露了它的野心。时过境迁,而今这个曾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在地理学意义上,已经变得极其复杂。它被历史以一种任意的方式拆卸得面目全非,但是这个昔日的奥匈帝国却是一个完美的范例,它以其自身的荣衰兴亡,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让我们暂时将边界问题放在一边,来看一下这个地区的地理概况。奥地利几乎正处于欧洲大陆的心脏部位,与意大利的脚尖和丹麦半岛的鼻尖近乎同样的距离。这是一块辽阔的大平原,它西靠蒂罗尔山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北接波希米亚的厄尔士山、里森格勃格山和喀尔巴阡山,坐落在崇山峻岭的怀抱之中。多瑙河从喀尔巴阡山脉深处流出,隔开了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山与巴尔干山。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为身后的大平原遮挡着来自亚得里亚海的寒风。

当初奥地利建国者的手中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备的地图,而且他们的地理知识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像美国西部的拓荒者一样,这批中世纪的征服者仅凭着本能和“当下可行”的原则,就占领了如此广阔的土地。当然,大自然会为这种征服和占有的后果埋单,到那时人类不论如何聪慧狡黠,也要听从自然的安排。

在公元1000年以前,匈牙利大平原是一个无人之境,许多部落从黑海向西沿着多瑙河进入这一地区,但是都没有能够在此确立起自己的稳定统治。查理曼大帝在与东方斯拉夫民族的长期战争中,在这里建立了一块东部欧洲的“边境”。这块“边境”标志着一个将最终统治这个部分的土地的公国的诞生。尽管它还不断地受到匈牙利和土耳其人的侵扰(维也纳最后一次遭到土耳其人围攻的时间要比哈佛大学建校时间还晚得多),但是在巴奔堡家族(10~13世纪奥地利的统治家族——译者注)和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强力保护和有效治理之下,奥地利公国总能逢凶化吉,巍然屹立。后来,这个弹丸之地的统治者们居然还将自己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们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又非罗马,自然也算不上什么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由德国语种的民族组成的松散联邦而已。这个帝国一直“神圣”到1806年,这一年拿破仑这位无产者将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把皇冠加在自己的头上。

此后,这块土地并没有就此沉寂,甚至在故土不保的情况下,那个不是太聪明但不失为顽固的哈布斯堡家族竟然还对德国的蛋糕垂涎三尺,想在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块下来。不过他们的美梦在1866年被彻底粉碎了——普鲁士人将他们赶回了老巢,并命令他们永远待在那片他们所属的大山里面。

时至今日,这个由查理曼大帝确立的古老的东方边镇已经沦为一个七流国家了。它被内部纷争所摧残,昔日的集权帝国四分五裂,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它的大半国土只不过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余脉,以及著名的蒂罗尔山脉的一小部分。蒂罗尔山的其余地区已经根据《凡尔赛和约》移交给了意大利,理由是这些地区曾一度是古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奥地利的山区中有两个稍微重要的城镇,一个是因斯布鲁克,另一个是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是古代从布伦纳山口通往意大利的必经之路,这里处处弥漫着中世纪的气息。萨尔茨堡则因诞生了莫扎特这位音乐大师而举世闻名,它也是欧洲最美丽的城镇之一。至今,它还保持着活力,为世人贡献出优雅的音乐和戏剧表演。

奥地利的连绵山区和北部的波希米亚平原都不能出产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个所谓的维也纳盆地也是如此。当年,罗马人在这块盆地上建起一座叫做文多博纳的军营,就是今日的维也纳了。著名的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在抗击北部日耳曼平原的蛮族的多次入侵后,公元180年,他打完最后一战,就在这里一命呜呼,并使这个据点也多少沾上了一些名气。然而这座城直到1000年之后,才初具城镇规模。这主要归功于中世纪的那次人口大迁移,即十字军东征。由于这些梦想到东方圣地发财的人不想受到热那亚和威尼斯船主的敲诈勒索,他们以维也纳为出发地,沿着多瑙河东进,一路打到当初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希望之乡。

1276年,维也纳被哈布斯堡家族占领,成为他们一个广袤领地的中心。他们的地盘最后一直扩展到前文提到的各个山脉之间的所有土地。1485年,匈牙利人又夺取了这座城市。土耳其人在1529年和1683年又两次围攻这里。然而,维也纳却能够从每一次战乱中幸存下来。直到18世纪初,它才由于一个政策性错误开始渐渐瓦解。这一政策将公国的每一处领土,不论重要与否,尽数委托给了纯种的日耳曼裔贵族。统治者的权力太大,对于所有人都是异常严峻的考验。那些温和可亲的奥地利骑士也无一幸免地变得更加温和,甚至变得脆弱怯懦起来。

昔日的奥匈帝国,47%的居民是斯拉夫人,只有25%是日耳曼人,其余是匈牙利人(19%),罗马尼亚人(7%),还有大约60万意大利人(1.5%)和大约10万吉卜赛人。这些吉卜赛人主要集中在紧邻匈牙利的地区,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多多少少还受点儿尊重。

君主和贵族们只有自觉自愿地承担起领导责任来才能长治久安,而当他们只要求享受“服务”而不尽责“领导”时,他们的末日就要到了。欧洲的其他君主们正在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教训时,统治奥地利的日耳曼主子们显然没把这些教训放在心上。由于奥地利的军队在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愤怒的维也纳人民就将那些高贵的公爵男爵们全赶出了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中,去过那种单调乏味、与世隔绝的生活。

自此而后,维也纳的地理条件就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了。随着贵族的离去,商人和制造商渐渐崛起。从古代防御工事中解放出来的维也纳迅速地发展成为东部欧洲最重要的商业、科学和艺术中心。

然而,世界大战给了这座城市致命的一击。转瞬之间,它的繁华与荣耀化为灰烬,和几年前它还统治着的那个奥匈帝国已经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了。这个国家前途渺茫,徒有虚名。当法国拒绝将它并入德国时,奥地利人彻底绝望了。

它也可以拿来拍卖,但是谁会要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