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全文在线阅读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过年喽!穿棉袄、放鞭炮、压岁钱……对不起,您穿错朝代了——春节

关灯直达底部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值此新春佳节,唐穿公司全体员工(似乎一共也就两三人)给您拜年啦。同时“佳节特惠节”除夕、元日团也即将起程,这次的特惠是买一赠一,穿除夕附赠元日,大家不要错过良机啊!

按惯例,佳节团成行之前要先发布落地注意事项。过年期间的穿越提示是—最好不要穿越成官员!

您问为啥?之前的那些穿越团,不都是穿越成官员,特别是大官比较舒服吗?吃饭花公款,没事打打猎,公家还给配佣人……但是,如果您想要享受一个吃饱就睡、睡了再吃、天天闲聊不干活的悠闲年假,那么听我的,一定要穿越成平民百姓,或者穿越成小孩子最好啦!官员们在过年的时候是很苦逼的,至于为什么,下面过一会儿再说……

所以呢,这回我们要穿越到长安城的一个普通富户人家,年龄设定得小点儿,十二三岁吧,既勉强能上席吃年夜饭,又能乱七八糟地疯玩一通,不用理那么多规矩。说穿就穿,客人坐好,睁眼就到。

到了……哎,客人您站稳了,留神旁边那家伙!快闪一下!哎哟,撞着了……怎么又踩人家脚了?呀,您脸上面具掉啦,赶紧捡起来戴上,慢一点儿可就要被踏烂啦……

怪我怪我,只顾校对穿越时间,没选好落地地点,对不起啊……您这是直接落到长安城除夕夜街上的驱傩大队里了,看这挤挤攘攘、活蹦乱跳、欢呼笑闹的人群,多有过年气氛啊。哎哟,客人您就别这么怒视我了嘛,您脸上的面具样子挺可怖的,再配上这杀人眼神,看,旁边这孩子给吓哭了吧。

您问驱傩是啥玩意儿?我挠头,怎么解释呢?最简单的说法,您就把它当成巴西狂欢节一类的活动,大家在除夕夜组团上街散步,为了民主自由……啊咳,是为了庆贺新春祈愿祝福,自发地参加一些舞乐表演,娱人娱己制造喜庆欢乐的过年气氛罢了。

要解释得稍微详细一点儿的话,您知道有种说法说“年”这玩意儿本来是一种怪兽吧?过年本来就含有相当浓重的驱除鬼怪妖孽、保平安祈祥瑞的成分,而“驱傩”正是集中体现这个作用的一种仪式,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上千年呢,到近现代,一些乡村里照样还有。

当然大部分城市里如今是不鼓励市民除夕夜上街跳大神了,所以,您好不容易穿越一回,可以体验一把。我郑重建议,您可以把在驱傩仪式上被暴揍的鬼怪,在心里偷偷置换成您的极品领导/上司/客户/亲戚…… 

这么想就舒服多了吧?嗯,您问驱傩是怎么个驱法?技术要点是什么?好说好说,简单得很。

最简洁环保的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戴着老翁、老婆婆的面具领舞,他俩的角色叫傩翁、傩母;围在他俩身旁身后的,有千儿八百个戴小孩面具的,叫护僮侲子;另外的人就是戴各种鬼怪面具,当反面角色。大家边走边跳边吹拉弹唱,大部分人以凑热闹起哄为主,前面专业领舞的有歌词,歌词内容大都是描写正义人类如何胖揍鬼怪。

您说前面太乱,听不清他们在唱啥?嗯,我给您复述两首《驱傩词》[144]: 

适从远来至宫门,正见鬼子一群群,就中有个黑论敦,条身直上舍头蹲。耽气袋,戴火盆。眼赫赤,着绯裈。青云烈,碧温存。中庭沸沞沞,院里乱纷纷。唤钟夔,拦着门。去头上,放气熏。慑(摺)肋折,抽却筋。拔出舌,割却唇。正南直须千里外,正北远去不须论!

还是不懂?免费再赠一次文言译白话:

刚从远处到房门,撞见鬼怪一群群,里面有个傻大粗,蹲在家里房檐上。浑身冒着青红火,红眼还穿红裤头。红火外面透着绿,吓得院里乱纷纷。叫钟馗,守住门,跳上鬼头放屁熏。鬼怪一熏他就倒,打断肋骨抽出筋。拔了舌头,割掉唇,一脚踹出千里外,往南往北去充军!

翻译得不好,大家领会精神。反正驱傩词大同小异啦,再来一首也差不多:

适从远来至宫宅,正见鬼子笑嚇嚇。偎墙下,傍篱棚。头鬅鬙,眼隔搦。骑野狐,绕巷陌。捉却他,项底揢。塞却口,面上掴。磨里磨,硙里侧。镬汤烂,煎豆醋。放火烧,以枪攫。刀子割,脔肉擗。因今驱傩除魍魉,纳庆先祥无灾厄!

除夕夜,大队人马上街驱傩的活动,事先要跟城管部门打好招呼。参加者可以天黑出门乱逛而不犯夜禁,机会难得。更难得的是……哎,客人您看您, 一不专心就掉队了吧?刚才您在的那一队人径直往北,八成是要一直跳进皇宫里,去给皇帝嫔妃们驱傩。这种时候,有好多游手好闲的无聊人士专门收买您穿戴的这套行头,冒充小孩子偷进宫去,想趁机开眼瞧瞧皇家的女人长得怎么样。

唉,算了,黑咕隆咚的料想他们也看不到啥,我们还是回家吧,不凑那个热闹了—家里还有好多热闹等着您呢。

顺大街,进坊门,走巷曲,回家门。您问长安城夜里有路灯没?对不起,没有,平时只能靠月光星光照路,不过除夕夜会好一些,因为家家户户院里都点着大火堆,唐朝人一般叫“庭燎”,冲天火光会透过院墙和大门,把街上照得亮堂些。

作为京城富户,您穿越到的这户人家,堂下院里也一定点着几堆大火呢。这不您进了自己家门,只见火堆旁边人影憧憧,家里几十口子人有的坐在席上吃年夜饭喝团圆酒,有的喝高了,手拉手臂挽臂地边唱歌边跳舞,一边还有吹弹奏乐的,可真是热闹。

这时候您最想干什么?找肉串来烧烤?我说先把吃货的本性收敛一下成不?您穿越成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又是富家子弟,玩心远远大于吃心好吧?快交子时了,远近爆竹声越来越响,您也赶紧去把家里准备的爆竹拿出来放一放吧!

呃,您说翻不到红纸裹的鞭炮?也找不到点炮的线香?

客人您醒醒,咱这是穿越到唐朝,火药这玩意儿离走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还有点儿距离呢。线香也没有,谢谢,那时候人家的香是要团成小块状闷在炉子里熏的。

没火药,鞭炮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响成一片的爆炸声是什么山寨效果?唉,客人啊,您不认识汉字吗?“爆竹”这俩字是啥意思,猜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吧?

您看,您家里的其他人这不是拖了一大堆竹子过来吗?对啊,还愣着干吗,跟别的小孩一起动手,往火堆里扔竹竿吧!竹节中间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自然会噼里啪啦地响,迸出来一阵一阵金红色的小火花,在夜色里分外艳丽喜庆。

没错,唐朝和以前时代的大众爆竹就是这样的,您要是觉得不过瘾,非得点那种带火药的鞭炮,请认准目标,只穿越宋朝以后。

小孩子们在火堆上烧竹,家里大人却在搜罗过去一年用坏的扫帚、鞋子,扫帚也扔进火堆里烧掉,不能丢出院外,说是这样可以在新的一年“令仓库不虚”。至于破旧鞋子则要埋在院里,这样家里会出当大官的儿子哦。

当当当当,子时到了,街上钟鼓齐鸣,这是辞旧迎新的一刻。在家里守岁的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一些拜年的吉祥话。客人您在说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您能稍微装得有文化点儿吗?能吗,能吗?

唐朝的拜年话怎么讲呢?如果要说得简单些,记住两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145]应该能应付过去了。您那爪爪也不用拼命往前伸啦,红包是没有的,唐朝人不给压岁钱。

失望啦?特意穿成小孩子来唐朝过年,结果连压岁钱都没得捞。安慰您一下,有的家里很有钱或者长辈很疼小孩的,可能会准备点儿特制的金、银、铜钱,或者贵金属饰品,甚至珠宝绸缎类的东西,在过年过节时赏给小孩子取个吉利,这些虽然不是马上能花掉的钞票,但您偷偷拿出去换吃的玩的,也不是不行。

但是“压岁钱”这个名词,或者叫压祟钱、压惊钱,以及过年一定要给钱的风俗,唐朝是没有的。同上,指望压岁钱,请穿越宋朝以后。

子时过后,有的家里成年人还要继续守岁玩乐,一直熬夜到天明,但是小孩子一般都会被家长轰去睡觉了,因为初一还要早起呢。当然,您可能不情愿,也觉得还不困,家人会许愿说明天早起来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等着给你,乖啦,脱衣服去睡吧,明天起来就可以穿新衣了哟……

注意,家人说的是新衣,可不是新棉袄。

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啊,宋以前中原地区根本没有我们现在常见的那种白白的棉花,哪来的棉袄?您要是纯棉控,坚持要在唐朝穿棉布,那请穿越去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那片神奇的土地从汉朝就有棉布了。

您问寒冬腊月的连件棉袄都没有,会冻死吗?咳,看您说的,赶紧睡,一觉醒过来,看看枕边这套颜色鲜艳的新衣服,摸上去也是软软厚厚的吧?这是什么材质呢?

坐起来抖抖看,中间套着的这件最厚的,有一层雪白蜷曲的短毛,是羊皮哦。小小年纪就能穿上真皮草,不错吧?

当然了,羊皮在中国古代并不算特别贵重的东西,一般百姓和下等穷贵族、穷士人,要弄件羊皮袄来穿也不是很困难。昂贵的,穿上很显示身份地位的皮草,是狐皮、豹皮、貂皮,都是给成年人穿出去炫耀挣面子的,小孩子就别想了。

仆妇过来帮您穿衣服了,您别自己乱穿,容易弄错顺序的。贴身的内衣一般是用麻布做的,当然如果您家很有钱,又在过年期间,也有可能给您穿件高级的丝绸内衣。外面穿上皮裘的上下衣,有毛毛的一面朝外,但是您可不能就这么浑身毛茸茸地跑出去,像个野人似的,多没教养。

皮草的毛绒面外头,还要再穿一层绸布外衣,这个叫“裼”,把毛毛遮盖住,才是正式的符合礼制的穿法。

什么?您说您是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拒绝穿皮草?好吧,好吧,唐朝人也有非动物性的冬衣,不过那一般都是给很穷很穷连羊皮都置不起的人家,您要在大年初一念叨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披絮袍烂麻片出门,小心被家人拿棍子抽哦。

冬衣夹层里的植物型填充物,既然不能用棉花,还能用什么呢?最常见的是各种纺线做布的下脚料—乱麻,旧衣里的絮状物,蚕茧的杂质浮丝,最后这种也能精制成比较高级的料子,就是现在说的“丝绵”。

衣服穿好,您蹦跶着出门跑到院里,这时候天刚刚亮,家人又在庭前烧了些爆竹。昨晚是庆除夕,今天就是贺元日了。

唐朝人管大年初一叫元日,也可以叫元旦,跟现在公历一月一日的元旦节不是一回事。家人烧完爆竹,昨晚那几堆大火也基本都灭了,灰堆还冒着青烟,满地碎竹屑。

您突然发现院里多了点儿新东西,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形旗子,在寒风中抖动。

您说您认得这个?叫鲤鱼飘?嗯,显然您是经常看日本影视吧。日本人为男孩子过节升立的鲤鱼飘,就是从我国山寨过去的。唐朝人大年初一在院里悬挂起这种幡子,是用来祈福祈长命,没有啥男女不平等的意味。

大门口闹嚷嚷的,一堆人围着看,您也挤过去,原来是家里人正在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呢。

桃符,用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木片,一般涂成红色,挂在大门两边,据说有避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旧的换上新的。如果实在穷得换不起新的,也得摘下来,重新刷一遍红油漆再挂上去。

最早两片桃符上,一片写“神荼”,一片写“郁垒”,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邪鬼的门神。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皇室带头炒作,这哥俩被群众更喜闻乐见的秦琼、敬德代替,而且群众觉得光在桃符上写两个名字不够过瘾,还得把他俩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才够疗效。

至于贴春联,原先一直以为从唐末五代起才有这风俗,不过敦煌出土的文字资料证明,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有贴在大门两边的对偶联句出现了。所以您如果穿越到唐朝中后期,很可能大年初一早上,会在自家大门两边发现类似如下的对联: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  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元日早上的一堆应景活动搞完,家里人再相互拜拜年,进门团团坐定,终于要进入过年期间最激动人心的程序了—上菜,开吃!

唐朝人过年都吃啥呢?这似乎是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其实当家里人开始吃元日团年饭的时候,首先上席的,并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元日要喝几种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合制成,喝法嘛,有的人是把这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元日从井里打水上来喝,也有人是用这药来浸制药酒来喝。

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想必味道是十分之古怪离奇。

仆人把酒端上席,一一倒好,您闻着那味,正在皱眉头,思考怎么才能偷偷倒掉免喝,却见家里所有长辈都在笑眯眯瞧着您,一家之主更是出言呼唤您的小名,叫您先喝了这酒“得岁”,别人才能喝呢。

这是什么道理?自古上酒席的,不是都敬老尊贤年长者为先吗?哪有年龄最小先喝的道理?这群唐朝人在欺负哥这个穿越者吧……客人您这就想错了,元日饮屠苏椒柏酒,规矩还真是从小孩子喝起,您听家长说了吧:“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146]虽然不给压岁钱,可一家子都在这里祝贺您又长大了一岁呢。

没办法,喝吧。果然是咸涩苦辣,难喝得要死啊。您正苦着脸咂嘴,又一盘气味奇怪的食物端上来了,这个叫五辛盘。

您定睛看去,食案上的陶碟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北方人叫芫荽或香菜)。过年吃五辛盘就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来来,动筷子吧,小孩子不准挑食,不吃不行哦!想学蜡笔小新,门都没有。

好啦,好啦,过年的食物也不是都这么奇怪难吃。五辛盘吃完,这不又端上来一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胶牙饧吗?

饧是什么?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黏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当时也叫石蜜)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客人您别着急伸手,胶牙饧可不是屠苏酒,不能先让小孩子吃,这个主要是给老人吃的。胶牙也就是固牙,一方面是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祝愿老人牙齿永不脱落长生不老。

喝了苦酒,吃了辣菜和一点儿糖,肚子难受得咕咕响了。这就上主食,端上来的这一盘,您看了肯定觉得既熟悉又亲切—白腾腾冒着热气的饺子!

真是饺子哎,捏成一个个半月形状,面皮里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趁热赶紧吃吧,醋蒜也都有哦!不过呢,一碗吃完,如果您大喊“再来一碗饺子”,下人们就晕了,不知道您在说啥,因为唐朝的饺子不叫这名字,叫“汤中牢丸”。

看来客人您真是饿了,这大口大口的,其实不用着急,就算在家里吃不饱,一会儿就要跟家里大人出门拜年去了。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的时候,都可以一路吃将过去,这叫“传座”。

平民百姓吃喝玩乐地过年,大概就是这样子了。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过年最好不要穿成官员?难道唐朝公务员过年不放假还要上班吗?

嗯,理论上来说,公务员们过年也有七天假期,跟现在一样。但是,大年初一早上,官员都要上大朝会!

不只是初一,那些皇帝比较亲信的高级官员,在除夕夜,就得抛弃家人进宫去,陪着皇帝守岁开宴喝酒唱歌作诗看春晚了。皇家御宴上的食物可能比较精美好吃,歌舞水平也很高,但谁乐意万家团圆的大年夜跟大老板一起过吗?走错一步、说句错话都可能落个罪名,战战兢兢的,纯属找罪受哟。

在宫中熬一夜,到第二天破晓时,要上正朝,更受罪了。

元日的大朝会,算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打卡上朝,不准迟到,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身进京贺朝,连远方的羁縻府州[147]、附属国也都要派人来送礼朝贺。

所以礼仪程序也噜苏无比。先是宰相等大官带着一堆下人举火点灯跟打狼似的上朝,在麻麻黑的清早燃起一座“火城”。大家都穿着正式朝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艳的,先是由宰相带着进皇宫正殿,拜贺皇帝,读晦涩拗口除了作者没人能懂的贺年骈文,然后内臣替皇帝作答,宰相们再退出来,接受外地府官藩属的贺文朝表,选一道高官的贺表继续宣读。如果本朝还有皇太后健在,皇帝这边弄完了,宰相们还要率官员去给太后拜年。

一般来说,官员能做到宰相位子的,都是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大过年的这一通折腾,不犯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抽筋就很不错了。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就在初一上朝时差点儿给折腾死。

那年他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当了宰相,元日上朝,领着百官气喘吁吁地爬完大明宫含元殿的庞大龙尾道,进了殿,已经累得七荤八素,满脑袋嗡嗡响,又不让歇着,立刻开始读贺表,结果舌头一时不听使唤,把前朝“××××和武光孝××××皇帝”,一时误读成了“光武和孝皇帝”。也就前后字序稍微一错,被殿下竖着耳朵找碴儿的御史听到了,上表弹劾,皇帝都觉得柳老爷子忒冤了,马马虎虎从轻处分,罚了他一年工资完事。

所以呢,过年过节的时候,当官的还真不如当个百姓轻松悠闲。不过这也就是暂时现象,大多数时候,还是特权阶层要舒服得多了。

最后,送一首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作为本次佳节特惠穿的结束语吧。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张宏梅.唐代的节日与习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