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在城南 » 生在城南全文在线阅读

《生在城南》注释

关灯直达底部

注1 需要说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访谈,尤其是深入访谈,并未被全部收入这套《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之中。最近几年,我还与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区消失之前》《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大历史·小人物》等围绕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专著,已分别由北京出版集团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对常人春、常寿春兄弟的口述访谈,也正在编辑之中。

注2 参见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112—119页。

注3 (清)震钧:《天咫偶闻》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35页。

注4 梁启超:《袁崇焕传》,收入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注5 按康有为所撰《袁督师庙记》位于广安门内旧存的袁督师庙而不在此处,详见后面附录中笔者的杂考。南海吴荣光所题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位于今北京五十九中学操场一角,即佘女士所居的袁崇焕墓、祠所在地,唯题名时间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而非民国时。

注6 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1932年任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兼副总指挥。至于广东保管财产委员会,全名应该是“广东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当时北京市政府颁发了《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废除了旧有的会馆管理制度,成立了这个委员会,负责调定会馆房租、对会馆进行必要的修缮保护以及对会馆财产进行检查和重新登记诸事宜。

注7 顺德今为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区,所以佘女士称“我们”。顺德会馆位于宣武区(今西城区)宣外大街东侧的海柏胡同。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朱彝尊曾在此居住。今以“朱彝尊故居”而著名。

注8 这几人都是解放后的著名民主人士,但除叶恭绰外,并不都是广东人。其中叶恭绰(1881—1968)是广东番禺人,为中国当代书画大家,解放后曾任北京画院院长;柳亚子(1887—1958)为江苏吴江人,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李济深(1885—1959)为广西苍梧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章士钊(1881—1973)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注9 毛泽东致叶恭绰信原文是:“……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时间为5月25日。载《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33—434页。

注10 佘女士提到的这位叔伯哥哥,名叫佘宝林。2015年4月14日佘宝林先生在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中出场,并当着佘女士的面解释了他“突然消失”(佘幼芝语)的原因,说他当年在北京市的二建公司工作,1966年6月23日该公司奉中央指示到外地去建设钢厂,一去十年,回来后就把房子换到南苑去了,并非有其他用意,也并非是不辞而别。佘宝林先生的儿子佘彦江和儿媳也当场对佘女士表示:“您宣达的使命,我们今后要传下去。”当然,无论是佘女士的女儿焦颖,还是堂侄佘彦江,都认为祖先的遗训固然应该遵守,但未必不可换个方式,譬如设一个专门的微信群,等等。

注11 有关解放后佘家的情况,还可参见其他文献,与佘女士的口述略有出入,如1983年由崇文区政协供稿、沈信夫所撰的《访袁崇焕庙》记:“1955年,政府决定利用这块广东义地建立学校,伐去枣树,迁走荒冢,但袁墓和墓前的房屋未动,并在矮花墙外又砌一道高墙。为了照顾看坟人佘汉卿一家的生活,就招收他和女儿佘幼兰为第五十九中学的工友,佘汉卿非常感激……佘汉卿在十年内乱中病死,他的女儿幼兰和儿子小宝也都搬走了……笔者辗转访问了佘幼兰,她已经五十多岁,花白头发,在某房管所当工人,她所记忆的没有超过石同志(五十九中石宗炎)所说的范围,但她记得祖父叫佘恩兆,并说弟弟叫佘宝林,住大红门一带,为某公司工人。笔者又找到佘宝林,他年约三十多岁,对前辈的事一无所知。”(载《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269—280页)可与佘女士此篇口述相参照。

注12 陪同我去访问张先生的,有岑大利和杨海英二位教授。杨海英是我的师妹兼同事,对明末清初史事颇有研究,包括张先生所说他们的祖先张家玉的事迹。

注13 张伯桢著有《张篁溪遗稿》《南海先生全书》《南海康先生传》《焚余草》《篁溪笔记》《同盟会革命史料》《兴中会革命史料》《宗社党史料》等书。刊刻《沧海丛书》五辑,广收袁崇焕、张家玉等的文学史料。他晚年信奉佛教密宗。1946年在北京病逝,临终前,把珍藏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以及有关袁督师的文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共1300余件,捐赠给北平历史博物馆。

注14 张家玉,东莞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三甲第28名进士。任授编兼给事中,奉使入广,闽陷家居。后来桂王以左中允召,但因道路不畅受阻而未能赴任。李成栋陷广州,张家玉毁家招兵,以东莞家乡兵为主力,据守东莞,与陈子壮遥相呼应,而后兵败,张家玉投水而尽忠。谥文烈。东莞人常以张家玉、袁崇焕二忠烈为骄傲。

注15 烂漫胡同旧门牌49号为广东东莞会馆旧址,有房屋49间,占地2亩有余。原为张家玉故居。

注16 伦哲如,即伦明,广东东莞望牛墩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卒于1944年。著名大藏书家。为张伯桢挚友。

注17 周叔迦(1899—1970),安徽东至县人。著名佛学家,一生潜心佛学。1930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40年主持《佛学月刊》。同年在京创办中国佛教学院,任院长。

注18 孙殿起与雷梦水都是北京琉璃厂的书商,也是当代著名的版本学家。

注19 袁督师庙在今龙潭湖公园东岸,是1915年由张伯桢首倡并捐金,1917年建成的。规模不大,门前围有松柏,也已修复。康有为所题的门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仍保存完好。

注20 这里说的是广东东莞会馆新馆,位于西城区上斜街旧门牌55号。1911年开始动工,是在京诸馆中竣工较晚的一座。占地面积较大,有房90间,占地近6亩。馆建成后正值辛亥革命,会馆负责人为尹庆举。尹避乱旋归故里,由在京东莞人张伯桢代理。馆内有《东莞会馆新馆兴建记》一石,撰者即张伯桢,书者为朱汝珍。

注21 孔教大学是民国初年提倡尊孔读经的社团——孔教会筹建的一所大学。孔教会1912年10月由康有为授意其学生陈焕章等成立于上海,以后将总会迁至北京。陈焕章任孔教大学校长。

注22 林琴南(1852—1924),名林纾,字琴南。清末民初著名的大学者、大翻译家。

注23 吴北江(1877—1950),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大文人吴汝纶之子,著名学者,曾与陈叔通、夏仁虎、章士钊、许宝蘅、张伯驹等人诗书唱和,是著名的文学社团“稊园”的重要诗人。

注24 齐燕铭是蒙古八旗后裔,1949年以后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注25 关于张先生的父亲张次溪,有石继昌《春明旧事》所记“京华掌故首‘金’‘张’”一文可供参考:“次溪先生名江裁,原名仲锐,一九零九年生,广东东莞人。明末殉节的张文烈公(家玉),即先生远祖。先生幼居北京,父篁溪公(伯桢)为康南海弟子,有别墅在左安门内,名张园。先生出自名门,毕业于孔教大学,以得当代名流学者王晋卿……诸老教诲,学益日进……宣武门外烂漫胡同东莞会馆,先生远祖文烈公明末时曾住于此;三百年后,先生亦居馆内里院北房,自成院落,室内环壁图书,可谓汗牛充栋。先生在北京史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为北京岁时风土的辑录。二为北京戏剧史料的搜集。三为天桥史料的撰述。” 见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2—5页。

注26 徐用仪,《清实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七月十七日谕内阁:“兵部尚书徐用仪,屡次被人参奏,声名甚劣,办理洋务,贻患甚深……徐用仪、联元、立山,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58册,119页)

注27 从张伯桢的年龄推算,他拜访过的应该是十三世达赖而不可能是六世达赖。1908年9月28日,(十三世)达赖喇嘛抵达北京。他一入直隶地界,朝廷就派大员前往保定迎接。各地方官对他特别优礼。所到之处,驻持名刹,香花供养,警护森严。抵京后,在其所安座的黄寺,王公亲贵,皆来致礼,每一出行,前呼后拥,轰动九城,气派颇为壮观。这里要感谢胡鸿保先生在此事上对我的提醒。

注28 张先生的外祖父徐蔚如,生于1860年,卒于1937年,名文蔚,字蔚如,号藏一,浙江海盐人。佛教居士。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议员,主编《浙江日报》。先后创立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校勘佛教经典近2000卷,刻有《华严搜玄记》《华严探玄记》《华严纲要》等。1935年起在天津功德林讲华严经,与南京杨仁山并称华严学大师。

注29 这里的叙述略有误。所谓“南张(謇)北周(学熙)”,一般是指张謇而非张之洞,北周则的确是指周学熙,而周缉之是周学熙的字。东至周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家族,周学熙之父周馥,清朝时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周学熙(1866—1947)为华北地区早期工业化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的实业集团奠定了京津唐地区近代工业的基础。

注30 阎崇年《袁崇焕籍贯考辨》,载《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

注31 转引自汤锦程《北京的会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8页。

注32 这里佘女士所说父亲的名字与上篇访谈中所说不同,可能一是名,一是字。

注33 《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八一,乾隆四十八年五月戊申。

注34 张江裁:《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

注35 孟森:《袁督师后裔考序》,载《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123—125页。

注36 参见王钟翰:《论袁崇焕与皇太极》,载《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12—131页。

注37 见2015年4月14日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的一台节目,参见本文前注。佘女士唯一的女儿焦颖因担心已经坐轮椅的母亲仍然坚持每周去袁崇焕墓清扫,而与父母发生矛盾,她不同意他们继续守下去,不希望他们继续为这事伤脑筋、费心思,认为她不应该整天只想着这一件事,而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注38 一城(伯欣)系指濮伯欣,民国初年人。新华,指新华宫,袁世凯在此称帝。

注39 《南方都市报》2011年5月13日。

注40 这一说法最先由黄一农先生在其专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书中提出。该书的简体字本,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注41 李金龙、孙兴亚:《北京会馆资料集成》(下),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1421—1422页。

注42 乐崇熙是二房乐东屏的儿子,他的弟弟名乐崇祺。

注43 这里指的书即定宜庄、张海燕等:《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北京出版集团2014年版。与乐崇辉先生见面时,我即把这本书送给他。

注44 乐崇辉先生的母亲姓张,名张兆莹,据乐崇辉访谈录记:“小时候曾听闻母亲是旗人,但是已无法求证。”见《乐辉居士访谈录》(后同),50页。

注45 乐崇辉的父亲是十五老爷乐咏西,十七老爷是乐东屏,十六老爷是乐懿芝。据《乐崇辉居士访谈录》:“我父亲和十七老爷是亲兄弟,他们两人未分家时,最初之合作是既不称‘永仁堂’,也不叫‘怀仁堂’,而取店号为‘颐龄堂’。”

注46 乐崇熙为同仁堂乐家第十三代传人,同仁堂四大房中的二房乐东屏(十七老爷)之子。

注47 关于永仁堂:永仁堂是乐咏西(乐崇辉的父亲)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创的,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路东的东安市场西门,并且在今内蒙古包头前街路北、山东烟台北大街路南开设了两个永仁堂分店。由乐咏西任总经理。1942年乐咏西病逝,乐元可继任经理。1949年初北京解放后,乐元可将永仁堂经理之位交予乐孝先,他自己退出,独自在东城干面胡同开立恒仁堂。恒仁堂开设不久就匆匆结束了营业。1956年,据乐崇辉引当时报道:“国药业有十四家药店的二十四个资本家,把房屋二百五十四间账外存款以及保存多年甚至几代的珍贵药材八百多斤都拿出来投入企业。永仁堂国药店经理乐孝先,曾开七次家庭会议,说服妻子,把账外的五十多个制药厂房,投入公私合营企业。”永仁堂公私合营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国营,名为百草药店。“改革开放后则以永仁堂和百草药店两个名称并用,待王府井大街重建东安市场新大楼,永仁堂搬到王府井大街西边(原在东边),后来在灯市口大街也开了一间,不知为何之故,此时将永仁堂改为永安堂,是否知道乐家后代还有人在台湾吗?”(12—15页、22页)

注48 何思源曾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1946年任北平市长,曾参加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解放后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女儿何鲁丽自1984年起步入政坛,1988年任北京市副市长。后来又担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注49 这一段的讲述,与乐崇辉访谈录中所述略有出入,兹将访谈录的内容转引如下:“我的表哥李铁钧,湖北人,我在抗战逃难时,在山西大同遇见他,那时我还年轻,他带着我到处走走玩玩,彼此有点感情……表哥在部队是低级军官,平日我常接济他,民国三十七年底,某日,表哥私下同我谈,要不要和他一起走?去不去香港?他认为局势已经不行……”乐崇辉说,他本也想走,但路费怎么来呢?“因我二哥的女儿乐倩,由于女孩子家在大家族里不受重视,对她似乎有压力,虽然准许她念书,但仍是看不起女生,回来还是得做很多家事与帮忙,她心底不平衡,就吃安眠药自杀。当时我去德国医院看她,我母亲有些黄金戒指和金饰,恐怕也有十两之重,就托我交给她,欲让她治病,救她性命,但没来得及给她,没两天她就过世了。她过世后,这些金饰我并没还给母亲,恰好成为我和表哥前往香港的路费。”(61页)

注50 这里乐先生讲得不清楚,访谈录是这样写的:“四表哥李铁钧还是回湖北老家去了,我一个人等于流浪在外,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想要闯闯看。记得四表姐李慧珠的丈夫祝孝慈,号祝骧,在广州C.A.T航空公司做地勤维修工作。因为四表姐李慧珠的姐姐李慧娟,嫁给我的二哥孝先,也可说二哥与祝骧是连襟,况且李慧珠又是我母亲的干女儿……因有这么一个姻亲关系,于是找他帮忙。祝骧认识很多空军,我就跟着他们搭飞机来台。”(64—65页)

注51 这个地方乐崇辉先生讲得比较简略,可以他访谈录中所言补充:“随后我仍在商场逛了逛,又看到一个摆着《奇门遁甲》算命的小门面,算命先生问我何事,我说我要出行如何?他就把杜、生、休、死等八个门排出,断言北平住家为‘死门’,东南方为‘生门’,回北平万万不可,往东南方大吉……这真准!更万万未曾料及我会到台湾落户定居,但台湾不正是东南方吗?”(62页)

注52 “八七水灾”是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发生于台湾中南部的严重水灾,广及13个县市,为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次于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的灾难。

注53 据乐崇辉先生访谈录,他的妻兄名刘家荣,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机械系,返台后担任经济部商品检验局技正兼科长,负责检查机械的制造规格及进出口检验。刘玉梅提到的她父亲留下的书,是上海出版的线装石印版本的野鹤山人所著《增删卜易》。刘家荣先生的卜卦,据说就是依其父亲的这本书自学的。(76、77页)

注54 据乐崇辉访谈录:“我的岳父刘守浚为新竹县新埔镇名望世家,居住在镇上新生里‘刘家祠堂’边厝,现列为县府三级古迹;祠堂三合院,格局方正,正房设刘氏宗亲神位,查考其派下传承,系广东省饶平县石井乡,开基祖谷祥公为一世祖,迨至十四世祖可未公来台后,即定居新埔。时新埔已形成客家族群所居,至守浚公已为十八世,下传长男家荣、长女锦桶、次女玉梅三人为十九世,家荣单传一男兴龙为二十世,此为玉梅娘家传脉之大略。”(77、78页)又按,“卯金刀”系指繁体“劉”字。

注55 据乐崇辉访谈录:“五嫂曾璧如是民国三十七年就移徙到来台湾准备做生意,住在六桥通,即中山北路一段一零五巷六十一号,现在那一带都是经营日本料理,及买卖珠宝之类的商家,已没有像‘榻榻米’的日式住家了。”(66页)

注56 乐崇辉先生到台湾以后,先入军校受训,后入军中服役,1970年11月退伍,到淡江文理学院城区部教务处工作一年,1972年才到台湾同仁堂,帮助柜台账务并协助制药。(92、93页)

注57 《乐崇辉居士访谈录》也谈到踩神曲:“神曲主消化,很多药合在一起,要用布包起来,每年六月初六,脚踩神曲,一般外面做的不是很确实,得要自己做。神曲等于我们做酒、发酵,可以消化。中国很讲究月令时节,一定要六月初六那天踩才行。”(38页)

注58 《乐崇辉居士访谈录》谈自然铜:“跌打损伤则要用自然铜,它就像铜一样四四方方的,叫作自然铜,应该是指未经炼制的。铜怎么炼?怎么弄碎?也都有学问。炼制的过程,是把铜摆在一个小陶罐里用火烧,起码得用上几百(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的火,看火候够时就把罐子夹出来,罐子夹出来是红的,接着拿梨醋‘匡’一声倒下去,整个罐子就都酥了!然后才能去轧粉。”(39页)

注59 据《乐崇辉居士访谈录》:(我的五堂嫂)带了三位先生来台,一位是卢逸尘先生,原是南京同仁堂的查柜,又具有中医执照,后来在台湾同仁堂驻诊,加以全盘管事; 一位总管杜德春先生,原在永仁堂,其后被南京同仁堂挖脚,杜先生自小在药房学徒出身,精明能干,管配方细料、银货二账,加带外面跑药行,选药办货,一律包办, 这也充分显出五嫂的用人能力;另外是一位张家驯先生,也是南京同仁堂的售药先生,外号小诸葛,对医药都通。(71页)

注60 同仁堂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失火之后,清宫的御药房领班张世基(即档案中提到的乐尊育孙子乐礼的妻子乐张氏之父)出资接管了同仁堂,所以在清中期直到清末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同仁堂是在张家手里的。失火一事,可参见拙著:《清代老药铺与八旗制度关系初探:关于新发现的几份同仁堂档案》(《清史论丛》2015年第二辑)。

注61 据乐崇辉访谈:我于幼时并未听闻伏魔寺,也不曾去过。但既然记载曾祖父的史料中提及了伏魔寺,那就必须弄个清楚……据《燕都丛考》引《顺天府志》之记载:“绳匠胡同或作丞相,北有伏魔寺,有中州、休宁、潮州诸会馆。”此书是民国十八年闽侯陈宗蕃辑著。由斯足见确有伏魔寺,并非虚构,只是有关寺中僧人以及寺中诸种设施则付阙如。(6、7页)

注62 乐崇辉在访谈录中对此也特别强调过:“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就是规规矩矩,绝不偷工减料。其实同仁堂没有‘秘方’,何谓秘方?规规矩矩就是秘方。懂得工序就是秘方,着重的是过程。所以,所谓秘方就是良心,方子都是古方,只在有无按良心配药。也就是按照良知、良能来依法炮制。同仁堂就是凭良心,不卖假、伪劣药,也不马虎制药,所以‘凭良心’就是秘方。大陆‘文革’的时候,曾把同仁堂的秘方写成大字报,贴在同仁堂大门上,后来配方又都保密了;但即使如此,如若没有按照良心配药,所制的药还是不行。所谓真正的秘方,就只是一个‘德’字,揉在药里,才有了至上的疗效!”(33页)

注63 引文见《梨园旧艺妙通神》,《北京晚报》2012年6月30日。

注64 张锡钧(1899—1988),字石如,曾用英文名Chang Hsi-chun。中国第一代生理学家。1899年生于天津市。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0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相继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Rush Medical College)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结识了在同一实验室进修的英籍华人林可胜。192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内科助教。1938年至1942年兼生理科代主任,继林可胜主持生理科的教学研究及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协和关闭后回到天津行医。1948年协和复校后,任生理科教授、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等职。1988年3月20日卒于北京。

注65 王政尧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对清代戏剧史术有专攻,著有《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中凡与京剧有关的事宜,我多次向他请教。他出于对刘曾复老的崇敬,陪我做了第二次访谈,访谈中二人谈及诸多与京剧有关的掌故,因篇幅所限,均未收入这篇口述之中。

注66 陆键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注67 梁漱溟的父亲名梁济,字巨川,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在京城贵族那苏图家中任教,后官拜内阁中书等职。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见民国官僚腐败、道德沦丧、民不聊生,内心非常矛盾痛苦。为唤醒世人,决心一死,于1918年10月17日投身于积水潭,以自杀殉清。临死遗书数万言,皆以世道人心为念。无论识与不识咸惜之。参见陈灨一《新语林》卷六“伤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101页。

注68 冯国璋(1857—1919),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1913年国民党发动讨袁战争时奉袁命攻下南京,任江苏都督。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7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在北京病故。

注69 南京的开平府的确是明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府邸。常遇春因攻克元朝的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注70 汪鸾翔,字公岩,号巩庵,广西桂林人。曾求学广雅书院,为名儒朱一新弟子。20世纪30年代曾任溥仪的家庭教师。二三十年代执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清华大学、河北大学、中国大学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是国立清华大学校歌词作者[此校歌作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汪鸾翔时任清华高等科国文教员]。

注71 刘老的外祖父名纪钜维,字香骤,一字伯驹,号悔轩,晚署泊居。河北献县人。纪昀五世孙。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选授内阁中书。沈毅好学,博览群籍,精考据,善鉴别书、画,工诗古文辞,旁及绘事。从张之洞游鄂最久。监督学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一卷,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

注72 安徽寿州孙家,应是指孙家鼐,孙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光绪帝师,京师大学堂创办者。

注73 崇德中学,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设立,1928年定名崇德中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内绒线胡同(今西绒线胡同)79号。

注74 “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制造的枪杀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打死47人,伤二百余人。清华大学学生韦杰三就是被害学生之一。

注75 刘曾复的姨夫汪鸾翔有三个儿子,长子即刘曾复的大表哥,名汪健君(1903—1999),曲家。生于武昌。1925年至清华大学任职。曾向溥侗学曲及参加昆曲活动。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是主要成员,还经常参加北平城内珠萦社、潜庐曲社等曲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余箱转移至天津租界并负责保护,遂留居天津。在北京、天津请益曲家滑苕白、许雨香、俞振飞等,精研曲律宫调和昆曲音韵,与俞平伯有探讨文章往还。抗战胜利后仍回清华大学。1957年调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后将自家珍藏古籍千册捐赠该馆。1956至1964年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员,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和北大组织曲集十余次,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大型曲会。手订曲谱数十本。曾撰《言乐会沿革述略》《清华忆旧竹枝词》《北京旧时曲社杂记》等史料文章,在清华园传授昆曲。1999年7月6日在洛阳逝世,享年九十六岁。汪鸾翔的次子即刘曾复的二表哥,名汪振儒(1908—2008),曾用名汪燕杰,笔名丁乙。1925年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生物系。1935年9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林业系,获理科硕士学位。继而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林学院从事森林生态学的研究,1939年7月回国,在广西大学任教。先后任森林系教授、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1952年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先后任林业系主任、绿化系主任、科研部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的,就是这位二表哥。刘曾复在口述中对这两位表哥提及的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想见对他所产生过的影响。亦可参见本套丛书中另一部《八旗子弟的世界》中印嘉佑的口述。

注76 师大附中,全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01年建立,曾为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校。1928年11月改为国立北平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9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又改为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址在外二区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该校是中国最早创办的3所公立中学之一。

注77 圣约翰,指的是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的历史。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注78 华世奎(1863—1941),字启臣,号璧臣,天津人。近代著名书法家。清朝时曾为内阁阁臣,任八旗官学教习。民国成立后以遗老自居。

注79 陈宗蕃《燕都丛考》:“前清时,内外城各街巷均系土路,故有‘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之谚。宣武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及地安门大街各处,且系甬路,高逾三尺,车行其上,有陨越之虞。光绪之末,民政部兴,乃有马路之设。”(163页)

注80 陈宗蕃《燕都丛考》:“民国十五年,于正阳门宣武门之间,复辟一门曰和平门。未几,改为兴华门。十七年,仍复和平之名,于是内城凡九门。”又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辟一门曰和平。民国二、三年间,当事者即献斯议于袁项城,以为苟辟此门,北则与总统府新华门相值,南则直达香厂,可以谋市廛之繁盛,宜名曰新华,项城韪之。兴工有日,而前门外诸富商,惧斯门果辟,则行人出于他途,市廛必且南徙,乃浼有力者以风水之说进,谓斯门苟辟,将不利于国家,且亦不利于总统。项城惑之,乃寝其议。于是南新华街、北新华街之名虽定,而城垣内外,相距七八里,不能相连。民国十五年,合肥段公执政,鹿君钟麟主内外城警备政,乃毅然举工,未数日而毕。车途毕达,往来称便,乃名之曰和平。次年,张作霖入都,改名曰兴华。又次年,南北统一,国军入燕,爰又复和平之旧名。未二年,已三易门额矣。”(18、19页)

注81 郭仲衡,原为协和医生,喜好戏曲,而立之年下海成为专业演员。范濂泉与樊棣生都是京剧名票,工老生。樊棣生之父樊永培曾任清末缎匹库经习,颇有家资,是著名的春阳友会票房的创办人。

注82 广东潮州会馆在西城区丞相胡同(今名菜市口胡同)旧门牌30号。在潮州会馆中,这所会馆占地最广,有3亩2分,房屋70多间。其附产也在同一胡同之北侧,有房屋11间,由两个小院组成。见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74页。

注83 北半截胡同位于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角,本是一条又短又窄的胡同。广和居在该胡同南口路东。

注84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书画家和诗人,与张学良、溥侗和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解放后将收藏的珍贵文物均献给国家。有《一代名士张伯驹》(任凤霞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可资参考。

注85 刘老在戏曲界有“京剧艺术的活字典”之美誉。

注86 阎岚秋(1882—1939),著名京剧演员,艺名九阵风。工武旦、刀马旦。在艺术上得其岳父、名武旦朱文英传授(参见下面正文),戏路比朱文英和其子朱桂芳更宽阔。与杨小楼、俞振庭、余叔岩、高庆奎等都有合作。在京剧界以为人正派、艺术作风严肃著称。

注87 朱桂芳(1891—1944),著名京剧武旦演员,艺名小四十。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其父朱文英为清末名武旦。

注88 王荣山,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教师。幼年来京,曾用艺名麒麟童,成年后以荣山本名行世。

注89 王金璐,著名京剧武生演员。

注90 二医就是今天的首都医科大学,原来叫北京第二医学院。

注91 王瑶卿(1881—1954),著名京剧演员,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注92 王凤卿(1883—1956),京剧老生。 王瑶卿之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

注93 钱金福(1862—1942),京剧武净兼架子花脸演员。与陈德霖同科。他对净角的脸谱有精细的研究,所勾脸谱既有写意也有工笔,独具风格。为京剧脸谱的改革创新做出过很大贡献。据说钱金福较保守,在后台勾脸时不愿让别人看,有“钱派脸谱秘不外传”之说,但刘曾复那时年纪小,钱金福勾脸时他站在身旁,钱金福并不在意。钱金福后来发现刘曾复是个很用心的人,还主动向他讲解钱派谱式的应用及笔法运用的要点和诀窍。因此“秘不外传”的钱派脸谱竟奇迹般地传到了刘曾复手里。刘老的脸谱勾画还得到钱金福之子钱宝森、杨小楼女婿刘砚芳、王福山、侯喜瑞、王凤卿的亲自教授。

注94 侯喜瑞(1892—1983),京剧架子花脸演员。

注95 在湖广会馆开的展览会,指的是2002年9月为刘老举办的“刘曾复京剧脸谱艺术展”。刘老还有《京剧脸谱图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和《京剧脸谱大观》(台湾印制,收图660幅,不公开发行,专送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问世,极具学术、艺术和收藏价值。

注96 这一段话是刘老在2007年审阅这篇口述稿的时候自己加上去的。

注97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各领域都卓有贡献。

注98 冯德培(1907—1995),神经生理学家,我国近现代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注99 吴宪(1893—1959),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去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化学,1919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助教。1928年升为教授兼生化系主任。他是我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在临床化学,特别是血液分析、气体与电解质平衡、蛋白质的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氨基酸代谢和营养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都是当时的先驱。吴宪最突出的成就是1931年率先发表“变性说”(1929年已在国际会议上作过报告),他正确地认为: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受物理、化学因素影响破坏了次级键,使肽链原来有规则的折叠变为松散形式所致。这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了不起的科学预见。吴宪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期间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生化人才,他在建立和发展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方面,亦有许多贡献。著有《营养概论》(1929年)和《物理生物化学原理》(英文版,1934年)。1941年协和医学院停办,吴宪于1945年去美考察。1959年在美病逝。

注100 “贾凯林他们”系指北京市政协编的一套文史资料,贾凯林是该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主任。

注101 程长庚(1811—1880),祖居安徽怀宁。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道光二年(1822年)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是京剧第一代演员中的著名人物,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注102 陈德霖(1862—1930),为清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他创立的“陈派”是近代青衣的重要流派。

注103 李寿山是钱金福的师兄弟,亦工武净兼架子花脸。其父是与杨小楼、俞振庭同期的著名俞派武生李菊笙。

注104 载涛曾从武生张淇林、花脸钱金福学艺,又私淑杨小楼,功底湛深,以《安天会》《铁公鸡》两出最佳,李鸿举(万春)的《安天会》即载涛所亲授。参见石继昌《春明旧事》“京剧票友出名门”(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186页)。

注105 包丹庭,名包桂崇,丹庭是他的字。汉族,北京富绅。唱小生,住和平门外大街安澜营。参见石继昌《春明旧事》“京剧票友出名门”,186页。

注106 溥侗,号厚斋,溥仪族兄,封将军。生旦净丑无一不精,曾与其兄溥伦(叙斋)合演《连升三级》,弟扮店家,兄扮王明芳,一时传为绝唱。参见石继昌《春明旧事》“京剧票友出名门”,186页。赵珩先生在《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一文中也提到:“民国以后,‘文采风流今尚存’的天皇贵胄像涛贝勒(溥仪的七叔载涛)和侗五爷(红豆馆主溥侗)等人,都可谓一代戏曲名家,即使是戏曲专业的名演员,也常常程门立雪向他们问艺,可见他们对戏曲艺术的造诣之深。”载赵珩《旧时风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页。

注107 煤渣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与北帅府胡同相通,北邻金鱼胡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胡同中段路北设立神机营衙门,八旗京官争相投效,煤渣胡同顿为旗人瞩目。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冯国璋的府邸也在煤渣胡同。

注108 陈宗蕃《燕都丛考》:“廊房二条胡同与廊房三条胡同中间南北小胡同曰门框胡同,广德楼戏园在焉。再南曰大栅栏。为北平商业最盛之区,有三庆园,庆乐园戏场。”(493页)

注109 瑞蚨祥是清末民初北京最大的绸布店,前面也多次提到。瑞蚨祥拥有5个字号,其中就有西鸿记绸布店和西鸿记茶庄,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注110 盐商查氏,经营珠市口东大街路南的恩成公盐柜。恩成公盐柜当时垄断全京城的官盐。与查氏有关的建筑之一就是北京前门外的剧场——查楼。查楼原为查氏花园中的戏楼,后来成为戏院,改称广和楼,京城的京戏名角多在此登台。随着城市改造,该戏院已无存。

注111 刘老这里的记忆可能有误,会贤堂在什刹海,参见本丛书之《胡同里的姑奶奶》张宗尧、张碧君口述中的注释。取灯胡同内有名的饭馆名同兴堂。

注112 崔灵芝,原名崔松林,河北梆子“三大灵芝”之一,有“京梆泰斗”“梆子梅兰芳”之称。

注113 白登云(1906—1990),京剧鼓师,拜著名京剧鼓师郭德顺、鲍桂山等学艺。1934年以后专任程砚秋鼓师,对程派艺术谙熟于心,伴奏上卓有贡献。1979年任中国戏曲学院顾问。

注114 第一舞台坐落于前门珠市口大街路北。民国元年(1912年)筹建,1914年春末建成。仿效上海“改良式剧场”,一改清代茶馆式的座位安设,舞台也取改良式。许多在此上演的京剧都使用布景。该剧场建成后,几乎邀遍了北京京剧的所有名角儿。该剧场几次遭遇火灾,1937年终被完全焚毁。京剧名角杨小楼、姚佩秋是主要投资人。

注115 真光电影院,位于东城区东安门外。开业于1921年11月,曾是北京建筑中最豪华、设施最先进的剧场。内部设施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各大电影院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解放后为中国儿童剧场。

注116 引自《富连成三十年史》,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注117 引自《富连成三十年史》,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注118 王和霖(1920—1999),马连良亲传弟子,有小马连良之称。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京剧院。

注119 关于相公堂子,见齐如山《国剧漫谈》:“相公堂子又名私坊下处,本界则名堂号,或私寓,然私寓二字,已是贬词。其中的徒弟,名曰相公,又曰私坊,本界名曰徒弟,这种行业,实始自戏班。”(载《齐如山全集》第三册,台湾联经出版社1979年版,35—36页)《清末北京史志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中译本,第34章第23节)对相公则有更直接的描述:“‘相公’本为对他人之尊称,而今日已成俗语,即龙阳之名义。但相公并非如同娼妓之一种特殊职业,而仅指优伶之少年弟子。北京习俗,朋友相聚设宴视招歌妓侍宴较之招相公更为下等,并不高雅。盖因歌伎仅以卖淫为业,而相公并非以色侍人,只不过以陪酒席弹唱划拳等助兴为业。欲招相公者令菜馆老板将之招来,不仅为酒席助兴,其小费亦无须甚多,招请数次后逐渐相识,方得玩弄其色,但其小费若不比歌妓甚多则不应允。深交后,狎客必须为之买衣、帽、靴等。若相公学艺已成,可独立为优伶时,狎客必须出钱使之走出师门。相公尚未离开师门期间,陪酒席所得之小费等均成为师之收入。独立而离开师门后,一切收入皆归其所有,并且由狎客出钱租房娶妻,收徒教戏,得以安度一生。于是,相公若被酒客招请,则努力寻求于己之未来有利之人,此亦自然之理(据云天津的相公比北京下等,专卖淫)。”(505页)

注120 这是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49年。作者为江苏常州的陈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为清末“狎邪小说”的始作俑者。

注121 关于梅兰芳祖父开相公堂子的经历,可详见幺书仪:《戏曲史叙述中的北京“堂子”》一文,该文所述比刘老这里要具体详细得多。载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74—93页。

注122 田际云(1864—1925),京剧花旦演员。艺名想九霄,亦作响九霄。1900年任梨园工会会首。田际云一生致力于戏曲改革,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创办第一个女伶科班,梅兰芳称他是“一位勇于改革社会恶习,有胆有识,不畏强御的先进人物”。(《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载《梅兰芳文集》,208页)关于刘老谈到的封相公堂子一事,民国初年穆辰公撰《伶史》有这样的记载:“际云生平最恨私寓(即相公堂子——笔者注),以为是伶界羞,常蓄志革之。宣统三年(1911年)遂决计呈请禁止私寓。呈未上,适为私寓中之有力者所闻,以钱买某御史,上奏‘伶人田际云即想九霄,勾通革党,时编新戏,辱骂官府,宜科以应得之罪。’三月十九日被步军统领衙门官兵锁去,送交地方审判厅,查无实据,系狱百日释出。民国成立,仍请禁止私寓,蒙内务部及外城总厅批准,于是私寓营业遂除……旋集梨园之有名誉者,如杨桂云、余玉琴、王琴侬、孙佩亭等,组织正乐育化会……”(民国六年北京宣元阁印,53页)所述过程与刘老略有参差。刘老对此事的记忆,当亦是自书中得知。又,正乐育化会即梨园公会的前身。

注123 王琴侬(1887—1933),青衣演员。王门是四代梨园世家。

注124 新世界,位于崇文门外香厂路和万明路交界处,始建于1917年,1919年2月开张,是模仿上海大世界建起的游艺场所,共5层,而非刘老说的两层。该楼一层有一部分为京剧剧场,由有名的坤伶组成的崇雅坤社就在那里演出。

注125 孟小冬(1907—1977),京剧女老生演员,出身梨园世家,1938年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是余叔岩唯一女弟子。曾与梅兰芳结为伉俪,后分手,一度皈依佛门。1949年与杜月笙一道离开上海赴香港,1950年与杜月笙正式结婚。杜不久即去世。

注126 雪艳琴(1906—1986),京剧旦角女演员。是我国早期京剧女演员中艺龄最长、成就最高的。曾与谭富英合拍过中国第一部整出的戏曲影片——全本《四郎探母》,是京剧艺术走上银幕的珍品。

注127 刘老这里有口误,姚玉兰是杜月笙的四姨太而非三姨太。

注128 张二奎(1814—1864),字子英,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由于舞台生命不长,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

注129 该文章收入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注130 周贻白,190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早年曾做过戏剧演员,亦参加过北伐战争。1936年国难当头之际,不满中国的戏剧史由日本人来写,于是愤然撰写了《中国戏剧史略》与《中国剧场史》两部专著,名噪一时,遂被复旦大学、无锡国专聘为教授。期间创作戏剧电影剧本、小说数百部,被誉为“金牌编剧”。1950年受爱国情结感召从香港回京,与欧阳予倩、田汉等学者创办中央戏剧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77年含冤逝世。

注131 《同光十三绝》是同治、光绪时期的13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据说是由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绘制,这里刘老和王政尧先生对此画的原作和传世经过都提出了疑义。但该画由于所绘13位演员之面目毕肖,神情逼真,服装、化装写实传真,也确实是研究京剧史的珍贵资料。所以刘老说该画的传世是好事,不是坏事。画中从左至右分别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注132 姓朱的,指朱复昌,可参见颜长珂《哪来的“十三绝”画像》:“听几位老先生说,这画是‘三六九画报’朱复昌等人依照京腔‘十三绝’,以沈蓉圃戏画中的人物拼凑而成的。”《中国戏剧》1999年第12期。

注133 郝兰田(1832—1872),安徽怀宁人,清末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被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其母为郝兰田之女。所以这里有“老旦是他岳丈”之说,实际上老旦是他的外祖父。

注134 翁偶虹(1908—1994),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诸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74年退休。

注135 景孤血《题十三绝图咏》中,有一首诗的注文道:“二十年前,有人在城南游艺园举办‘名伶遗物展览会’,胪列遗物珍品甚多,然亦未见有着此图之岿然巨观也。”

注136 刘曾复这里提到的是翁偶虹《泛谈“十三绝”》一文,翁偶虹在文中提到:“我的老师胡子均先生,曾看见过沈蓉圃画的单人册页……”又及:“有一次,票界大王侗五爷(红豆馆主)想演《单刀会》,特意拜访胡子均先生,请他司鼓。老二位说起梨园往事,谈兴甚浓,予侍立左右,冒昧地请教‘十三绝’的问题,侗五爷说:这张‘十三绝’本不是沈蓉圃的初稿,是把沈蓉圃所画的单人册页拼凑而成图的。”载《中国京剧》1992年第2期。

注137 周妙中,北京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历任外交部外语学院语文教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助理研究员,中华书局编辑,副编审。编辑《话本选》(标点注释)、《水浒后传》(标点注释)、《文选》(校注)、《清代戏曲史》、《历代曲家时代考》等。

注138 阿甲(1907—1994),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祖籍武进,定居无锡宜兴蜀山。中国当代著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自幼随父读书,爱书画,尤喜京剧。1938年春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时始用艺名“阿甲”。毕业后,任鲁艺平剧研究团团长,开始了京剧改革的实践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1961年任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

注139 张庚(1911—2003),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编辑、教学、研究和领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撰写了大量有关戏剧艺术和戏剧运动的评论、讲稿、报告、论文和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院长,全力投身于戏曲革新工作,论著有《中国戏曲通史》《戏曲艺术论》等。

注140 王世续(1920—2005),字少农,北京人,出身梨园。京剧老生、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

注141 本篇口述做于2003年,当时王世续还在世。王世续逝世于2005年。

注142 萧连芳(1900—1963),字馨若,北京人。京剧小生、教师。出身梨园世家,与萧长华为亲叔侄。1912年入富连成科班,1917年始在富连成执教至1945年。

注143 仲盛珍(1914—1929),江苏淮城人。京剧花旦,去世时年仅16岁。

注144 丰泰照相馆于1892年由任庆泰在北京的一家琉璃厂土地祠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拍摄过《定军山》《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等多部优秀电影,其中《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注145 奚啸伯,祖姓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兴县。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11岁时正式拜言菊朋为师。1929年正式“下海”,1935年进入“承华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注146 双庆社是武生名角俞菊笙之子俞振庭组建的戏班,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刘鸿升、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

注147 王又宸,字痴公,号幼臣,原籍山东掖县,寄居北京。其父是前清的工部小吏,早逝。王又宸先在某陆军督练处任职,后官至候补知县。1911年弃官从艺,转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918年曾以鸿庆班头牌老生演于天津大新舞台,与荀慧生合演《乌龙院》等剧,极受欢迎。擅演剧目有《打渔杀家》《南阳关》《天雷报》《打棍出箱》《乌盆记》等。王又宸原妻奚氏病殁,谭鑫培以女为其继室。

注148 孙菊仙(1841—1931),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晚年用“老乡亲”为艺名;出生在天津一位商人家中。京剧老生。 1886年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在宫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颇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四品顶戴。

注149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京剧青衣演员。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

注150 汪桂芬(1860—1906),原籍安徽安庆府潜山县(一说湖北汉阳府汉川县)。京剧老生演员。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

注151 孙春恒(1847—1885)小名六儿,天津人,老生演员。拜师张胜奎。学成后搭北京嵩祝班演剧,后转至天津搭班。清同治中南赴上海。

注152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也是入“同光十三绝”的名角之一。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擅演老生角色,亦能演丑角戏。

注153 周信芳(1895—1975),出身艺人家庭,今淮安清浦人,京剧演员。艺名麒麟童,是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注154 雷喜福(1894—1968),京剧老生。为富连成六大弟子之一。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叶世长、谭元寿等均曾受业于他,在富连成科班被称为“大师兄”。

注155 许荫棠(1852—1918),名德普,字秋山,京兆大兴县人。京剧老生。

注156 贾丽川(1851—1907),京剧老生,字焕亭。昆腔小生贾树堂之子,贾洪林之叔父。

注157 俞菊笙(1839—1914),京剧武生。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幼年投张二奎门下,从杨二喜习武旦,后改武生。

注158 侯俊山 (1854—1935) ,名达,字喜麟,河北万全县东红庙村人,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晚年移居到张市桥西区行宫巷。侯俊山自幼学习晋剧,天资十分聪颖,后经名师点传,唱念做打俱佳,旦行及红、黑、生、丑均臻于上乘。十三旦是他的艺名。

注159 程继仙(1874—1942),一作“程继先”。京剧演员。字振庭,原籍安徽潜山。著名京剧老生程长庚之孙、鼓师程章甫之子。

注160 王鸿寿(1850—1925),安徽人,有“活关公”之美誉。

注161 李洪春(1898—1991),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南京,后迁居到山东省武定(无棣县佘家巷乡李官庄)。红生演员。

注162 有关刘曾复的父亲在颐和园就职一事,详见这组口述的第一篇。

注163 袁良(1882—1952)民国第四任北平市长(1933.6.16—1935.11.8任职),浙江杭县人,字文钦。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政府的市长。袁良力主借鉴欧美各国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经验,锐意革新,力图整顿,颁布了《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等城市建设计划。为保障上述规划实施,市府发行公债,改善财政税收状况,开北平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先河。

注164 清代官修大型辞藻典故辞典之一,是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辞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注165 这里说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19卷,简称“四书集注”。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

注166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曾留学日本、德国,学习政治经济与哲学。回国后推崇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为“玄学鬼”。曾参与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参加国大。是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国民党入台后,张君劢在海外组织“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以“第三势力”自居。张君劢一生未置产业,仅靠稿费与少量养老金维持,生活清苦。

注167 这里的中二爷指的是孙中山,为什么如此称呼则不清楚。

注168 丞相胡同,老北京地名,现菜市口大街所在位置。该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传明代大学士严嵩(相当于宰相职)曾居住此地。另一种说法是明代这里集中居住了绳匠,故名绳匠胡同,谐音丞相。清乾隆时期改名为神仙胡同,后改为丞相胡同。1965年改名为菜市口胡同。该胡同北口外东部至铁门胡同南口一段,就是清代菜市口行刑法场故址。

注169 鹤顶红,即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分子式As2O3,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砷化合物及主要的砷化学开始物料,也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

注170 前面已经提到,这里说的是安徽寿州孙家鼐家。见本书第84页注释①。

注171 参见本书刘曾复口述第一篇第91页注释①。

注172 北京市第六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华北中学。原址在西安门大街附近,后迁至北京市西城区南长街大晏乐胡同11号。

注173 僧格林沁府位于南锣鼓巷南炒豆胡同73、75、77号(此为板厂30、32、34号院),全府占了几乎炒豆胡同一条街,规模相当可观。僧格林沁死后,该府由其子孙继承,至民国时主人为僧格林沁之孙阿穆尔灵圭,故又称“阿王府”。阿穆尔灵圭时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家道败落,难以维持,只得将王府拍卖。该府今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注174 恽宝惠(1885—1979),常州人,恽毓鼎长子。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一字澄斋,北京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1882年,迄于1917年,计120万字,是恽毓鼎几十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面记录。1960年恽毓鼎之子恽宝惠将保存的36册日记全部归之北大图书馆。恽宝惠清末授陆军部主事、禁卫军秘书处长等职,北洋政府时任国务院秘书长、蒙藏院副总裁。伪满洲政府时曾任内务府部长,后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48年回乡总纂《毗陵恽氏家乘》32卷,解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