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 »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全文在线阅读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第一章 内忧外患奈之何(两次鸦片战争)

关灯直达底部

01.玩不过你,就开打吧

资本主义要扩张

大清入主中原近两百年,在嘉庆、道光时,社会已经露出衰靡之象。西方资本主义的狂澜,却汹涌澎湃。自工业革命 后,民族主义勃兴,西方列强都向外扩展,新大陆成为新一轮角逐的焦点。资产阶级发展的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抓不住就没了,西方国家玩儿命地苦苦寻觅。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又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与聚集,使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2亿磅(1磅合0.4536千克);筑成铁路数千公里。英国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型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200多万,资产阶级勃兴之势如惊涛骇浪般席卷了整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与新市场,使得英国亟待向外寻求发展的出口。从对外扩张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1836年,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俗话说,小妞爱花,小子爱炮,不过是各有所好。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国,好的就是万民臣服,万国来朝,外藩君王来中国必须向中国皇帝磕个头,称个臣,派遣个把贡使来京呈递表文,进呈方物,以示诚意,随即接受封赏。频繁来朝的,是朝鲜、安南 、琉球之类的小国。西方国家派使节来华,并不为称臣朝贡,随着西方使团而来的,还有贸易团体,做买卖是西方来朝的真正目的,但清朝却将他们一概视为上贡的。

明清以来的中外贸易 ,一贯本着和平共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不管如何强大,同中国人做的都是赔钱的买卖,银子进得少出得多,永远处于逆差。英国是个古董贩子,眼里识货,它看中了你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你这里有,你这里还富裕;英国还是个无赖的贩子,看了想抢,就要打你。为了市场和原料,不管了,打吧,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虚弱的清朝

中国国内以自然经济、农业文明为主,男耕女织。农业文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当时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也就是说土地都被兼并了,大量耕地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老儿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据1812年(嘉庆十七年)统计,皇帝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土地达83万顷。乾嘉之际的权臣和珅就占田8000余顷。道光年间的大官僚琦善则有地252顷。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兄弟在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入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同地主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君主专制的中国,军备废弛。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军队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2000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将近半年的财政收入),腐朽的程度难以想象。

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以冷兵器为主,而西方列强已经完全过渡到火器时代。当然,即便是以冷兵器为主,如果勤加操练,在战争当中也不是一点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个时候火枪的射速并不比弓箭快,就是射程比弓箭远些。但是清军武备不修,弓都拉不开,箭都射到脚面了,这种样子就是给你洋枪也没用。

另外,财政亏空。大清怕打仗,太花钱了,国库剩不了多少银子。中国古代的财政跟今天的不一样,今天的财政国家要编制预算、决算,每年大概能挣多少钱,要花多少钱,得留两笔钱用于应付突发事件:一个是自然灾害,像汶川地震那样的自然灾害;再一个就是战争。这两笔钱是国家压箱底的,完全不能动。古代没有预算、决算,完全量入为出,一年收入4000万两,支出也是4000万两,多一两没有。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爆发大的战争,国家需要钱了怎么办?加税!明朝为什么灭亡?为什么那么多人跟着李自成干?就是因为明朝加派三饷 ,这一加三饷,老百姓全跟李自成玩儿去了。

清朝看到明朝的教训,永不加赋,慈悲为怀,善待百姓,轻徭薄赋,绝不能再增加赋税。可不增加赋税的话最好什么事都别发生,一生事朝廷就完蛋了。拿什么打仗?养兵十万,日费千金。财政亏空是一个重要问题。

千疮百孔的中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没有?没有。外面花花世界,列强逐鹿新大陆,亚洲的土耳其日渐衰落,波斯、阿拉伯被迫屈服,印度已经被英国蚕食殆尽,神秘的中国是一块肥肉,被人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然而,大清自我感觉良好,盲目地认为世界上2/3的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大清帝国最幸福,万国来朝,四夷臣服,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被世界先进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小孩子经常被教育,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确实,自然经济像三条腿的凳子,稳着呢。大清国不屑于同外来的小马仔在银子上有任何瓜葛。西方资本主义东扩势头凶猛,清朝不愿意自己的领土受到侵犯,也不愿意自己的人民同外国交往,进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朝廷拿着书往前一翻,明朝的海禁 制度挺好,沿用之。对外贸易本来是有五口,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和蒙古边境的恰克图,前四处是海港和西方人进行交易,后一处是陆路,和俄罗斯人往来。谁知,西洋人爱跑广州,其他地方甚至数十年都不见有洋人前往,乾隆爷一看,就关了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专限广州与恰克图两地对外往来,而且交易时间还有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确实限制了外国人,但从长远看,这一政策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抵抗侵略的作用,反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女皇要开战

英国为什么要在公元1840年出兵打中国?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在长达几个世纪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也就是我们在对外贸易中是赚钱的。

拿现在说,我们每年跟美国保持着6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顺差,如果倒退150年,战争就打起来了。现在的中美贸易,尽管中国与美国贸易顺差数额巨大,实际上我们没挣钱。美国的一些企业,像耐克公司,产品在中国生产,中国劳动力便宜,产品通过廉价劳动力生产卖到美国。一双中国产耐克鞋在美国只要几十美元,而同样一双鞋在国内却要上千元人民币。不仅仅是耐克鞋,很多中国工厂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后,扣除关税卖得都比中国国内还便宜。中国生产的产品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卖得比产地还便宜,这怎么说?但只要是中国制造出口的产品,就算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这里面的钱,大头让外国人拿走了。而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里,白花花、响当当的银子,可全都是让中国赚了,一年大概挣英国1000万银元,合中国白银700多万两。单茶叶一项就赚嗨了,谁都承认中国福建的茶最好。印度也产茶,冲出来你喝吗?茶叶就是中国的好!

英国同中国做买卖,觉得特别不爽。因为中国并不需要英国的商品,只卖不买。中国是自然经济,生产生活能够自给自足,谁买你的英国货?英国人也没调查中国市场,当然大清闭关锁国,它也没法调查。所以运来的商品有的就很离谱,像餐刀餐叉,中国人看到洋人吃饭居然用铁器,拿刀切,哇!茹毛饮血,一帮远古先民!钢琴,这东西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恐怕也不多见,大部分是父母逼着孩子学的,考完级就不再碰了,也就是有人来串门的时候弹个《可爱的蓝精灵》;睡衣睡帽,中国人没有穿这东西的传统,睡觉还穿衣服?这不暴殄天物嘛!裤衩背心就好了,彻底解放更舒服!没用,不要。英国产品在中国卖不出去,所以永远出超,英国商人就怒了。怎么办?卖什么呢?那就卖鸦片吧!在英国本土,鸦片是不能种植的,英国不产,印度产。东印度公司 就在印度支持种鸦片。包括现在的金三角、缅甸的鸦片最初都是英国人种的。英国人一种,当地人也觉得种这个好,来劲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商觉得鸦片是最有利可图的商品,开始贩卖。乾隆末年,输入鸦片将近2000箱。嘉庆初年(1796年),增加到4000箱,嘉庆十六年(1811年),多至5000箱。道光十五年(1835年),增至30000箱,合纹银1500余万两,鸦片输入的量如同飙升的温度计,噌地一下就上去了。

当然,一定要明白,英国往中国走私鸦片,绝不是英国政府行为。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当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政府对经济是不干预的。政府要是鼓励商人卖鸦片,那英国实际上就成了最大的贩毒集团。英国的散商,也叫港脚商人 ,是东印度公司以外的自由商人,他们多是鸦片走私贩子,又是最早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带到中国市场的自由商人。港脚商人发展很快,已经强大到要求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并最终达到目的。他们的贸易活动逐渐改变了由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商行所构成的垄断性中英贸易格局,使其向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在鸦片战争前,他们积极鼓吹对华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扩大中英贸易,特别是其中的鸦片贸易。他们发现鸦片很好很强大,好东西应该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兄弟喜欢,可以都给你。这个东西果然好,鲁迅先生都曰:洋人拿鸦片来治病,中国拿鸦片来当饭吃。中国从王爷到尼姑都抽鸦片,宫内太监也抽。皇帝在宫里闻见鸦片烟的香味,定睛一看,太监躺在床上吞云吐雾,抽鸦片呢。

英国商人强烈要求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时候,大清皇帝被鸦片搅得焦心,清政府把重点放在禁烟上,反正我们用不着英国的东西,谁管你贸易。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建议重治吸食者:吸者一年内戒绝,过期不戒,普通人处死;官吏应照常人加等,除治罪外,其子孙不准参加科考。高级官员议论,21人反对,8人赞成。禁烟令压根儿就没什么用,鸦片走私与烟毒屡禁不止。

抽鸦片可是高消费,当官的抽上了,靠工资支应不了,就得贪污;当兵的抽上的话,就更麻烦了,该冲锋陷阵的时候烟瘾犯了,得躺地上烧一泡儿,这仗还怎么打?抽食鸦片的结果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民国的时候,有的地方军阀的战斗力很差,士兵被称为“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

湖广总督林则徐给皇上的奏折里面说:“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林则徐每次想到这里就大腿打哆嗦,股就是腿,栗就是抖。你说没银子没兵皇帝干个什么劲?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政权的统治基础不稳,因此皇帝很生气,气坏了的皇上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林则徐禁烟决心相当大,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即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在整顿海防,严拿烟贩的同时,对外国鸦片贩子也采取严厉的措施。不仅缴获了人家外商的鸦片,还让人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来华,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即没收,人即正法。英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20000余箱鸦片,美国烟贩交出1500余箱鸦片。

林大人缴获鸦片后不肯作罢,随即上演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即人民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这一举动可谓大快人心。要知道,不是烧烟,鸦片烟不能烧,一烧的话提纯了。销烟,即把鸦片集中于虎门的海滩,于高处筑起围栏,挖下长宽各15丈的两个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水沸腾后投下鸦片,使之彻底销毁,场面无比壮观。

虎门销烟给了英国出兵的借口。英国商人游说英国政府,强烈呼吁:政府要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我们的货物被中国政府给毁了,得让他赔,得给那腐朽的帝国致命一击,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大英帝国不是好惹的。为此,英国国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有英国议员说,如果我们为了鸦片而战,英国不就成了武装贩毒集团了吗?这事不能干。

没办法,最后只好请维多利亚女皇御裁。维多利亚女皇宣布,我们为自由贸易的原则开战,不是为鸦片而战。

自由贸易嘛,就是我的东西卖到你那里,你就得买,你中国人不买的原因是政府闭关锁国。我的货都进不来,老百姓当然不买了。女皇认为,我的货一进来老百姓就会买,她不认为老百姓没有英国货,一样能够衣食无虞。要掏钱的事老百姓不会干,女皇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女皇的支持下,英国国会勉强以271:262,支持票比反对票仅仅多了9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提案,英国以维护自由贸易的原则为名决定对华开战。

就这样,4000名东方远征军,16艘战舰,540门炮,绕过半个地球,据说走了半年多,去进攻一个拥有4.1亿人口、90万正规军的帝国。

以死殉国报君恩

从中英参战人数对比看,英国可谓自不量力。英国的正规军总共只有13万,而且兵力分散,散布在全球。但是,这支军队可是百战雄师,连拿破仑都打他不过。中国有25万八旗兵,66万绿营兵,基本上由市井之徒、流民、穷汉等构成。宋朝以后,朝廷实行募兵制 ,所谓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在中国,穿军装是来干什么的?大多是吃饭来的,不是真玩儿命。英国职业军人却不同,为国家开疆拓土,是帝国军人的光荣。中国90万军队分布在全国。英国虽然只有寥寥数千名远征军,但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有海无防,英军指哪儿打哪儿。就整体兵力而言,英国是弱势,但其局部兵力明显占优势,而且英国后来陆续增兵。

虎门大销烟

据统计,鸦片战争中英军累计参战兵力是2万人,中国累计参战兵力是30万人。当然30万人是估计的,皇上派你从黑龙江赶去,没等你到那儿,仗打完了,这也算参战。从四川调1000人到浙江参战,头起是550人,后起是450人,550人走到半道,仗打完了,那450人还没出发呢,也就不用去了。清政府全国布兵,军队调动起来就很难了。

鸦片战争就这样打了起来,1840年,由48艘舰船(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汽船4艘、运兵船1艘、运输船27艘)和陆军4000人(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2000~3000名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

英国装备齐全,大船3000多吨,载炮100多门,战列舰 前后左右哪儿都可以开火,三层甲板,三层炮,人家炮弹打出去是爆炸的,里面是火药。咱们小船100多吨,10门炮,炮位还是固定的,只能朝前打,要是敌舰在左方,赶快划桨转过去。咱的炮弹打出去像铅球,压根儿打不着人家。所以林则徐一看这架势,帆船怎么进攻战列舰?这是个问题。干脆不进攻,直接防御。

广州防备森严,英国人一看,不在广州玩儿了,中国这么大,干吗跟你在这里叫板,换到了厦门。厦门防备也挺严,林则徐的战友闽浙总督邓廷桢在此镇守。洋人就奔定海而去。这样一来,林则徐傻了,这洋人怎么这么无耻?我把鸦片烟销毁了,你不找我,你找皇上,这算是什么事?你打不着我,还跑?但林则徐也没辙,想追怎么追?拿帆船追还是骑兵追?追上能怎么着?只得赶紧六百里加急快马,把消息告诉皇帝。21天到了北京,皇上召军机大臣开会,商量一个处理意见。意见发回广州,这路上来回就是两个月。

等林则徐拿到皇帝的批示,英国人已经离开此地好久,打定海去了。定海200多年没见过洋人,知县姚怀祥还带着老百姓去慰问,以为洋人是来进贡的。结果到英国军舰上一看,人家是来打仗的。英国海军司令让姚怀祥把定海城让出来,姚怀祥断然拒绝。英国军舰一舷的火炮齐射,当即就把定海城墙轰塌一片。姚怀祥目瞪口呆,活了46年,没见过这么大的船,没见过这么狠的炮,但大清官吏,自古有死无降。英国人说,密斯特姚有种,是条汉子,你准备24小时,我再打你。姚县令急忙回去找兵,连衙役都算上了,凑了几百人,招募渔船出海迎敌,数千全副武装的英军对付连衙役都算上的几百乌合之众,渔船PK近代战舰,也堪称战争史上的一桩罕事。40分钟后,定海百人船队全军覆灭。姚怀祥登上定海城楼,向北京紫禁城方向行了三跪九叩君臣大礼,投海自尽。

道光帝慑于英国舰队的威胁,改变了抗英态度,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赶赴广东。林则徐身处不利境地,依旧上书道光,力陈抗英的必要;同时,还建议朝廷制造坚实炮舰,坚决抵抗侵略者。道光为平息战事,以误国误民、办理不善等罪名查办了林则徐、邓廷桢。琦善抵达广州后,一反林则徐的做法,下令撤除珠江口的海防,裁减水师,遣散水勇、乡勇,对人民的抗敌热情大加打击。后来琦善得知英国不只要查办林则徐,赔款开港,还要割让香港岛,不敢答应,只得拖延时间。英国人不耐烦,炮轰大角、沙角。琦善无奈中,背着清廷同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商议签订包括割地条件在内的《穿鼻草约》。道光惊闻琦善的谈判条件中有割地、赔款的内容,认为有损国威,颜面尽失,遂查办琦善,一意主战。英国那边更逗,认为义律索取的权益太少,也将他撤职。

一时沿海战事再起,在姚怀祥之后,清朝文武官吏殉国100余人,提督级的军官阵亡了好几个。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相当于南海舰队司令员。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最终,英军向清军发起猛攻,关天培顽强抵抗。在牺牲前,关天培特地委派家丁孙长庆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回省城。孙长庆徘徊良久,不忍离去,待其抱印而走,到半山腰回首时见敌炮已经击中关天培。关天培的尸体最后被人找到时,一半已被炮火烧焦。出殡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中英两军再次在定海开战,定海一战牺牲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正二品的总兵,可谓惨烈。

定海开战前,总兵葛云飞发布战前动员令:“贼不足畏,可尽灭也。”并且当众宣誓,万一战事不利,我身为大将,奉天子之命镇守这方土地,城亡我亡,这才是大丈夫之义,我绝不离开定海半步,葛云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英军利用舢板船登陆,攻占了一条通向定海城的险道,企图攻陷定海。当此危急之时,王锡朋领着士兵抬着土炮奔赴在前,抱着必死之心堵击英军。弹药打完,王锡朋同英军近身肉搏,拼死抵抗,一次次震慑住敌军。随着英军登陆人数越来越多,王锡朋再次近身上前,亲手杀死几名英军,不幸被敌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其他将领都因寡不敌众,先后受伤阵亡。王锡朋死后,被英军残忍地剥下皮来,将尸体戳烂发泄怒火。郑国鸿也在身中炮弹后,为国殉难。

失去了战友对敌军的牵制,葛云飞饱受英军三面夹击。葛云飞以死相搏,英军的枪弹接连不断地射到他的身上,全身受伤几十处的葛总兵,如他开战前起誓的那样,城存我存,城亡我亡,顽强地坚守在战斗最前线。直到最后一枚飞弹,打中他的胸膛,他站立不住,倒在岩石下,壮烈牺牲。

英军继而攻打镇海,镇海保卫战中,两江总督裕谦自杀殉国。两江总督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一品大员,这么大的官都投海自尽了。清朝绿营武官的等级是: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如果套用国际通用的军衔体系,则提督、总兵、副将相当于将级军官。咱们在鸦片战争中,干掉的英国军官最高不过是尉官,而我们的高级将领则大量阵亡,损失惨重。

条约,又见条约

历来,对中原王朝、对北京的威胁来自蒙古高原。所以修一个长城挡着,外边待着吧,别老想往里边闯!海上防御是中原王朝从来未曾想过的,因为骑兵不会从海上过来。可英国人偏偏从海上过来,从广东一路北犯,到达天津,且打得你毫无还手之力,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议和。

局势与人心向来都是瞬息万变,清廷不甘心如此议和,英军为逼清廷就范,从广州出发,经过东南沿海进入长江直抵南京,朝廷只得屈辱投降。为何打到南京,清政府就不得不投降认输?东南七省是朝廷命脉所系,是中国财富最为集中、最为富庶的地方,英国控制了东南沿海,意欲控制长江,断绝漕运,清廷这下没钱了怎么打?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谈,唯有签约。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是:

第一,割香港岛给英国。香港岛不是今天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港岛的面积只相当于香港特区的7%,香港特区是1104平方公里,港岛约78.4平方公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1997年收回来的,它的沦陷分为三步——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南京条约》割港岛,《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港岛和九龙司是割,加一块儿大概占特别行政区11%的面积,新界是租,理论上割给人家的地要不回来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香港必须收回来。租的地是1898年租的,租期99年,到1997年到期,租期一满,我们就给要回来了。

第二,赔款2100万银元,这个银元是指西班牙铸造的墨西哥鹰洋 。收藏银元的玩家一说银元就是“大头、小头、鹰、龙洋”,大头是袁大头,这是存世比较多的。小头是孙中山,数量比较稀少。龙洋是清朝后期的银元,光绪、宣统年间发行。鹰洋指的是墨西哥银元,一块银元,折合中国白银7钱2分。2100万银元大概应该合中国白银一千五六百万两的样子。当时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是3000万两~4000万两白银,这些钱要四年付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100万银元里,赔鸦片的钱600万银元,战争中所耗军费1200万银元咱得报销,这1800万银元是屈辱的,是不该给的,还有商欠300万银元是应该给人家的,是咱欠人家的钱。原来咱只有广州一地跟英国人通商,所有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广州的十三行 进行,十三行表面是民间组织,实际上是官府操控。十三行历年欠英国商人一些钱,就是不给,有种你告我呀!他背后有人撑腰。现在人家政府给农民工讨债来了,只好给人家钱。

第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这五口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在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第四,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率中国要跟英国商定,按照今天双方的贸易原则这是应该的。中国和美国贸易谈判,中国代表一般是商务部副部长,美国专门有一个谈判代表,也是部级的干部,双方谈判就涉及关税的问题。比如说美国的飞机、电脑芯片、小麦、橘子是特产,进入中国,我们要给他们优惠,关税要降低;中国产的耐克鞋、芭比娃娃、圣诞树,要进入美国,他们也要给我们降低关税。关税是可以商量的。

但鸦片战争以后的关税,就是英国一口价——5%。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低的关税,而且没得商量。双方签完了条约,回去之后等着两国的领导人批准,英国不干了,说不够本。于是又签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通过这些补充条约,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还有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的特权。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 ,(抗日战争时,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跟英美签约,废除了治外法权),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外国公民在中国犯了罪,中国的法律不能制裁,由他们的领事进行裁判。且不说领事裁判公不公正(估计公正不了),就算公正你也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你看美国的军队在海外驻扎,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儿,像在日本、韩国强奸、杀人,当地法律判不了美国兵,美国兵只受美国军法的审判。

美国一个飞行员在意大利驾驶A6重型攻击机超低空飞,他想玩儿特技,从登山缆车索道底下过去。结果玩儿砸了,把缆车撞下来了,车上20多人全摔死了。这20多人都是欧洲公民,意大利人、德国人、瑞士人,被飞机撞下来了,怎么也算个交通肇事吧?但最后也没什么事,回国后不了了之了,所在国法律管不了他。

补充条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咱们要强调的问题。我们中国的特产进入你们美国零关税,你们的特产进入中国零关税,这是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现在是片面的,你给他,他不给你,你上哪儿说理去?关键是英国人聪明,在片面最惠国待遇里面加了一个“一体均沾原则”。我们英国要了这么多利益,万一以后某一个国家比我们英国要的利益还多,则英国自动享受,你给他就等于给我了。后来所有国家都要求这个,连拉丁美洲的香蕉共和国都要一体均沾。咱大清糊涂了,一看见蓝眼珠、高鼻子就跟人家签,到后来当然跟这些国家都废了,咱改订新约了。一看秘鲁还不如我们大清呢,你也人五人六跟我签这个?咱跟强国废不了,跟弱国可以废了,拉丁美洲的香蕉共和国可比我们中国差远了。

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租界。英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租界中国法律管不了,杀了人往里面跑就安全了。上海滩正式进入了租界时代,香港新界是租借地,跟租界还不一样。

1844年,美国和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特权美国都要。同样是对外进行侵略,也有水平的高低。相比较而言,美国的“侵略艺术”水平是比较高的,它很少直接出兵去占领某个国家。有些人低能一点,弄十几万军队驻在那里多傻啊!苏联才这么干,日本才这么干,德国才这么干,这种艺术程度比较低的事,美国不爱干,它扔美元、饼干、酸奶的时候比扔炸弹的时候多,比如打伊拉克。根据这一条约,美国兵船可以在中国巡查贸易,美国人进入中国的港口,中国领海主权遭到破坏。美国人来到中国,开设医院、建立教堂。医院、教堂更多是为自己服务,我们的望闻问切,美国人不知道准不准,开设教堂,是解决美国公民的精神信仰问题。

《黄埔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的一切特权。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1723年,清世宗雍正皇帝曾下诏禁教,这时法国规定可以自由传教,即禁教后121年,天主教跟随着坚船利炮又回到了中国。基督教(广义)在中国是三起三落。在唐朝,当时尚未分裂的基督教会的一个派别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唐武宗灭佛,捎带着连它也灭了。天主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元朝,129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孟德高维奴以教廷使节身份来到中国,并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其主要在宫廷上层传播,后随元朝灭亡而中断。16世纪,以利马窦为首的耶稣会士再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至清康熙年间,由于罗马教廷挑起“礼仪之争” ,不准中国教徒敬孔祭祖,而遭皇帝禁教,天主教再陷低谷。这次跟着洋人的炮舰进入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已经是第四次进入中国。

李鸿章急中生智

鸦片战争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些不平等条约,一个比一个要的利益多。中国的独立主权、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由传统走向现代。

柏杨先生曾经写道:“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 。”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都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享有的一样的特权。道光年间,葡萄牙人竟然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中华帝国顿时陷入了半殖民地状态。

纵观《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以及以后同英法联军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前四约不过是不平等条约的滥觞,后面可谓是不平等条约的大成。此前的不平等条款,如协定关税及领事裁判权等,完全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自动放弃。到《天津条约》,外国人才有意把已得的特权变为义务。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中国同西方外交关系的深入,新鲜事物不断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在加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没有国旗,也没有国歌,只有象征皇权的黄龙旗。1889年,张荫桓出使国外,请求朝廷定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1896年,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出使西欧和俄国,在欢迎会上,按照国际惯例要演奏主、宾两国国歌,李鸿章灵光一闪,临时想出一首唐朝人的七绝诗,以充国歌。歌词让人很无语:“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在不断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变。

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里面,成为提供市场和原材料的一方。

社会性质的变化引发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上都是这样,只要一有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后时刻都能凝聚在一起,“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团结在一起一块儿干,而敌人只要一打跑,内部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

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战前革命任务是反封建,就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战后就变成反侵略反封建,所以叫做民族民主革命。要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个时期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那么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也就开始了。中国的国门刚刚被洋人打开,中国的斗争与探索只能是中国的传统阶级,也就是中国的地主和农民来进行。

02.惹不起你,我躲得起

女皇再挑事端

1850年,时年19岁的咸丰帝继位。中国最高统治者之间权力的交替,令国内局势以及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位初继大统的年轻帝王心潮澎湃,大清国的妥协退让令他蒙羞,群众抗英的斗志,深深打动了这颗年轻躁动的心。他再次推行对外强硬路线,支持官员不同西方使节交往。

广东巡抚叶名琛是个传统士大夫,很是顽固 。咸丰二年(1851年)升任两广总督,在广东负责外交,常以“雪大耻、尊大体”为己任。叶总督对于洋人的态度同咸丰帝一致,四个字:“不屑一顾”。洋人的公文往来,叶总督的批示往往寥寥数字,有的根本就不作回复。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务之急。英、法、美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料。清政府断然拒绝修约要求,为什么朝廷拒了洋人的要求?在咸丰看来,上一次败给你,那是很偶然一不留神栽一跟头,臭不要脸又来了,还要全境开放?通商的那五口,哪一口皇上也没去过,也就是康熙爷、乾隆爷下过江南,别的清朝皇上就在北京待着,了不起上一趟承德,再了不起上一趟沈阳,别的地儿不去。五口离皇上远着呢,我们不就是很偶然打了一场小败仗,以江南百万生灵为念,不爱理你,跟你签了约,你恬不知耻又来了,还要全境开放,没门儿!夜郎自大的大清,给了英法再次侵略中国的借口。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头一次鸦片战争想要什么?市场和原料,“二鸦”还是为了这个目的。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事端。“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后被海盗夺取,船上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叶名琛在该船上抓捕了一名海盗,也是中国人。这本是中国的家事,与英国人无关。只是这艘船为走私方便,在香港的英国政府处注册,挂上了英国国旗。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兵勇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并赔礼道歉。广东巡抚叶名琛最初据理力争,但很快就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听任处置。巴夏礼为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法国为了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获得的利益,便接受了英国的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代表,以“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出兵。

英法联军每隔10分钟向广州开炮一次,炫耀武力,叶总督拒不跟洋人谈判。他的政策被后人总结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总督的方式似乎比较符合进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维护风度的咸丰爷的作风。洋人打来,叶名琛请示朝廷怎么办,咸丰皇帝圣谕: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皇帝告诉叶总督上不可辱国体,下不可开战事。叶名琛就傻了,皇上这算什么主意?不辱国体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辱国体,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求吕洞宾显灵吧,亭子里挂着吕大仙的画像,吕祖显灵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广州,叶名琛被俘,押走上船。上船的时候,叶总督心情很放松,顶戴花翎补服纱褂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随从以手指海,示意他自尽以全臣节,他装没看见。等船开了叶大人发话了,我要到英国面见英王,与她当面论理,给她上课去。我打不过她,还说不过她吗?两榜进士,两广总督,中国差不多最有学问的人,就这样认识世界,没学问的中国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解往印度加尔各答,辗转流离,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这位清末的官吏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名将的溃败

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大清还是这样的,有海无防,太容易打了,联军一下就攻占了广州。占领广州后,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终点站北京,路线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模一样,特快。

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美俄两国公使也随同到达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议和,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朝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公使进驻北京是符合国际法的,但就这一条皇帝最不能接受。我宁可多开几个口岸,多赔一点钱,公使进京绝对不允许,我不能面见外夷。外夷见我不下跪,这绝对不行。后来,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中国大概第一个见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紫光阁是专门接见越南、朝鲜这些藩属国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来了,见本国君主是三鞠躬,见大清君主是五鞠躬。大清直至1875年,才开始向外派出使节,第一个出使英国的是郭嵩焘,也算礼尚往来了。

第二,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这十个通商口岸已经遍及中国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

第三,外国舰船进长江。这破坏了中国内河主权,领海早就已经破坏过一回了,又破坏了中国的内河主权。内河绝对不能对外开放,美国军舰有访问上海的,访问湛江、青岛都可以,什么时候见过美国军舰访问武汉?长江万吨巨轮都能进去,一般驱逐舰当然可以进去,但我们不会邀请美国军舰访问武汉,内河绝对不对外开放的,但当时都开了。

第四,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经商传教。最起码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间谍活动很方便。最后你还得赔款。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从大沽炮台撤兵。1860年,联军再战天津,进逼北京,所为何事?咸丰帝一直对于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天津条约》满足了英法联军的要求,但对于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等条款一直没有答应。朝廷调蒙古名将僧格林沁亲王同英法联军作战。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敌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实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做是伟大的、尊贵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讹传讹,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25000名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的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联军此时的装备水平可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多了,最起码子弹是定装,不用先倒药再装弹丸了,射速比那时候快多了,我们依旧还是刀矛弓箭,还是这玩意儿,镫里藏身,连马都炸死了,镫里能藏什么身?联军阵亡十余人,伤20人,清军却是损失惨重。咸丰帝本打算“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但接到僧王溃败的消息,便顾不得群臣对他坚守京师的请求,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避暑山庄。

恭亲王的委屈

僧王本打算战死沙场以报国家的,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卿以国家依赖之身,而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僧王一看皇上不让我死,那就别死了,追随皇上去吧。皇上奔哪儿了?承德,到木兰围场打猎去了。洋人打到家门口了,天子亲征?兵都没了,带谁亲征去,怎么办啊?所以宗庙社稷黎民百姓就抛给了侵略者,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皇上到木兰围场打鸭子、兔子去了。

恭亲王可就气着了,平时不用我,让我闲废了这么多年,国难临头,你跑了,让我在这儿待着,签订城下之盟?

恭亲王与咸丰都是宣宗皇帝的儿子。宣宗共有九子,咸丰是老四,恭亲王是老六,头三个儿子都死了,老四就变成了老大。清朝的皇子读书都是很用功的,哪个皇上的字拿出来都是书法家的水平。宣宗的大皇子读到22岁,应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了,皇上还让他念书,他念烦了,整天吊儿郎当。老师就批评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君临天下,怎么做皇帝?他当时被逼恼了,跟老师说,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剁了你。老师一听,找家长告状去了。宣宗急了:“把那畜生给我叫来!”大阿哥奕纬哆哆嗦嗦地来了,跪下磕完头,刚一起身,皇上一看:“没出息的东西!”一脚踹去,没想到,躺了三天死了。然后老二老三也跟着死了,不知道是吓的还是怎么了。

所以宣宗皇帝一直无子,他非常后悔,怎么就把儿子一脚给踹死了呢。后来老来得子,49岁才有了咸丰皇帝,然后五六七八九就接上了,九个儿子。老四居长,老六贤德,现在历史学家给老六做智商测算,按照他的文治武功、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得分跟乾隆大帝接近。要能即位的话,最起码没有慈禧太后祸国乱政这些事了。但历史不能假设,到底立谁,宣宗皇帝也拿不准主意,那就围场射猎,考校两个人的武功吧。咸丰皇帝肯定武功不如奕,奕自创的刀法枪法,都留在中华武术的套路里了,文武全才。咸丰不行,怎么办呢?打猎的时候他一枪不放,一箭不发,交了白卷。等宣宗一问,他说我不忍心打,春天草木繁育,万物生长,我怕误伤母兽,使小兽失亲,小兽没有母亲,没有奶喝,也会饿死,所以我不忍心打。皇上非常高兴,我儿仁孝啊,大清以孝治天下,你对动物都这么爱护,将来能不爱护黎民百姓吗?奕非常生气,你明明打不着,却说不忍心,我费了这么半天劲,弄一个虐杀动物,哪儿说理去?

这个时候宣宗皇帝心思就动了,我到底要传位给老六,还是传位给老四呢?宣宗道光一日病重,自觉不祥,恐怕要驾鹤西游,于是召集四、六两个儿子进宫论对,以便决定到底传位给谁。两位皇子进宫前都向老师讨教对策,老六入宫之前老师告诉他,皇上问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定要让皇上明白你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所以皇上一问我死了以后,你打算怎么理财啊,六阿哥说得头头是道;你打算怎么治国,怎么赏罚啊,说得特别好,皇上心里很踏实。看来这个接班人不错,但也有一丝不快,合着我死了之后的事你想得这么清楚,什么意思啊?等咸丰要入宫的时候,他的老师杜受田,后来谥号文正,跟曾国藩一样,清朝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后谥号文正。杜文正公善于揣度圣意,就告诉咸丰皇帝,说阿哥见识不及六爷,皇上问什么都不要回答,皇上只要自言老病,不久于世,唯伏地痛哭。所以咸丰一进门就哭,哇哇哭,父皇一开口问,他就说皇阿玛死不了,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皇上一看,这儿子孝顺。最后宣宗皇帝立遗诏的时候,皇四子为太子,皇六子封亲王,这是清朝皇帝秘密建储圣旨里唯一的一份写两人的,四子做太子,将来承继大统,皇六子封亲王,恭亲王不是哥哥封的,是他爹的遗诏里面封的。所以这哥俩心结、矛盾很深。

道光病逝后,奕詝即位,改年号为咸丰,封奕为恭亲王。咸丰之所以在亲王爵位前加一个恭字,自然希望这位深受父皇喜爱的弟弟对自己也能恭敬服从。咸丰对奕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对其另眼相看,曾经把京城最好的一座宅邸赐给奕,一方面对他颇为提防,基本上咸丰在位的这些年,恭亲王就闲废着,今天让他扫墓,明天让他守灵,整天干这些。

现在外敌打到眼前了,兵临城下,皇帝自己跑了,让弟弟去顶,多少有些不地道。咸丰死前,还留着一手,找了八位大臣看着奕,所以后来为什么恭亲王跟慈禧联合起来发动政变,把这八大臣给干掉,跟这个事是有关的。皇帝归天,储君年幼,怎么着应该王叔辅政,你弄八个不相干的人辅政,虽然其中有几个远支皇族,但都不用我,这就不合适了。

圆明园之劫

攻占了北京城的英法联军,焚抢了圆明园,联军是焚抢,圆明园可没毁,不过确实是经历了一大劫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抢后,英国《泰晤士报》称:“据估计,被掠夺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首饰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大得不能运走,竟被打碎……”抢劫一空的圆明园最终还被英法联军焚烧殆尽。据当年目击者的记录,接到焚烧命令后,顷刻间,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林里蜿蜒升腾。不久,缕缕的烟集合成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爆发,眼青云黑,遮天蔽日。但看1870年的圆明园照片,尤其是西洋建筑,还都存在。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经历了三劫,火劫、石劫、土劫。第一桩是火劫,始作俑者是联军。石劫就是咱自己人干的,圆明园一荒废就没有护军把守,谁家盖房子都从里面拉石料,台阶、华表全给拆走,一点儿不留都给端了。19世纪末,土劫,老百姓进行开荒,围湖造田,圆明园就彻底毁了。圆明园是谁的?是皇上的,不是中国的,不抢白不抢。家天下就会出现这种结果,化国为家,老百姓就没有国家概念,这是你们家的,我抢一点是一点,没有人觉得是在保卫我的国家,我的民族。联军抢完了,老百姓大着胆子进去,拿吧,没人管。

英法联军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之后,强迫朝廷签订了《北京条约》。27岁的奕,对于外交事务全无经验,却也不得不在皇城下,处理一个王朝的命运。该条约第一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第二增开天津为商埠,第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第四准许华工出国。英法两国估计缺人缺疯了,打起了华人的主意,华工出国干吗?做苦力、奴隶。很多小伙子晚上一人在街上走,后面来一棍子,麻袋一套,一睁眼在船上了。拿烙铁烧红了在你胳膊上烫一个P,去秘鲁;烫一个A,去澳大利亚。现在海外定居的华人,说我们家四代定居在此,都不会说汉语了,那第一代不是P就是A,都是这么来的。尤其是去美国修铁路,大西洋通到太平洋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个华工的冤魂。中国人聪明能干,一教就会,所以干活都用中国人。

最后,赔款增加。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北京条约》签字不久,英法联军便离开北京。因为这次令恭亲王难堪的签约之缘,英国从此竟致力于支持由恭亲王为首的对外和平妥协派。

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吃掉150多万平方公里,民国初年在政权更迭时,又占唐努乌梁海、科布多17万平方公里。现在俄罗斯的图瓦自治共和国,独立的外蒙古,共计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被俄国划走。中国在近代史上就损失土地3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表面积的1/4。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

03.“太平城”里“太平军”

天王“革命”动机怪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爹是邻近诸村的保正 ,家里薄有田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当地是好的。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中唯有他读书求功名。洪秀全7岁入本地私塾读书,从13岁考到30多岁,考了四次,都未能考上秀才。洪秀全学问太陋,总是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收选了500首“天王”的大作,其中476首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头三年中写给后妃的,叫妻妾宫女们背诵。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天父的诗,是洪天父订的“十该打”条规: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唤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欢八该打。

眼左望右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诗17、诗18)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诗197)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诗237)

因何当睡又不睡,因何不当睡又睡。

因何不顾主顾睡,因何到今还敢睡。(诗294)

看完“天王”创作的这些诗歌,大家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四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上了。“天王”在一再落榜到公开造反期间,不止一次坐馆当私塾先生,教小孩识字和文化基础知识,私塾先生是当时相当多老童生所从事的不固定职业。一般说来,此类老童生的收入比普通农民好不了多少,只是身份不同罢了。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科举,并再次落榜。这个一向自视极高并被族人寄予厚望的人,这回现大了。精神、心理受到巨大打击的洪秀全,回到家里,随即大病一场,发烧做梦,据说梦见了上帝。洪秀全梦里的上帝是个身着黑袍、背一把龙泉剑的白胡子老头。进过教堂的人看见过耶稣像、圣母像,上帝是什么模样?上帝是个灵。洪秀全见到的大概是太上老君。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跟他交谈,没准上帝也会讲客家话。反正就这么个人,把龙泉宝剑交给他,让他到人间斩邪留正,并且跟洪秀全说你是我的二儿子。上帝唯一的儿子应该是耶稣基督,他非说是上帝的二儿子,这容易让上帝解释不清楚,人品败坏、满口诳语嘛。烧糊涂了的洪秀全依稀记得一本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上有天主上帝几个字,经过本土改良,他开始小范围传播他的“教”。这应该是强烈刺激造成的轻度精神病变。

不过,洪“天王”勇气实在可嘉。1842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却依旧不尽如人意,榜上无名。一起落榜的冯云山出于对考试的极端不满,从星相术角度看出洪秀全“多异相”、“有王者风”,鼓动洪秀全造反。冯的劝说,符合洪秀全烧糊涂时的梦幻,于是洪“天王”彻底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老洪决心造反之后,正式改名为洪秀全。据学者潘旭澜 分析,洪先生改名是很费一番心思的,秀全拆开,是“禾(吾)乃人王”。回顾洪“天王”走过的这些路,简括地说,进不了学,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决定性原因,造反是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实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还能够“手握乾坤杀伐权”,杀尽所痛恨、憎恶的人。当然不只是造反、报复,更重要的是占有和享受:占有一切,“禾乃玉食”,“世间万宝归我所有了”。这些早期直言不讳的言志,说明了洪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 。

“太平天国”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幕滑稽剧。甭管什么宗教都是博爱不杀生,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目的却是反政府。

阴差阳错的机遇

中国民族革命的洪流,起伏约200年,“太平天国”最终成在两广地区,成为汹涌的波涛发展起来有其深层次原因。英国在广东受了多年压迫,对于广东政府和人民怨气颇深,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对于此地人民的盘剥便开始变本加厉。此处积怨最深。加之,广东人民族观念强,性情刚毅,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广东人民便自发地组织三元里平英团抗击英军。而地方官吏不能处理,压抑人民顺外夷。广西同广东交界,所以两广地区的人仇英仇官便是常事。

作为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压迫的两广地区,人民一方面要抵抗外力,一方面要反抗政府,转而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两广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两广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英活动不断,民间流传着“百姓怕官,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说法。

广东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广东人见过真的基督教,人家不信洪“天王”那一套,于是他辗转到了广西深山里传教。两广地区对于朝廷和洋人的仇恨,可谓一触即发,洪秀全起事的时机比较成熟。

1851年洪“天王”金田举事前,朝廷得到密报,派前云贵总督林则徐前去平定叛乱。当时林则徐正生病卧床,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病情加重。其子心疼老爸,劝他休息,林则徐回答:我在新疆,两万里冰天雪地里尚且只身持戈从来没有说过苦,现在又怎么会害怕劳累?林则徐随手写了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继而继续赶路。带病急行的林则徐最终死于半路。得知林文忠公要来的洪秀全一伙本准备作鸟兽散,结果没想到林文忠公半路离世,这下子一场大戏就开始上演了。

后宫数字化管理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刚弄一村就建国,这也太失策,一下子把朝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可不是小流氓偷鸡摸狗的行为,这可是性质严重的反革命颠覆政府的大动作,朝廷立马调集重兵进行镇压。

洪秀全在转战中攻下一乡,就自称“天王”。就是这个打了一个村就建国,打了一个乡就称“天王”的主,称“天王”的时候,光嫔妃就有36人,什么叫邪教,这就是!不光骗财还骗色,不过那个地方大概也没什么色。到最后洪秀全80多个妃子,都认不全,只能编号,一号妃二号妃,完全实行数字化管理,清朝嫔妃最多的乾隆爷也只有50多个。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天国重要领导人杨秀清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是有准确数字记录的。据“太平天国”多位人士供认,洪秀全耽于女色。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称:“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母后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经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天王”可以日日醉卧温柔乡了。

攻下南京后的洪“天王”,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全心投入自己的天子生活,“天王”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正值壮年的洪秀全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底下人,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进驻南京后,洪“天王”每过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要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后来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被“天王”选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京城的3000名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宫中有横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拥有多少女人,恐怕永远难以准确统计。据一本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书说,“天王”府不设太监,妃嫔加上服役的女官,总计有2300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个男人。

洪秀全在后妃的管理上,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88个后妃,一律没有封号,统称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连姓名都记不住,怎么传唤享用呢?洪秀全来了个古今中外后宫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至于上千个如花似玉的宫女,更是比妻妾还要等而下之的备用享乐工具,所以连个数字编号都摊不上。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宫上。后宫女人不敢惹恼“天王”,“太平天国”成立之初,“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口号,多少有些可笑。曾国藩捉摸不透他的这位对手,也绝对想不到自己处心积虑剿灭的对象,日日坐享荣华,夜夜在后宫与嫔妃娘娘饮酒笙歌,生活竟是这般模样 。

初到富贵城

在永安,洪秀全重赏手下,封了五个“王”,这封王的词估计是老洪从戏台上学来的。文盲杨秀清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应该包括日本;帮会头子萧朝贵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不知道英国听不听他的;军师冯云山为“南王”,当然包括马来西亚都归他管了;地主韦昌辉是“北王”,俄罗斯的地界都归他管;最后是“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学历最高的,武举出身,据说还能写两笔诗,应该不是秘书代笔。洪秀全智商太低,没有驾驭群雄的本领,他的朋友洪大全、谋士冯云山、勇将萧朝贵都战死,更使他失去了灵魂。洪秀全让杨秀清独掌大权,其他人都受他节制。“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南王”七千岁,“北王”六千岁,“翼王”五千岁。这就是“太平天国”的“首义六杰”。

攻占永安后,“太平天国”继续北伐,洪秀全的人马占领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据说这个时候的洪秀全拥兵50万,战舰上万艘,估计这50万一半是家属,你想光他就有多少个家属?这个时候,从广西那么个山旮旯里打到了南京,下一步应该北上,直捣黄龙!

洪秀全若是全军北上,拿下京城,不是不可能,问题是洪秀全哪有如此政治智慧,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洪秀全到那儿眼珠子都不够使,天堂路就从这儿开始,该开始造了。洪秀全盖起了豪华“天王”府,占地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仿,紫禁城可是13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皇宫。洪秀全只占了三座城市,南京、镇江、扬州,就建这么大一个“天王”府。老百姓讲话叫小人乍富,忘了自己干什么的,完全是暴发户心理。建了府的洪“天王”,终日不理朝政,在“天王”府里,陪着那些个妃子。业余时间,编一些“天书”。他不见大臣,一见大臣,大臣就该明白“天王”的水平。朝政归“东王”杨秀清来管,这腐败的程度也算得上是惊为天人。

“天王”的排场

“太平天国”最低的官叫两司马,一共管25家人,出门要坐4人抬的轿子。25家去掉女人、小孩,能剩下多少男人?里边还有4个得给他抬轿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轿子,不行就把八仙桌倒过来扛着走。清朝七品知县是两人抬的小轿,总督是8人抬,皇帝是16人抬,皇帝出殡的时候,梓宫是128个人抬的。洪秀全的轿子是64人抬,杨秀清48人抬,他们一出来南京全城戒严,老百姓都得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跪在路边,如果冲撞了他的仪仗队,斩首。再厉害点的,凌迟,点天灯,把你熬成油,这事多了去,洪秀全的想象力多丰富,滥用私刑。要知道清朝谋大逆才是凌迟,一般人享受不到这个“待遇”。

洪秀全暴虐无度,他还没有当“天王”时,就经常将妻子打得要死。进入南京后,参照“天王”的佳作《天父诗》,“天王”反反复复地强调,惹他发火就是死罪,他发火就要杀人,众人要一齐跪求“天王”息怒,不求就别怪洪“天王”大开杀戒。洪秀全对妻妾、宫女尚且如此,对他所敌视所不满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从决心造反开始,作诗言志,订条规下诏书,动不动就是杀、诛、斩首不留、一同皆斩、该诛该灭、放胆杀妖,可以说是念念不忘,杀声连天。由于他不断号召、明确规定和直接命令,部下官兵在非战斗场合,杀人也如同割草。太平军打进南京清除妖人的做法令人发指。清朝官员、僧尼道士、商人、儒生乃至医生、店员、艺人,都被当成妖人,掳掠屠杀不在话下。“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或竞捶楚以死。”不少汉族大小官员、绅士、读书人,逃不掉又不愿死在太平军手里的,全家便一同自杀。洪秀全就在这种血腥恐怖中,在太平军的跪迎之下,无限风光地进入“天京”。

王位大批发

天朝的人事任免制度自然就是洪“天王”说了算。“太平天国”本有“首义六杰”,可是内讧不断。韦昌辉杀掉杨秀清,接着韦昌辉被处死,继而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天国几乎是朝中无人。

生性多疑的洪秀全估计被争斗、猜忌伤透了心,干脆任人唯亲,分别封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自家人名虽掌权,实则是洪秀全借此希望压制、监视石达开。不过这两人实在太荒唐、愚蠢了,洪秀全迫于满朝反对,不得已取消两个昏庸兄长的王位。为不引起事端,这两个哥哥虽不做王,但洪秀全依旧对他们言听计从,后来又再改封为“信王”、“勇王”,二人一直干预朝政,掌握实权。

在“太平天国”,自家人还是最受信任。洪秀全也敢大胆提拔一些年轻将领,天京危急之时,洪秀全更是明确宣布,朝政由洪仁玕执掌。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堂弟。因为本家人可靠,又不像两个老哥那样粗鄙,就立马三级飞升。洪秀全家族十多号人,一概封王。洪秀全外甥“幼西王”萧有和,很受洪秀全喜欢,洪临死前不久,封他为前台发命者。洪秀全的女婿钟万信、黄栋梁、黄文胜,同样受宠信,个个封“王”。这些皇亲国戚,都不会打仗,不会办事,几乎个个贪暴凶横,粗鄙野蛮,胡作非为,在各地太平军中也广被厌恶却又无计可施。

不仅任人唯亲,“太平天国”更是全无章法可言,完全是由洪秀全说了算,任其恣意妄为。本来“太平天国”逼走石达开后,洪秀全把军事、行政大权揽于一身,既是皇帝又是军事长官。可是这家伙智商太低、脑容量有限,军事、行政他一样都管不好,抓在手里也无计可施,过两天就嫌烦,而且为这些事情操心费神,不符合洪“天王”的秉性,转而甩手交给他人。最可怕的是,“太平天国”的官爵混乱到了一定地步,甚至开始大肆甩卖。等“东、南、西、北、翼”五王分配完毕后,又出现“义、安、福、燕、豫、侯”六爵。

1857年,洪秀全曾宣布永不封王,但只过了一年多,就封洪仁玕为“干王”。反正尽干些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事。为了安抚人心,消除诸将领的不满,洪秀全封陈玉成、李秀成等主要将领为王。洪秀全一方面想削弱李秀成的力量,一方面想多捞些银两,竟然让自己的哥哥接受犯了罪而惧怕李秀成惩处的陈坤书的贿赂,卖给了陈一个王位,是为“护王”。此举一发便不可收拾,其后,“王爵”大甩卖,“一毛钱十一个,一分不值。”“昭王”黄文英说,占领区内为数不多的城镇,有王爵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达到2700多个。洪秀全兄弟甩卖王爵,将搜刮合法化,大建王府,大搞腐败。这种自毁前程的事,恐怕也只有洪“天王”能够干得出来,而且觉得自己赚翻了。“天国”完全没有章法、制度可言。上层因为毫无斗志,贪图享受,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爵位,而且互相争斗,攻伐不休。下层军民则不堪搜括之苦,不胜负担之重,苦不堪言。洋洋得意的洪秀全不过是在自掘坟墓而已 。

这里富佬多

“太平天国”王多,排场也大。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天国最低级别的两司马都是乘4人抬的黑轿。开个会,王爷多得数不过来,门口的车位更是没法安排,王爷们的轿子找个地方停靠大概不会太方便,抬轿子服侍的人员可是多如牛毛,那场面何等威风。至今浙江还流传侍王李世贤出门坐54人抬的龙凤黄轿,轿上可以召集部下开会。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于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达二三十种。田赋则由天朝初时制定的每亩一斗七升五合,两年中即增加到每亩七斗。

不怪农民要跟天国闹,天国定都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国库就是圣库,圣库就是洪秀全的库,全交给他们家,要不然他怎么弄那么大的皇宫,88个媳妇,靠什么养活?那么多王,还有王的美人拿什么养活?那些历来为人们歌颂的天国制度和口号不可信,“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给你地还不收粮,不收粮他吃什么,而且还得比你吃得好,满朝文武靠什么养?无非是让太平军领导,让农民成为战时打仗、平时劳作的工具,农民除了自己的口粮,其他一切都要上缴国库,尽最大可能地剥夺底层劳动人民的成果。洪秀全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要建立,就是原始社会,那是开历史的倒车,中国要是这么实现了,就麻烦了,回到中世纪了。

不管是粮食,还是财宝,都进了大小王爷和地方官的腰包,太平军的各个领袖都财大气粗,到处大兴土木,讲究排场,奢侈糜烂。有人曾经记录下在“太平天国”王府的见闻,那些人的吃穿用度远非农民可以想象,据说筷子、叉、匙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精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长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银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 短短时间内,“太平天国”的“王爷”们个个富可敌国。

保卫中国文化

太平军所到之处,孔庙、岳王庙、关帝庙、佛寺一扫无余。尤其是洪秀全倾尽全城之力营造“天王”府,几乎将六朝以来的古建筑拆光,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塔,是被炸掉的,明代故宫被拆毁得只剩一座破城门。好多名家藏书楼的藏书不是烧了,就是水浇了,或者扔粪坑里,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籍扫荡殆尽。中国文化彻底给连根刨,多少文化古籍毁于一旦。除了极少数他所需要的,其余不分良莠一概加以扫荡。洪秀全扫荡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不要文化,而是要用自己的一套取而代之。洪“天王”推崇的是自己的那套《天条书》、《天父诗》。洪“天王”大量地造字、造词,采用了很多的方言俚语,而且洪“天王”一直有一个宏愿,便是自己出题考别人。

难怪曾文正公讲:“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意思是说只要你还是认字的,还能坐得下去吗?都该起来跟这帮邪教徒干一场。打着革命的旗号,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洪秀全想号召汉族人来反清,曾国藩比他棋高一着。我不谈民族,我保卫的是中国文化。谁要把中国文化毁掉,就是把中国连根刨掉。

可惜大清军队八旗绿营全是无用之兵,英法联军打不过,人家洋枪洋炮咱不说,连农民钉耙锄头粪叉子也干不过,朝廷每年数百万有用之饷,养此数十万无用之兵。正规军靠不上。朝廷号召各地办团练,曾文正公毁家纾难,组建湘军,去跟他们作战。

湘军本是地方团练,咸丰初年,各地暴乱,官兵不仅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朝廷知道官兵无力承担剿匪的重任,只得奖励团练 。曾国藩的湘军,强调军队素质,他招人的时候,不要地痞流氓,都是些健壮朴实之人,保持着我国农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在编制上,比较科学,有自己的营制;而且曾国藩尤其注重湘军的精神教育,维护名教伦常是曾国藩对于湘军的要求;曾国藩的营官都是任用了一些儒生,这种“我不知战,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的精神,纠正了绿营的习气;曾国藩的军饷高出绿营一倍,每次出征,曾国藩的补给都很充足;湘军多是湖南人,曾国藩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加强队伍的团结。曾国藩的治兵之道,令整个清朝的队伍为之一新。

曾国藩传檄天下

出兵前,曾文正公发表《讨粤匪檄》,大意是说:从唐虞三代以来,历代圣人,都重名教和伦常,君臣父子关系,上下尊卑,秩序井然,如同帽子和鞋不能倒置一样。但是“太平天国”的那帮人,盗来外夷那套,自称崇尚天主教,自立君主,自封臣相,从君相到兵卒奴役都以兄弟相称,除了把天称为父以外,其他都以兄弟姊妹互称。而且不能自己耕作,不缴纳赋税,谓之都是“天王”的田;商人不能自己做买卖留下余钱,谓之货也是“天王”的;士不能读诵孔子之经,因为有别于耶稣的《新约》;中国数千年的人伦礼仪,《诗》、《书》典籍,都扫荡殆尽。这不仅是我大清的变数,是名教 开辟以来前所未有的事。孔孟在九泉之下痛哭,凡是读书识字之人,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不思有为呢?自古以来,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然有乱臣贼子,穷凶极恶,也往往敬畏鬼神。李自成到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到梓潼,也祭文昌。粤匪焚烧所到之处,都是先毁庙宇,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人,也将安放供奉他们的地方玷污,让他们的身像残缺;佛寺、道院、社坛,无庙不烧,无像不灭;这些行径,神鬼共愤,希望此次出征能够雪此之耻。

曾国藩练兵

本来,洪秀全起事的时候,西方人特别高兴,罗马教廷特别派了主教到中国来考察。这玩意儿要成功了,世界上一下子增加四亿基督徒,多好啊。谁知,主教一到这儿就气死了,这哪叫基督教,上帝弄一个二儿子,这是什么事呀,简直是侮辱我们的宗教信仰!主教说教皇要是能管得着洪秀全,早把他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了!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中国当时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伤亡人口就多达7000万。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损失。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做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之机,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为顾及“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

这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其次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04.睁眼看世界的潮人们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谢晋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拍过一部叫《鸦片战争》的电影,纪念鸦片战争155周年。电影末尾,林则徐充军伊犁。实际上朝廷几年之后就把他召了回来,林则徐后历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最后死于剿灭太平军途中。林则徐被认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东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为了对抗西方战舰,林则徐提议建设新式海军。可惜这些都没有付诸实践。

林则徐去世时,咸丰皇帝刚刚继位,咸丰帝很看重他,对于他的离世无比悲痛,亲题挽联,把他比作诸葛亮,谥号文忠。影片中林则徐被充军时,亲朋好友去送行,路遇力主同英国人签约的琦善。琦善因为同英军签约,被当成卖国贼,也被充军。林则徐上前跟琦善打招呼,琦善见到林则徐就放声大哭,说你看你充军落一个民族英雄,你看我弄一个汉奸的名声,我哪儿说理去,都是为皇帝尽忠啊。林则徐就安慰他,说我这一去就再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了(他后来做地方官确实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但因为你是宗室,你还有见皇上的机会。如果你再次见到皇上的话,林则徐说着就从自己车上抱出一个地球仪,交给琦善,说麻烦你把这个交给皇上,告诉皇上当今世界群雄并立,不能再做天朝上国的迷梦了。林则徐认识到中国当时在很多地方已经落后了,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鸦片战争不久后的1865年,西方铁路之父麦克唐纳·斯蒂芬在金碧辉煌的皇宫琉璃瓦下,向龙椅上的同治小皇帝提出了一个发展中国铁路的宏伟计划:以扬子江流域的华中商业中心——汉口为出发点,修建一条东通上海,西至四川、云南等省,直达印度的铁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斯蒂芬特意在宣武门建造了一条一里长的小铁路,试验了一列火车。当这个怪物拉响汽笛时,京华震动。皇帝龙颜大怒,因火车震动了山川鬼神,不利于庙堂社稷,深感不安,没收了“怪龙”。斯蒂芬失望地离开了中国,临行前,斯蒂芬感慨,中国的火车时代尚未到来。中国从自我沉睡的美梦中醒来,终非易事。

墙里不香墙外香

林则徐编的书,给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据《四洲志》编写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魏源写了这本书,在中国基本上无人问津。为什么没什么人看?科举不考。高考不考历史,谁还学它?据说十年也没卖多少本,但被日本人拿回去之后,翻译成日文,一年就卖了6000册,一定程度上为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海国图志》可谓蜚声东邻。

《海国图志》内容非常庞杂,有点百科全书的意思。从政治到经济、地理、情报、军事、天文都有涵盖。对于鸦片战争,魏源从议守、议战、论款三方面,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战败之后所应该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并且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

书中有一部分是世界地图及各国地图,这是对“中国是天下的中心”这一陈腐观念的突破。该书还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情报、船、炮、枪、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图样、西洋技艺、望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等,此书也有所涉猎。

睁眼看世界

该书还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形状及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西方非但不野蛮,而且有更先进的文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还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

观念改变最重要

最初士大夫阶级看到的洋人的长技,只是洋人的技术,而且还只是军事技术,他们对洋人的认识还是很皮毛的。所以要学洋人的火器,洋人的造船,你得知道那船不是作坊里造出来的,随便找一个铁架子焊一个大炮,不可能,得在有大机器的工厂里面才可以做出来。另外,这些主张还得付诸实践。

姚莹是台湾兵备道 ,在鸦片战争当中抗击英国,写过一本《康纪行》。姚莹对西南形势进行了全面考察,《康纪行》对于加强西南边防作用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