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全文在线阅读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第八讲 战火燃遍三大洲(欧洲之外的战场)

关灯直达底部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01. 阿拉伯的劳伦斯

战火燃遍全世界

一战既然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当然不仅仅在欧洲,否则,拿破仑战争就可以说是世界大战了。在亚洲和非洲,同盟国和协约国照样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特别是在中东、远东及东非。这些地区的战斗,完全暴露了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

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岛屿,1914年8月底,新西兰远征军攻占了西萨摩亚;9月,澳大利亚军队占领了新几内亚岛;同时,澳大利亚海军清除了太平洋岛屿上的几处重要的德国无线电站;11月,日军攻占了德军占领的中国青岛。这样一来,德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丧失殆尽。当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大英帝国的自治领,英国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派它们去执行任务,在远东地区很快占据了上风。

到了1915年,为了彻底击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协约国把目光投向亚洲,除了远征达达尼尔海峡,最重要的亚洲战场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然,协约国在这里发动进攻,不像远征达达尼尔,意欲直捣黄龙,给土耳其致命一击。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在外界看来,只是为了提高英国的士气,给土耳其一点儿颜色看看。由于目的不够纯粹,这场战役往往被人忽视。

波斯湾附近盛产石油,当时,军舰、飞机、汽车已经广泛用于战争,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海湾地区的油田是英国的石油命脉,当英国与土耳其帝国拔刀相向的时候,为了有效保卫这些油田,英军认为有必要占领波斯湾附近的巴士拉地区,掌控进出通道。

不如一起玩儿阴的

1914年11月,巴士拉被英军攻占。到1915年春,土耳其军队赶来增援,发动反击,被英军击退了。

当时,为了扩大战果,英军派了汤森德指挥的一个师,沿底格里斯河向北推进,还有其他部队沿幼发拉底河推进。美索不达米亚是一片两河冲击形成的平原,两条孕育了西亚文明的大河是这个地方唯一的交通要道。当时,这里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占领两河流域,就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英军一直向北推进,连败土耳其军队,逼近了巴格达。此时,正是英国军队四处失利的时候,得知自家儿郎即将占领一个敌国控制下的大城市,全国跟打了鸡血一般,非常激动,迫切希望汤森德取得更大胜利,于是命令汤森德继续向巴格达推进。但好景不长,土耳其的援军到了,汤森德将军的部队被土耳其军队赶回了出发地。

更没想到的是,1915年12月8日,汤森德的部队居然在库特地区被土耳其军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到1916年4月,汤森德被迫开城投降。大英帝国的军人向他们非常看不起的土耳其人投降了。当然,汤森德的这次投降,在英军的败仗史上其实不值一提。英军打的败仗,前后多了去了。汤森德的一个师,在装备缺乏、运输不便的情况下,深入敌人心脏地带,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还是打出了英国军人的威风。

在汤森德的部队向土耳其人投降后,英国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局势就有点儿绝望了。英国政府图谋此地的一腔热血,被冷冰冰的事实浇了个透心凉。

英国总参谋部认为,增兵美索不达米亚会削弱西线战场的兵力。连英国政府都放任不管美索不达米亚了。没想到,新任英军司令摩德将军足智多谋,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把守势转为攻势,整编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英军,恢复了交通线。于是,英国政府重拾占领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心,准备再次向巴格达进军。

在两河流域的西面,1915年初,土耳其军队曾进军埃及,但被英国人打跑了。从此以后,英国就在埃及留下了一支大军。即便英军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前线急需增援的危急时刻,都没调动驻埃及的英军。整个1916年,驻埃及的英军几乎无所事事。这支部队有25万人,与之对峙的土耳其人只有几千。土耳其人就煽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制造骚乱,让埃及出乱子。英国人一看,你土耳其人可以煽动阿拉伯人制造骚乱,给我玩儿阴的,我也可以这么搞你。一个人玩儿多没劲啊,不如一起玩儿阴的。

于是,英国人开始想方设法拉拢阿拉伯盟友,重点拉拢对象是被称为“麦加的守护者”的哈希姆家族的族长侯赛因·伊本·阿里。他的两个儿子——费萨尔和阿卜杜拉后来分别成为现代伊拉克和约旦的国王。

英国人是怎样拉拢“麦加守护者”的呢?这离不开一战史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劳伦斯上尉。

探险差点儿被打死

这位以“阿拉伯的劳伦斯”闻名的英国人,据说身高只有5英尺5英寸,满打满算折合1.65米,在白种人里几乎就是一个侏儒。但是,见过他照片的人都说,蓝色的眼睛和坚毅的下巴为他增添了几分刚毅的男子汉气概。再加上他面部表情镇定自若,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他沉默寡言,更令人觉得高深莫测。

1888年,劳伦斯出生在英国的威尔士,年轻时酷爱阅读历史书和中世纪伟大骑士的传记,对骑士精神和英雄事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成为他日后人生的终极目标。19岁时,劳伦斯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学习现代史。劳伦斯特别喜欢探察欧洲的古堡,几乎走遍了英法两国的所有古堡。

1909年6月,劳伦斯带着一台照相机和一支毛瑟枪,来到了中东,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境内的众多十字军古堡遗迹。为了这次考察,他自学了阿拉伯语,沿着骑士传记中提到的地名,兴致勃勃地转了一个大圈。

在叙利亚的时候,他的照相机被偷走了,他还遭到当地人的抢劫,甚至被暴揍了一顿,差点儿被人打死,打他的人以为他死了,才把他撇下。万幸的是,他受的都是皮肉伤。但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他的这次考古之行被迫中断了。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为了筹措回国的路费,他在贝鲁特码头上当了几天装煤工人,直到收到家里的汇款,才得以回国。

有意思的是,虽然劳伦斯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洗劫,但一直称赞阿拉伯人的热情好客。这次旅行,显示出劳伦斯在观察和吸收阿拉伯文化方面的过人之处。他接受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吃他们的面包和奶酪,日出时和他们一起欣赏太阳从沙漠中升起,用他们的大水罐洗手洗脚,在他们的村落间漫步,观察他们的风俗,接受他们的盛情款待。

劳伦斯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现在的生活习惯,方方面面已经像一个阿拉伯人了,讲话常常不自觉地从英语变成了法语或者阿拉伯语。我再恢复成英国人的话,在生活上一定会碰到很大困难。”

考察归来的劳伦斯,把在中东的考察记录、草图和照片都写进了毕业论文,以一等优异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

1911年,他又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重返中东,参加由大英博物馆发起的在土耳其境内的考古活动。有一次,一名德国工程师下班后用马鞭抽打了一名阿拉伯工人。劳伦斯非常愤怒,跑过去威胁说,要当着全村人的面,鞭打那个德国人,迫使他公开道歉。从劳伦斯跟德国工程师的冲突可以看出,劳伦斯一直对阿拉伯人有好感。

一战爆发后,因为劳伦斯会讲阿拉伯语,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还了解土耳其帝国,所以被英国招入军队,派到在开罗的陆军情报部阿拉伯局工作。

在开罗期间,劳伦斯表现得十分孤傲,看不起那帮外行同事。作为一个中下级军官,这种行为在等级森严的英国军队里是很放肆的,但是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特别是常驻开罗的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觉得劳伦斯虽然缺乏军事经验,但他对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民族及其首领的精辟分析,对英国在中近东的战略很有意义。

20年没看过报纸

这时候,昔日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日薄西山,除了编织地毯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工业,被称为“西亚病夫”。

1908年,土耳其帝国内部发生了一场革命,青年土耳其党军官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府,政治上主张西式的君主立宪,扶植穆罕默德五世成为新苏丹。新苏丹是个半痴呆,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20年内从没看过报纸。

为了重振土耳其帝国的雄风,青年土耳其党提倡泛突厥主义,解散了一切非土耳其人的政治组织,取消了阿拉伯代表在帝国议会中的大多数席位。他们妄图由奥斯曼土耳其来统一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建立一个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阿尔泰山,从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大突厥帝国。

青年土耳其党的政策使在其统治下的阿拉伯民族跟它迅速分道扬镳。叙利亚知识分子组成了青年阿拉伯协会。土耳其帝国其他阿拉伯省份的酋长和显贵则纷纷成立反抗土耳其的军事组织,准备用暴力推翻土耳其统治,建立完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这种反抗,在土耳其帝国南部的汉志地区(今属沙特阿拉伯)最为活跃,汉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就是“麦加的守护者”——侯赛因·伊本·阿里。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在麦加和汉志地区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侯赛因和土耳其人貌合神离,暗地里秘密活动,试图使汉志独立,并统一阿拉伯地区,恢复大阿拉伯帝国。

1916年6月5日,以哈希姆家族所在部落为核心的1500名阿拉伯战士,在麦地那起义,宣布阿拉伯国家独立,并很快收复圣城麦加,赶走了土耳其驻汉志的总督。在那里,侯赛因向全世界穆斯林发布宣言,谴责土耳其迫害、屠杀阿拉伯人,背叛伊斯兰教精神,宣布阿拉伯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己成为“阿拉伯之王”。

收复麦加之后,阿拉伯军队攻占了许多城市,俘虏了很多土耳其人,起义部队也发展到七万之众。但是,由于阿拉伯军队缺乏给养、金钱和人力,起义指挥者也得不到任何情报,再加上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如同一帮乌合之众。以麦地那为基地的土耳其军队开始发动反击,阿拉伯起义面临夭折。

这种情况下,英国向汉志地区的阿拉伯人派遣了军事顾问团。劳伦斯就是顾问团的一名重要成员。从此,他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名,改变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进程。

历史性的会面

劳伦斯到达阿拉伯地区后,见到了哈希姆家族的核心成员。

劳伦斯暗地里观察这几个人。侯赛因年老而野心勃勃,其长子阿里诚信公正但容易犹豫不决,次子阿卜杜拉聪敏过人但缺乏雄才大略,幼子赛义德缺乏热情,对阿拉伯起义过于冷漠。

劳伦斯愿意接近阿拉伯人,理解他们争取独立的动机,也很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了解阿拉伯地区的现状。当时,阿拉伯还是个地理概念。劳伦斯知道,单凭西方世界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想,并不能驱使那些来自各个游牧部落的骑手英勇奋战。阿拉伯人对部落的效忠,远远高过对虚幻的“民族独立”或“阿拉伯国家”的追求。阿拉伯起义需要很现实的东西:一位具有超强能力和无穷魅力的领袖。在劳伦斯看来,侯赛因的四个儿子中,只有三子费萨尔具备这种素质。

第一次和费萨尔会面时,劳伦斯一眼就看出,这正是他来到阿拉伯要找的人。这两个人不知道,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阿拉伯的历史将从此改变。

费萨尔看上去很高,像根杆子似的,他的眼睑有些下垂,黑胡子和大白脸活像一副面具。两人互相打量了一下对方。费萨尔问道:“你喜欢我的这个地方吗?”劳伦斯回答:“很不错,不过距离大马士革远了些。”这句话在当时有讥讽的嫌疑,费萨尔的部队刚刚吃了败仗,随从们对劳伦斯的眼神变得严厉起来。但费萨尔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抬头笑着说:“赞美真主,土耳其人离我们更近了。”这两人的对话特别像佛教的机锋,交谈者心领神会,旁人听了却十分好奇。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阿拉伯的历史将从此改变

就这样,劳伦斯成了费萨尔的挚友和军事顾问,还兼任中东英军总司令驻阿拉伯部队的联络官,负责对阿拉伯起义部队的军事援助工作。这时候,英国人每个月向阿拉伯部队提供六万英镑的现金和武器。

刚刚到达汉志的劳伦斯,身穿黄色卡其布军装,到达汉志后不久,就戴上了阿拉伯头巾。后来在费萨尔的建议下,劳伦斯又换上更适合沙漠气候的阿拉伯长袍,从外表看,像是一个地道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打游击

到1916年11月,英国人从埃及运来了4架飞机和22门大炮。

对此,劳伦斯并不满意,说这些炮大多是古董,型号竟多达14种。但是阿拉伯起义者很高兴,过去他们非常害怕土耳其的大炮,因为大炮是骑兵的天敌,所以一直要求英军提供大炮。而英国人害怕阿拉伯人拥有大炮,日后强大起来难以控制,对此要求一直置之不理,这次拗不过阿拉伯人的请求和劳伦斯敲边鼓,就送来了这些可以进军事博物馆的古董。但这些文物还是让牧民出身的阿拉伯战士个个眉飞色舞,士气大增。

另外,为了鼓舞起义部队的士气,英国人还从埃及运来大量钞票。不过,阿拉伯人只接受金币,第一次运来的英镑,竟然被阿拉伯人用来点火和擦屁股了。当然,英国人也给阿拉伯战士运来了大量来复枪及弹药。劳伦斯说,这些老爷枪是布尔战争用过的遗物,跟那22门古董炮倒是绝配。不管怎样,这些枪还是比马刀和长矛管用多了。

劳伦斯率领阿拉伯战士向土耳其人发动了进攻,在进攻中,劳伦斯看到了阿拉伯骑兵的弱点。他们在攻击战中很勇敢,但不擅长阵地战,阿拉伯起义要坚持下去,必须制订出新的作战计划。劳伦斯向费萨尔提议,阿拉伯部队不适合攻城战,暂时不要和麦地那地区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决战。而且,阿拉伯部队不适合在阵地上固守,即便攻下了一处阵地也要尽快放弃。阿拉伯军队的长处在于机动性、吃苦耐劳、熟悉地形、勇往直前,他们只有在分散作战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所以,阿拉伯人应该利用高度机动性,不断袭击敌人的纵深地带,绕开敌军主力,把战线扩大到最大范围,用主要兵力瞄准敌人侧翼的汉志铁路,发展一支小规模、高机动、装备精良的部队,在汉志铁路的各个地段分散出击。一句话,就是开展游击战。

费萨尔接受了劳伦斯的建议。英国人派来了一艘运兵船,把费萨尔的部队转移到汉志北方重镇瓦季。在英国海军炮舰的支持下,费萨尔的部队轻易占领了全城。经过这次战略大转移,刚刚成长起来的阿拉伯部队度过了危险期,在西阿拉伯地区再无对手。

一个人玩转战争

这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英军发动了猛烈攻势,突破了土耳其人在库特的阵地,消灭了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土耳其军队,迅速向北推进。

1917年3月,英军攻占了巴格达。当阿拉伯军队攻陷瓦季之后,派驻土耳其帝国的德国军事顾问看出阿拉伯半岛驻军有被歼灭的危险,于是下令麦地那守军立刻放弃该地,把全部枪炮给养装上火车,沿汉志铁路向北撤退到巴勒斯坦境内,在那里建立兵站,准备抵御西线英军从埃及发动的进攻。

如果让麦地那和汉志地区的2.5万土耳其军队转移,在阿拉伯人看来,这是名誉上的重大损失;对英军来讲,如果放任土耳其军队战略转移,即将展开的巴勒斯坦战役会遭受更大损失。劳伦斯建议立即破坏汉志铁路,使汉志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失去机动性,取消北撤的计划,龟缩在麦地那城中被动防御,直到一战结束。这大大减轻了日后英国人发动巴勒斯坦战役的压力。

阿拉伯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汉志地区其他持观望态度的阿拉伯酋长也带领部下不断投奔费萨尔。费萨尔的实力越来越强,决定攻占土耳其帝国在红海沿岸控制的仅存港口亚喀巴。1917年5月,劳伦斯一马当先,带领一小队战士开始了挺进沙漠的漫长征程。

劳伦斯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600公里的沙漠旅程:“我们走过了单调的、闪闪发光的平坦地带,盐碱和沙子结成硬壳,平滑如镜,把阳光反射在脸上。我们在灼热的日光直射下行军,地面的反光刺痛了我们的视网膜,使人感觉到一阵阵眩晕。经过热风、沙尘暴和流沙的折磨,我们的脸红肿发炎……”

劳伦斯这伙人每人携带45磅面粉,还带着两万英镑金币和一些炸药,作为送给沿途酋长们的礼物。途中,他们只以粗面包和死骆驼为食,偶尔可以打到一两只沙漠羚羊。劳伦斯还用炸药烹饪过稀有的阿拉伯鸵鸟蛋,权当美餐。

在旅途中,劳伦斯穿着一身阿拉伯长袍,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阿拉伯语,用“阿拉伯独立”或者“亚喀巴的金库”来劝说沿途的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劳伦斯对症下药,遇到想闹独立的就鼓吹独立,遇到想要钱的就拿金库诱惑。

虽然劳伦斯的阿拉伯语是半吊子水平,但是他的演说收到了显著效果。他出发的时候只带了40多人,到了亚喀巴城下时,已有500多名战士了。这时,土耳其人已成惊弓之鸟。劳伦斯率领的阿拉伯人没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亚喀巴沿途的多个据点。

7月5日,劳伦斯先派一个土耳其俘虏,打着白旗跟亚喀巴守军联系,要求土耳其守军投降。守将很礼貌地答复:如果两天内得不到援助,他们就投降。劳伦斯急中生智,给土耳其俘虏一英镑金币做贿赂,亲自带着他再次来到土军阵前,由那个战俘亲口向守军描述亚喀巴城外劳伦斯“不断增长的队伍”“不断运来的给养”;还有就是阿拉伯战士对不投降的土军是如何残酷(这倒是没夸张),劳伦斯又是如何越来越难以控制战士们的嗜血渴望。

土耳其俘虏的描述起了很大作用。当天下午,亚喀巴的700名守军向劳伦斯投降。这时候,劳伦斯已经在沙漠里度过整整4个月,骑着骆驼跋涉了2300公里。实际上,劳伦斯只有500人,已经弹尽粮绝。

攻占亚喀巴之后,劳伦斯返回埃及,向英军中东司令部汇报战况,争取更多的金钱和物资补给。

只有自己靠得住

劳伦斯攻占亚喀巴,化解了埃及西奈地区英军遭受的所有危险。

此前,英国人决定向埃及的西奈沙漠进攻。先是经过一番苦战得手,后来进攻加沙遭到惨败。英军攻击加沙失败后,司令官默里被撤职,接替他的是艾伦比将军。艾伦比接掌英军后,花费三个月时间准备秋季攻势,他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英军发动攻势前最后一刻,土军才恍然大悟。加沙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很快就被切成两段,艾伦比下令英军向耶路撒冷挺进,在土军来不及阻拦的情况下,突破重要关隘,于12月9日占领了耶路撒冷。

英军虽然没有把土耳其军队一口吞掉,但是劳伦斯跟阿拉伯军队的侧击逐渐使土耳其军队陷入瘫痪。此时,土耳其军队给养不足,士气涣散,许多阿拉伯士兵开小差,加入了协约国部队。在英军发动巴勒斯坦战役期间,劳伦斯又组织部队搞袭击。阿拉伯的骆驼骑兵控制着沙漠,对土耳其人发动短促而猛烈的袭击后,就向沙漠地带逃去,搞得土耳其人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在这些袭击中,劳伦斯和阿拉伯酋长们带领着英勇善战的阿拉伯战士,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由于劳伦斯不属于任何阿拉伯部落,还成为阿拉伯人发生冲突时的仲裁官。可见阿拉伯人对他有多信任。

1918年3月,在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德国军队在欧洲西线向协约国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艾伦比手下的军队被调往欧洲,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同时命令劳伦斯继续骚扰敌后。6月开始,劳伦斯率领阿拉伯部队向大马士革发动了进攻。

9月30日,劳伦斯随同阿拉伯部队攻入了历史上阿拉伯王国重要的首都——大马士革。此时,土耳其军队完全瓦解,节节败退,叙利亚全境都被阿拉伯人占领了。

到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投降,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地区40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阿拉伯的劳伦斯,建立了辉煌的功绩!

必须指出的是,劳伦斯反复向费萨尔灌输一个观念:阿拉伯人的国家,是要靠自己争取才能得来的,而不是别人施舍来的。战后英法背信弃义,阿拉伯人要实现建国之梦,依然要靠自己努力。

02. 战火烧到非洲去

大英帝国的一场灾难

一战期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也有战斗。为啥要跑那地界去打仗呢?因为那儿有德国殖民地。哪儿有利益争夺,哪儿就会有战斗。

德属东非包括现今的卢旺达、布隆迪、坦噶尼喀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区,总面积大约99.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今天德国面积的三倍。

1885年,德国在这个区域设立了殖民地政府。一战爆发后,英国、比利时、葡萄牙都派军队前来进攻,但是直到1918年德国投降时,协约国军队都无法占领全境。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位出色的德军统帅、极品牛人福尔贝克。

福尔贝克出生于一个古老而著名的普鲁士军事世家,他的祖先在七年战争和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都有着上佳表现,他老爹还是普鲁士陆军上将。1899年,福尔贝克毕业于军事学院,成为炮兵军官,随后在总参谋部任职。1900年,他前往中国,参加了八国联军。1904年到1908年,德国镇压非洲土著人起义期间,他曾在德属西南非(今纳米比亚)任职,了解那里进行丛林战的困难和当地部队的作战能力。

1914年2月,已经是中校的福尔贝克被任命为德属东非的殖民部队司令官,下辖12个营,约4000人,大部分装备都很陈旧。这支部队包括几百名德国军官和预备军官以及少数欧洲志愿者,大多数是由非洲土著组成的“阿斯卡里”部队。

福尔贝克到任后,对这些土著士兵按照普鲁士的标准严格训练,与德国士兵一视同仁。这种平等的精神,在战争中赢得了回报。他欣慰地看到,土著士兵在战斗中拥有和德国人一样的战斗力。而且,福尔贝克在指挥中,对于黑人和白人没有任何偏见。后来,福尔贝克在回忆录中怀着极大的骄傲写到,这些土著士兵的自信,随着每次对英军的作战胜利而不断增长。

一战爆发后,由于德国的殖民地离本土都很遥远,被强大的英国海军隔开,只有少量德国卫戍部队防御。英国人预计,孤立的德国殖民地将被轻而易举地夺过来,以最低代价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但德属东非战役,最后被证明是大英帝国的一场灾难。

一边倒的战役

福尔贝克并没有因为兵力弱小就采取消极态度,而是在1914年8月英德两国开战之后,主动攻击英国在肯尼亚的铁路,开始了自己的战争。

9月,福尔贝克又发动进攻,试图夺取蒙巴萨。尽管有“柯尼斯堡”号巡洋舰的火力支援,但没有成功。

11月3日,一支数量庞大的英军为了占领德属东非,在坦噶湾登陆,这支英军的数量是德军的八倍。就是从这一刻起,福尔贝克向世人展示了过人的军事天才。他将自己的部队后撤了一段距离,将敌军引入内陆的交叉火力网,并对其施以沉重打击,迫使英军返回坦噶湾,撤回到登陆船上,赶紧开溜。

在英军撤离海湾的时候,英军船只成了德军机枪和火炮的靶子,遭到重创,死伤4000多人。而德军仅仅损失了15名德国士兵和45名土著士兵。此外,福尔贝克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这是一场完全一边倒的战役。英国政府为了掩盖这场羞辱,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随后的18个月里,英军采取守势。但是福尔贝克并不想让英国人平安度日,他对临近的英国殖民地肯尼亚和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发动突袭,摧毁了当地沿铁路及运输线建立的要塞,还摧毁了20列火车及一长段铁路。

当英国海军在拉斐济河迫使“柯尼斯堡”号自沉之后,福尔贝克将舰上人员编入了自己的部队。他还设法打捞起军舰上的大部分火炮,为它们制造由马匹拖曳的炮架,编入他的炮兵部队。

1916年3月,英军名将、游击战专家史末资,带领一支45000人的军队从南非出发,对福尔贝克发动大规模攻击。由于无法和占10:1这样绝对优势的英军正面交锋,福尔贝克率部缓慢向南撤退。当英军穿越复杂地形时,福尔贝克就转头向英国人发动诡计多端的袭击。史末资行动迟缓,完全被福尔贝克牵着鼻子走。加上气候恶劣、地形复杂以及热带病,福尔贝克的每次袭击都迫使英军停顿数周乃至数月,史末资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次进攻。

虽然史末资遭到了挫败,但他对福尔贝克的勇气和智慧表示了钦佩和尊敬。

把英军打得团团转

到了1917年,协约国军加大了对福尔贝克的攻击力度。英国人从肯尼亚和罗得西亚、比利时人从刚果、葡萄牙人从莫桑比克分别发动进攻。由于弹药、食物和衣服等给养严重不足,福尔贝克决定放弃伤员和俘虏,以展开完全的游击战。土著士兵指导德国人如何在非洲土地上生存,如何制作衣服、药品,如何获得足够的食物。

10月15日到18日,福尔贝克率部猛烈阻击拥有4倍于己优势兵力的英军比维斯部,使英军伤亡1500人,而自己仅伤亡100人。

尽管如此,武器和弹药的匮乏仍然给福尔贝克的军队带来极大困难。到1917年12月,他几乎要被英军逐出德属东非。这时,福尔贝克了解到,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边界处的要塞群拥有充足的给养。于是,他发动了一系列令人万分惊讶的攻击,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这些要塞,成功夺取了4000人部队需要的所有军需品。

随后,福尔贝克转入反攻,率部于1918年7月1日挺进到沿海的克利马内地区,于9月末返回德属东非。接着,他侵入罗得里亚要塞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将要塞一一攻陷。11月13日,他夺取了卡萨马(今赞比亚)。

正当福尔贝克准备对英军指挥中心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时,他从一个英国战俘那里得知,停战协议已经在两天前生效。福尔贝克此时拥有至少还能维持两到三年的作战物资,手下还有3000名士兵,而且敌军难以对他发起有效攻击,但他还是遵守了停战协议。

11月23日,福尔贝克率领3000名弟兄正式向英军投降。此时的德属东非军,除了福尔贝克佩带的鲁格手枪,全军的武器都是从战争中夺来的“万国造”。

投降后,福尔贝克仍留在非洲,安排德军士兵和战俘的遣返工作。1919年1月,他返回德国。抵达德国后,福尔贝克才得知自己已晋升为少将,并成为民族英雄。

普鲁士战术和纪律的结合,加上土著士兵对当地的熟悉,使福尔贝克的部队成为军事史上最出色的游击队之一。虽然他有时冷淡,不易接近,但是他的部队对他绝对忠诚。多年之后,他访问非洲,数百名“阿斯卡里”老战士列队欢迎他。

在这场战争中,福尔贝克指挥的兵力从来没有超过12000人。但是,他成功地击败了130名将军指挥的累计30万人的协约国军,造成对方6万人伤亡。

不过,福尔贝克个人的胜利并不能挽救国家的失败。德国投降后,国际联盟于1919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将德属非洲殖民地分别交给比利时、葡萄牙、英国托管,结束了德国在东非34年的殖民统治。

03. 趁火打劫抢青岛

日本站队很精明

说起一战时的亚非战场,就不能不提日本。

欧洲列强全面宣战之后,一向精明的日本也开始站队,最终日本人把宝押在了协约国这边。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趁德国陷入欧战无力东顾之际,派海军封锁胶州湾,想抢夺德国占领的中国青岛。

日军任命神尾光臣 中将为司令,调动了以第18师团为主力的陆军5万人,配备数百门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和数架飞机,从陆路进攻青岛。日本海军出动了第二舰队60余艘军舰,由舰队司令加藤正吉中将指挥,从海上攻击驻青岛德军。日本还派出了第一、第三舰队,前往南中国海警戒,并攻占德国在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

面对日军的进攻,德国总督瓦尔得克一面驱使数万中国劳工修筑临时炮台,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积极备战;一面紧急召集在华预备役人员到青岛参战,并将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驻守的德军调往青岛。

到战争爆发时,青岛德军总兵力已达4.5万人。而协约国最急于歼灭的德国远东舰队的6艘巡洋舰,早在日军合围青岛前就悄然离港,突破日军封锁,摆脱掉日、英、法、俄等国数十艘军舰的围追堵截,分别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破袭战。留在青岛港内的仅有几艘小型驱逐舰和一艘老式奥地利巡洋舰。德军将各艘老式军舰的舰炮拆下安装在临时炮台上当作陆战火炮使用,并在前海航道布设水雷,以防止日本军舰进攻。

9月2日,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强行登陆,侵占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向青岛进逼。9月18日,日军一部又在崂山仰口湾登陆,击退德军警戒部队后,与南下日军会合。几天后,一支2000人的英军也在崂山仰口湾登陆,加入进攻青岛的行列。

9月26日,日、英联军向青岛外围发动进攻,占领了德军外围阵地,随后向德军堡垒线发起全面攻击。其中,浮山攻坚战最为激烈。

日军在崂山仰口湾登陆,进攻青岛德军

占领德军警戒所

浮山位于青岛市区东面,是一座天然屏障。德军的侦察小队就在海拔330米的浮山顶上,日军先头部队的每次行动,都在德军侦察小队的严密监视中。日军指挥部对德军的这支侦察小队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占领浮山成为日军进攻的第一要务。

日军决定在9月28日前后攻占浮山,进攻军队在凌晨出发,首先攻击浮山东北侧的102高地。凌晨5点,天色见亮,德军集中火力射击日军主力,日军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5点20分,日军中队长腿部中弹倒地,但仍然在大声命令部队冲锋。他的喊声又引来了德军的无数枪弹,很快被打死(真是个二货)。

5点30分许,天色大亮。当日军小队攀爬到距德军阵地只有15米的地方时,日军在近乎垂直的山崖上发起冲锋,德军士兵依然在猛烈阻击。许多日军士兵被击中后滚落山崖,不被打死也得摔死。日军伤亡陡增,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日军感到正面强攻不行,应从侧面或背后迂回包抄。

5时40分,两名日军从山背坡爬上来,向德军战壕内投掷手榴弹,很快被德军击毙。日军还不死心,以大部队正面的猛攻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同时派出众多士兵爬上高大突起的巨石,来到德军阵地的上面,从德军头顶上向下射击。

5时50分,日军派出敢死队带着日本军旗冒死爬上山崖,同时集中了几名优等射手封锁山崖方向的德军。日军利用巨石作掩护,慢慢地接近山顶。另一支日军小队为配合作战,也从高地的西北侧包抄过来。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10时,日军的大股部队集中于山脚下约700米处,不断向山上的德军射击。

德军遭到日军三面攻击,终于顶不住了,上午11时30分,在山顶上竖起了白旗,向日军投降了。

孤军奋战顶不住

浮山失守后,德军指挥部非常不满,没想到这个天然的德军警戒所,安排了一个步兵排都没守住。

9月28日,经过激烈的战斗,日军逐步占领了德军第一道防线。接着,日本炮火猛轰德军各炮台。德军毫不示弱,各炮台一齐开炮,炮战十分激烈。双方飞机也加入了战斗,除侦察和轰炸对方炮兵阵地外,还进行了空中格斗,这是亚洲战争史上的首次空战。由于德军防守严密,加上连日大雨,日军的攻击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10月31日,是日本大正天皇 的生日,日本称为“天长节”。当日,日军向青岛德军发起总攻。在海军重炮联队的配合下,日本陆军向德军各堡垒群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锋。德军依托坚固的堡垒拼死抵抗,各炮台也向日军猛烈回击,战斗十分激烈。在11月1日一天,日军就向德军阵地倾泻了1600吨炮弹,德军还击的炮弹数量也与之相当。但青岛德军是孤军奋战,经过多日激战,弹药逐渐减少,炮台和堡垒的损坏也日渐严重,火力逐渐减弱。

11月7日凌晨,趁德军连日奋战、极度疲惫的机会,日军组织突击队偷袭德军中央堡垒。经过激烈肉搏战,中央堡垒陷落。德军连忙集中全部炮火轰击中央堡垒,组织军队反攻,企图夺回中央堡垒,但没有成功。日军趁势前后夹击,相继夺下了德军的各个堡垒和炮台。到了早上6点,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

7点时分,德军悬挂白旗投降。这场战役中,德军战死数百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上的火炮自行炸毁,把军舰自沉海中。

日德青岛争夺战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日本占领了梦寐以求的青岛,也在协约国中有了新的地位,在日后的巴黎和会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而德国损失了在远东的全部陆海军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战场。

亚洲上空的第一场空战

在日德青岛争夺战期间,爆发了亚洲上空的第一场空战。不幸的是,这个亚洲上空,就是中国上空,由日德两国的空军展开搏斗。

青岛争夺战之前,日本陆军准备参战的飞机一共16架,都是从法国买来的。当时,日本陆军的飞行员只有14人、空中侦察员12人;日本海军的飞机主要是水上飞机,一共12架,飞行员11人。

青岛战役打响后,日本陆军就组成了直属航空队,装备了四架飞机,这些小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侦察,也可以带两枚小型炸弹,还能安装机枪。还有一架双翼侦察机,一只高空气球。日本海军航空队也组织了四架水上飞机,七名飞行员,前来青岛参战。

当时,德国在青岛只有两架飞机,都是侦察机,飞机上没有安装机枪,可以带小型炸弹,执行一些侦察和轰炸任务。德国在青岛的航空兵一共只有两名飞行员、一名机械官、两名士兵。

1914年10月13日,日本航空队的阪本中尉和内藤中尉驾驶两架双翼飞机,自机场升空巡逻。当时,德军一架单翼无武装的侦察机,飞到了日军阵地上空进行侦察。日军发现这架德国侦察机后,立即起飞了两架双翼飞机拦截,同时命令阪本和内藤驾驶飞机去支援,务必迫降或击落德机。日军还从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了一架双翼水上飞机,从南边夹击。这等于是五架日本飞机夹击一架德国单翼侦察机,占据了绝对优势。

日德飞机迅速接近,双方驾驶员都能看清楚对方了。当时,日本飞机分成上下两层包围圈,不断围着德机转圈,企图迫降德机。而德机在众多日机包围中,左冲右突,就是不肯投降。日本飞机一看没辙了,就用刘易斯机枪向德国飞机扫射。日本飞行员个个都是“神枪手”,子弹射向德机,居然无一命中。

处在包围圈中的德机,虽然是无武装双座侦察机,但是机体非常灵活,盘旋半径小。德国飞机一下把机头俯下,好像要从下面逃走,日机见状降低高度,准备追德国飞机,结果德机瞅准日机的空当,突然一抬头,跃升至3000米高空,躲入了云层。尽管巨大的气流吹得德国飞机左右摇晃,但是德机仍然挣扎着飞走了。

日本飞机的性能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都比德国人差远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架德机逃走。这次空战,日军在兵力、武器都占优势的情况下,想迫降德国飞机,却没成功。

单机冲出包围圈

过了一个星期,10月21日,日本人又发现阵地上空飞来一架德机,两架日机立刻起飞迎战,还从海上起飞了一架水上飞机助战。当时,德国飞行员没有发现日机包抄过来,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三架日机一同向德机压过来,数次在德机周围盘旋,用机关枪向德机扫射了三次。

德国飞行员在强敌面前英勇无畏,顽强抵抗,使用俗称“盒子炮”的毛瑟手枪,向日机射击。激战中,日本的“神枪手”们用机枪打德国飞机,又是一弹没中。而德国飞行员用手枪打日机,却把一架日机的左机翼给打坏了。那会儿机翼是木头的,靠张线连在机身上,张线被打断,日机只好退出战斗。“三英战吕布”都战不过,何况还少了一“英”,日本飞行员只好狼狈逃走。

这次空战,地面上的中国老百姓也目睹了激战的场面,对单架德机不惧众多日机纠缠包围,机智摆脱,伸出了大拇指,啧啧称奇。小日本又现了一回眼。

这两次空战的德机飞行员都是布鲁肖中尉。青岛守军被迫投降的前一天,布鲁肖中尉带着德国的机密文件,驾驶飞机冲出日机的拦阻包围,只身飞往中国南京,准备去那儿的德国领事馆。但是途中因燃油耗尽,被迫在海州(今连云港)降落。

后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布鲁肖中尉平安到达南京,辗转回国,受到了威廉二世的亲切接见,并且荣获皇家勇士勋章。第二年,布鲁肖全家移居美国,得以善终。

去欧洲试水

一战期间,日本的手就已经伸得很长了。

陆军进攻中国青岛的同时,海军派出了数艘舰艇,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日本海军还展开大规模巡航,组织了四支舰队前往各个海域,配合英国皇家海军,保护海运线并搜寻斯佩舰队。

1915年2月15日,驻扎在新加坡的1000多名印度士兵暴动,正在南中国海巡航的两艘日本巡洋舰派出陆战队,在新加坡登陆,协助英国当局镇压了这场暴动。当时的英国人不会想到,过了二十多年,日本陆战队就把新加坡占领了,这场镇压可以看作演习。

随着欧洲战火的扩大,协约国再三要求日本派陆军赴欧洲参战,遭到了日本人的拒绝。日本人还算明智,以日本那种装备水平的陆军,到了欧洲战场也就是给人当炮灰。

协约国还请求日本海军派舰队到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也被拒绝了。后来,英法跟日本达成了秘密协定,答应在战争胜利后,日本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且把德属南洋诸岛并入日本。日本见有好处,这才同意派舰队赴欧参战。为什么巴黎和会上欧洲列强把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根源就在这里。

于是,日本组成了三支特混舰队,协助英国海军护航,打击德国潜艇和袭击舰。其中第二特混舰队被派往地中海,指挥官是佐藤海军少将,率领一艘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后来又增派了四艘驱逐舰。日本护航舰队1917年4月抵达马耳他岛,并以这个岛为基地,担任法国、意大利、埃及和巴尔干半岛之间海上动脉的护航任务。

日本护航舰队的主要对手是地中海沿岸同盟国港口的31艘德国潜艇、14艘奥地利潜艇和3艘土耳其潜艇。当时日本军舰还没有装备声呐,完全靠肉眼发现目标,但是这些军舰上搭载了新型的反潜武器——深水炸弹。战争虽然漫长而激烈,但日本人打得还算比较出色。到战争结束时,第二特混舰队一共执行了348次护航任务,护卫船只788艘,搭救人员7075名,跟同盟国潜艇交战了36次,最大的损失是1艘驱逐舰被鱼雷重创。

在这次远征中,78名日本海军官兵阵亡,其中73人至今仍然安葬在马耳他岛上的战争公墓里。一战结束后,为了表彰日本人的突出贡献,日本从德国得到了7艘潜艇作为战利品。获得这样珍贵的“礼物”,日本的潜艇技术突飞猛进,也算是一大收获。

此外,一战后期,日本海军还编成第一特混舰队,负责在南中国海、苏禄海、印度尼西亚海域和印度洋进行岛礁作战。第一特混舰队的部分兵力以开普敦为基地,协助英国海军好望角分舰队作战。

无论是否出于日本的本意,经过一战的海外作战行动,日本海军已经从沿岸海军向远洋海军转变了。

04. 把美国人给惹来了

击沉“卢西塔尼亚”号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对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一个没听说过的地方被刺杀的事件,根本没什么重要意义。

一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星期,美国一再宣布不卷入这场战争,大多数美国民众非常支持政府的中立政策。美国报纸报道的欧洲战况,多数美国人是抱着事不关己、看热闹、扯闲篇的态度读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美国人跟欧洲人之间毕竟有密切联系。当时,每9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出生在欧洲,也就是移民一代。美国人口中有600万来自中东欧,420万来自西北欧,150万来自南欧。另有1800万本土出生的美国人,他们的父母出生在国外,也就是移民二代。

因此,一战爆发之初,美国政府曾一度非常担心欧洲交战各国要求曾作为其国民的美国人效忠他们,从而引发美国动乱,所以美国政府更是申明严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英国“卢西塔尼亚”号豪华客轮从美国纽约出发,航行在大西洋上,目的地是英国的利物浦。这艘客轮上有1257名旅客,其中有159名美国人,有168名儿童。

当时,德国已经命令它的潜艇和水面舰艇在公海上攻击英国商船和客轮。当“卢西塔尼亚”号航行到爱尔兰附近水域时,接到了英国海军总部的警告,说德国潜艇正在爱尔兰海岸以南海域活动。过去一周内,已经有23艘商船在这片海域被击沉。现在,“卢西塔尼亚”号成了这片海域上唯一的船只。船长很紧张,计划中护航的巡逻队也没来。

当“卢西塔尼亚”号在这片危险海域孤独航行的时候,它正被德国U-20号潜艇严密监视着。德国海军规定,为了防止英国客轮上携带食品和军火,德国潜艇可以攻击英国的客轮。事实上,“卢西塔尼亚”号客轮确实载有4200箱子弹和其他弹药。当然,德国潜艇击沉它的时候并不知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U-20号潜艇仍然发射了鱼雷。

于是,“卢西塔尼亚”号这艘和“泰坦尼克”号客轮一起被世人称为“永不沉没之船”的豪华客轮,仅仅18分钟便完全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之下。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因为撞到冰山,而“卢西塔尼亚”号是被德军击沉的。

“德国佬”成了骂人话

“卢西塔尼亚”号上的逃生场面非常混乱,48只救生艇中只有6只完好无损地被降下,其余救生艇由于索具放松时失去平衡,全部随客轮沉入海底。

因此,“卢西塔尼亚”号的伤亡令人震惊,1257名旅客中,1201人死亡;159名美国乘客中,有124人丧生。

在恐怖的逃生场景中,发生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壮举。当时,一个叫范德比尔特的37岁的大款,一面指示他的贴身男仆寻找能找到的所有孩子,一面亲自引导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船。他把自己的那只救生船给了一位妇女,然后,跟其他四个老爷们儿一起,手拉手,眼望着前方,不时地给其他人鼓气说:“死有什么可怕!”

在“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被袭事件发生后不到23小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收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的电报。佩奇在电报中直言不讳地陈述了英国对于“卢西塔尼亚”号客轮事件的感受,他报告说:“英国方面流露出来的官方感觉是,美国必须对同盟国宣战,否则将失去欧洲的尊重。”

但是,当时威尔逊总统对佩奇的电报很不感冒,甚至随手烧掉了。佩奇希望回国向总统详细禀报他本人以及英国政府的意见,威尔逊总统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两位有40年交情的老哥们儿的友谊从此出现了裂痕。美国的驻外大使一般都是为总统选举立下赫赫战功的哥们儿,在总统当选后外放的“美差”,尤其是驻英大使,那得是总统的铁哥们儿才能担任。这次因为外交政策的互不认同,这对有40年交情的铁哥们儿掰了。

直到一年以后,佩奇才见到威尔逊总统。此时,德国人为纪念成功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做了一枚纪念章。佩奇给总统留下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当时特别想单独见到总统,并把这枚侮辱美国的纪念章也放在信里,但威尔逊总统仍不为所动。有意思的是,当1917年4月,威尔逊总统请求国会同意向德国宣战的时候,他向国会提供的证据恰恰是佩奇一年半前交给他的报告。

“卢西塔尼亚”号客轮事件对许多美国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德国人对无辜平民犯下的暴行,美国媒体开始把德国人描绘成凶恶、残暴、没人性的野蛮人,“德国佬”成了一句骂人话。

谁也不听美国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同情协约国,他们也有分歧。许多爱尔兰裔的美国人——这些人在美国还很有地位,当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英国对爱尔兰的长期压迫而移民美国,他们很乐意看到英国人倒霉。而很多德裔美国人则纷纷捐款,支援祖籍国的战争事业。

1916年3月24日,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了英国的“苏塞克斯”号客轮,又有一些美国公民罹难。此时,美国人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柏林和华盛顿之间的矛盾也升级到了顶点。在美国国会支持下,威尔逊总统向德皇威廉二世发出最后通牒。美国威胁说,德国如果不收敛挑衅行为,美国将断绝与它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德方承担。

当时德国在欧洲两线作战,非常吃力,不愿得罪美国这个世界头号的工业强国。5月4日,德国表示妥协说,他们承诺将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不再未经警告就击沉经过战区的商船和客轮,德国的这一保证史称“苏塞克斯承诺”。但是,德国军方认为无限制潜艇战比美国卷入这场战争更重要,没过多久就违反了诺言。

1917年2月1日,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威尔逊总统立即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到这时候,威尔逊已经认识到战争不会主动结束,他一直呼吁欧洲各国停战,做出了好几次努力,还亲自去过欧洲,结果谁也不听他的。这使他逐渐意识到,只有美国帮助某一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才能有和平,美国才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

那到底帮助哪一方赢得胜利呢?这是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的事儿。从血缘上讲,最早的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代;另外,美国跟协约国的商业贸易很密切,到1917年1月,协约国欠美国的债务已达20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战败,这笔钱就打水漂了。威尔逊总统确信,如果必须有一方失败,那么这个失败者必须是同盟国。

当威尔逊总统宣布跟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后,对德宣战只是一个时机问题。因为不断有协约国船只被德国击沉,这些被击沉的协约国船只上有很多美国公民,现在只需要一枚鱼雷就能使美国卷入战争。

正义比和平更加珍贵

此时,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

这封电报敦促墨西哥当局,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墨西哥应立即向美国宣战。在这份电报中,德国承诺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并在胜利后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等所谓“墨西哥丧失的领土”归还给墨西哥。

这份电报真假难辨。当时,墨西哥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根本没有成建制的部队,向美国宣战无异于天方夜谭。威尔逊总统原本认为这份情报不过是个骗局,但是,“齐默尔曼电报”被美国各大报纸登载,激起了美国民众最强烈的反德情绪,使美国国会中反对参战的议员人数骤减。再加上3月16日,德国潜艇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击沉了三艘美国商船,所以美国人必须对德宣战了。

许多美国民众已经自发上街游行,举的标语上写着:杀死德国皇帝!打到柏林去!打倒德国佬!美国前总统老罗斯福义愤填膺地说:“毫无疑问,美国必须开战,穷凶极恶的德国人已经向我们宣战。”

1917年4月2日夜,华盛顿国会大厦灯火通明,情绪激动的威尔逊总统强烈要求国会授权他向同盟国宣战。许多议员西服的翻领上别着美国国旗徽章,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列席了听证会。曾是南北战争老兵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怀特在聆听总统演讲时,甚至忍不住失声痛哭。

威尔逊总统在演讲中提出:“有一个选择我们不能做,也没有能力做。我们不会选择屈服之路,不会使国家和人民最神圣的权力遭到忽视和践踏。”他提出“正义比和平更加珍贵”这个概念。威尔逊还说:“世界必须给民主营造安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美国介入战争的正当性。

1917年4月6日凌晨,美国参议院以86票赞成、6票反对,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议案;众议院以373票赞成、50票反对,同意对德宣战。从此,美国加入了协约国集团。

拉法耶特,我们来了

协约国集团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欢欣鼓舞,无不举国振奋。

谁都知道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如果它向同盟国宣战,协约国就会得到美国提供的大量物资和贷款;强大的美国海军将提供直接援助;一支人数多得难以想象的美国陆军将开赴法国参战。当时,协约国特别希望美国能够派遣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到西线参战,实际上,美国根本就没做好应对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1917年4月,美国对同盟国宣战的时候,陆军不足20万,在世界各国陆军中排名第17位,甚至还不如当时中国的陆军人数多。这支军队的规模比阿尔贝国王领导的比利时军队多不了多少。老兵们在领养老金退役之前基本都在睡觉和玩乐,部队装备的火器几乎都是过时的老式步枪。航空兵一共只有55架飞机,其中51架是面临淘汰的破旧飞机。当威尔逊总统向军方询问美国能够向法国派遣多少部队时,得到的回答是24000人,而且只能保证一天的弹药供应。

尽管没有做好战争准备,1917年6月28日,第一批美军参战部队仍然抵达了法国,对于在三年消耗战中拖得筋疲力尽的法国人来说,这些美国棒小伙子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无限希望。1917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巴黎为进入该市的美军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中,一名叫斯坦顿的美军上校吐出了长期激励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一句话:“拉法耶特,我们来了!”拉法耶特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帮助过美国的法国将军。

第一批赴法参战的美军,被称为美国驻欧远征军的核心力量。潘兴将军被任命为美国驻欧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26岁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他在美国骑兵部队服役期间,参加了发生在美国西部地区的最后几场印第安战争。那个时代,美国军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军官的晋升极其缓慢,已经三十五六岁的潘兴还是一名中尉军官,深感升迁无望,曾经考虑离开部队当一名律师。但是,他的好哥们儿、后来担任过美国副总统的道斯极力说服他再干上几年,潘兴才在部队中忍耐了下来,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

1917年4月2日,情绪激动的威尔逊总统强烈要求国会授权他向同盟国宣战

在威尔逊总统眼里,潘兴并不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没有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官应有的睿智,但是潘兴坚韧不拔,情绪稳定,极具耐心,可以凝聚军心、稳定士气。临危受命的潘兴果然没有辜负总统的重托,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白手起家,很快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国远征军。

更了不起的是,潘兴以其坚定的意志,顶住了来自其他协约国政府及将军的压力。

给美国人一个“惊喜”

英国和法国对于建立一支独立的没有任何战争经验的美国远征军根本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美国军队填充他们日渐薄弱的防线,说白了就是想用美国人当炮灰。

但是,潘兴断然拒绝了英法提出的无理要求,他对协约国将军对自己军队的巨大伤亡所表露出来的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深感震。在协约国将军眼里,伤亡只不过是一些数字。而潘兴作为一名久经战火考验、忠于职守的老兵,绝不能容忍自己的部队被这么一群根本不懂战略战术的二百五将军指挥,去打毫无意义的消耗战。

所以,潘兴保持了美国远征军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他认为部队已经进行了全面训练之前,并不打算让军队参加任何作战行动。以至于协约国政府和军事指挥部门一再向美国施压,要求撤换这位不听招呼的将军,但是威尔逊总统十分固执地信任这位远征军司令。

潘兴将军从法军中借调了一些久经战火考验的老兵,作为美国兵的教官。这些法军教官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日思夜想、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盼来的美军,竟然如此缺乏训练。一开始,他们非常失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帮美国兵接受新的训练科目和战术的速度,以及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感到由衷的满意。

直到1917年10月,潘兴才开始派遣美军到法军前线参战。经过再三比较,潘兴选择了图勒城周围的防线作为美军首次参战的战场。1914年以后,这里除了零星的炮击、放冷枪和偷袭之外,没有发生过任何真正的战斗。

但是,德军事先得到了情报,决定给美国人一点儿颜色看看。11月2日子夜时分,德国老兵为了向美国新兵表示“欢迎”,给美国人一个“惊喜”,发起了一次精心准备的突袭。德军小分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剪断了美军阵地前的铁丝网,迅速插入美军阵地,干净利索地完成了屠杀任务后,扬长而去。这次行动中,德军杀死了3名美军士兵,抓了11名俘虏。马尔霍尔下士成为美军在一战中第一位被俘的士兵。

很明显,德军发起这次突袭的目的,就是要羞辱美军并动摇他们的士气,但是美军被激怒了。

一份良好的答卷

之后,德国最高当局决定,在潘兴彻底把美国远征军打造成一支独立作战的力量之前,在西线发动一场大规模闪电战,将协约国军队彻底打垮。

1918年5月27日,德军在法国的苏瓦松和兰斯之间的山区向法军发动进攻,成功突破了法军防线。不到八天时间,德军向前推进了近60公里,比协约国军队过去三年推进的距离之和还要多,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抓获了65000名俘虏。

自从1914年马恩河战役以来,协约国的形势从来没有这样严峻过。德军打到了马恩河畔,距巴黎不到60公里。巴黎充满了恐慌,法国又准备迁都了。

5月30日,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委托法军总司令贝当拜访潘兴,请他向法军危急的防线派遣美军支援。当时的50万驻欧美军中,只有四个师准备就绪,其中两个师已经被派往前线。潘兴考虑再三,同意把美国陆军第二师和第三师借给贝当将军。

美军第二师隶属法国第六集团军指挥,集团军司令对于把一段防线交给一支毫无作战经验的部队感到不安,问他们能不能够挡住作风顽强、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美军第二师参谋长布朗上校愤怒地回答:“这些人是美国的正规部队,在过去的150年中,他们从来没有被打败过。”

美军抵达前线之后,发现法国军队正在不断后撤。当最后一支法军分队从美军第二师下辖的海军陆战旅防守的阵地旁撤退的时候,他们的指挥官走到一位美军陆战队连长面前说,他们已经接到了全部撤退的命令。美军陆战队上尉威廉姆斯咆哮如雷:“撤退?该死的!我们刚到这儿。”

就在法军撤退后不久,在美军右侧的树林里,德军的机关枪开始疯狂地扫射起来,两股德军步兵呈扇形展开,向美军阵地发起攻击。美军第二师第六陆战团团长特林上校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如果说德军的前进在我看来很漂亮的话,那我们的海军陆战队员们更是如此……陆战队员们阻止了他们前进,他们被击退,且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后撤,但我们的火力丝毫没有减弱,将他们推向死亡。”尽管这只是一场小规模战斗,但美国海军陆战队顶住了德军的进攻。

6月6日,法国第六集团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当时美军第二师陆战旅受命控制贝洛树林。德军在这片树林里精心部署了200挺机关枪,将这片树林布置成了修罗的屠场。但是美军坚守阵地,打退了德军一系列反扑。其中,最后一次反扑是霍夫曼军士一人击退的。他发现12名带着机枪的德军士兵从灌木丛中爬向己方阵地,勇敢的霍夫曼大吼一声,冲下坡去,同德国兵展开白刃战,格杀了两名德国兵,其他德国兵发现不妙,转身逃之夭夭。霍夫曼受了重伤,但是被救活,并荣获了国会荣誉勋章,他是美国第二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战斗结束后,人们在一名阵亡德军士兵的遗体上发现了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写给父亲的家书。这名阵亡士兵描述了德国兵眼里的恐怖战争,信中写道:“美国兵都是残酷狠毒的恶魔,但凡能够移动的东西,都在他们的杀戮之列。”这种战场上的残酷,使德国人把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称为“凶残的狗”,这个绰号沿用至今。

贝洛树林作为德国人和美国人首次较量的见证永载史册。美国大兵凤凰涅槃,自南北战争结束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以前打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这次才有了像样的对手。在跟欧洲军事强国的首次较量中,美国兵交了一份良好的答卷。

像铁人一样战斗

7月15日,德军对协约国再次发动进攻,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打响。

美军最著名的作战行动发生在马恩河南岸地区,德军向美军第三师发起了凶猛异常的攻击,据守阵地的美国人顽强抵抗。在一个阵地上,美军第三师38步兵团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尽管形势危急,但是38团全体官兵英勇顽强,击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且给德军造成了三倍于己的重大伤亡。

在战斗中,38团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有一名战士阵亡时,一手拿着步枪,一手拿着手枪,在他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12具德军士兵的尸体。第38团在马恩河畔坚如磐石般的英勇战斗,使它赢得“马恩磐石”的称号。

在跟美国第三师相邻的地方,美第28宾夕法尼亚国民警卫师面对德军的凶猛进攻寸土不让,有四个连被德军重重包围,弹药打光了,就与冲上来的德军展开肉搏战。这些英勇无畏的宾夕法尼亚人,赢得了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的高度评价:“他们就像铁人一样战斗。”

到了9月份,潘兴将军统率百万美国远征军独立作战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于是,他试图发动一场自始至终完全由美国人参加的进攻。

9月12日,美法联军投入50万兵力、各类火炮3000余门、坦克267辆、飞机1500架,对据守在圣米耶尔突出部的德军发动了猛烈进攻。由于进攻突然,许多德军据点被美军包围,加上德军有意撤出,抵抗十分微弱。一名美军军士长拿着一把没装子弹的手枪就俘虏了300多名德国兵。第二天,美军两翼部队对圣米耶尔形成钳形包围。此时德军主力已经撤离,美军很快肃清残敌,在战斗中俘敌15000人,缴获了大量装备。

这一天恰恰是潘兴将军58岁的生日,他说,这是他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史上最坚强的信鸽

在圣米耶尔地区肃清德军残敌之后,美军将参加协约国全线的进攻作战。美军新组建的第一集团军将在凡尔登以北的阿尔贡地区与德军作战。参加进攻作战开始阶段战斗的9个美军师中,只有2个师具有实战经验。每位美军士兵要背负200磅弹药、2罐腌牛肉、6盒压缩饼干和1升容量的水壶。

许多新兵的水壶里盛的是酒,而不是水。他们身边没有老兵提醒,在激烈的战斗中饮酒不仅使他们翻胃般地难受,而且会增加他们的干渴,所以后来那些本来应该忙于战斗的美国兵却忙于呕吐。

9月26日,在2700门火炮进行3小时的猛烈轰炸后,美军正式发起进攻。尽管美军占有8倍于敌军的数量优势,但是美军在推进1公里后,遭到德军顽强抵抗而不能前进。9月底,美军只得暂停进攻。

激战当中,美军第77师308团1营被德军的火力阻隔,困在了幽深的山谷中,坚守四天后,部队减员严重。由于不能派步兵进入山谷救援身处绝境的1营,77师指挥官决定对包围该营的德军阵地实行猛烈轰炸。但是美军炮兵只知道1营的大概位置,他们的炮弹几乎全部落在了1营的阵地上。

1营营长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放飞了最后一只信鸽。这只信鸽的名字叫“亲爱的朋友”,信鸽本能地飞向77师阵地。在飞行途中,一颗子弹穿透了“亲爱的朋友”的头部,它的左眼破裂,眼珠子流了出来。后来,灼热的弹片击中它的胸部,致使它的胸骨折断,第三块弹片削掉了它的左腿下部。然而,这只史上最坚强的信鸽仍然奇迹般地坚持飞行,几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飞到了美军阵地。幸运的是,绑在信鸽左腿上部的信仍然完好无损。信中写道:“看在上帝的分儿上,停止炮击。”

10月8日,这个营仅剩194名幸存者。在友邻部队的支援下,他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离开了山谷。

陆军中士约克

同一天,在阿尔贡森林的另一个地方,一个名叫约克的美国陆军中士,在不到15分钟时间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斗英雄。这一天,约克中士随一支16人的侦察分队,去侦察一个长满灌木丛的德军机枪火力点。侦察分队摸到德军阵地后面,在一片小空地上,神兵天将般地出现在德军营长和一群士兵面前。这帮德军以为这支侦察分队只是美军大部队的一部分,就乖乖地举手投降了。

然而,另一个高地上的德军发现这只是一小股美军,就向他们开火,6名美军士兵中弹身亡,3名负伤,包括分队的指挥官。被俘的德国士兵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剩余的7名美军士兵躲避在树后。德军从两个方向射击,形成交叉火力网。美军侦察小分队立即还击,很快击毙了几名德军。身为中士的约克负责指挥小分队,他一面命令其他人员看守德军俘虏,一面独自爬着去进攻另外的德军机枪火力点。

约克从小生长在美国田纳西山脉,喜欢在山林中狩猎,成了一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现在,精湛的射击表演开始了。约克不慌不忙地用步枪一个个地击毙第一个机枪火力点的德军。另一群德国兵端着刺刀从侧面向他冲来,他掏出科尔特手枪,有意先打死最后一名德军士兵,以便其他德国兵继续向前冲。就这样,他一枪一个,打死了向他冲来的全部德国兵。不到15分钟时间,约克用17发子弹击毙了17名德军,随后他和小分队押着德军俘虏返回美军阵地,一名被俘的德军少校还命令其他德军向约克小分队缴械投降。

最后,约克率领小分队带着3名伤员、132名德军俘虏,安全返回了阵地。约克获得了美国国会勋章,战争结束后,他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电影《陆军中士约克》。

实际上,约克不久前还是一名拒服兵役者。他信仰宗教,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是邪恶的,而且说过,与人战斗实际上就是反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当他被强征入伍时,他进行了“多次祈祷并有了良心发现”,才到了军营。但是,战争改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