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全文在线阅读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参考文献

关灯直达底部

一、传世文献(基本按四部分类排序)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国语》,(三国)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疏》,(清)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六韬》,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武经七书》,骈宇骞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徐坚编:《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南北朝)庾信:《庾子山集注》,(清)倪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梁)萧统编:《文选》,(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南朝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

[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古罗马]恺撒:《内战记》,任炳湘、王士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二、研究论著(按音序排序)

Alex Roland, “Review: Once More into the Stirrups: Lynn White Jr., 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44, No. 3 (Jul., 2003).

[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3年。

Bernard S. Bachrach, “Charles Martel, Mounted Shock Combat, the Stirrup, and Feudalism”, 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History, 7 (1970).

白建钢:《西汉步、骑兵兵种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C. W. Bishop. J.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6 v., Cambridge, 1954–1983, v. 1.

Chauncey S. Goodrich, “The Saddles of the Bronze Horses of Lei-t’a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06, No. 1, Sinological Studies Dedicated to Edward H. Schafer (Jan. – Mar., 1986).

常彧:《从突骑到甲骑具装—魏晋南北朝骑兵之演进》,《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九期),台北:兰台出版社,2009年。

常彧:《汉画像石中“胡汉交战图”与两汉的突骑—两汉骑兵变革与中国古代骑兵分类》,《国学研究》(第二十八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琳国:《论晋末刘宋军功家族的三种类型》,《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陈金凤、杨炳祥:《元嘉北伐新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勇:《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梵、李济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美]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贺严、高书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高至喜:《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日]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56年。

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郭天翔:《含山县的“三关”“六口”》,《含山文史资料》(第三辑),政协含山县委员会出版,2007年。

何荣昌:《略论六朝的江防》,《六朝史论集》,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胡阿祥:《东晋南朝的守国形势—兼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嵇果煌:《中国三千年运河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吉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的两座高句丽墓》,《考古》1977年第2期。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李庆发:《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

李文才:《义熙伐蜀与晋末宋初政局》,《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

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林巳奈夫:《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唐利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刘彩玉:《论肥水源与“江淮运河”》,《历史研究》1960年第3期。

柳涵:《北朝的铠马骑俑》,《考古》1959年第2期。

鲁力:《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八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罗宗真:《马镫与炼丹术─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50周年》,《东南文化》1994年第4期。

Lynn White,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in the Middle Ages”, Speculum, Vol. 15, No. 2(Apr., 1940).

Lynn White, “The Study of Medieval Technology, 1924–1974: Personal Reflection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16, No. 4 (Oct., 1975).

Lynn White, 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Lynn White, “The Act of Invention: Causes, Contexts, Continuities and Consequence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3, No. 4, (Autumn, 1962).

马骐、高韵柏、周克来:《将军岭古“江淮运河”的考察及发现》,《长江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

庞骏:《东晋士族与兵权—侧重于侨四姓士族掌兵权之研究》,《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秦兵:《五兵说质疑》,《考古》1986年第4期。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第6期。

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上、中、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3期。

史念海:《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

苏小华:《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的新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陶贤都:《刘裕霸府政治述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田余庆:《拓跋史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Thomas J. Barfield, “The Hsiung-nu Imperial Confederacy: Organiz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1, No.1, 1981.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王鑫义:《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河流域漕运》,《安徽史学》1999年第1期。

王延武:《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王永平:《论宋武帝刘裕之文化素养及其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9年第2期。

王永平、高荣华:《略论“元嘉之治”及其北伐》,《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扬、岑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日]小尾孟夫:《六朝都督制研究》,广岛:溪水社,2001年。

杨泓:《骑兵和甲骑具装》,《文物》1977年第10期。

杨泓:《中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和对外影响》,《文物》1984年第9期。

杨泓:《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华学》(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杨泓:《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杨恩玉、胡阿祥:《“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盛衰探因》,《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杨钧:《巢肥运河》,《地理学报》1958年第1期。

俞伟超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

袁俊卿:《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金龙:《北魏政治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

张文强:《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雪岩:《集安县两座高句丽积石墓的清理》,《考古》1979年第1期。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朱大渭、张文强:《中国军事通史·两晋南北朝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