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日恩怨两千年 » 中日恩怨两千年全文在线阅读

《中日恩怨两千年》卷贰 第九章 从《聪明的一休》说起

关灯直达底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这意味着蒙古人在中国长达九十七年的政权正式宣告终结。

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大明王朝。

而差不多就在元末明初那会儿,海对面的日本也发生了巨变。

首先是镰仓幕府的解散。正庆二年(公元1333年),因为长期积累的怨恨,后醍醐天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一时间天下英雄云集,人人都迈出一条腿,踩向已然风雨飘摇的镰仓北条家。仅仅数月,幕府就被推翻,末代幕府执权北条守时自刃而亡,政权一度又重新回到了天皇的手里,史称“建武新政”。

没想到好花不常开,在延元元年(公元1336年)又发生了一桩大事,那就是好不容易夺回政权的日本皇室,被分裂成了南北两块,北方是执掌京都朝廷的光严天皇,而南方则是退守吉野(奈良县南部)的后醍醐天皇。双方都自称正统,理应拥有天下,为此还进行了数度的战争,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日本的“南北朝”。

就在南北分裂的当年,一个叫足利尊氏的人出任了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室町幕府,然后辅佐北朝的光明天皇对抗南朝,经过足利家三代人五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元中九年(公元1392年)的时候逼得南方朝廷拱手让出宝座,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

此时的天皇称号“后小松”,将军则是第三代足利义满。

在后小松天皇的宫里,有一位妃子叫伊予局,因为长得漂亮而且性格温柔贤淑,所以深得皇上的宠幸。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女孩的父亲曾经是南朝的重臣,不过天皇当时正和她打得火热,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然而,在这深宫之中,受宠的伊予局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嫉妒。一个相当可怕的谣言开始流传了起来:伊予局是南朝出身的女儿,她心怀复兴南朝之志,并想伺机刺杀天皇。

一开始后小松就没怎么把它当一回事儿,可后来发现事情有点不对,似乎走哪儿到处都在说伊予局想杀天皇,正所谓谎话说上两千遍就成了真理,所以时间一长,天皇心里就发了毛,觉得自己人生无限宽广,实在不能断送在一个女人手里。于是在明德四年(公元1393年)的某一天,他以“有南志”为借口,下了一道圣旨将已经怀有数月身孕的伊予局赶出了皇宫。

面对诬陷,伊予局没有任何辩解,而是非常顺从天命地收拾起了东西,然后去了京都乡下的一个小村落住了下来。在那里,她于明德五年的第二年,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取名为千菊丸。

在伊予局和乳母玉江的照料下,小千菊丸成长得非常健康活泼而且可爱,人也非常聪明,五岁不到就能作和歌。人称“学问之神”的日本第一大儒菅原道真初次写和歌,也不过是这个年龄。

除了两个女人之外,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叔叔也经常给千菊丸送钱送粮,每次送完东西,还要跟伊予局单独聊上几句。

这些叔叔不是别人,是足利幕府派来的。对于一个有翻天嫌疑的女人和拥有南朝血统的皇子,幕府自然不可能不闻不问,就此让他们安居郊外。送东西是假,探听虚实是真。

不过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所以在应永六年(公元1399年),时任将军足利义满下了一道命令,让千菊丸出家做和尚去,具体的皈依地点,是位于京都的安国寺。

如果你已经迅速地猜出了这个小和尚究竟是谁,那么恭喜你,你暴露了自己的年龄。

不错,他就是家喻户晓的一休和尚。

应该讲中国七〇、八〇后的这两代人没看过《聪明的一休》这部动画的绝对是稀有,该片曾经在日本、中国乃至全亚洲反复播放,如果真要论历史人物知名度的话,那么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类人加起来,那也是比不过一个一休师傅的。

然后肯定有人会问:一休和尚本人或是《聪明的一休》这部动画,跟中日两国的恩怨有关系吗?

当然有。

《聪明的一休》其实并非是一部纯粹的儿童动画,在教育孩子们凡事要多动脑,要不畏强权的同时,还隐藏着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在这部动画片里,有三个相当著名的配角:一个是本该充当皇室私生子一休的监视人,却被对方智慧所折服,沦为其跟班的新右卫门,他那句“一休大人,大事不好啦!”的招牌叫声,一度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则是那位笑得阴险猥琐,却经常被一休在智商上羞辱的小胡子将军;最后一位就是那个一脸憨厚,其实满肚子坏水的黑心商人桔梗店老板,尽管他每次都想证明自己比一休聪明,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三个人都有原型,而且都是大人物。

新右卫门全名叫蜷川新右卫门亲当,在动画片里担任的职务是寺社奉行,就是代表幕府掌管天下宗教事宜。不过这个职务的真正出现年代,应该是距室町幕府数百年后的江户幕府,实际上这人的工作是幕府的政所主管,主要负责全国的财政以及京都地区的法治诉讼等事务,属于将军下面的直属高官,此外,他的真正主公也并非足利义满,而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

小胡子将军其实就是足利义满,他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这个前面说过。在当年南北争霸的年代,此人亲率大军,以武力击破楠木家、结城家以及北畠家等南朝方面的武力顽抗派,接着又用政治手腕打压了那些不敢明着动家伙,却在背地里搞政权的山名家和大内家,独掌全国大权,并确立了将军独裁体制;在文化方面,他建造了花之御所以及今天闻名世界的金阁寺,可谓是真正的文治武功之君。

不过,足利义满真正登峰造极的地方,体现在其政治地位上。

除了征夷大将军之外,足利义满还担任过内大臣、左大臣乃至太政大臣,太政大臣就是天皇的师傅,这个职位在日本历史上只有94个人担任过。其中,能够做到既当过将军又当过太政的,除足利义满外,仅德川家康、德川秀忠以及德川家齐三人而已。

不仅如此,他们足利家还享有准三宫的地位。就是说,足利义满的妻子、母亲以及祖母,分别享有与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的待遇,他的后代也一样,换言之,即给予足利义满之后所有的足利家将军皇族待遇。

还有更厉害的。

应永十五年(公元1408年),足利义满病逝,朝廷追认其为太上天皇,足利义满却是唯一一个非皇族出身的太上天皇。

不过因为担心树大招风,这个称号最后还是被当时的室町幕府给婉拒送回了。

可以这么说,从有日本列岛的那天开始算起一直到今天,除了历代吃人饭干人事儿却愣是要把自己当神的天皇外,地位最高且手中权力最大的,当属足利义满。现在的日本首相也绝对比不上他,你见过今上天皇拜小泉纯一郎当爹的吗?你见过明治天皇叫伊藤博文爸爸的吗?没有吧?

最后是那个桔梗店老板,这人在动画里的身份就是一开杂货铺子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

可越是乍看之下平淡无奇,就越是会让人起疑——那蜷川新右卫门再怎么也是幕府大将军直属的高级武士,凭什么就会被一个卖锅碗瓢盆的老头儿欺负得到处乱窜频频呼救?而且贵为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为什么会时常跟一做小生意的家伙混在一起喝茶赏花?

唯一的原因就是,桔梗店老板绝非一般人。

那么他是谁?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一放,先重新回到历史主线,从明朝刚建立那会儿开始说起。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创建了大明之后,四海之内焕然一新,到处是一幅幅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海外情况不容乐观,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沿海不太平,这主要是因为倭寇。

倭寇,就是日本来的海盗,主要活跃于朝鲜以及中国沿海。在明朝建立初期,倭寇干的清一色是杀人放火的勾当,而且极能打,就算是刚刚赶走了蒙古人的明朝正规军,也很难在他们身上讨到便宜,所以让朱元璋非常头大。

头大之余,他想到了以倭制倭的计策,于是便仗着大国威风,写了一道口气极为严厉的文书给日本,表示倭寇是从你们家跑来害人的,所以你们有义务收编,若是不从,我即刻就派天兵渡海,踏平你那日本列岛。

当时日本正好南北分裂,这封手书被送到了南朝朝廷的手里,接信人是时任镇西将军的怀良亲王。

自从忽必烈两次征日都大败而回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较之以往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至少不会像前朝那样,把中国当作高不可攀的天朝大国了。所以在读完朱元璋的那封气焰嚣张的亲笔信后,从来就不是什么善茬儿的怀良亲王即刻回帖一封,口气相当地不卑不亢,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自古以来,不是只有你中华帝国才有皇帝,蛮夷部落也是可以有首领有大王的,所谓天下,也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你看我们倭国,方圆不过三千里,城池加起来也就五六十,尚能安居乐业,你们泱泱中华,明明方圆数百万,为什么还要跟我们这么个弹丸小邦过不去?再说了,你们中国古代有那么多仁君贤王,你们何不学学他们?我知道,大明朝有雄兵百万,能攻城略地,可我倭国也不是没有勇士和城墙;论文的,我们学过你们的孔孟之道;说武的,我们也会你们的孙子吴子;你们真的要来,我们是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不过,你发兵之前可得想清楚,打赢了我们,那叫胜之不武,可若是万一不幸步了前朝的后尘呢?那可就丢人丢大了。顺您之意未必生,逆您之旨也不见得亡。反正,万事以和为贵,大家过太平日子,岂不是更好?

信送到南京,朱元璋一边念一边气得手抖。

可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当年蒙古人如日中天,眼瞅着都要统一全球了,却也没那能耐把日本给打下来,更何况自己刚刚开张,根基尚且不稳的大明王朝,还远没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

于是就只能先忍着了。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朱元璋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设立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这就标志着中国自行了断了本国的对外官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再次重申,严禁沿海官民跟外国接触;洪武二十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下令,禁止民间使用外国货,等于是彻底取缔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这便是著名的“大明禁海令”,其严格程度令人发指,用当时的话来讲,叫“寸板不许下海”,最狠的时候连渔民下海捕鱼都不让。

朱元璋要搞海禁的动机,除了坚壁清野、严阵以待,不让倭寇有可乘之机外,还有一个普及率较广的说法认为,他是个典型的重农轻商之人,在他眼里,农业就是生产力,唯有种地才是王道,因此出海商贸全然是不必要的。

这应该算是污蔑了吧。

其实明太祖搞海禁的最大原因是保家卫国,不光从倭寇手里保国,还为了关门抵制当时已经进入航海时代,并在五大洋上乘风破浪的西方列强,姑且不论这方法对还是不对,至少动机如此不会有错。

事实上明朝绝非是一个因排外而自我封闭的朝代,不然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玉米番薯的引进以及白银大量流入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大明正是察觉到了当时世界的巨变,敏锐地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这才采取了闭门谢客的做法。

当然话也得说回来,自以为关起家门就万事大吉,这仍是小农思想。

有必要插一句的是,大明海禁,对于日本而言是一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令,这意味着日本立国数千年来,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政策走向——虽然并非良性的。

元中九年(公元1392年),足利义满结束了日本的南北对峙,重新统一列岛。

随后,他立刻开始和大明王朝套起了近乎。

应永八年(公元1401年),足利义满以准三宫的身份派出了特使祖阿和尚,带着国书和贡品来到了南京,几乎把能说的好话都给说了一遍,然后向明朝皇帝表示,我日本愿意跟你大明共进退。

当时朱元璋已经驾崩了,接班的是其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这人比起他爷爷来,性格要温和得多,自然也好说话。一看日本人那么诚心诚意地来进贡了,他就大发慈悲地以宗主国的名义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足利义满在收到了建文帝的册封文书后,明面上回信一封以表谢恩,但实际上直接就把那东西拿去压了箱底,生怕让人给瞅见——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打天皇的主意,这一大和民族的光荣传统,朱允炆或许不明白,但足利义满却时刻牢记在心。

朱允炆是个老实人,见日本人那么亲热,只当他们是真心实意,于是便说那好,既然你这么有心,就帮我把那些成天在海上飘荡的倭寇给消灭了吧。

足利义满一口答应,表示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

当然,这话说过也就当剿过了,毕竟倭寇活跃在中国的沿海一带,足利义满要真带着大军跑江浙沪闵去剿匪打仗,那明朝人该不干了。

但不管怎么说,义满的行为至少让中国人感到了诚意。

这是自遣唐使被废除以来,日本对中国最亲热的一次。当时日本方面满朝文武都觉得足利义满挺不是东西的,更有比较激进点的,在背后直接就说他是个“日奸”。

对此,足利义满全然不在乎,继续着自己跟大明的套近乎事业,这让很多人在唾骂之余也心生疑虑——为什么?

难道真的是害怕大明威武之师而做出的讨好之举?还是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爱屋及乌?

都不是。

正确的答案是:因为钱。

虽说明朝方面规定了寸板不许下海,但在实际操作中倒也不是铁板一块。出于恩泽四方的考虑,大明皇帝还是允许周围小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点小生意的,这叫做“朝贡贸易”。

明朝的朝贡体系最巅峰的时候,周围给自己纳贡的国家一度超过六十个。但这六十几个国家并非全都愿意诚心诚意地服从朱氏皇朝,大多数只是冲着“厚往薄来”这四个字去的。

自古以来天朝上国搞朝贡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施展大国威风,这个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明朝也不例外,往往周围国家只是送来点不值钱的贡品,但我们却会还以丰厚的回馈,久而久之大家伙都觉得这有利可图,于是纷纷来称臣给贡品朝贡了——反正舌头打个滚也不吃亏,真金白银到手了那才叫实在。

在海禁时代,诸小国往往会借着来中国上贡的机会,带上一些自家的土特产在街头贩卖,然后再把明朝给的还礼带回家再出售,等于是两边牟利。对此,大明朝也是睁眼闭眼随他去,到后来甚至还会直接抽个税什么的。

当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来中国朝贡的,除了该国必须是大明所认可的友好邻邦之外,前来朝贡的使节团,也必须拥有大明王朝所发放的勘合。

勘合,就是允许外国人进入大明地界的许可证,说得通俗些就是营业执照,故而朝贡贸易有时候也叫做“勘合贸易”。

足利义满看重的就是这个,一手掌控一个国家的人,不缺钱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会整天在建文帝跟前讨好,为的就是能拿一张营业执照。

应永四年(公元1404年),在接见询问朝贡事宜的日本使者时,已经取建文帝而代之的明成祖朱棣表示,大明决定恢复和日本的正常外交,并且同意日本前来搞朝贡贸易。

同时,还发放了勘合——而且只发给了足利义满一人。

也就是说,此时日本的对华贸易之权,都在足利义满一人的手里。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话的口气听起来有些小题大做,赚钱的法子多了去了,又何必吊死在跟中国搞贸易的这一棵树上。

平心而论,赚钱的方法的确有很多,但论油水,却真没有哪样能跟和中国做生意相比。

举两个例子:明朝一代,从中国购入五百文的丝绸,回到日本至少能卖出一万文(合十贯),获利二十倍;而在日本价值一万文的铜,一踏上中国的地界,转眼就至少能涨到四万(合四十贯)。

换言之,假如一个商人自中国出发,带着五百文的丝绸上日本转上一圈,那就能获得三万五千文的毛利,翻了七十倍。

什么叫暴利?这就叫暴利。

不过尽管两国贸易利润巨大,可这并不代表只要拿着勘合挥一挥,天上就能掉金子了。生意是要靠脚踏实地,风里来雨里去地给做出来的,可毕竟足利义满是将军,不能提着篮子挑着扁担地亲自去当倒爷,所以他得需要代理人,而这代理人,就是桔梗店老板。

其实一休里的桔梗店老板,历史上虽说是没有具体的人物,但原型却在,而且还不是一个,是一帮。他们就是掌控着足利幕府时代日本经济世界的豪商们。

当时日本和大明之间的贸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上都是承包给各豪商的。也就是说由商人从幕府那里得到勘合,然后负责准备船、船员和货物,进行航海和对明贸易,所得利润上交一部分给幕府。

虽然幕府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利润,但已经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了。而那些豪商们要雇佣、统领大量的船员,并进行危险的航海,其动员力可以说是已经胜过一般大名了,再加上这些做生意的确实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因此他们说话的分量极重,参政议政的程度也颇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动画片里,小胡子将军每每要开什么茶会、赏花会,都会叫上黑心商人一同参加。而且当时武士和商人间的区分还不明确,所以桔梗店老板的地位,放到今天的日本,有可能就是某大财团主席,兼大藏大臣,再兼自卫队高级干部。

这样的人,当然够资格随便欺负新右卫门了。

中日之间巨大的贸易利润,让很多日本商人都很羡慕眼红嫉妒恨,可无奈的是他们弄不到勘合,只能咬着手帕在那里望天流泪羡慕了。事实上就算有勘合也不可能让你一直两头跑着赚钱,根据统计,从公元1401年到1549年这148年里,中日两国之间正规的勘合贸易次数,只有十九次。

因此我们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明朝,对于绝大多数日本商人而言,想要靠日中贸易这条路来赚钱,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走私。

于是,倭寇出现了。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此一时彼一时也”,倭寇也一样,也是会与时俱进的。

当时的亚洲,海域其实并不太平,既有日本的海盗,也有中国的海盗,偶尔还会碰上朝鲜海盗;此外,还有不少中国的正规海军,用于严防外国船只走私偷渡。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一个日本的商人领着一支日本的商船队,只带货物不带枪地开往中国干走私,那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

为了避免自己的商队在海面上被海盗抢个精光,或是遭到大明海军的拦截擒获,许多往来于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商人会选择雇佣一支武装力量护航,生意做大了就干脆自己组建武装力量,作为私人卫队。

对于这种游走于中日两国,且自带人马的走私商队,中国和日本两国一律将他们和海盗归为一类,称之为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