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读本 » 中国文化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读本》二四、作为中国文化 名片 的瓷器

关灯直达底部

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瓷器15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卡赛尔郎德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而且数量巨大。据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件。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在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

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斗彩团花鸟茶杯   明成化

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艺人追求的目标。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

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折枝花卉纹碗   明宣德

自然天成之美

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开片本来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却变成了人们的追求,而且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灰青葵口碗   南宋

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碗,一件是轮花碗。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哥窑鱼耳炉,在米色釉上,有细碎的开片,裂纹就像一片树叶上的纹理,渐渐伸展,脉络相连。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米色三足炉,也是一件著名的作品,系南宋时作品。釉质不透明,纹理纵横,古朴天然,如同一件远古时期的法器。

哥窑鱼耳炉   元

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二句说的就是开片特征。“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极有意味。

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

龙泉窑青瓷束口碗   南宋

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断吉凶。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中国人将这视为自然天成之美。

中国瓷器追求裂纹,就是追求自然天成的趣味。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预料的。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

哥窑青瓷胆瓶   元

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没有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

比如中国瓷器的色彩,就追求自然的意味。宋瓷以天青、天蓝为贵。前人形容天青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说的就是自然天成的意味。

青瓷龙纹洗   南宋

纯净如青花

瓷器追求纯净优雅的美,这在青花瓷中体现最为充分。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典型形态,明清两代出口的瓷器中,八成是青花瓷。青花瓷在唐代之前就有了,而真正形成规模并有杰出创造则是在元代,明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中国青花瓷器的大量珍品出自这个时代。青花瓷还与一个地名有关,这就是中国的瓷都景德镇,自元代在景德镇创造出令人心醉的青花之后,明清两代这里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中心,皇家的官窑也设立于此。青花瓷也成了中国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在材料上,它的秘诀就是氧化钴,以氧化钴在白色的胎体上作画,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便成了青花。因为氧化钴一经高温,就变成蓝色。乳白色的底子,上面加上清澈的蓝色,外面罩上透明的釉,形成鲜洁光亮、清雅透明的效果。

这些钴料是青花成功的关键。氧化钴是稀缺之物,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都是被称为“苏料”的钴料,这公认是最好的钴料。这些材料主要产自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明中期以后这类材料少了,便用其他钴料代替,但效果没有氧化钴好。

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是青花瓷的至上之品,在明永乐、宣德年间由景德镇出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宣德折枝花卉纹碗,造型古朴淡雅,花卉描写生动,质白细腻,泛淡青色,而青花发色有渗青和晕散现象,形成白与蓝之间的交融。花卉的线条柔和从容,布局不松不紧。

把莲四季花卉纹盘   明宣德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宣德把莲四季花卉纹盘,内壁有菊、莲、栀子、石榴、芍药、芙蓉、茶花等十三朵花,外壁画花卉若干,盘的中心则画一把莲花——佛教以莲花为圣花,所以中国瓷器中多有此花。白胎晶莹透亮,花纹虽多,但繁而不杂,纯净的白色和优雅的淡青相配,产生极为雅致的效果。

青花何以在中国瓷坛独占鳌头,主要因为它与中国人长期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精神相契合,这就是平淡天真、自然从容。

青花   明永乐

中国人认为,最高的美是一种平淡天然的美,任何过于造作、文饰的艺术,都与这种精神相违背。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以白色和蓝色所构成的简洁清雅世界,表现宁静清洁的美。青花瓷器有一种静气,看这样的瓷器可以平息人心的浮躁,将人的心灵从喧嚣的世界中拉回。青花是一种单色彩绘,色彩上看起来比较单调,这也正是青花的特点。没有过分的装饰,没有刻意的夸张,优雅而平静。青花瓷追求透明的感觉,元明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白色的胎质非常薄,在透明的白色中,着以蓝色的花纹,干净爽利,给人一种高风绝尘的感觉。

含蓄内敛的境界

中国瓷器多体现儒家美学的特点,在它温润细腻的追求中,可以看出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倾向;在它含蓄蕴藉的风格中,也可看出儒家美学内敛的气质。

宋代是中国儒学复兴的时代,也是瓷器成熟的时期,二者之间绝非巧合。儒家思想促使了宋瓷的突出发展,温润而内敛的儒家审美准则给造瓷者很大的启发。宋代瓷器追求内在的质感,这一传统在后代一直被遵循。它的表现方式,不是“放”,而是“藏”。正是这“藏”,使得中国瓷器很耐看,有余味。

釉里红三友玉壶春瓶   明洪武

元代景德镇始创的釉里红瓷器,就是“藏”的代表。釉里红与青花是元代景德镇创造的两大瓷器品种,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没有青花那样流行。但釉里红有很高的品位,这种瓷器在明代洪武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今天收藏界对洪武釉里红的痴迷,也说明它的价值。

釉里红的烧制方式与青花大体相同,不同的是,青花作画的材料是氧化钴,而釉里红用的是氧化铜,铜料呈铜红色,以铜红色绘出图案,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釉里红风味。白色的胎质上着以红色的图案,既鲜亮又内敛,既温润又不夸张。

釉里红缠枝莲纹执壶   明洪武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洪武釉里红三友玉壶春瓶,以釉下红绘出纹饰,腹下有莲瓣纹一周,肩腹间绘有芭蕉湖石、竹丛等小景,如同一幅元代书斋山水,而且平添了一种优雅内蕴的意味。

儒家美学强调温润细腻,但又推崇一种内在的力的冲荡。外表就像平静的水面,几乎不泛一丝涟漪,里面却含有漩涡,冲突在内部展开。这在瓷器中也有体现。

斗彩瓷器,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斗彩创制于明代的成化期。斗彩,要经过两次彩画过程。烧制之前,在白色的胎质上绘以青花轮廓线,烧制之后,再在第一次所绘的画面上,以红、黄、绿、紫等色填彩。

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釉下和釉上是彩釉的两种类别,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的彩瓷叫釉下彩;在烧后的瓷器上彩绘,经过二次烘烧,这样的彩瓷,叫釉上彩。斗彩使得釉下彩和釉上彩相映相争,盎然成趣,内藏和外露造成了一种力的冲荡形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团花鸟茶杯,两次上彩,不仅增加了层次感,显然也赋予了它更多的表现力。

造型和画意

瓷器是综合性的艺术,好的瓷器如雕塑,需要有引人注目的造型,对于瓷器欣赏而言,造型往往能先声夺人。

中国瓷器中,有一种白瓷,乳白色的胎质,再饰以淡淡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宋代定窑的白瓷最为出名。后代的白瓷多受到定瓷影响。清道光年间的白釉印花小罐,是白色系的瓷器。它的形状虽然与一般小罐没有多大差别,但内部嵌有五色花瓣的暗花,在简洁素雅之外,又暗藏美艳。以它作放棋子的罐子,实在是精美至极。

郊坛下官窑粉青菊花式盘   南宋

中国瓷器还追求画意,瓷器中一般都有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取自山水和花鸟画。瓷器艺人多善画。这就像中国的园林,设计者往往是画家。在明清的瓷器上,精美的造型,奇妙的色彩质地,与生动的画面相互引发,别具趣味。

由于受到西方绘画传统的影响,明末清初以来,瓷器绘制中,还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如对光影的追求和对阴影的注意,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流行于清时的粉彩就是如此。

哥窑青瓷单把杯   元

粉彩被称为软彩,以区别于那些不注意层次变化的彩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粉彩九桃图天球瓶,其中所用粉彩不同于以前的彩瓷,这里不取繁复出现的五彩,而是注意色彩的层次变化,注意阴影,画面有立体感,写实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