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读本 » 中国文化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读本》三五、深巷中的民居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国土面积大,民族多,各地风俗不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建筑形式。各种形态的民居如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所选的北京四合院、丽江古城、皖南民居和西塘古镇四种民居类型,一个是北方城市民居,一个是少数民族民居,一个是山地村落民居,一个是江南水乡民居,各具特点,显现了中国民居的不同风格。

浙江乌镇民居   木雕

北京四合院

说起四合院,中国南北都有。南方如云南的四合院就很出名:庭院清雅,白墙青瓦,并有彩画、石雕、砖雕等,加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很适合人居。北方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北京四合院与北京的胡同一样,早已成为北京的象征。

北京四合院的突出特点在“院”上体现出来。北京四合院是一个封闭性的院落:四合院的四面围起高墙,中间是封闭的空间,只有大门向外界开放,即使开窗也只有在南房离地面很高的地方开个小窗。四合院关上大门,里面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

四合院作为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自元代定都北京开始,就已经出现。在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中,民居一般都要求采用四合院形式。将一个个四合院连在一起的是胡同和街坊,由此形成互相关联的世界。四合院不是与世隔绝的小空间,而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

封闭的四合院形式被承继下来,说明它比较符合北京的地域特点。北京古城本来的规模就很大,人员流动性强,南北交汇,在这八方通衢的世界里居住,安全是必须考虑的。四合院院墙坚固、大门紧锁以及高高吊在上面的窗户都说明,这里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北京四合院   垂花门

北京春季风沙多,四合院的外围尽可能少设门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减少风沙侵扰。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经常是寒风大作,四面高墙也起到御寒和挡风的作用。现在很多四合院被拆了,居民们搬到了高楼上住。在寒风呼啸的夜晚,人们常常怀念四合院中的安宁,那里就像一个宁静的港湾。

别看外在封闭,四合院里却是一个大世界。一般四合院在经过正门后,有一个照壁,它是进门之后的第一道景观。转过照壁,就到了前院正中的垂花门,这是进入院子的大门。跨入垂花门,你就会进入一个开阔疏朗的院落,这是四合院的中心位置,迎着垂花门的正房以及东西两侧厢房的门都朝院子中开,形成一个向外封闭、向内开放的格局。院子中总是栽着各种花木,春天看花,夏天乘荫,秋天结果,“一年四季,无一日不好”(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语)。这里有李树,有枣树,有海棠、石榴、夹竹桃等等,有紫藤缠绕,还有金鱼缸,可以说尽得大自然的恩赐。

四合院中不仅“围”出了花香鸟语,更“围”出了人气。本来四合院是一门一户,一大家人,几代同堂,按照长幼的秩序,各住其房,各守其位,尊老爱幼,互相照顾,一家人在一起如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热腾腾,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动荡,四合院里却是一个宁静的家 园。

到后来,四合院不是一家一户所住,但它的优越性并没有丧失,四合院所烘托的“家”的感觉,互相关照的亲情、友情、邻里情,会对每个住在这里的人有所触动。在四合院中守望相助,几乎成为住过四合院的人的普遍回忆。

中国古民居   室内陈设

北京四合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非常讲究,从雕梁画栋,到门口的一对门墩,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空间和色彩的独特把握。垂花门的门口两根柱子悬在上面,下面拱以雕花的石墩,端正中有绚烂。一进大门的照壁是发挥艺术想象的地方,这里常常有很多新奇的砖雕。人们喜欢四合院,因为四合院是一个艺术世界,人们以艺术的心灵来塑造生活。

四合院最令人称道的,是它与自然的融合,四合院中一点一滴都显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面南坐北,可以在冬天里得到充分的阳光,在夏日得到透心的清凉。院中的北房是这个院落最重要的地方,享受着这个院落中最好的气场。大门开在东南角,并没有开在四合院的中轴线上,要进垂花门,须要经过照壁的折转,这样既使外人不直接看到院中的活动,又使开门时大风不直接卷入,起到遮蔽作用,也在严谨中增加了变化。院内连接各房的抄手游廊,将众屋连成一体,又可在雨天雪天起到遮蔽作用。北京朝南的一面夏天西晒情况很严重,所以四合院多设计成南北窄长的样子,尽量减少曝晒的影响。而靠西北一面在冬春两季易受到风沙的影响,所以四合院一般多是高院墙。

消散的丽江古城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美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是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如今香格里拉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称。这是一片宁静的土地,雪峰包裹着它的腹地,森林绵绵无尽地延伸,湖泊点缀其中,牛羊在无际的草原上嬉戏,还有那白雪中熠熠闪光的金色庙宇。

就在这个宁静神秘的理想天国不远处,在玉龙雪山脚下,有一座丽江古城。这座古城建于13世纪后半叶,六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基本保存完好。这里世世代代为多民族聚集地,以纳西族为主体,又有汉、藏、白、彝等民族。

丽江古城就像它身边的玉龙雪山那样清澈秀丽,像香格里拉那样神秘安详。香格里拉,是藏语“心中的日月”的意思,这座古城,其实就是纳西人心目中的日月。

静谧的丽江

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是丽江古城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座古城三面环山,一面是开阔的沃野。几千户人家就建在群山的环抱之中。纳西人很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恩泽,所建民居,都背北朝南,有“户户朝阳”的格局。这里有极好的植被,但纳西人还不以为足,在街道上广植树木,形成四面青山环户绕、条条道路拂弱柳的景观。在中国,云南是花卉的天堂,丽江古城也是如此。这里的大多数人家都种有花卉,很多人家并有盆栽植物。如果你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来到这里,你会觉得这座安静的古城,处处散发出沁人的香气。

丽江古城没有一般市井的通衢大道,没有谨严的布局,一切似乎都得之于自然,使这座古城无处不散发出一种自由的格调。没有刻意追求的秩序,就像向上攀爬的藤蔓,自由地延伸,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丽江的水系,也在渲染这消散的格调。这座古城是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东北有黑龙潭,从雪山上流下的水汇集到这里,又流入古城,走巷穿户,沿街分流,常年都有清流水,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家家门口有流水的景象。这里有上千座桥,各具特色。光是在玉河水系上,就有354座桥梁。有的是石拱桥,有的是平桥;大的石桥可过车马,上有雕刻,造型美观,小石桥下河面很窄,几乎人能跨过去,虽然不一定有实用之需,但在合适的地方临溪而建,也平添风味。

丽江   小桥

四方街是丽江的核心地带,在并不大的广场四周,便是四通八达的街道,道路随意延伸,从四方街伸出数条街道,由这数条街道又岔出众多的街道,条条街道都有水流穿过,纵横如网,鲜活流动。像一个巨大的树叶脉络自然延伸,绵绵不断。由四方街出来的条条街道,都以彩石铺地,令人回味不已。

丽江   建筑剪影

人们用“三房一照壁”来概括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特点。进门一般有照壁。方向朝南、面对照壁的建筑,则是这里的主房,主房一般都是给长辈居住。东西厢略低,由晚辈居住。中间有一个院子,多用砖石铺成,并栽有花木。房屋有纤秀的飞檐,有的出檐很长,屋顶是具有相当曲度的坡面,使得这样的建筑在方正中有曲折,谨严中显示出活泼的趣味。纳西人追求灵秀和古朴相结合,这正是它的体现。建筑充分注意到防震功能,在1996年的大地震中,有的建筑墙壁倒塌了,但是主体梁柱部分还基本保存完好。

丽江民居一般都有前后院,一进多院,院院相连,显得很空阔。院子就是它的中心,也是一种四合院的形式,只是没有北京四合院那样复杂罢了。丽江民居一般都有厦子,也就是外廊,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里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纳西人常在厦子里休息、吃饭或会客。

徽州民居的厅堂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

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被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国江南村落民居的杰出代表。星罗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墙黛瓦,偎依在绵延的群山间。初看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当你身临其境,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随意延伸中,质朴而纯净;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边的白沙裹着远方的绿色;一痕远山的淡影又戏荡着烟云。民居和山水田园构成一个活泼灵动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存留的明清两代的民居,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有大量的艺术雕刻。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处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其中如西递、宏村、呈坎等民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

被称为徽州民居第一村的西递,是胡姓聚居的古村落。村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这里有浓厚的书香气氛,雕刻精细,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室内陈设也温润细腻,厅堂中悬有“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的对联,显示出主人的儒家意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它本是描写浙江民居的,这样的风味在皖南民居中也有。走在徽州民居幽深的小巷,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石板路,小巷两边直立着白色的山墙,这就是被称为马头墙的独特构置,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村落多是同族聚居,世代沿传,民居建筑密度大,房屋又多是木制,所以有火灾之患,如果出现火灾,成片房屋相连,扑救极为困难。高高的马头墙,将相邻的房屋隔开,能起到防火的作用。马头墙高出屋顶很多,高低不等,参差错落,并呈现出飞动之势,为拥挤而封闭的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如果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在白色墙壁烘托下的马头墙,一个个凌空飞扬,极有生机。

西递民居   室内陈设

天井,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一般有两个院落,一个是室外的院落,一个是室内的院落,室内的院落就是天井。在徽州人看来,天井既可聚水,也可聚气,所以人们常常说它是聚集财富的象征。所以有钱的人家造房,一定要将天井做好。天井是由屋顶四周坡屋面围成的一个敞顶式空间,就像是天的“井”,所以叫天井。因为这种漏斗式的设计,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就会落到内院中。人们在这里建有鱼池,放上盆栽。在一个避风的地方,养花,观鱼,听雨,以增添生活的乐趣。

徽州民居   小天井

但凡民居,由于属于聚居之地,水系的安排极为重要,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人们用各种办法来处理水的问题。徽州民居村落一般都依山而建。引山泉到村前,到门口,是很多徽州民居的特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徽州民居代表之一的宏村,就是以其独特的水系而享誉世界的。这个有数百户人家居住的村落,是根据牛的形象设计的——农业和牛有极密切的关系。水从后山流出,蜿蜒流淌,穿过道道石桥,穿过户户人家,就像牛的肠子绵延,村中有“家家门巷有清渠”的说法。“牛肠”流入村中的月塘,这里象征“牛胃”。经过“胃”的“消化”过滤后,又绕村串户,绵延流淌,流向村外低处的南湖中,那里就是人们所说的“牛肚”。这一篇水的文章做得很精妙。

宁静的水乡西塘

江南水乡的民居清新秀雅,极富特色,其中西塘古镇可以说是一个代表。这座古镇因成为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3》的拍摄之地,而名闻世界。

西塘在浙江嘉兴,位于上海和杭州之间。这个占地规模并不大的古镇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被称为“吴根越角”——吴国和越国的交界处。西塘大致规模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形成,今所见西塘著名的桥梁望仙桥就是宋代的遗迹。西塘在明清时期是江南很有名气的商业大镇,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又是著名的丝绸制造之地,还以制陶业而享誉天下。

西塘人家

西塘的民居依水而建,人们说,西塘是“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桥下摇。桥头立商铺,水中倒影飘”。初至西塘,徜徉在她闲散的街市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水乡风景画。

西塘在太湖之畔,又有运河擦肩而过,古镇中有九条蜿蜒的河道,将全镇分成八块。人家临水而居,商号一般也靠水搭建。西塘人世世代代凭着一叶小舟,在街市中穿梭往来。河道两边弱柳扶风,又有繁花异朵点缀,河中浮荇点点,水鸟嬉戏,白鹅漂水,一片生机。有河就有桥,西塘有数百座古桥,形态各异,著名的桥梁有五福桥、卧龙桥、环秀桥、送子来凤桥等。桥多呈拱形,弯曲的桥面就像半个月亮落在水中。人从桥上经过,如在天上的街市。

西塘的民居建筑突出了幽深的特点。西塘的弄堂很有特色,由于古镇环水而建,陆地的面积非常紧张,所以西塘人建房、修路都精打细算。房屋之间有窄窄的弄堂相隔,弄堂一般长有百余米,而宽往往不到一米。走在这样的弄堂里,两人相让都不容易。由深巷往上望,是向天际延伸的高高的屋顶,那是真正的一线天。走在弄堂里,踏在青石板上,脚步声在其中回荡,将这古巷衬托得更加神秘幽深。在西塘,这样的弄堂就有百余条。最出名的要数石皮弄,地面由薄薄的石板砌成,薄而亮,如同“石之皮”,这条弄堂便由此得名。石皮弄两边的种福堂和尊闻堂便是西塘最著名的两处建筑。

水乡

西塘的幽深还体现在民居的进深上,它将中国艺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精神贯彻于其中。西塘的大户人家一般都喜欢建起多进深的屋宇,三进纵深是平常,甚至有五进、七进。如上面所说的种福堂就有七进:头进为门间,高门大户,雕梁画栋;二进为轿厅;三进为正厅,这就是所谓种福厅;四进为花厅;五进为内宅;六进、七进为粮仓和雇工住房。后面还有一个花园,前后绵延百余米。这样的建筑,真将“深”的韵味发挥到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