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段正元文集 » 段正元文集全文在线阅读

《段正元文集》阴阳正宗略引

关灯直达底部

段正元 著

阴阳正宗略引前叙

(清光绪三十三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者一阴一阳也。天地之生成。人物之聚散。德业之盛衰。古今之所以成终成始。皆此阴阳为之也。阴阳之义大矣哉。其酿而为凶与害者。阴阳之偏胜也。至真阴真阳。一太极而已。冒天下之道。有吉利。无凶害。而又因以明利害。定吉凶。此易之所以为书也。然其道变动不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阴阳正宗者。原本於易。汉书云、易本隐以之显。正宗有易之隐。而较易为浅显也。开宗以大学明义。亦易教也。明德自强不息也。亲民厚得载物也。止于至善。思不出其位也。三者括易之全体也。次天地。列乾坤也。次人生。兼三才也。次性命。明易简也。次图说。尚象像也。次时学。徵利用也。次问答。穷拟议也。终十目。犹十翼之旨也。易教也。大学之道也。慨自大道不明。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守一先王之教。皆自以为其不可以加。实则犹耳目口鼻手足。虽各有所长。相用而究不能相通也。甚者由正入邪。由邪出正。歧中又歧。道术遂为天下裂。故即大本大原所在。撮其体要。庶后之学者。略有以见天地之纯。圣贤之奥。一成不变。而万变不离其宗。譬如至虚至灵之心。人莫见其有所为也。而聪明强健之著於百体。莫不惟令是从。是书其即以人虚灵之心欤宜古宜今。宜中宜外。孟子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陆子静谓四海各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是矣。

阴阳正宗略引后序

一日有十二辰。午之光明异於子。一年有十二月。夏之富丽异於冬。变化因时。大业所由独新也。变而有不变者寓其中。子至午。冬至夏。无非此一元自为终始。盛德所由万古常新也。人事原出於天道。天地革以成化。乃守旧者。不知去故之外取新。天地恒久不已。乃骛新者。不知温故之中有新。两相背驰。皆不利於时矣。利於时者莫如易。阴阳不测。咸利於贞。贞者正也。万变不离其宗。斯即阴阳正宗一书所由焉。篇首冠以大学者。所以明变化无方。皆不外此常道也。难之者曰。迄今学问日新。政治日新。世界日新。书理愈出愈新。以戛戛独造为上乘。守常不变。诚属迂阔而莫为。应之曰。著书徒以新人耳目乎。大学自幼烂熟於口。非新也。将欲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则定静以养其源。致虚生明。新机日启。格致以穷其理。博闻强识。新学自赅。由是而诚意正心。存是去非。有治人自有治法。天下之大。可恃者惟此。本原既植。新义自妙於无穷。且善言古者。必有验於今。(验於中国之居今稽古者。无论矣。今所重者西学。验於公法之多符於古者。亦无论矣。西学最要者富强。计学家有曰。大利所见。必其两益。亦庶几大学矩之道。可见古今中外。得其贞者。无异学也。特其言未行於天下。故下即人所共知者言之。今皆羽毛是丰如禽兽乎。犹是手足同具之身也。胡不修。今皆聚散无常如禽兽乎。犹是男女正位之家也。胡不齐。今皆迁徙靡定如禽兽乎。犹是上下相维之国也。胡不治。若徒知开民之智。为身计。为家计。为国计。计在富强。而不知所以平其富强。进於富强。终非长治久安之道。大学则有以探其源。持其后也。独至一切制度。削而不载。非不屑也。因时制宜。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惟存其大体。日新又新。必有政事。以新民新命。如一元之浑沦於天地。五行百物。随时并妙敷施。环球万国之新书。有能超出大学之范围哉。是在善学者。默有以会其通耳。

重刊阴阳正宗略引序

此书为师尊三十年前所著。原版在重庆。印刷无多。春间同仁寄来一册。拟即翻印。并特向师尊请示原委。承诲之曰。我自十九在青城山。明心见性后。了然於大道之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由来。与人在后天。宜如何存心养性。归根复命。返还先天之究竟。默识於衷。未敢轻发。至三十觉可以著书。始将觉悟所得。笔记出来。并将先后天性命颠倒。乾坤坎离。错综变化。凡阴阳二气所含之一切微妙义理。画成图像。详加说明。穷十年之力。积稿至十二卷。定名为阴阳正宗。其时在已经舍弃产业以后。家况窘迫。昼间营生计。寸晷无暇。夜间秉笔。燃桐油灯照明。为惜油计。芯草细捻如线。顾油虽省而目力耗。几为之瞆。耳亦为之减聪。头骨更咀喳作响。身体之劳瘁可知。书稿虽成。无力发刊。遍向亲友告贷。无一人肯应。甚且受其奚落。孟子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我实皆一一经验过来。邻有七十馀老人周某。固多病。见我书稿奇之。知我有道。求却病之法。当授以初步命功。伊行之数日。其病若失。益信大道之神妙。自言愿捐钱二百串。刊版印书。我以其言为实。雇就匠人。将开工雕刻。而周某因其子阻挠。中途翻悔。所许之钱无着。而事已至此。实欲罢不能。无可奈何。只摘书中纲要刊印。成为一卷改名阴阳正宗略引。较之全稿。尚不及十分之一。书既成。适当腊底年尽。欠工钱三串。不能结束。遂将书亲送某至戚一阅。意欲向其告借。如数以竣其事。伊阅书。初满口称赞。及告以来意。遂支吾其词曰。为善固所素愿。不过目下产业未置全。后人未安妥。俟诸事完毕后。定当尽力相助。等等废话。说了很多。终竟一毛不拔。尔时制钱三串。以现在北京银元合之。约值五角三分。如此少数。乃张罗十馀日。不能到手。后不得已。当卖衣物。偿还工资了事。此事至今思之。犹有馀慨。前年闻周某、及某戚家。已凋零不堪言状。足见吝财者。仍不保其财。此固由伊等福命浅薄。不能结道缘而沾道光。亦因我尔时躬行未逮。尚不足以传世。故上天假手於人以阻扼之。今虽底稿已轶。将来世界大同。成功以后。当仍将未刻之重要图像。补画完成。以为天下万世法。偶尔感触往事。特述其经过。使汝等知行道办道之艰难。并知道之贵重。非有大福命者。即欲一结道缘。亦不易也。愚等不能文。谨录师训以为序。师尊降世纪元七十二年即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仲秋上浣

大 学 叙 言

大学一书乃万教之纲领。天所以广大道之传也。首明大道全体。次明人道之功。至能得而天道已尽。所谓先天大道。与后天大道。贯而一之也。物有四句。申结上文。此古书也。下则孔子之助词。孔子幼师项橐。从事小学。常梦周公。潜志大学。壮欲究周公制作之原。问礼老聃。得闻大学至善之道。(后人编大学入礼记中。良有以也。)朝闻夕死之叹。此其时乎。后游历列邦。道不行而辙还东鲁。删订纂修。而约以大学。自是古今之变化。有经书一以贯之。经书之博大。有大学一以贯之。大学之次第。明明德一以贯之。颜子问仁。告以克己复礼。礼即适周所问。曰天下归仁。即明明德於天下之旨。颜子既卒。恸一贯之道不传。惟曾子其庶几也。呼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厥后作传。始以毋欺。忠也。终以笨 矩。恕也。明明德之小乘也。家国天下。一以贯之也。传至子思。乃作中庸。天命之谓性。为大学探其原也。率性之谓道。明明德真谛也。修道之谓教。亲民真谛也。书末终以无声无臭者。为至善穷其妙也。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即忠之进也。和者天下之达道。即恕之化也。明明德也。故曰中和为儒门上乘法。即明明德之大用。天地万物。一以贯之也。曾子仁者。仁者见之谓之仁。大传故多大学之实行。子思智者。智者见之谓之智。中庸故多大学之精义。合两书而大道已全。察以精心。行以果力。尽人合天之奥在是焉。呜呼。自有天地即有人。有人即有大学。而由皇古以迄今日。明明德於天下者。几何人哉。非大学之厄穷。乃斯人之不幸也。夫大道之行。关乎天下人之福命。天下人不明不行。而一二人明之行之。是自造其福也。导千万人明行之。造千万人之福。而实积千万人之福於一己也。寻真乐者。其自得之。

大学解

治世需才。乱世尤需才。才也者、所以拨乱世而反之治也。然才必由德出。始足以治世。否则适足以乱世。盖才者、末也。德者、本也。德赋於天。而裁成在学。理也、性也、命也、皆德也。穷理尽性至命。皆学也。大学一书。明明德一节。穷理尽性。先天之学也。(后天中之先天)知止一节。炼凡身。了凡命。后天之学也。(先天中之后天)后天炼净。从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本末交修。还我本来真面目。性命合而为一。(性中有命命中有性)完全先天中之先天。大学能事毕矣。世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专致力於后天者。寂寞空山。并不理人世间事。不知有所谓先者。而取坎填离。遂不知其为后。纵使灵异神通。功效卓著。而先天之道有未全。终无由尽人合天。以立於不生不灭之地。其反乎此者。当初未经明师之传。兼为盲师所惑。学之毫无着落。遂回头抵牾。一切明心养气之学。目为异端。讲日用伦常学问。概从切实入手。躬行心得之下。即以为包括无遗。似得孔门之心法矣。然抛去静养一层。不知有所谓后者。何足与言先。况仁义礼智。虽出於心。而性与天道之贯通。原来别有其地。先儒只凭空说理。并不向身中讨出生活。无惑乎天人不能一气也。此非独修性不修命者有然。即性命双修者。视听言动。俱能不苟。而授以微言。或以行功善为外功。以传妙窍为内功。内外不能一贯。虽发前人所未发。终非最上一乘也。唯知所先后者。为学既有次第。复得口传心授。何为收心、放心、诚心。何为凝神、安神、虚神。何为抱一、守中、合一。知此九诀。则近道矣。学道者、必求其备。讲道者、必尽其藏。断不可以大道之完全。略於此而详於彼。致使希贤希圣者。难以希天。况既露出端倪。苟不罄其蕴底。异日承学之子。妄加猜想。非阻人上进。即陷人入於异端。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揆诸同登道岸之心。岂忍出此。虽然。苟不至德。则至道不凝。盖炼虚合道之功。其圆满当俟诸异日。孔子故於知止一节大旨。存而不论其详。伊古以来。中人以上之资格无几。旷观天下。几尽中人以下之人。灭天理。穷人欲。日亏厥德。大学遂不得其门而入。故单即明明德一节。条分贯串。不厌其烦。结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可见儒门之学。重平常。不重神奇。究其实。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已胚胎於此。而圣人不尚神奇者。内而圣。外而王。先天之学。由据乱以反於升平。由升平以底於太平。不越是书矣。岂非平常之中。有不平常者在乎。乃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后。是书已历数千馀年。历世少有大同者何耶。因其中有秘密之传授焉。深知内圣之学者无几。故致外王之道者无多。况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得其道者。更觉绝无而仅有。孔子之时。大道尚未宏开。是书虽著。不过浑言其理。不得多传其人。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至复命之学。亦不得闻。子思孟子之时亦然。迄於今五洲交通。万教各出新奇。机缄将於此尽泄。诚天欲广大道之传也。而万国之教。其有裨於人心世道。高出寻常诸子者。终不能超出儒释道之三教。释教空诸一切。道教超诸一切。而其旨又不出大学知止一节。(释道两家。为儒家所。其实儒家舍释道之理。大道难全。故大学有知止一节。乃明明德一节。详之又详。至知止一节。存而不论者。此盖不而。似非。孔子所以为万世之师。)至儒教踏实一切。大学明明德一节。已足发其大凡。其实释道未尝不从事於明明德。不过略言明明德。详言定静安。儒家到复命归根。终必从事於定静安。不过略言定静安。详言明明德。分而为三。合而为一。由是观之。大学之道。先天与后天之学俱全。真万教之纲领。而为吾儒完全性命之书也。家置一编。手执一册。无人不口诵心维。而究不能推行天下者。非大学之不幸。斯世有所不幸也。讲富强者。以为人事足以胜天。(人事足以胜天者。必先知天道之人也。知天道然后敢言人事。)事杂言庞。大道晦隐。否塞极矣。岂知天地间之事。无道至於晦塞。不卜而知其必灭。其合乎道者。愈晦则愈明。愈塞则愈通。况大学之道乎。明通公溥。恰在斯时。愿即平昔所闻一二者。与朋友同堂讲习。藉众人之长。以补一人之短。学无常师。择善而行。俾人人共酝酿於大道之中。全才由兹出矣。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世界由此大同。即大道於是乎益明。大莫载而小莫破。前无始而后无终。有不能状其所以然者。曰无极。无声无臭。而天地人物之理。无一不备。曰太极。一元运行。阴阳不测。变化各正。保合太和。圆满无亏。适以还其太极之体。(无极者。太极之体。太极者。无极之用。)大学之道。弥六合。亘古今。无处不宜。无时不趣。无为而无不为者。即无极而太极也。在明明德。道不远人。其未发也。气浑於虚。心则无思无虑。发则气与天地相通。觉吾身非小。从心所欲。无些微私欲杂之。静而无静。动而无动者。即一元运行。阴阳不测也。在亲民。民同此心。心同此理。民不能全其天理。即己之心有未全。裁成辅相。咸与维新者。即变化各正。保合太和也。在止於至善。盛德至善。有一无二。加一毫不得。损一毫不能。心与气浑合其中。亦无一毫加损者。即圆满无亏。适以还其太极之体也。此即现成以示人性命之在先天然也。(心者、性之质也。气者、命之充也。心气原不可分。由性命原非二物。但修命虽根于心。而气为重。修性不外乎气。而心为重。故就其所重者分之。要之一而二。二而一也。)凡人落在后天。欲返先天。有勉强之功焉。择师访友以明道。博学深思。以明其道之善。然后知性与命。实相感相应。心始不为外物所摇。知止而后有定。先立乎其大者。非礼虽纷纭续至。而心不敢驰於外。气则必归於根。寂然不动。百感咸忘。定而后能静。存其心。养其气。日积月累。心自不为嗜欲所栖。元气流行。无挂无碍。天之空也。地之阔也。有无入而不自得也。静而后能安。理益融洽。心益分明。事虽有是有非。且有非中之是。是中之非。而竭其心思。自会万殊归一本。安而后能虑。知之既真。处之必求其当。事之在一身者。无不中其心以自尽。事之在天下者。无不如其心以相偿。心纯乎理。理宰乎气。直养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虑而后能得。得则由后天之性命。复还先天之性命。然性命混成则为物。物有本末。本为先天。末为后天。事有终始。洗涤凡心。调和元气。后天之人事既终。先天之真性真命。即於是始。知所先后。知性命所以合。在先天无有不善。知性命所以分。在后天方有不善。既知善皆我固有之。非由后起。而用功不迷所向。则近道矣。孔子恐人不得其门而入。条分之。贯串之。切实发挥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同不外乎小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致远不外乎迩也。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求人不外乎己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制外不外乎中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养和不外乎严也。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化气不外乎神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致知在格物。神之格思。不至虚悬无薄也。功之进者效自进。物理物欲。辨之既明。欲无所藏则虚。理无所蔽则灵。物格而后知至。理之所以范围乎我者。至乐而非苦人之具。则除欲直若除寇。惟恐害之抵隙而来。知至而后意诚。善念既真。恶念愈化而愈净。憧憧断绝。天性之本然自复也。意诚而后心正。天君泰然。流露於百体间者。皆元气之所为。血气惟相与从令。 心正而后身修。视听言动。无党无偏。同此五官百骸者。观感自有同情也。身修而后家齐。本此孝弟慈而推广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家齐而后国治。人不同姓。即不同气。既联一气於百姓。万姓自弥纶於一气之中。国治而后天下平。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无一人可辞其责也。平者上下四旁。各不相争之谓也。盖争出於人与人相接。则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焉。实出於情与情相攻。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焉。而运动其间者惟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无为而治矣。其本乱。物不格。知不致。意不诚。心不正。身自不修。乃内则恃采炼之末以超凡。外则恃政事之末以移俗。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而末治者否矣。所谓治者。至治馨香。感於神明。斯为务本之治。第本之全体大用。层累不穷。至厚也。其所厚者薄。道有明有未明。德有至有未至。竟欲身入圣神。天下熙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之道。上不言神奇。下不言技艺。独兢兢於德。几若迂阔而莫为。然而德者本也。此谓知本。试思天地之本在一元。形形色色。化育无穷。知本则正德利用厚生。与乾之至健同。德行恒易。以知险也。与坤之至顺同。德行恒简。以知阻也。此谓知之至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大道之莫载莫破也。一大道之无始无终也。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此从古本。篇末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

大学谈

大学之道者。两乘其说也。大道者、先后天之道也。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学之道者。先后天合一之说也。有大学之道者。成德之君子也。躬行大学之道者。大学之君子也。大德者、大道之凝也。大德之君子者。必明其德於天下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也。智谋踊跃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者。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明明德於天下之德者。大德也。大德者。智仁勇之谓也。德而曰明者。德行也。德之行在智。故曰明德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以行之也。智谋踊跃以行之者。未有不明明德於天下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明其伦於上也。伦而曰明者。洪范九畴之伦也。能明洪范九畴之伦於天下者。小民自亲於下也。故曰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於上者。上之所以亲民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民自相亲也。故曰能明明德於天下者。亲民在其中也。能明明德於天下者。必知止至善也。止至善者。先后天之大道合一也。先后天之大道合一。吾道一以贯之也。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道之学在知止。知止而后能定者。止於至善也。定而后能静者。止於至善也。静而后能安者。止於至善也。安而后能虑者。止於至善也。虑而后能得者。止於至善也。物有本末者。在止於至善。而后能明明德於天下也。事有终始者。能明明德於天下。而后能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者。极乐也。乐之始在诚。故止於至善者。又诚也。诚则明。明明德於天下者。诚明也。明则诚。自诚明、谓之性。故知止而后能得也。得者德也。虑得者。明德也。虑而后能得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明明得大学之道也。明则能知。知则能止。止则能诚。自明诚、谓之教。教者先天之大道也。故曰先天之大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后天之大道。在知止。知止则性与天道矣。止而终於得者。天命之谓性也。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故大学之道。始於明也。明者、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诚者、下等君子之道也。学而知之也。故曰大道之学在知止。止而不善者。非大道之学也。善而不至者。非大学之道也。故孔子引诗曰。缗蛮黄鸟。止於邱隅。言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人而知其所止者。知所先后也。知所先后者。知先天之大道。与后天之大道也。知先后天之大道者。则可与言大学也。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能实行大学之道者。头头是道也。故曰明明德者。学而时习之也。学而时习。能明明德也。能明明德者。不亦说乎。亲民而民亲之。民亲则近者悦。远者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止於至善者。先后天一以贯之也。能贯先后天之大道者。则大道在我。我即大道。人不知而不愠也。不亦君子乎。故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悲天而悯人。大德修己以安人。

天 地 叙 言

昭明莫如日月。人所共见者也。震惊莫过雷霆。人所共闻者也。有生而盲者。喻以扪烛叩盘。不能释疑以实其见。有生而聋者。状以破山丧七。不能启悟以实其闻。凡人之蔽於见闻也类如是。况天之大。地之广。实有非见闻所能及者。然欲知道之非虚。不核诸散殊则无据。欲知人之非小。不究其原本则无因。兹即共见共闻。与限於见闻。而理有不爽者。浑言之。略记之。以俟志在大学者。致曲有诚。诚则明。明则前知如神。上天下地。不行而至。天地自了如指掌。然后叹大哉道也。天地原非大矣。

天 地 论 略

六合寥廓。人力所不能通。厥初浑沦无物。自道生一气。气产阴阳。阳精为天。在天成象者。二十八宿。四维中宫。天之体全。五星於以效其用。阴精为地。在地成形者。东西南北。四方中土。地之位定。五行於以贡其能。天阳地阴。相为对待。一气之流行於上下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散气。为风、为雨、为露、为云、为雷、为电、为雪、为霜。至结为精秀者。在天星辰。在地河狱。而著明莫大乎日月。聚众阴众阳之精。为天地之大阴大阳。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天地之功用。皆不能外此以斡旋。虽日之位南。月之位北。然要互根於北极之下也。北极当天之中。日自北极至南极为冬。於天时水旺。月阴主之。於地位火旺。日阳主之。火归火位。其时阳潜地中。阴弥地外。加之日光斜射。气散而缓。故地中热而天气寒。昼则斜行天末。末小度短。故昼恒短。至夜入地。地虽近於天之下。而道纡徐。日由南极左至北极下。旋转南极右。度长故夜恒长。自南极去北极为夏。於天时火旺。日阳主之。於地位水旺。月阴主之。水归水位。其时阴缩地中。阳浮地外。加之日光正射。气聚而急。故地中寒而天气热。昼则正行天顶。顶大度长。故昼恒长。至夜入地。地虽包在天之中。而质重坠。日由北极右至北极下。径上北极左。度短故夜恒短。昼夜则以东西为度。日月俱一日一小周天。(一日月不及日几度)长短则以南北为度。南北两端。相隔一百八十二度有奇。日一去一来。三百六十五度。即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大周天。月二十九日。与日相背。同会一宫为晦。十五六日。与日相对。上下一线为望。一月去来。即一大周天。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此天地浩然之气也。且夫天地之气有五。近地曰平旦。虚无之馀气多杂而少纯。上曰明光。虚无之刚气。多纯而少杂。上曰中和。虚无之柔气纯矣。上曰清轻。虚无之元气。纯乎其纯。最上曰虚无。浑然太极。太极之初无动静。惟气机动而阳生。天阳故动。动极复静。以阳根於阴也。观宗动一天。止而有定。北辰得居其所。有静以驭动。天之动自不穷。气机静而阴生。地阴故静。静极复动。以阴根於阳也。观发生百物。终则有始。地中复见天心。有动以泄静。地之静自不灭。其下则大气健举。八面则气势内趋。且以重浊下镇。地遂以一定不移。中分九洲。有三百六十五岛。洲各有水相环。人物不能相通。即一洲之内。亦不相通。直至地气开。而洲内始通。再开而洲外始通。馀则水德灵长。其形游乎地极之中。其气周乎天极之上。天动也。太乙之精则静。地静也。天一所生之水则动。动静有相需之妙。仰观俯察。足徵大道之神奇。而道大莫载。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其数不可枚举。其理不错毫分。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盈而虚。虚而消。消而息。息而盈。天地固有尽时。天地却无已时。有尽者后天也。无已者先天也。天地虽起於先天。然自有天地。即为后天。气有清浊醇驳。人有智愚贤否。世有治乱兴衰。即大势观之。俨若疾威之天。任有罪之肆其猖狂。有置之弗虑弗图者。而善人且局且。几乎无所容於天地之中。纷纭胶葛。莫不以天地为不仁。不知此非有定之天也。有定之天。先天也。先天寓於后天之中。高高在上。降衷下民。罪人祸之。善者福之。不争而善胜。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后天终受制於先天焉。要之先天此天。后天此天。并无有二天也。知此者其惟乐天乎。(此从六经天地并举之义。所重在理。约言大概。为性命起点。)

人 生 叙 言

人之欲与生俱来。违理从欲。欲偿遂觉乐不可支。无何老矣。视壮生为苦。无何病矣。视壮生加苦。无何死矣。视壮生尤苦。空手归来兮。惟孽障相随。受苦地狱。堕入畜生。幸复为人。百折千磨。苦无由脱。有存理而未至寡欲者。虽不若是之甚。而欲根怒发。终亦难免其遭。念及此情。遂有厌弃人间。冥心合道者。讵知有道即有天。有天即有人。人惟尽人道合天道。斯为大道。兹故即生而最贵者指示之。亦不外生而有欲者开导之。中人以下。庶知人各有道。中人以上。庶知道不远人。则大学之道。人人皆可为之矣。

人 生 论 略

凡物感天地之散气而生。煦妪繁昌。虽足见好生之心。要非天心所属。故为天地之心者惟人。开辟以还。始生万物。由混沌而渐清纯。秉乾胜者成男。秉坤胜者成女。积气成形。形交气感。或降生於天。或下生於地。或生於万物之精。溯厥肇生。皆受天地之中。而所秉与所造。不无差异。人之气有与默相契者。遂从呼吸之元而种其根。此时冲漠难名。宛然无极。迨媾精而根始萌芽。两神相搏。血气既济。太极全而阳生阴长。有妙合以成精。阳精之清。升而脑力生。上浮者为天。阴精之浊。降而肾水成。下凝者为地。两仪既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森然并峙。而岁星和气。太白严气。荧惑光气。辰星浩气。合镇星真气以相纬。五脏之元灵钟。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合。五脏之形体备。由清化浊。六腑以生。暗长潜滋。水火合其德。金木成其功。浑然粹然。止於至善。逮胎元足而出离母腹。元精元神之聚於脐者。遂分寄於上下。而凡精凡神因得而淆之。然人之本於天地者。固未尝不在。头象天圆。天积阳也。故头为诸阳所会。足象地方。地积阴也。故足为至阴所起。阴阳变合。阳气化精。天气下降。阴精化气。地气上腾。此人身中之小天地也。其通於身外之大天地者。鼻气通天。口气通地。脏腑之应于内。互通东青、南赤、中黄、西白、北黑、各气也。气者形之充。地之形分九洲。人则四肢以应四大洲。两耳、两乳、一鼻、突起。以应五小洲。三百六十五节。应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五络。应地之三百六十五岛。天干十日。手十指应焉。地支十二时。足十指并两垂应焉。星辰之经纬。水道之纵横。上下前后左右之脉应焉。其他曲若纹理。细若毫毛。无一不与天地相肖。至风雷山泽。天地之用。而大用尤在日月。日生於东。木生火也。月生於西。金生水也。木生金成。人身之用。而大用尤在水火。水为太阴。本诸月也。火为太阳。本诸日也。故天地之日月即水火。人身之水火即日月。显诸用。目之视远惟明。藏诸用。耳之听德惟聪。鼻则呼吸天地之阴阳。口则宣传天地之化育。指措天地之事则有手。往来天地之间则有足。小而言之。貌欲其丰也。培其土。质欲其坚也。培其金。体欲其秀也。培其木。颜色欲其光明润泽也。培其水火。推而广之。始则五行相生。培其生长之原。气自与天地育物相感召。则无求自得。而为天下之富人。(所谓富者。非只财货已也。凡有偿於己者皆是。)继则五行相制。培其制化之本。气自与大地成物相感通。则群降以从。而为天下之贵人。(所谓贵者。非只名位已也。凡见服於人者皆是。)终则生太过。而制以培之。制太过。而生以培之。气自与天地之穷变通久。相与调剂得中而不敝。而为天下寿考之福人。(所谓福者。非只享年已也。凡身康强。心安乐皆是。)更精而进之。前所谓培者。元气也。(即下节性命是也。)元气培、则元精自凝。元精凝、则元神自完。将见火之神属心而主明。水资其神。而肾之巧出。金资其神。而肺之治出。土资其神。而脾之谋出。木资其神。而肝之断出。兼巧治谋断。而主之以明。天下有何理不可穷。有何事不就范。因心作则。而为立言、立行、立德之功人。有功自有名。下学则名为士人。中进则名为贤人。上达则名为圣人。圣而不可知。则名为神人。神还虚。虚合道。则名为天人。提天挈地。无有终时。人生之究竟如斯。道岂远乎哉。求在我者也。术岂多乎哉。不外五行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者。善而已矣。

性 命 叙 言

天地人三才。其散为万殊者。实归於一本。一本者何。性也。即命也。天地人无二理也。儒家言性详矣。多於性之外言命。释道家言神气详矣。而得真诠者。其实无非性命。第多在命中言性。加之关窍火候。多方譬喻。不敢明言。读丹经者。影响猜摹。三千六百旁门。从兹纷起。与其不敢言而譬喻之。何若不言之为愈。惟即性命交关处。深切著明。至修命之功。虽未显然抉出。执是篇而玩索有得。亦可知命不离性。无人不能从事於斯。得之浅者。人间之福命可膺。得之深者。自不难上通天命。道德由此积。经济由此宏。下至一技一艺之微。莫不由此发散。天地人所以万古长存者。即在此也。大学之道无他。亦求其放心於此而已矣。

性 命 论 略

天地万物原於道。道也者。无时无处无事不在。且无不各适其宜。而从无可名而强名之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则为性。周行而不殆。则为命。性即命之根柢。命即性之英华。性主乎知。无心於知。而无不知。乾以易知也。命主乎能。无心於能。而无不能。坤以简能也。阴阳和合。至善无恶。且并无善之可言。真性真命之源也。元气布散而形象斯昭。故阴阳每多狃於一偏。屈伸消长之间。相对者、或转而相妨。相辅者、或因而相攻。故命之分布於人间。本不能齐。而性亦觉随之而有参差。先天既已流为后天。则坎离之面目。遂非乾坤之旧。气质之戾。每挟持乎义理之真。而浸而为主。故有知则竭之於机变之巧。有能则逞之於势利之场。几不知性命为何物。讵知此用不得当之知能。当亦为性命之发皇哉。苟无性曷有知。苟无命曷有能。抑即有性有命。其良知良能。丧失净尽。则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终亦无知无能也。故性不以义理言。而专以气质言。则见其恶。不见其善也。即并义理与气质言之。虽见为善。亦见为恶也。必择义理与气质言之。斯为至善无恶。且亦并无所谓善。而后乃得性之本体也。有本体之性。即有本体之命。固经无量劫。不生不灭者也。至善恶混杂。则命非先天之真。吉凶祸福以起。忧乐悲欢随之。苟安於命。而不思自强。则膺终身之忧患。苟违所命。而行险侥幸。则自纳诸罟获陷阱之中。是皆不能修性以立命者也。夫人之始生也。得其真命之谓性。性中之命。义理之命也。得其馀命之谓命。命中之性。气质之性也。人当七窍未开。性居上而统命。命居下而从性。氤氲布 。独酿太和。迨根蒂熟。而首倒足颠。性在下而气仍主升。交於坤命。命在上而气仍主降。交於乾性。由先天而落於后天。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性命之义理既微。受制於气质之性命而为宾。性命之气质既粗。挟持乎义理之性命而为主。纷纷聚讼者。有以性为不善。不知其为凡气也。有以性可为善为不善。不知元气之不离於凡气也。有以性为无善无不善。不知元气之不离於凡气也。惟以性为有善无不善者。是知元气不离於凡气。亦不杂於凡气也。其主宰则谓之性。其流行则谓之命。命有吉无凶。而有吉凶者。实由性有盈歉。遂致失其正命也。乃或见命有宜吉而反凶。命有宜凶而反吉者。遂视性与命为两途。岂知天下事有不平。不过偶然后起之数。数命失其常经。义命自神其变化。义命者真性也。特患人不能修性以立命耳。争利於市。争名於朝。煎其心而劳其体。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图福命。而不能惜命。克勤克俭。利器皿以周其用 。备衣食以保其身。身内之灾。疗以药石。身外之患。卫以甲兵。是惜生命。而不能延命。慎起居。节情欲。和醴泉。蒸灵草。吐弃凡躯之秽。吸纳天地之精。甚有日用伦常。万物因累身而废。无为自得。空寂守心。是延凡命而不能知元命。遇明师之指授。得妙窍之真传。惟静以凝其神。调其气。炼其精。动则不克全其道德者。内有障气以阻之。外有逆境以累之。功不得进。善不能为。如在宝山空手而归。是知元命。而不能复命。复命者。复天命。天命之谓性。统性之谓心。本是非之心。以居敬穷理。性之智也。本恭敬之心 。以动容周旋。性之礼也。本化裁之心。以因宜制事。性之义也。本恻隐之心。以爱人如己。性之仁也。一皆以诚实之心贯之。性之所以成终成始也。端虽有五。不外一中。有心中之中。始可求人身天地之中。天之中为乾金。金在后天属肺。统诸气。在先天则寓於头上。无声无臭。为性我之性。地之中为坤土。土在后天属脾。统诸形。在先天则寓於腹中。不内不外。为命我之命。人既尽心中之性。以养其腹中之命。火生土也。养腹中之命。以完其头上之性。土生金也。性命双修。斯金丹大返。而一切福命生命延命。其得之如操左券者。犹性分之末事也。且直与天命。同其悠久焉。所谓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吾性之纯。亦自不已。此从与知与能处言之。至性命元机。未可轻泄。然知其原委。能从此处做到。则不可得而闻者。自无不闻矣。天地之间。阴阳五行万物。其生生不已者。皆元气之所弥纶也。而究其实。毫无迹象之可寻。不可得而图也。天圆而包乎地。故画一圈以仿佛之而已。

太极图 图说

太极为天地所胎。天地既分。太极即在天地之间。天地又为太极之体。生生化化。莫可端倪。太极一无极也。然无极在天地之间。复在天地之外。非若太极。只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形有涯而气无涯。太极者。元气也。天地之外。气有涯而理无涯。无极者。至理也。由无生有。理生气也。道生一也。无极而太极也。孔子只言易有太极。盖浑理与气言之。俾学易者。得以尽性至命。无极者。中欲言而不可得。无从着力也。独言太极。已尽矣至矣。

天地性命分寄图 图说

性命原不可强分。但混沌凿而上下各有所归。阴阳之乘其机而出入者。升沉聚散。遂不能相保以太和。恶氛所由酿。物异所由生。人心所由危。世道所由乱。纷纭错杂。生而复灭。灭而复生。盖天地既定。真性真命。有时亦退藏於密。故气数之不平者。得以肆其所为。小则吝。大则凶。亦势之无可如何者矣。

天地性命浑合图 图说

宇宙间蕃变纷如。而卒归於治。有性命之理以宰之。性命分而事变以起。性命合而万变不离其宗。浑浑沦沦。任客气交战於中。而不能横绝其根极者。以客气原根於元气。元气之往来。仍无一毫加损也。无而实有。虚而实盈。天得之而长。地得之而久。人物得之而康阜。一以贯於天地之中。觉天地有时而尽。惟此先天地而自生。后天地而不老。

天地先天性命图 图说

有以文王八卦为后天。伏羲八卦为先天。其实皆后天也。天地既剖。先天主宰於对待流行之后天。非先天之先天也。伏羲八卦。虽无文字。然复而。而剥。吉凶已兆其机。至乾坤纯阴纯阳。其中亦不能尽善。先天者。独立无对。至善无恶。性在无无之始。命为绵绵之母。命中有性。即先天之命。先天未始命之命。即先天之性。

人身性命颠倒图 图说

天地定位。乾性坤命以分。性命虽分。而高卑各自完其量。天地所以万古长存也。人则受天地之中以生。下陷於命。则性有不全。上淆於命。则性有所扰。人欲生而七情不得其正。内者既不可缪而捉。外者更不可繁而捉。内 而天理灭。害人害己。大乱斯兴。始焉命累乎性。继焉性去命而复於太虚。世世生生。遂辗转不离於苦趣矣。

人身先天性命图 图说

运实于虚。而虚者实。已由后天返至先天矣。然尚未满乎无为之性。第养命中之性。极其变化。性有不尽。尽性而未至于命。形骸犹有累也。盖无为之性。心之生理也。尽性以至于命。心之生理。浑乎心之生气。远虚合道。包天地而无内外。贯古今而无盈虚。无为也。而无不为。身中之命即性。然后性我之性者。由下窍反于上窍。由上窍浑於无窍。则太极其用。无极其体。

人身性命变乱图 人身性命变乱说

无声无臭。无形无象。性也。亦道也。道自虚无生一气。命所由以名焉。然复由气以生心。则心为气所役。而性之理以微。又从一气产阴阳。一阴一阳。相为对待。人相与拘於数命之中。性命自不能合一而神。不以性为心之主人翁。则命失其真种子。故心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或知其所不当知。身有所能。即有所不能。或能其所不当能。凡视听言动。变乱无常。有不识何所谓性。何所谓命。醉生梦死。是谓大惑。大惑者、终身不解。

人身性命来复图 图说

性命之在天地也。分而仍合。人则气拘物蔽。当穷理以尽其性。性统乎命。即修命无非完其尽性之功。苟独静存以养气。性不全而命有不立。则洗心要焉。然洗心而不退藏于密。亦不能还其性体。性体者、元气所会。私欲不侵。故又必先去其心中之欲。欲去则心明而性见。然后安神祖窍。斯性命来合。坎离自复为乾坤。大而化之之谓圣也。

性者、神之始。而心内思虑之神不与焉。命者、精所凝。而肾间交感之精不与焉。此两者。同出异名。异其名。由异其地。必使思虑之神不起。交感之精不漏。斯能会合於黄庭之地。以生浩然之气。自由异以返同。

人身性命来复图 人身性命来复说

真理原无二也。以其包括一无所遗。谓之性。无一物不资以始。不资以生。谓之命。是性命分体用。不分二物也。但人自成形而后。性命遂各居其位。而真理则一以贯之。故必洗心退藏於密。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斯性命来复。由有诸己而充实。由充实而光辉。由光辉而至於大而化之之谓圣。由圣至於不可知之之谓神。性者、神之始。而心内思虑之神不与焉。命者、精所凝。而肾间交感之情不与焉。此两者。同出异名。异其名。由异其地。必使思虑之神不起。交感之精不漏。斯能会合于黄庭之。以生浩然之气。自由异以返同。

尽人合天图 尽人合天说

邵康节曰。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其所以然者。人与天地皆自太虚中来。其实皆一道也。原人之始初。虚化之为神。神化之为气。气化之为形。成形则多悖道。今则实践其形。形复返之为气。气复返之为神。神复返之为虚。还虚则自合道矣。包天地而无内外。贯古今而无盈虚。无为也而无不为。有为也而有不为。则太极其用。无极其体。

性命之师

道生天地人三才。人为贵。贵在性命。天地极大。块然一物。人身虽小。万物之灵。超乎人之上者。厥为孔圣。博古通今。删诗定礼。学综群圣。道冠百王。先圣无孔子。不知为圣。后圣非孔子。无以为宗。故孔子为时中之圣。万世之师。超乎天地外。行乎天地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云、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夫孔圣不矜奇。不好异。即愚夫愚妇。能知能行。无如今人。只知夫子之文章。未闻夫子之性道。性道者何。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人能通天地人为一气。一动一静。觉我即天地。天地即我。我何敢与天地较。惟道可以包天地。盖大道乃性命之原。性即无极。命即太极也。凡人之生。由无极而成太极。无极动。太极生。阴阳相合。无极居上。太极居中。无极临於中。太极生於上。二极相互。内外合一。道乃以成。我孔子荷十六字之心传。前承千古。后启万年。所以称为出类拔萃之至圣。愈久而愈明。

时学叙言

材以学成。而学不能育其材。且因以壤其材者亦夥。有善於此。惟空谈制艺。与墨守陈迹。将道之绰绰有馀裕者。其媚人等於俳优。其拘人同於桎梏。之四者、旧学积习也。而矫其失者。今又过之。(其中发古人所未发。如经学。史学。时学等。足以开拓后学心胸。而又不至乱真者。千百人有一二焉。)道德归於寂灭。古以仁义为挠天下而贬之者。其祸微。道理属於强权。(语有之。强与强遇。以公理论。强与弱遇。强权即为公理。)今以仁义为弱天下。尽弃其学而他学者。其鼓簧将盈天下。夫当今之世。如政学。(官制议院宪法史律交涉约章等学。)如艺学。(格算化汽电重光声矿制动植等学。)西国藉以富强。因时者所必学也。然学以保国。因以保身。无不可也。若因保身而不暇养心。且并訾养心之无用。大不可也。心之不养。我因贫弱而受人侮者。必因富强而转侮人。祸乱相寻。伊胡底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德不合天。必无富贵之理。然冥冥中之主宰。徵实者。或以不睹不闻为虚。故如其说以与之。仍揭其弊以晓之。)今之舍旧谋新者。乃竟在富我身。强我身而已。(至如丛书有曰。彝其貌。彝其服。彝其举动。彝其议论。而毫无得於富强之本末。若而人者。不必言也。)至养心之学。吾中国人言之悉矣。闻之熟矣。西人不能驾而上矣。(西人言养心者。莫著於公法一书。所谓酌理准情。为一定之法。一曰性法。本人心之同然。以定是非。不外吾学率性之道也。二曰义法。本人心之所是非。以定各国交际和战之约。不外吾学修道之教也。)故知时人之心。醉乎西学者。固在彼不在此矣。抑思天下之乱。起於人心。我之六欲七情。任其相贼。异日得志。将近不能治一心之乱者。又出而治天下人之乱。何其谬耶。祸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故善学者量其力。择其要。保身之学。一以养心之学贯之。自西学东来。不是古非今。是中非外。亦不非古是今。非中是外。惟虚心实意。以折於大中至正之道已尔。

时学论略

客有难於愚曰。今翻译诸书。层出不穷。哲学百家。生学百家。计学百家。艺学百家。皆辟前古所未有。至我国报章所载。亦莫不各标新颖。洵学界转动一大关键也。独高谈性命。何补时艰。不知百千万年。皆四时之所推。四时皆一时之所积。一时乃一元之气所生。元气聚则时平。元气散则时乱。盖元者、性也。气者、命也。元气者。性命合一之理也。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在物为木火金水。一时此理。万古此理。有理此有人。上下亲疏远迩。一时此人。万古此人。有人此有事。衣食器用往来。一时此事。万古此事。有事此有制。若朝廷、若学校、若农、若商、若兵、若工。一时此制。万古此制。世虽有小变大变。不过因而增减之。斟酌尽善而止。非别有所谓制也。此制原以周旋此事。保聚此人。实无非维持此理。夫理、精言之。则曰性命。由精而粗。则曰富强。今睹外国之富强。守旧学者。拘於计功谋利之非。正罔知趋时。而讲新学者。又半以时有不同。惟变所适。求其有利无害已矣。不必深究乎性命之理也。抑思圣人。载理之经。统於大易。(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易之为书也惟其时。动静不失其时。只此一中。三不中则多凶。四不中则多惧。二得中则多誉。五得中则多功。变通趋时。存乎德行。故孔子圣之时者也。学易加年。只期无过。重时务而徒知利害。不辨是非。可乎不可。旷观时局。智则蒙而力则困。(蒙如旧学不知有所当变革者。新学不知有不可变革者。困如受诸国压力。惟有俯首听从。)而实由人心之涣也。(万其人者万其心。徒爱身爱家。而不能爱国。无团体故也。殊国不可保。身家亦不可保。故天演论有曰。自营之私一行。群道息。而人种灭矣。)然而水遇山则蒙。泽无水则困。风行水上则涣。似不亨矣。易乃曰。蒙亨、困亨、涣亨者。以刚而得中也。中无不正。人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故自古先正。不与时世为浮沉。总求所以干济时世。时世之盛衰。气数为之。实凭人心以酿之。私心未去。凡事皆末也。人心既去其私。旧章新法。随无咎。革乃孚。或损或益。利有攸往。第凌夷以至於今。本末弱。而栋将挠。惟有大过人之学。独立不惧。方不求同俗。而求同理。同理於天。即同人於野。而天下之志可通。自万国纷争。非种必锄。各以保种为能事。是同人於宗。吝道也。我国蚤值群雄角逐之秋。同种者固宜同德。而远人之在所嘉矜者。亦宜一视同仁。(如我高宗谕旨有曰。抚御中外。一视同仁。大哉王言。至今虽势迫时危。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於是。)无大同之世。而有大同之心。出门同人。又谁咎也。纵运会已终。如同人於郊。(内讼外逼。孤立无助。)志未得遂。而孽非自作。问心则无悔也。况天定胜人者。人定亦可胜天。九三曰。伏戎於莽。内奸也。九四曰。乘其墉。外寇也。君与民既同心为善。内则三岁安行而不兴。外则四邻欲攻而弗克。安见运会之不可转移。特奸已伏而冠已乘。必嚎啕而后笑。募游兵以扼险要。或为应援。土著之民。亦时训练。首尾腹心皆实。敌来而我应之。师出以贞。又必率以丈人。四万万中之良民。乃相与保全首领。所谓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此治标急务也。而利权漏卮之患。或因强权而渐次收回。然欲动出万全。夷夏交通。不能不互相去取。(中国译出新书。十年前后,不下万种。或意见自封。或译笔太劣。因而舛谬漏略。不胜屈指。而善本亦多。坐而读之。不出户知天下。然其书日出日新。新者出而旧者吐弃。若欲相师相制。仍不外游历游学。)始则选经明行修。性敏达者。以明其政。以通其技。使一切维新辈。有所倡率。庶不因实事而遗乎理。(虽游历游学。总以中学为主。西学纬之。则归国后。或教训生徒。或翻译诸书。自然有益无弊。)继则凡分门学习者。先於士林中立其品。然后专一以精其业。而士之杰出者。惟致力於诚正修齐治平之理。兼究其法。行有余力。艺一及之。大受仍归诸君子。小知仍归诸小人。同人所以类族也。学有大小。爵禄即於此分上下。同人所以辨物也。(海外文编云。创一美利者。国家给予凭单。俾独享其利。则千万之巨富。可立致焉。又或奖其勋劳。锡以封爵。即位至将相者。莫不与分庭抗礼有然抱歉之意。则宇宙之大名。可兼得焉。等语。此创兴之始。激厉人材。权一时之宜则可。非万古常典也。)此上统乎下。小人莫非君子之用也。犹天在上。火性炎上。天与火不同而同。否之初六。拔茅连茹。柔而志在九五之刚中。泰之初九。拔茅连茹。刚而志在六五之柔中。上下皆中。刚柔相济。天地之否。一旋转即地天之泰。从可知宇宙之变局。皆不能出大易变易之中。卒不能外大易不易之理。乃者言庞事杂。万有不齐。齐其末者。几悔我中国之贫弱。不明当时之势。徒遵圣人之理。此乃末学之流弊。不能拨乱世而反之正。即非能遵圣人之理。若圣人之理。所谓有不变之道。宜变今以复古。有迭变之法。宜变古以就今。系辞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安知不务圣人之理。不克转贫弱以为富强。(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富之理也。有勇知方。外防内备。强之理也。况又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今讲新学。而实有裨于科学者。无一不在其中。)不专务圣人之理。不克由富强以臻平治乎。(圣人之理与人同好同恶。虽兼弱攻昧。取乱侮亡。而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今最大公例之自由。而又以他人之自由为界者。无一不在其中。)盖圣人之理。冒天下而开物成务者也。人欲为一时不可少之人。万古不可舍之人。则由士希贤。由贤希圣。学务只三。而实以一相贯。一曰本天道。自天演之学兴。人持一说以谈天。家宗一教以论化。甚至以天为戎首罪魁。或以彼苍愦愦。祸福皆非善恶之所为。即有为天讼直者。且反议其持可言之理。引不可知之事以解天。而再三辨难。终不能释然於忧疑。其实乃在气数之后天。曰天行。曰天择。皆非探其源而论之。易之为书也。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其不可恶与乱者。有先天之道以主之也。奉以为本。定吉凶。生大业。而学乃可大可久矣。二曰治人情。译本有之。天之生人也。其周一身者谓之气。谓之力。其宅一心者谓之智。谓之神。以之离合万物。成天之所不能自成者。谓之功。谓之业。吾为续之曰。合气力智神功业。极其变化者。通谓之情。黄白红黑棕色诸种人。虽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喜怒哀乐之情则一。人欲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先莫善於治情。盖天下之事。人治之。亦人乱之。而实皆情为之也。本天道以治之。圣为天口。吐辞皆道之华。读其书而天之明在焉。然则情之暗无所逃。圣即天心。所行皆道之实。举为表而天下之公在焉。公则情之私无所遁。复即人情之散於古今中外朝野者。博览之。详说之。其情之真者。可以增吾之慧。励吾之行。其情之伪者。可以知天地之变。民物之繁。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此之谓也。而治人不患无术矣。三曰明物理。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混成之物。(归於无物。)不可致诘。(此惟圣人自喻之。难为俗人言也。)自无而有。凡天之高。地之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体。及一名一目。皆是物也。物莫不具所以然之理。理有一成不变者。道之定体。(如天地日月诸星之动静。大小虚实。或独或众。古今异说。其实有一定不移之理。知之匪易。前人考核既详。后人无此神通。不知亦无害於身世。其他切近者不在此例。)有变而独擅其能。(如蒸汽之类。其应用层出不穷。所谓印书。汲水。推磨。锯木。纺织。以及运车行船。其捷便异常。)合而共成其能者。(如化合之类。有原质。有杂质。数原质交互。亦成杂质。化出无穷新质。如磺酸食铜成蓝盐。磺酸食铁成青盐。亦见一斑。)道之妙用。知道原於天而散於物。凡物之有益於人生日用者。理或载诸简编。则远绍旁搜以知其化。(格物诸书取其简洁晓畅者。至须口传心受。非入学堂不为力。)理或见诸器式。则穷形尽相。以会其神。(粗浅之理。可以触类引伸。精密之理。非至制造工艺厂细心推究。不克成功。)握本以图。惟专门乃可以名家。初则人创我因。后则由因生创。(如学约云。瓦特因沸水。而悟汽机之理。侯失特约翰。因树叶而悟物体分合之理。亚基米德之创论水学也。因入盆浴而得之。葛立里尤之制远镜也。因童子取二镜片相戏而得之。大率由目前之理。偶然触悟。遂出新机之类。)立新法。造新器。工艺兴而利赖靡涯。(今藉以通万国者舟车。系辞云。舟车之利。以济不通。与诸如所取。不过聊举以示概。)即上自朝廷。中学校。下至农商兵。皆藉以普其利。(制器尚象。朝廷之利。取诸乾坤。学校之利。取诸 。农之利取诸益。商之利取诸噬嗑。兵之利取诸暌。)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夫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其理者。既美其才。尤当师圣人之德。(乐记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有上有下。然后可以有治於天下也。)德浑其才则不骄。德役其才则不吝。(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已。)利及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周公达道之圣人也。多材多艺。得志行乎中国。宾兴士类。首在德行。而终之以六艺。孔子志切周公。传道之圣人也。道不行而博学。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多艺。其论道也。必先据德依仁。而后游艺。皆斯三者之旨。世有古今。而此学无古今。是虽四夷。不忘上帝。得所本也。故本天道以治人情。匹夫创万国公法。本天道以明物理。机器泄大造精华。普天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包天道人情物理在内。)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大学之道也。固时措之咸宜也。徒富强云乎哉。则将胥天下而同臻上理矣。(此下原有‘上帝叙言’‘问答条说’改刊‘上帝大中’内)

问答偶记

问、善为修道丹头。何以世有不事此丹。而位极无上者。有从事此丹。而并不得延年者。个中盖别有丹药乎。答曰、其丹有一炼即成者。善之源头。早了於前生也。有由炼渐成者。原头已了於今生也。有久炼难成者。原头未了於今生。至来生了之。或几生了之。而始克有成也。弃此不采。妄炼必成疣瘤。采而不全。虽炼终成鳞爪。可知完成大道。别无丹经。四书六经。采以为丹。头头是道。迨善充足。一点便成矣。

问、帝王奉天命、天讨。以为赏罚。诚以天道至公也。何以天之赏罚。亦有不可知者乎。答曰、天之赏罚。至奇而实至常。有性灭德尽。困苦难堪者。所以瘅其恶也。有性灭而前德未尽。诸偿所愿者。所以速其亡也。有义理之性未灭。气质之性未尽化者。虽若足以载福。乃往往所谋不遂。诸恶纷乘。人以为罚之不平。不知此正天之隐消其罪。以培其德。罚之所以为赏之之地也。人能知此。则顺境逆境。处之自有其道矣。

问、善缘如何结法。结之果有益於身乎。答曰、世有灾患。无人救济。愚昧无人提撕。天下非无好善之人。而不得遇。纵遇而力有不足。所遇者皆悭吝冥顽。非其人薄德寡恩。实己无善以致之也。惟广行方便。财以周人之急。言以顺人之心。力以助人之事。理以醒人之迷。至有道德高出於己者。亲近之。尊奉之。善缘既广。获福自多。不幸转入凡尘。迷却本性。受诸恶报。自有不了奇缘。巧相为凑。以解为结於前。遂因结而得解於后。又何由失却人身哉。

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则人事不足为凭乎。答曰、天与人无二理也。人事亦莫非天事也。尽人事者。凡事处以忠恕。即天好生之德也。凡事当为必为。即天刚健之行也。穷则善身。达则善世。如是而所谋有不成者。皆前此之人事未尽也。则后此惟尽人事以补之。不躐等以求。不半途而废。人事既尽。天之大权遂假手於人。有志者事竟成。气数之天。自不得而阻之。特不可背天理以为人事耳。

问、世之受福禄者。究其原莫非前人得葬吉地。则地理诚可恃乎。答曰、有天理然后有地理。有地理然后有地气。气之散者生万物。气之结者。真灵在焉。凡人不昧真灵。其气自与之相投。不求自得。上地得之出圣贤仙佛。中地得之。出帝王将相。下地得之。出一切富贵功名。前人无德。地固难得。前人有德。后人不加培补。地亦难得。即得而不能久。惟能培补。前人德厚者。合后人之德则益厚。前人德薄者。合后人之德则不薄。盖祖与孙一气相贯。即天地人一气相通。人有德行。天必假手於地师。彼惑於风水。每以地师为操予夺之权者妄也。矫其失者。又以为命由己立。安葬草率。又非仁人孝子之用心矣。

问、为学之益。在变化气质。可得闻乎。答曰、人之生也。气秉於天。质具於地。而受成於父母。前生之积累者有不纯。兼感於天地父母者有不正。气质所以多偏也。气质不变。则性命不修。气质不化。则性命不立。惟居敬穷理。知气质足累吾心。变化亦在吾心。几微动时。善则扩充。恶则克治。复息思静虑。守此惺惺。则心虚而元气潜滋。动静交修。理愈明。私愈净。躯壳内外。虽若一成不移。而质由气生。自由气转。元气复一分。即邪气减一分。邪气减一分。即凡质克一分。气变质变。变则化矣。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心在坚。其功在勤。其有成在有恒不已。

十目叙言

道一而已矣。及其至也。不可思议。语其散殊。即在伦常日用。愚夫妇与知与能。至于治国家。参天地。亦不外是以扩充之。而人每习焉不察者。道在迩而求诸远也。夫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兹列十目。至平至常。不远人以为道也。首言为学之要。中即伦常所在。举其大端。末言日用。虽非最上乘法。要为人生不可一日无者。程子谓大学为入德之门。若此条又为入大学之门。学者不以其近而忽之。大学之道。其庶几乎。

学先立志

天地之间人为贵。贵於其性也。身以行之。心以统之。而非有自强不息之志。断不能以有为。性本无为也。有志则无为者无不为。试观上下千百年。纵横亿万里。其中立言立功立德。赫赫然在人耳目间者。谁非有志士者。同此万物皆备之躬。反复以思。应不甘居人下。志在一己。尤贵志在万人。志在一时。尤贵志在万世。虽然。有难焉者。人非见理既明。则气馁而志自懈。陆子所以谓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智识定而志以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如是以言学。圣贤之徒矣。学记曰。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调养精神

凡精凡神。由元精元神而生。元精元神。由凡精凡神而见。元精元神者、性命也。凡精者、肾中作强之技也。凡神者、心中有觉之灵也。其足以累元精元神。即足以辅元精元神。凡色欲所在。精易散。神易昏。损精神者此为最。烟酒次焉。其他利薮名场。及八识七情。精神每半消磨于不觉。故必戒之。即有为人情所不能无者。亦宜节之。不得谓精神愈用愈出也。有小不用。正以培大用之基。有暂不用。正以留久用之地。静则精神强明。动则精神活泼。斯元精元神。可得而言也。至口体之调剂得宜。犹其显然者。而饱食终日。无一用其心者。不得托言调养。

纯孝全忠

孝以酬劬劳之德。为百行原。竭力将顺。没世不忘。小孝也。立身行道。喻亲於德。中孝也。孝不外乎爱敬。爱仁敬义。达之天下。大德获报。前人亦荷无穷之福。大孝也。三者俱至。谓之纯孝。移孝作忠。受君之恩。君事即己事也。在上则致君尧舜。在下则泽润生民。即或襄赞无谋。而帝力毋忘。谨守王法。无非忠也。又或值纪纲紊乱。忠有难摅。然忠者心也。内则事事自尽其心。谓之忠。忠者中也。外欲人人咸协於中。谓之忠。忠至於是。是为全忠。

尊师重道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君养之。师教之。师者所以解惑传道也。道散诸书。则有经师。道徵诸事。则有人师。道垂诸后。则有先师。至道在性天。恒不世著。则有亲相授受之明师。师也者。为君父补其不及。为天地遂其生成。人而无师。道有不明。得道忘师。道有不行。不明不行。沦於禽兽。师之所系。岂不大哉。师即道之所寄。故重道者。罔不尊师。道即师之所传。故尊师者。尤当重道。

本身率下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师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又为众人之纲。三者之外。凡分之见尊於人者。皆有上下之名分。下之分在奉上。上之分在率下。以言率作。尤贵以身率作。纳其身於中正仁义。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且己即有善无恶。而劝惩之下。又必理度情揣。各因人之量以为施。盖智愚贤否有不同。必使人人欣然於道之可乐。所谓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所谓君子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矣。

谨言慎行

目司视。耳司听。形外有貌。存中有思。而无不发见於言行。是两端其总括也。理所当言当行。必求其无馀恨而后已。又必相时措宜。否则言虽近理亦有尤。行不外理亦有悔。况言行有伤忠厚者。一念已干天地之和。又其甚者。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败常乱俗。祸己祸人。惟小心翼翼。一言一行。不敢自以为是。恐有似是而非者。必几经顾虑以出之。至是是非非之判然者。言易有馀不敢尽。行易不足。不敢不勉。枢机之发。荣辱所主。可弗谨欤。

忍性镇心

世路崎岖。人情险阻。终身未尝一遭者。或寡矣。往往有品学素端。一经挫折。激於一时之忿怒。昧於事后之成败。则忍难。怵於当前之利害。惑於流俗之毁誉。则镇难。此能成大事者。古今所以希也。故必坚忍其性。镇定其心。有委曲以求全。无浮沉以取媚。斯能胜人之所不能胜矣。学者於平居无事时。见理既明。有一夫能胜之忧。有万夫莫摧之想。存之於心既熟。则和气与锐气。自然交济於中。事至物来。复留心阅历。不竞不 。不刚不柔。夫而后乃可言立身。乃可言经世。

爱人如己

圣人忘乎己者也。出则不知己之富贵。惟以疾苦之在人为忧。处则不知己之贫贱。惟以安乐之在人为念。圣人而下。知有己。不知有人。知有己。私也。而公道即在其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同则所欲同。所恶同。诚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盖人自有生以后。皆天地一性之所分。故胥天下之人。实为一体。夫人之於体也。有尺寸之不安。一身皆为之不安。惟知己与人。亦一体相关。则爱自有不容已者。即有时易爱为恶。无非成其好爱之心。爱人如是。於物可推。

敬礼神明

诞生之始。禀阴阳二五之精者。则有元神。具知觉运动之灵者。则有识神。要之元神识神。无非天地之鬼神所造化。日月通其窍。山川毓其灵。圣贤仙佛保其真。一切诸神成其能。己之神以位。即神之明以昭。人不先事神则不诚。不事人而事神则不明。已事人而未及於神。则诚与明不至。事之实何。一曰敬。敬立而礼非虚文。一曰礼。礼行而敬为实用。敬礼施於祭祀。所以报神明之功。敬礼见於修持。所以合神明之德。 致其精明以交神。神通而心之神愈明。明至则诚。诚至则神。两而化。一而神也。神乎神乎。其盛矣乎。

勤职安分

性分所定。有其职焉。职之不容缺者。莫大於道德仁义。若衣食器用。藉以养生。而不可恃以长生。特其与性俱来。养其生乃克养其性。君臣之职。在养人以自养。士之职。穷则自养。达则养人。至农商工艺诸事。职在耕种。职在懋迁。职在制造。而兵则职任干城。在为天下御侮。皆无非为自养之计。通功易事。亦足养人。克勤於身。而财之源裕。食时用礼。上下各安其分。而财之流长。财以道生则恒足。恒足则道又因之以生。是财不可过重。亦不可或轻也。故大学一传。虽归本於慎德。而亦未尝讳言乎财。

师言约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有大畔乎道者。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如愚者、更不足道也。幸遇明师。循循善诱。尝谓愚曰。道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在。贯乎天地之中。包乎天地之外。大莫大於道矣。而人心足以尽之。日用周旋。不求有功於人。先求无过於己。则心在吾身。即道在吾身。思吾身根於先祖。以先祖之心为心。或本或支。教养曲尽。则心在一家。即道在一家。家相接壤。最近则邻里。稍远则州党。其中姻娅宾朋。千万人同此心也。以众人之心为心。相友相助。疾则相扶。善则相劝。则心在一乡。即道在一乡。由一乡推之林林总总。莫非帝王之人民。以帝王之心为心。凡同文同伦者。皆吾种也。随其所遇。必有以保全之。则心在中国。即道在中国。有与吾国正朔不同。各行政教。亦皆天地之所生。以天地之心为心。瀛寰万国。得以通风气者。善其嘉之。不能其矜之。则心在天下。即道在天下。是则人道克尽。而天道尚未合一也。思夫人自无而有。原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者。炼气以归神。炼神以还虚。则心极乎天。而蟠乎地。由是合天道人道。而著书立说。溯诸元始。以待后来。则心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即道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斯为大道。斯为大学之道。虽天地之大。犹有所憾。一人断难弥缺陷於生成。而量力而行。因材而施。求其无愧於心。道已尽矣。尔勤职业。修心术。行、住、坐、卧。不离大学。入德乎何有。夫大学一书。常道也。五伦察。庶物明。圣贤非常道不了。三千功。八百德。仙佛非常道不成。四时行。百物生。天地非常道不久。凡一切神没鬼出。莫非常道之发皇。人若外道而徒学其法。譬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借外物以显其奇。推之於事。必有验不验。且久之必遭天谴。尔惟常道自持。淡而不厌。有以迂阔讥者。要知迂阔终归超脱。有以神奇煽者。要知神奇不外中庸。曰坚曰恒。逆境如斯。顺境如斯。世有由精怪而修成人身者。亦能建功立业。而魔心一发。为恶终无转机。虽至杀身亡家不悔。有由人道而复为人者。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惟有自天诞降。堕入红尘。不能有善无恶。一经挫辱。悔心易萌。回头便登道岸。尔其省之。今虽为境遇所累。须知一分德。一分福。一分恶。一分祸。故君子得福而若惊。以其足消前生之德也。得祸而自在。以其足消前生之恶也。况人有忧患。正所以动心忍性。增益不能。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其在我。则气数无权。而我有权。富贵自生。神仙可至。人无有不修道德。久获富贵者。亦无有安享富贵。又为神仙者。盖富贵不啻人间之神仙。神仙不啻天上之富贵。大学之道。浅之则膺诸福。深之则成真乐。其第二节。知止而后有定者。止在腹中。为生成之本。知止则心存而气凝。神不外散。定也。定而后能静者。阳气薰蒸。阴私自不能入。浑浑沦沦。无人无我。静也。静而后能安者。阴阳和平。则元气复与天之元气。合而为一。人即天。天即人。其乐有不可明言者。安也。安而后能虑者。真气潜滋。即真理发现。物之表里精粗可穷。诸凡事来自不难於筹度。能虑也。虑而后能得者。由知止至於安。命功到矣。然了命尤须了性。故必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性命双修。大道乃得。当今天元正午。大道宏开。而大劫亦非小可。彼习法术以惑人。为道之蠹。固也。即入清净以修己。讲权宜以救时。亦皆道之枝叶。道之大本。不以心中之天。违清明之上天使受制於错杂之下天。复以性中之天。透虚无之先天。直旋转乎盈虚消长之后天。如是则直拔劫运之根。而不留遗孽。不然。天则有灾害之凶。地则有覆亡之患。人则有劫杀之灾。死丧流离。无时或息。人纵不能为不生不灭之真人。等而下之。亦当求其恶少善多。庶得领取生人之乐尔。今者理欲混淆。道之深微。非所望矣。兼之文字未经揣摩。谈何容易著作。但气质不磨则不莹。将予切近之言。体之於身。复将予博大之言。索之心而应之手。亦所以培尔德性也。勉之慎之。愚即所闻。集为略引。付兄校正。兄曰。明月之珠。天下传为至宝也。而无因至前。莫不按剑以相眄。况临贴摹字。而易失真。见影绘形。而难酷肖。弟性情未淑。无庸率尔操觚也。传书尤赖有传人。何如於躬行心得之馀。然后自道其所经。斯为美。不然。过此以往。瞬存息养。昼为宵得。而又阙疑阙殆。或者稍可人意乎。愚曰。弟非急欲见售也。不过得於万中之一。精中之粗。用以洗濯尘心。毋忘师训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