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经注释 » 水经注释全文在线阅读

《水经注释》水经注笺刋误卷一

关灯直达底部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一

仁和赵一清纂

河水篇

三成为崑仑丘【卷一一页七行】

一清按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校补山字

自宗周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卷一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全祖望校衍北字

迳记绵禠【卷一二页一行】

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一清曰禠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禠脱盖禠有脱义言经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

二尺六寸【卷一二页七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淮南子校正

望沬扬奔【卷一三页一行】

一清按望全祖望校改作浮

尔雅曰色白【卷一三页七行】

笺曰尔雅曰下当补河出崑仑墟五字一清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崑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耳

施傍梯者凡渡七百渡梯已【卷一五页五行】

一清按黄省曾本傍作倚度梯二字倒互作凡度七百梯【句】度已【句】于文义为顺

九驿所絶【卷一五页六行】

笺曰法显传作九驿所记谢兆申云驿当作译一清按谢说是也温水注引林邑记曰重九译而来旧唐书张仲武传李德裕铭云万里昆夷九译而通李商隐诗云还期九译通九译所絶言道路险远无人行迹也絶字义长

二十许里方到县渡【卷一五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西域传作二千余里县度之度不从水

有白羊小步马【卷一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西域传作有白草出小步马今补正

又经蒲那河【卷一五页十八行】

笺曰蒲法显传作捕一清按那下落般字黄省曾本校增

此水迳流迳摩头罗国【卷一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下迳字衍文

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河剌诸国【卷一六页四行】

一清按摩河剌当作摩诃剌

有拘夷那竭国【卷一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竭全祖望校改喝下同

此树名婆罗树其树华名婆罗法也【卷一七页五行】

一清按婆罗树当作娑罗树法当作佉佉是梵音

竺枝自见之【卷一七页九行】

一清按自孙潜本作目

其水乱流於恒【卷一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乱流下落注字

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千由旬【卷一七页十四行】

一清按五千当作五十十六里为一由旬五千由旬得八万里矣相距不应如是之远也

王小夫人生肉胎【卷一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王上黄省曾本有国字今校增

端正殊特【卷一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特黄省曾本作好

但於城东作高楼【卷一八页四行】

一清按城东黄省曾本作城西上云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西字是也

两手将乳【卷一八页八行】

笺曰佛国记作两手构乳按大集月藏经云牛?乳时出醇净乳亦读若构互相为用一清按孙潜云将即捋字之讹诗诂云以指历取也本作寽音律说文五指捋也从爪从又从一一者物也佛国记之构乳义本难通朱氏又引大集月藏经?乳读若构解之失之愈远将捋字形相似捋字是也

次东有申迦扇奈掲城【卷一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注下文引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申迦当作僧迦

佛下三宝阶国也【卷一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三下落道字下文校增

师子为吼怖惧心伏【卷一八页十八行】

笺曰旧作怖效心诚一清按朱氏所引旧本即黄本也何焯曰外道怖惧乃效诚伏之心何苦改之且朱氏又引佛国记师子乃大鸣吼见证於是外道惧怖心伏而退之文为证与注相符复载旧文致有异同何也

南接恒水【卷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南上落城字

迸物助成【卷一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孙潜云迸柳佥本作送

迦维国【卷一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维下落卫字

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卷一十一页一行】

笺曰万一本作宫一清按万字不误因果经云太子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迦维卫国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释道世法苑珠林云便有一百万亿日月四百万亿三千者略举其要故知华戎之判非易而详海内经云身毒之国是轩辕氏居之郭氏云天竺国也以此而言天地中央未为甚滥此则朱氏误矣

以为天竺之中也【卷一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天竺之中梁书天竺国传作天地之中

还以钱赎塔北三四百步【卷一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塔字

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卷一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搏当作傅

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卷一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而黄省曾本作西

东向而坐【卷一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而黄省曾本作西

鉢投河中【卷一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投当作没

尼连水南流恒水【卷一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注字

尼衢立树下坐【卷一十五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尼衢立全祖望校改作尼拘律

於是西渡水於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卷一十五页四行】笺曰於字疑衍一清按於字不当衍若去於字文义不可通矣

城南有卜佉兰池【卷一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有卜佉下兰池一清按孙潜本校衍下字

佛不说戒处也【卷一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不孙潜本校改下

大秦一名梨帝【卷一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梨帝汉书西域传作梨靬史记作梨轩

释氏论佛图列山海经曰【卷一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吴琯本佛图下有调字

麤以佛图调传也【卷一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麤孙潜本校改祖

不应何在敦煌南数千里【卷一十六页十三行】

笺曰何疑作向一清按非也何乃河字之讹

後人假合多差远意【卷一十六页二十行】

笺曰谢兆申云远当作违?谓意多差违一清按依本文自通纷纷臆说终属辞费

至若访地胍川【卷一十七页一行】

笺曰若古本作欲一清按古本即黄省曾本亦非不如仍旧

不死树【卷一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不死树下淮南子有在其西三字今补入

倾宫旋室【卷一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旧本作倾宫掖室一清按淮南子正作旋室不得据误本以改古书

黄水三周复其原【卷一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原黄省曾本作源

洋水出其西北陬【卷一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据淮南子西北陬下脱弱水出自穷谷至於合黎十字今补正

则以髣髴近浮图谓之说【卷一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谓当作调浮图调即佛图调也

在西海之戍地东海之亥地【卷一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东海黄省曾本作北海以西与北连戍与亥近也

西南至承渊之谷【卷一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近

亦元气之所合【卷一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合当作含

方丈面各五千里【卷一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十洲记作方丈方面一清按十洲记无下方字与注所引正同不作朱氏所云

上广【卷一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沈炳巽云据本书上广上落下狭二字今补正

渊精之阙【卷一十九页五行】

笺曰十洲记作流精之阙一清按道元所引犹是曼倩原文朱氏所见则唐人避讳改易之书也

五龙治在五方为行神【卷一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行神上全祖望校增五字

自不登两龙於云辙【卷一二十页六行】

笺曰不疑作非一清按不字义亦通

释氏西域传【卷一二十页十六行】

笺曰李克家云传当作记一清按玉海引此注作传字盖传记志之文古人通称耳

非为二也【卷二一页七行】

一清按为全祖望校改唯

河水又西迳罽宾国北【卷二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西迳月氏国南【卷二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经

又西迳安息南【卷二二页五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安息下落国字

画革旁行【卷二二页六行】

笺曰前汉书云书革旁行一清按此误本汉书史记是画字

河水与蜺罗跂禘水同注雷翥海【卷二二页十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又西迳四大塔北【卷二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释法显所谓竺刹尸罗国【卷二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竺刹尸罗黄省曾本作糺尸罗今校正

又西迳陀卫国北【卷二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陀卫上落犍字以法显传校增

又有佛楼沙国【卷二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法显传作弗楼沙国今改正

王知鉢缘未至【卷二三页四行】

笺曰一本无鉢字一清按於文应有鉢字

佛图曰

一清按佛图下落调字

须菩提置鉢在金杌上【卷二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瑞应本起经云梵释下侍四天王接菩萨身置金机上杌当作机

佛牙袈娑顶相舍利【卷二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袈娑之娑并当从衣不从女广韵袈裟胡衣也下佛袈娑王城亦同此误

捷陀越王城【卷二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捷何焯本校改揵

佛到上浣衣处【卷二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佛到下落渊字全祖望校补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卷二四页三行】笺曰古本作西行可月余日近可十日日所入也一清按所谓古本即黄省曾本也是注原文校汉书西域传悉无舛讹无缘更引後人误本改易古书凡遇此等皆所不取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卷二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至】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卷一四页二十行五页一行】

笺曰谢兆申云疑其一源以下至与于阗河合三十字是注?按玉海引水经其一源以下至蒲昌海皆经文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是注文一清按玉海所引是也谢说非也朱氏既述深宁之言又存耳伯之说请归画一无事两岐

治西城【卷二五页四行】

笺曰西城旧本作西域一清按杭世骏云西城见汉书西域传作西域者误

上多玉石【卷二五页四行】

一清按上当作土西域传云于阗国多玉石师古曰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玉之似璞也

沙行艰难【卷二五页六行】

笺曰沙行一本作涉行一清按沙行言行沙碛中也涉字义非

南城一十五里【卷二五页九行】

一清按何焯校改南城为城南

又西北流注於河【卷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迳于阗北【卷二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于阗下落国字

南河又东北迳扜弥国北【卷二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卷二六页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兵俗略与汉同【卷二六页五行】

一清按孙潜云兵当作其

王自请天子曰【卷二六页十一行】

笺曰据汉书西域传脱一其字一清按西域传云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不作其王也朱氏乃据黄省曾本托言汉书妄矣

王遵建节【卷二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作王尊不从辵王遵是後汉人见隗嚣传

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卷二七页四行】

一清按三汉书西域传作八

南河自于阗东於北三千里【卷二七页九行】

一清按东於二字当倒互

禅善【卷二七页十一行】

笺曰李克家云禅当作鄯一清按何焯云禅鄯音同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

北河又东北流【至】南河之北【卷二七页十二行十三行】

一清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卷二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此下三句是引汉书南去上脱汉书西域传曰六字今补正

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卷二七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无西字一清按汉书西域传有西字朱氏妄引宋本

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卷二八页二行】

笺曰後汉书作涧傍有水可固一清按道元未曾徵引范史不得据彼以规此也

北河又东迳莎车国南【卷二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卷二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之当作又南字当移在温宿国下

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卷二九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接下入姑墨川水注之於文为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句】南入【句】姑墨川水注之

导姑墨西北赤沙山【卷二九页五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治南至于阗【卷二九页六行】

一清按治下脱南城二字汉书西域传校补

故郭义恭广志【卷二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广志下落曰字

右二水俱东南流注此河【卷二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又东川水龟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卷二九页十四行十五行】一清按东川水下落迳字东北下落历字何焯校增

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卷二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有全祖望校改可

其水东南注东川【卷二十页页五行】

一清按东川下落水字

导于危须城西【卷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城当作国下云国治危须城是也

浑水斯涨【卷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浑孙潜校改潭

溢流为海【卷二十一页一行】

笺曰古本作溢海为海吴琯本作溢流诸兆申据宋钞本作溢而为海是也一清按流字与海字俱从水得其偏傍以意推之流字为近

又西南流连城别注【卷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西南流下落迳字别注是引注之讹

河水又东【至】而东注【卷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盖发田土所屯【卷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发田土当作墢田士即屯田卒也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卷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蒲海溢【卷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蒲下落昌字

城基尚存而至元【卷二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元孙潜改作大

浍其岸岸【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岸岸当作崖岸

皆西面向海【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皆字衍文

类雾气云浮【卷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气姜宸英本作起

东至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卷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去

当澴流之上【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下落其字太平御览引此文校增

在右居也【卷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在孙潜校改左

河水又自东河曲迳西海郡南【卷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自东二字胡渭校改东自

河水又东【至】小榆谷北【卷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其作大?於河峡【卷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其全祖望校改且

永元八年【卷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沈炳巽云本传是九年今改正

缘山滨水【卷二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水黄省曾本作河

今党援坏沮【卷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坏沮黄省曾本作沮坏

犹若人委干糒於地【卷二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御览引段国沙州记作若人委乾糒於地一清按何焯云晋人帖中或以乾为干盖乾干古通用初月帖淡闷干呕是也

释名又曰县也【卷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又曰下落县字县也之县其音为悬与悬通用

河水又东北流【至】济川水注之【卷二十六页二行三行】

一清按二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又迳浇河故城北【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又二字当倒互

河水又东北【至】北谷水【卷二十六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按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至】乌头川水【卷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历谷有三水【卷二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三当作二杜佑曰东西邯水各分左右是也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卷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至】白土城南【卷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卷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白土城上落有字孙潜校增

而为缘河济渡之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卷二十七页五行】一清按黄省曾本无处字全祖望曰北字是地之误今以通监注所引校正之

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卷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卷二十七页十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复因名为之唐述山【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为之二字当互易

故秦川记曰【卷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秦川黄省曾本作秦州

下封有水【卷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下封当作崖下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下封即下邽也字不误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卷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先赠公云得当作迳野亭是地名於例不得曰得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卷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耆谚曰【卷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曰谚当作彦耆彦犹云耆旧耳

河水又东与漓水合【卷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曰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入漓水【卷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又下落东字

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应谓是山之关塞也汉书音义曰皋兰应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卷二十九页五行至八行】

一清按两皋兰应之应字俱衍文汉书音义上脱应劭二字隋书经籍志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孟康汉书音义九卷今注引二家之言各加姓名以别之後来传写脱误行间散佚随笔补缀今汉书武帝纪注文具在可考而知也谓是山之关塞也一语是道元自己解说如此盖皋兰本山名而应劭以为河名孟康以为山关名故又以论者疑目河山之间释之

水出县西北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山字山即白石山也

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水上落漓字

今漓水迳东南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罗谿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罗谿下落水字

水又东左合罕开南谿水【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漓字

故罕羌侯邑也【卷二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罕当作枹罕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误顾景范校正

东北流迳金细岭北【卷二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隋五代史志云枹罕郡大夏县有金纽山细字误也

河水又迳左南城南【卷二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东迳赤岸北【卷二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卷二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洮水东北流吐浑谷中【卷二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东北流下落迳字

洮水又东北流迳阳曾城北【卷二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迳下落洮字

历望曲在西南去龙桑二百里【卷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在疑作右一清曰非也後汉书马防传章怀注引郦道元水经注云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今补正望曲谷名也

赤水城【卷二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赤水城上全祖望校增亦曰二字

历求厥川【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笺曰求一作东一清按厥当作历即下历水也

蕈川水注之【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蕈下落垲字下文注可证後并同

石底岭下【卷二二十二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底横下一清按全祖望曰石字不误

水源出来历川【卷二二十二页六行】

一清按来当作东

东北流迳蓝川历水城城北【卷二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转击狄道安故五谿及羌【卷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及当作反

洮水在城西东北下【卷二二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东字衍文

滥水又西北流迳注于洮水【卷二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洮水右合二水右会大夏川水【卷二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右会黄省曾本作左会

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北流于湟【卷二二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东北流下孙潜校增注字

水又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迳晋昌川【卷二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川当作城

即浩亹之西平之北山也【卷二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於文当重一西字孙潜校增

西平西北四十里【卷二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西平上落去字

水出南山上【卷二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

水出其南远山【卷二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其孙潜校改西

乱流东出六山名也【卷二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六山名当作六谷山下云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水出此山故名

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卷二二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吐那上落又东二字

又合来谷乞斤流二水【卷二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出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北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出县北令居县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县北二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文成蛟龙【卷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蛟全祖望校改交

又东南迳阳非北亭【卷二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北亭当作亭北

故汉赋天马之歌曰【卷二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按赋当作武

河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卷二二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上河字当作湟水二字汉书地理志所谓湟水至允吾入河者也

阿步于鲜卑山【卷二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阿干岭亦阿干之转音胡三省曰阿干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又曰大干元和志文水县有大干城本刘元海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干是也于字误

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卷二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内为之城【卷二二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为之二字当倒互

出县之南山【卷二二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出上落泉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

历此城川【卷二二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城当作成

至抄此菀焉【卷二三十页三行】

笺曰焉当作马一清按於文是至抄苑马朱氏笺之未尽顔帅古曰菀古苑字

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卷二三十页七行】

一清按又下落东字东北之东衍文河水东注不应据折而出北或斜趋东北则可矣例以下天水勇士县经文校改

河水东北流【至】故城西北【卷二三十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至】与麦田泉水合【卷二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卷二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钞本西下有谷川二字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谢说谷川之川是山字之误於文为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句】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经注割裂故有此误其实皆注文也

河水又东北【至】高平川水注之【卷二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若水也【卷二三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若水方舆纪要作苦水云水味苦故名下并同

汉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卷二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字衍文後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八年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隗嚣传云八年帝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长安又云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吴汉传云八年从车驾上陇遂围隗嚣於西城盖吴公始屯长安帝自将至高平後乃命与岑征南同围西城汉字为羡文无疑又黄省曾本无岑字朱氏据续汉志增然范史俱作高平第一正不必增也若水是苦水之误

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卷二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安定郡上落置字全祖望校增

在县北一十五里【卷二三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在上落城字黄省曾本校增

迳东西二太娄故城门【卷二三十一页十八行】

笺曰太字疑衍一清按寰宇记云原州萧关县本隋他楼县地方舆纪要平原府镇原县有他楼城本汉高平县地晋太元十六年乞伏乾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盖旧有此城隋因置县他太声之转楼娄形之近也不得云误字

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卷二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迳西娄北【卷二三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西下落太字

县之西北一百里【卷二三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县上落在字之字衍文

尽从故目【卷二三十二页页十七行】

一清按故孙潜校改胡

流注高平高平又北迳三水县西【卷二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下高平二字重文误也孙潜校改作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迳三水县西

东北流与若勃谿水合有二源【卷二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水合二字当倒互

侍郎张奂【卷二三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後汉书张奂传是议郎侍字误也

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卷二三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河下有一汭字一清按黄省曾本无汭字

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卷二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卷三一页七行八行】

一清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即上河峡也寰宇记引此文作世谓之为青山峡今校补二字

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卷三一页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秦置北地都尉治此城【卷三一页十行】

一清按北地汉书地理志作北部地字误也

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卷三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又北下落迳字

河水又迳典农城东【卷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又迳下落朔方郡宏静镇六字寰宇记校补释详本卷

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卷三二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以事农【卷三二页五行】

笺曰宋本农下有毗字一清按毗字絶无意义当是甿字

河水又东北迳亷县故城东【卷三二页六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与北支津【卷三二页八行】

笺曰宋本津下有一合字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与北二字当倒互胡渭校改

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鄣西【卷三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鄣当作障後并同

遂有历地之名矣【卷三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历地当作历城

南去北城三百里【卷三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志浑怀都尉治在北平此北城误当作北平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北地郡富平县下云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北城是北地之讹朱氏以为治在北平何其缪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卷三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尽若战马之状【卷三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兽马兽马原作虎马唐人避讳改虎为兽邺中三台以金虎为金兽可证也

类似图焉【卷三二页十八行】

笺曰当作颇似图画一清按依文自通无容更易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卷三三页三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元朔五年立【卷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元朔上黄省曾本有汉字

河水又北【至】沃野故城南【卷三三页五行】

一清按二十字是注混作经沃野下落县字

河水又北屈【至】窳浑县故城东【卷三三页八行九行】

一清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而为下落屠申泽三字

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卷三三页十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汉之守尉不同城窳浑亦非首县此必不学人见此处有脱误而妄填之今据汉志改正作开朔方郡以县为西部都尉治於事方合

阚駰谓之浑泽矣【卷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窳浑泽县即以窳浑泽得名今陕西榆林镇有窳浑城汉朔方郡之旧县也

屈从县北流【卷三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屈而东流【至】高阙南【卷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上古迄今【卷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大事记引此作自古及今一清按依文自通无容改易

至河目县西【卷三四页五行】

一清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卷三四页七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屈迳河目县左北假【卷三四页十行】

一清按左北假文有脱误史记匈奴传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是也

河水又南迳马隂山西【卷三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是议志之僻也【卷三五页三行】

一清按议志即上音义广志旁加言字非

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北【卷三五页四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按地理志云今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卷三五页七行八行】笺曰前汉地理志朔方县有金连盐泽青连泽皆在南一清按二盐字今汉书并作盐朱氏误引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卷三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朔方【至】故城北【卷三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此与北对南【卷三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与当作举

河水又迳西安阳故城【卷三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西安阳下落县字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更之曰鄣安矣【卷三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鄣汉志作漳

屈东过九原县南【卷三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卷三六页一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卷三六页页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南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卷三六页五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卷三六页七行】

笺曰稒阳旧本作副阳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稒阳五原郡之属县也稒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

迳河隂县故城北【卷三六页八行】

一清按迳上落又东二字

又命将军大夫适子伐吏皆貂服矣【卷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伐吏当是戍吏貂服当是貉服之误貉服即胡服也北方豸种曰貉

及南越地【卷三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及下落开字

河水又东【至】石门水南注之【卷三七页六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石门鄣【卷三七页七行】

一清按鄣当作障汉志注校

堡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卷三七页十行】

一清按堡黄省曾本作保

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卷三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北二十里【卷三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北全祖望校改流

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卷三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卷三八页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北【卷三八页四行】

一清按成乐下黄省曾本有固字方舆纪要盛乐城在大同府西北三百余里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後汉属云中郡後废鲜卑拓拔力微始居其地晋太康五年拓拔禄官分其国为三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部後为石虎所败部族东徙至拓跋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而居之弟什翼犍於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明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成乐县之故地也

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卷三八页七行】

一清按故城上落县字下同

赵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卷三八页八行】

一清按何焯云当作赵武侯

见大光在其下【卷三八页十一行】

笺曰大一作火一清按大光言光之非常也作火非黄省曾本是大字

又有芒于水【卷三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定襄郡武皋县下云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芒于是荒干之譌下并同

有长城在右【卷三九页五行】

一清按黄省曾本无长字

谓之白道南谷口有城【卷三九页六行】

一清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谓之白道城南谷口有四字与上重文宜衍

沿溪亘岭【卷三九页十行】

一清按亘当作亘音堩说文作?经史通作亘从二从舟与从二从月之亘有别亘即恒字若从二从日作亘音宣本字从二从囘囘即回字大非

芒于水又南西迳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芒于水当作荒干水南西二字当倒互

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卷三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武川镇下落城字

西南流于云中城北于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杭世骏云下五字重文宜衍

芒于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卷三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於文是荒干水西出塞外怀朔镇东北荒中

堂宇绮栱【卷三十页二行】

一清按栱孙潜校改井绮井出左思魏都赋

河水南入植陵县西北【卷三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有桢陵县植当作桢九字是注混作经

汉高六年置【卷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高下落帝字

河水於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卷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周婴何焯皆疑及此

往投津长曰子封【卷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无曰子封三字?疑当作田子封是津长姓名一清按通监晋纪胡三省注亦引此文作曰子封古人文义简质书名不书姓者多矣何必改为田字以实之乎

资费一无所损【卷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资费通监注引此文作资货寰宇记作资囊从之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卷三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卷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卷三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自东山【卷三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自当作出

又会一水【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西流土壁亭南【卷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西流下落迳字

谓之流水【卷三十二页六行】

一清按流水当是沃水以下文校正

出东南六十里山下【卷三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通监注引此文作水出县东南出字上下皆有脱文

又会东迳参合县南【卷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通监注引此文又会二字作合流而三字

径左县之西北【卷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径左当作陉在

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卷三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湿水注引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河西还军败于参合河下落西字

北俗谓之大谷此佳水亦受目焉【卷三十三页三行】

笺曰此佳二字疑误一清按大谷下落堆字佳字衍文

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卷三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水曰诰升袁河【卷三十三页五行】

笺曰袁河当作缘河一清按全祖望云按晋时匈奴右贤王刘诰升爰刘卫辰之所出也河或以此得名爰与袁通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卷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武县当是武州县释见本卷善无下落城字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卷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湳水又东流入于湳水【卷三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湳水何以入于湳水全祖望云入于湳水当作谓之湳口

其岩层岫衍【卷三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古本作岩层岫行?疑当作岫复一清按衍字不误其下落山字

乃无过垣【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笺曰过峘字譌当作遏岨一清按乃黄省曾本作并

至是乃为巨嶮【卷三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乃为下落河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可二百有余里【卷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里下孙潜校补也字

水出县南御山【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县南下落神字

水出西北桑谿东北桑谿【卷三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东北桑谿衍文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是多衆蛇【卷三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施廷枢云衆当作象今本山海经亦误

悉榆林之薮矣【卷三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林通监注引此文作柳黄省曾本原是柳字

小榆林水合焉【卷三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林字衍文

西出首积谿【卷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西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卷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离石县西【卷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又南下落过字

又谓之朔水矣【卷三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通监注引此文作朔方水今校补

将作大匠梁公叱于阿梨【卷三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叱干姓也于字误梨当作利何焯据晋书载记校正

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出奢延县黑涧【卷三十七页六行】笺曰?云当作奢延水又东与黑水合黑水出奢延县黑涧谢兆申云按宋本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宋刻本无焉水二字一清按原文只出字上落水字耳何必多其词说乎

出龟兹交兰谷【卷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龟兹下落县字汉书地理志上郡有龟兹县

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也帝原水【卷三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也字衍文汉志分注校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离石北山【卷三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离石上落水出二字

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千城当作干城

皆讹伪变矣【卷三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伪当作为与讹字倒互

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同滇池元河【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九域志延安府古迹引此文作牧龙川又於文当重一川字笺曰元下脱一马字一清按元字亦误当作天河字是马字之误无脱文

河水又南合契水【卷三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又纳辱水【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作河水又右纳辱水一清按非也惟右纳之又当作右南字不宜衍也八字是注混作经

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谿【卷三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延水上落秀字上延水又东会于根水同延水下落又字西出二字当倒互此水所出名西露谿也

水发源东露【卷三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东露下落谿字

西流注入河【卷三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入当作于

东启荒源【卷三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源当作原

水又南合谿口【卷三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河字

山海经曰次四经之首曰隂山【卷三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曰次当作西次

多金玉【卷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多金玉上落其阳二字据山海经校补

世谓之清水上郡【卷三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郡上落清水出三字据寰宇记校补

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卷三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有当作南谿当作奚下云水西出奚川是也

河水又南蒲川石楼山南迳蒲城东【卷三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下落迳字

东北入谷【卷三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初学记引水经注云黄栌水出隰川县东北黄栌谷又任广书叙指南曰水经叙隰川曰紫川黄谷黄谷即黄卢谷也此北宋现行之本宜为可据谷上落黄卢二字

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卷三二十一页十四行十五行】

一清按两紫水俱当作紫川水蒲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出石楼山下五字今校补河水之水衍文

水经注笺刋误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