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医彻 » 古今医彻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医彻》卷之三

关灯直达底部

卷之三 杂症

头风

凡头痛之候。感于六淫者。其发各以时。惟头风发不以时。或月计。或岁计。

虚则愈频。独可异者。素问云。当先风一日则痛甚。不可出内。至其风曰。则少愈。夫痛既以风而作。何先风反甚。风日反愈乎。盖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凡气机之动。每先形于所感。在天为风者。在人为肝。肝者风木之脏。而血藏焉。惟血虚则发热。热甚则生风。一经感召。而病机之跃跃欲动者。则从少阳之火以上头角。故头风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凌土。脾胃受克。头痛甚者。必作呕。乃由少阳入阳明。则侵及于右半者以此。可见头风之疾。

乃本肝经而作。肾水不能生肝木。肝木来乘脾土。惟以补中益气。调中益气。使清阳上升。入黄柏以降阴火。土生金。金平木。水制火。东垣先生深察病机。立方神应。非后人所几及。于此见一班云。若漫作风治。去之不啻千里。希其效也得乎。

一大寒犯脑。头痛齿亦痛。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附子细辛。

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用调中益气汤。

一挟热头痛。烦躁不宁。用茶调散。

一痰厥头痛。因误服疏风。脾胃虚损。头旋吐痰。身重肢冷。头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一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用黑锡丹。

一眉棱骨痛。风热痰气上攻者。用选奇汤。

调中益气汤升麻 柴胡 黄柏(酒炒) 川芎 甘草(各三分炙) 苍术(泔制) 人参 陈皮(各七分)

黄(蜜炙) 当归 蔓荆子(各一钱焙研)

水煎。畏寒甚。加细辛三分。

茶调散黄芩(酒浸炒,二两) 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荆芥(四钱) 薄荷 细茶(各三钱)

为细未。每服三钱。茶送下。巅顶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三钱。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 麦芽(各钱半) 干姜(三分) 白术(土炒) 神曲(各一钱炒) 黄柏(二分酒炒) 人参 苍术(米泔制) 天麻(煨) 黄 (蜜炙) 陈皮 泽泻 茯苓(各五分)

水煎黑锡丹沉香 附子(制) 葫芦巴 肉桂(各五分) 茴香(焙) 补骨脂 木香 金铃子 肉豆蔻 黑锡硫黄(与黑锡结砂各一两)

为末。研匀酒煮。面和丸。梧子大。阴干。每服五钱。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五钱。巴戟一两。

选奇汤防风 羌活(各三钱) 黄芩(一钱酒炒) 甘草(三钱夏生冬炙)

每服三钱。水煎热服。

卷之三 杂症

头眩

经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则眩者风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间则责于火。

火炎上而动摇也。丹溪则责于痰。痰流动而冲溢也。然治火并治痰。而眩如故者何耶。良缘火之有余。本于水之不足。则壮水之主。钱氏六味丸加鹿茸是也。痰之所发。由于水之上泛。则益火之原。仲景肾气丸补而逐之是也。使根本坚实。即枝叶扶苏。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则莫如培土。木克土。而实藉土以自栽。有如思虑太过。则调以归脾。劳役不节。则益以补中。

使心火宁而不盗母气。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属。

上病下取。则鲜有不安者也。盖眩为中之始基。中为眩之究竟。其所以致此者。未有不戕。贼真阴而得。则又何容讳耶。

一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证别之。

一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血虚者。乃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气。散邪为主。此皆有余之症也。刘宗浓辨之颇详。要之素无病而忽眩者。当于有余中求之。素不足而眩者。当于先后天分之。不得以气血该也。

本事川芎散 治肝风眩晕。

山茱萸(一两) 小川芎 人参 山药 茯神 甘菊花(各半两)

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钩藤散 治肝火头晕。兼有痰者。

钩藤 陈皮 麦门冬 半夏 茯神 甘菊花 人参 防风 白茯苓(各半两) 甘草(一钱) 石膏(一两)

每服四钱。姜七片。水煎。

许学士二方。用意颇微。不可忽视。

卷之三 杂症

鼻渊

鼻渊一名脑渊。以鼻之窍。上通脑户。脑为髓海。犹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

骨中之髓。发源于此。故髓减则骨空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李濒湖云。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治者但见其标。不求其本。往往喜于解散。散之过。则始流清涕者。继成独涕。渐而腥秽。黄赤间杂。皆由渗开脑户。日积月累。而至 羸矣。使非参 益其阳。麦冬五味敛其阴。佐以辛荑透其窍。脑户何由而固耶。虚寒少入细辛。内热监以山栀。又须六味丸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肾阴。则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云。

补中益气汤黄 (一钱半蜜水炒) 人参 白术(炒土) 当归 麦冬(各一钱去心)

广皮(七分) 柴胡 炙甘草 升麻 辛荑 山栀(各三分炒黑) 五味子(九粒杵)

姜枣水煎。

补脑丸 治鼻渊久不愈者。神效。

人参 麦门冬(去心) 茯苓 杜仲(盐水炒) 肉苁蓉(酒净) 山药(饭上蒸切) 熟地黄 山茱肉(各二两)

黄(蜜水炒) 枸杞子 菟丝子(各三两) 鹿茸(酒浆微炙切片) 五味子(各一两)

为末。另捣苁蓉枸杞熟地麦冬。略添炼蜜和丸。如桐子。每服四钱。白滚汤下。

卷之三 杂症

耳病

阴阳之用。互合成体。有如阳窍七。奇数也。而五脏开之。则主受。阴窍二。偶数也。而六腑输之。则主化。然阳窍中。心肺为阴中之阳。则口鼻之气。升降往来。无形而之有形矣。肾肝为阴中之阴。则耳目之窍。虚实交参。有形而之无形矣。故五色则目收之。五味则舌辨之。五臭则鼻吸之。五音则耳纳之。然目之光犹外发。木中有火也。耳之聪惟内受。水性润下也。恒见肾气足者。耳中之墨充塞。而听愈聪。肾气虚者。耳中空窍无碍。而听愈背。明乎此理。可见少阴之气。藏于耳中。而其外蔽者。则少阳之风火。扰乱相扇。驱其外邪斯得矣。若夫肾气不充。少阴之脉不至。惟峻补真阴。入以镇坠之品。则气不上乱。复其司听之职。则虚而能受。如空谷之音。附应立赴矣。不知者。妄以外导法。欲令气通。则阴内阳外。岂能越出而失其常经乎。或又曰。心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凡用心过度。火为之扰。然鸣则有之。聋则未也。

究之心肾不交。水不升故火不降耳。至痰火为患。耳如蝉鸣。降气则痰下。

益水则火息。亦不越摄气归元之旨也。

一色欲损肾。六味丸入杜仲牛膝沉香黄柏枸杞磁石。

一耳中干结。耳鸣而聋。柴胡聪耳汤。

一上焦热。耳鸣而聋。及出脓汁。蔓荆子散。耳痛生疮。黍粘子汤一停耳。耳中有脓。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

柴胡聪耳汤连翘(四钱) 柴胡(三钱) 炙甘草 当归 人参(各一钱) 水蛭(五分炒) 虻虫(三个去壳足炒) 麝香(少许)

上除后三味别研外。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三味末再煎。食远服。

蔓荆子散甘菊 蔓荆子 桑白皮 麦门冬 生地 赤茯苓 赤芍药 前胡(各一钱) 炙甘草 升麻 木通(各三分)

姜枣水煎。

黍粘子汤昆布 苏木 生甘草 蒲黄 龙胆草(各二分) 黍粘子 连翘 生地 炙甘草 当归 黄芩 黄连(各三分) 柴胡黄 (各四分) 桔梗(一钱半) 桃仁(三个去皮尖) 红花(少许)

水煎。

六味丸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 淮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磁石(一两醋 七次) 沉香(五钱) 牛膝 杜仲(盐水炒) 枸杞子(各二两) 黄柏(一两盐水炒)

为末。添炼蜜糊丸。每服三钱。青盐汤下。

卷之三 杂症

目病

凡窍各司其一。而唯目。则五脏之精华。皆上注焉。其瞳子。则水之晶而火之用也。黑膏者。木之脂。白膏者。金之液。木火金水。合聚其彩。重重裹之。而神乃外发。故其光之所射。无远不照。无微不察。犹天之有日月也。然人但知其发之用在木火金水。而不知其藏之妙独在于土。土无光者也。而上下眼胞则主之。以司开阖。故昼则开而属阳。夜则阖而属阴。有阴之阖。正以济阳之用。木火金水。皆藏于土中。乃发露而不穷。此造化之巧。本于能藏也。试观之木膏入土。年久成珀。铜坑在土。空青乃生。井中水。则澄澈。石中火。则光焰。无在不藉土为用。东垣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

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目者血脉之宗。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苟心烦事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则百脉沸腾。复感外邪。

而诸病生焉。善治者。必理脾胃。养血安神。而驱风清火。治标之法。可暂而不可常者。若夫色欲损肾。则肾肝之阴。真水真火。不可一日而缺。尤急宜讲求者也。

一目疾感风寒。脉浮洪或紧。宜发散。后加甘菊蒺藜决明枳壳。凉血。生地丹皮。

一日疾红赤。不畏风寒。脉数疾者。用甘菊蒺藜决明山栀酒芩酒连当归枳壳。

一眼胞浮肿。防风通圣散主之。微肿而虚。用蝉壳茯苓决明山药木通麦冬或加白术。

一目疾有星翳。用蒺藜木贼决明谷精当归生地蔓荆子青葙子。

一眼目昏花。视物不明。因思虑者归脾汤。劳倦者补中益气汤。郁怒者加味逍遥散。肾水不足。滋阴肾气丸。真火不足。济阴地黄丸。或八味丸加沙苑蒺藜枸杞子。

一瞳神散大。用远志茯神枣仁人参枸杞山药五味。

一肝肾气虚。两目昏暗。视物不明。用加减驻景丸。

一雀盲。至夜则目不见。用补中益气汤加枸杞子山茱肉山药。

一沿眶烂眼。用甘菊白芷各二钱。朴硝五钱。杏仁十七粒。胆矾三分。羌活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净洗神应。

一东垣治饮食劳役所伤。视物昏花。用益气聪明汤。

一娄全善治目珠疼。至夜尤甚。及点苦寒药反疼者。用夏枯草四两。香附末二两。甘草四钱。清茶调服二钱良效。

防风通圣散防风 川芎 当归 薄荷 芍药 大黄(炒) 麻黄 连翘 芒硝(各五钱) 石膏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六两) 山栀 荆芥 白术(各一两土炒) 甘草(二两)

为末。每服二钱。姜水煎服。

滋阴肾气丸熟地黄(三两) 生地黄(四两) 牡丹皮 当归 山茱肉 山药 柴胡 五味子(各五钱) 泽泻 茯苓(各二两五钱)

为末。蜜丸。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济阴地黄丸五味子 麦门冬 当归身 熟地黄 肉苁蓉 山茱肉 干山药 枸杞子 甘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

加减驻景丸菟丝子(半斤酒制) 当归 熟地黄(各五两) 车前子(焙) 五味子 枸杞子(各二两) 楮实子 川椒(炒各一两)

为末。蜜丸。每服三钱。温酒下。

益气聪明汤人参 黄 (蜜水炒) 炙甘草(各五钱) 升麻 葛根(各三钱) 蔓荆子(钱半焙研) 芍药(酒炒) 黄柏(各一钱)

每服三钱。水煎。

卷之三 杂症

口病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胃脉挟口环唇。大肠脉还出挟口。厥阴脉下颊里环唇内。又皆统之于脾矣。独其邪之所侵。火热则赤。木乘则青。气虚则白。火极似水则焦黑。水极似火则裂坼。一寒一热。判若天渊。胃热脉洪。责于心火。内炽脾虚。脉弱本于阴寒上逼。清胃凉膈。所以彻热。附子理中。所以温里。今人一见唇焦。便指为热。不知中气虚寒。饮食不进。中焦失守。无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凉投之。则火愈不归。而食愈不进。惟人参理中。温其中气。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时润泽矣。至乃舌为心苗。脾之络。连舌本。散舌下。肾之脉。亦系舌本。伤寒家验舌苔。以焦黑为胃热。为水枯。则本此。若别口味之辛甘咸苦酸。以察五脏之热。尤其显白者。则各以其脏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阳之病发心脾。火土子母相关。岂浅鲜哉。

一口病实热。脉洪数有力者。用清胃汤。

一口病饮食不进。脉微细软弱者。用人参理中汤。或归脾汤加炮姜。

一谋虑不决。上为口糜。用逍遥散。或升阳散火汤。大肠移热。用秦艽升麻汤。

清胃伤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为茧唇。或牙龈溃烂作痛。

黄连(炒) 生地黄 升麻(各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 牡丹皮(八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齿病

五行之用。无在不彰。天一生水。水之凝者为石。其至坚者为金。而石可砻物。金能断物。在人则齿应之。齿者胃之标。骨之余。上龈属胃。胃为艮土。故止而不动。下龈属大肠。大肠主庚金。故动而不休。齿禀其气。无物不摧。此造化之微。不可测也。肾中有水有火。足阳明喜寒畏热。手阳明喜热畏寒。

其气不齐。凡齿落动摇。主肾。齿龈肿溃。主胃与大肠。其间有风寒乘之。湿热侵之。疳虫蚀之。或散或清。或荡涤。法亦不等。然必以寒热兼济。药乃有效者何也。缘水火不可偏废。一胜则一负。土不可燥。金不可寒。即其所喜所畏。可得用药之权衡。如细辛。少阴之热药也。黄柏。太阳之寒药也。专用之。则各主一病。合用之。则止牙疼于俄顷。凡祛风解热凉血剂中。皆不可缺。至真阴亏而水不足。元气伤而火有余。或益水中之火。或滋火中之水溯厥原而疗之。能以常格论哉。

一东垣治刘经历之内。齿痛不可忍。须骑马外行。口吸凉风则痛止。至家复作。乃湿热为邪。足阳明多血多气。加以膏粱之味助之所致。因立方。

不须骑马。当令风寒之气。生于齿间。黄连胡桐泪之苦寒。薄荷叶荆芥穗之辛凉。四味相合而作风寒之气。治湿热为主。新升麻之苦平。行阳明经为使。羊 骨灰补之为佐。麝香少许为引。细末擦之。痛减半。又以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治其本。下三两行。痛不复作。

一齿恶寒热。或虫疳龈肿。出血痛秽。皆手足阳明。外感风寒。内蕴湿热。风寒。用荆防汤。湿热。用清胃散。甚则承气汤。

一牙齿动摇脱落。本足少阴经。用六味丸。火衰者。八味丸。还少丹。七情所伤。随症调之。

一风毒牙痛。或大寒所犯。用独活散。

荆防汤

 治畏寒畏热。

防风 荆芥 生地 枳壳 葛根(各一钱) 细辛(三分) 蔓荆子(七分焙研) 黄柏(五分酒炒黑)

水煎。

清胃汤

 治龈肿溃烂。

生地(一钱半) 石膏(二钱) 升麻(五分) 丹皮 防风 枳壳(各一钱)

水煎。

下龈甚者。加芍药、黄芩。

凉膈散

 治胃有实热。

大黄(酒蒸) 朴硝 甘草 山栀(炒黑) 黄芩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为末。每服五七钱。水煎。

独活散

独活 川芎 羌活 防风(各五分) 细辛 荆芥 薄荷 生地黄(各二钱)

每服五钱。水煎。

丹溪治小儿走马牙疳。床一齐腐烂即死。用妇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钱。入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效。

立斋治中气亏损。牙齿作病。用补中益气、归脾二汤。加酒炒黑黄柏。

卷之三 杂症

喉痹

龙潜于海。雷藏泽中。则天以清。地以宁耳。及其发也。阴霾四际。光焰烛天。天气闭塞。

地气冒明。所谓龙雷之火。迅不及掩。其势疾暴可畏。一至风恬雨霁。则无所施其威矣。人之喉主天气。咽主地气。为身中之橐 。水谷之道路。使无风火相扇。则金空而鸣。谷虚而纳。何窒塞之与有。惟火发于内。风郁于外。水波汹涌。而聚为痰。在外则喉风。缠络胸膈。在内则喉痹。

壅结两傍。疼痛而食不得入。声不得出。旦夕之际。危亡可待。斯时也而以阴寒药投之。则其势愈甚而火弥炽。痰弥盛矣。急须驱风豁痰。开通郁结。纠缠顿释。闭塞立开也。故喉风。僵蚕、半夏为君。佐以疏理。喉痹。射干、甘、桔为主。佐以辛凉。撤其风而火自息。祛其痰而风自宁。

纵有龙雷之相火。安足患乎。此治之之要。首则探吐。次则解散。甚而从治。严用和蜜饯附子片。

令吮其汁。因火不归元。而足冷脉微。已成危险之候。有不得已而用者。

一喉痹。俗名乳蛾。生于两傍。红紫如钱。中黄如豆。或左或右曰单。左右俱有曰双。嗌以上者可见。嗌以下者不可见。水谷难下。急须点破咯吐之。或以鹅翎蘸灯油脚搅吐之。

一喉痹。属外感者。发散药入射干。属七情所伤者。归脾、逍遥去 、术。加射干、桔梗、薄荷开之。阴虚火动者。

六味汤入薄荷。

一喉痛久不愈。甚至溃烂。素曾患时疮者。用萆 散。

一喉风痰涎壅盛。联布心胸。肿大红赤。喘息难舒。用巴豆油染纸作捻子。点火吹灭。取烟透鼻内。实时口角流涎。并触患处。急服僵蚕散。

射干汤

 治喉痹。

射干(一钱) 防风 荆芥 桔梗 薄荷(各一钱) 大力子(钱半焙研) 广皮(八分) 甘草(三分)

加灯芯一握。生姜一片。水煎。火甚。加玄参、天花粉。肺虚。加川贝母、茯苓。

僵蚕散

 治喉风。

僵蚕(二钱汤净) 半夏 防风 前胡 荆芥 桔梗 葛根 枳壳 玄参 薄荷(各一钱) 大力子(一钱半焙) 甘草(三分)

生姜一片水煎。

萆 散

 治杨梅喉癣。

土茯苓(别名萆 五钱) 当归 金银花 皂角刺 米仁(各二钱) 白鲜皮 白芷 木瓜 木通(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经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治法也。而余取以治瘰 。尤不易之法也。

东方者。木也。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属之。阴不足。则阳有余。肝胆主节。筋无血养。则火自甚而金不能平。木反侮之。于是喉之两傍。厥阴少阳经筋之所过。则郁给成核。始则一二。继则三五。

或左或右。累累如贯珠。久则溃烂。脓血淋沥。以致月消而败矣。南方者。火也。实则泻其子也。

如夏枯草、连翘、黄芩、贝母、玄参之属。清火消痰。使火不得以乘金。而金得以平木。将少阳之火。不复炽矣。而厥阴之血。从何养乎。则补北方是也。北方者。水也。水乃生木。乙癸同源。

肝气不宜助而肝血宜滋。况肾水既旺。而不盗金之气。西方不虚。东方独得实乎。故泻南方者。

治瘰 之始。补北方者。救瘰 之终。余因是而悟古人立法之巧。非后人所几及。类如斯。

一瘰 女子多见之。男子间有。有血虚内热所致。有郁怒伤肝而作。或感大行暑热。或啖煎炙醇酒。热生痰。痰成核。初则泻火消痰。开郁解毒。溃则补中益气。滋养肾水。庶成者可消。

而溃者可敛也。

夏枯草汤

夏枯草(三钱) 玄参 黄芩 土贝母 金银花 连翘 天花粉 薄荷 桔梗(各一钱) 甘草节(三分)

灯芯一握。水煎。郁怒。加香附、柴胡、钩藤、远志。血虚。加当归、白芍药。血热。加生地、牡丹皮。气虚者。加味归脾汤入夏枯草。或逍遥散加贝母、夏枯草。饮食不入者。四君子汤加广陈皮、香附、陈神曲。饮酒太过者。前方内加葛根、泽泻、青皮。去香附。肾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

卷之三 杂症

肺症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位居于兑为燥金。时列于秋为燥令。燥者火之余气也。所藉乎有以润之。而不至于竭其液。则清肃下行。将天气降而云物不为之扰矣。肺位至高。风寒易侵。郁火于中。使复加之辛热。则柔脆之金。一经消烁。有不损坏者乎。而肺痈于是乎作矣。又主元气。治节一身。苟劳动喘乏。用而不息。将肺气日促。口吐涎沫。无气以动。而肺痿于是乎成矣。盖二症者。一本外感。一本内伤。外感者。

非遽至于痈也。良由治疗失宜。过于解散。而以保之润之为急。多有得生者。虽破残之肺。可以复完。内伤者。则因酒色过度。酒入气分。色伤阴分。辛热之性。既以耗于上。又以竭于下。日渐月累。每成于不自觉。久乃痿 声嘶。肺气败坏而不复支。使欲嘘其既槁而润之。诚难为功。

孰谓二症可不辨哉。

一肺痈能食者生。赖有胃气。土为金之母也。其症咳唾稠痰。腥秽如脓。黄赤间杂。甚则咳出白血。白血者肺之叶也。手掌干涩。皮肤不泽。脉数而疾。急以栝蒌仁汤。连进数剂。或一二十剂。未有不愈者。余屡治神验。不易仆数。

一肺痿。咳唾涎沫。胸中隐痛。四肢乏力。无气以动。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阿胶、桑皮、麦冬、五味、白芨。

治验

一男子冬日咳嗽。自用发表。至春咳出臭痰。已七八日矣。昼夜不绝。脉得细数。展侧不能。

手如枯掌。但饮食犹进。余用栝蒌、贝母之属。连进八剂。减半。又八剂。全愈。以六味丸调之。

一人夏月饮火酒。患赤痢。脉洪数。与芍药汤服之。未愈更医。至冬。渐变咳嗽臭痰。疡科作肺痈治。延至于春。日吐红血盂许。上结白沫。臭秽异常。又经月余。咸谓必死。复延余诊。脉犹洪大带数。见其食鸡子。连进七八枚。无恙。余因谓曰。可治。肺虽坏而胃气未败也。亦与前汤。服十六剂。

果愈。继以膏子药。调理而痊。

栝蒌仁汤

栝蒌霜 米仁(各二钱) 川贝母(去心) 天门冬(去心) 金银花 麦门冬(去心)

百合(各钱半) 甘草节(三分) 桑白皮(蜜炙) 桔梗(各一钱)

水煎。久而不敛。加白芨、阿胶。去桑皮。寒月。加款冬花、紫菀。夏月。加生地、牡丹皮。

若脾虚不食。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但喘未除者。不可骤补。真阴不足。继以六味丸加阿胶。

卷之三 杂症

乳症

经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上则逆而不下。结则聚而不行。人之气血。贵于条达。则百脉畅遂。经络流通。苟或怫郁。则气阻者血必滞。于是随其经之所属而为痈肿。况乎乳房。阳明胃经所司。常多气多血。ru头。厥阴肝经所属。常多血少气。女子心性偏执善怒者。则发而为痈。

沉郁者则渐而成岩。痈之为患。乳房红肿。

寒热交作。宜化毒为主。栝蒌、忍冬之属。可使立已。岩之为病。内结成核。久乃穿溃。宜开郁为要。贝母、远志之类。不容少弛。若男子则间有。不似妇人之习见也。陈氏则云微有异者。女损肝胃。男损肝肾。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筋无以荣养。遂结痛肿。似亦有见。

至既溃之后。气血必耗。惟以归脾、逍遥、人参养荣无间调之。又必患者怡情适志。寄怀潇洒。

则毋论痈症可痊、而岩症亦庶几克安矣。倘自恃己性。漫不加省。纵有神丹。亦终无如何也。

一乳痈。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用橘叶散。

一乳吹。乳房作胀。枳壳散。乳汁不通。膨闷。王不留行汤。

一郁怒伤肝。左乳结核。加味逍遥散。入贝母、金银花、青皮、香附。思虑伤脾。右乳结核。

加味归脾汤。入贝母、金银花。

一乳疖溃后不敛。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八珍汤。调养之。余毒未解。入忍冬花。

一乳岩溃后。须前方久服勿辍。调和情性。若郁结不舒者不治。

橘叶散

金银花 栝蒌 青皮 当归 皂针 连翘(各一钱) 橘叶(十片) 柴胡(七分) 甘草节(三分)

水煎。心思不遂者。加远志、贝母。

枳壳散

枳壳 木通 生地 当归 广皮 金银花(各一钱) 甘草(三分) 钩藤(二钱)

灯芯一握。水煎。

王不留行汤

穿山甲(炒) 麦门冬(去心) 王不留行(炒) 当归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茯苓 通草(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用猪前蹄煮汁二碗煎药。食远服之。以热木梳梳其乳房。其乳立至。

蓬术汤

 治乳核。

蓬术(七分醋煮) 甘草节(三分) 远志肉(甘草制) 人参 金银花 贝母(去心研)

香附(醋炒) 白芍药(酒炒) 当归身(各一钱) 水煎。

麦 汤

 消乳膨。

麦芽(一两炒研) 川芎 白芍药(酒炒) 熟地 当归(各一钱)

水煎服。外用布紧束两乳。以手揉按。乳自消退。

一方用栝蒌两个。炒熟捣烂。酒水各半。煎服。痈肿初起者立消。

一方用蒲公英二两。连根带蒂。酒煎服。亦效。

治验

一女子发热七八日。脉数身热口干。诸医作伤寒治。用发表消导药。其势益甚。延余诊之。

疑其阴血亏损。及细叩其有无痛处。则曰左乳红肿作疼。余乃笑曰。此乳痈症。而误认伤寒。焉得不至于此。急与米饮。兼进栝蒌、贝母、忍冬、茯神、远志、钩藤、麦冬、甘草。生津解毒。三剂而愈。

一女子产后乳痈。三四旬余。反发寒热。延余诊之。脉得 弱。气血二亏。用八珍汤数剂始痊。

卷之三 杂症

胁痛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盖左属阴而右属阳也。阴为血而阳为气也。左者肝也。肝藏血。

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虚人及季胁下疼者。六味汤滋其水以润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劳所致也。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枳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 、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

且于中州无碍。不可克代。与外感无涉。不可发散。犯之则汗出发喘。促其毙矣。余每怪时流。

一遇胁痛。不分左右阴阳。不别气血痰火虚实闪挫之因。动称肝经受病。及用药。又以外感法治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悯。殊不知胁痛之候。治之一逆。贻祸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无补法。

害亦相等。幸临症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胁痛。外发红丹数十颗。有投以龙胆泻肝等汤。竟不效。先生曰。

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缓之。用单味栝蒌二两。研霜煎饮。取其甘缓润下。红丹可一洗而愈也。果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胁疼。烦躁面赤。脉数痰色绿者。每加之辄验。若无痰而阴亏脉虚数。汗出无气以动。六味汤加钩藤。屡获奇效。若血凝气滞。以桃仁、红花、枳壳、醋制青皮、香附、延胡等。或加生地、芍药、钩藤佐之。实火。左金丸亦可选用。

一友右胁痛。以自知医。用发散药。痛愈甚。气息难布。余诊其脉则微弱。特虑其不受补。

以单味贝母一两。

研细煎汤饮之。保其肺气。使清肃下行。痛即如失。盖栝蒌色绿入肝。有解毒之功。贝母色白入肺。有保残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则无济。栝蒌亦能润肺。用之于误汗则太寒。学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胁痛。凡旬日。医者误用香燥。致不得坐卧。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滞。

止宜消导。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药。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适止。见其苦。慰之曰。不难疗。可一剂而愈。病者喜。伊芳兄云。痛未可止。余怪问其故。则曰。顷医者有是言。故云。余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医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检其药。仍用消导加半夏等燥剂。

余即取素所历效自制推气散。加延胡索。命煎饮之。又适友人杨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

少顷。病者数日不解带。不转动。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当晚遂安卧。越三日。

痛虽愈。但因前久坐。气不归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汤加杜仲引气下行。二剂知。四剂已。继六味丸调理而康。盖右胁痛者。肺气之逆也。以其真阴亏损。肺不能归藏于肾水之中。故理肺之后。继以滋阴。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胁前岐骨下软肉处痛。医者用破气血药加酒煎。投三四剂。遂叫号不绝。余亦以推气散加延胡饮之。瘥缓。但面赤脉数口干。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劳心。后加远志、当归、钩藤、杜仲。去枳壳。乃愈。或问之曰。病名为何。余曰。此名闪肭痛。肭在脐之旁。季胁之前。曰何以知之。

曰。腽肭脐乃海狗肾之别称。则肭之命名。当在脐与肾之间也。若劳倦不节。色欲不谨。气血有阻。则软胁前痛。宜补而调之。勿投燥剂可也。

疏肝饮

 治左胁痛。

柴胡 当归 黄连(各七分茱制) 青皮(醋炒) 枳壳(麸炒) 白芍(各一钱酒炒)

川芎 红花(各五分) 桃仁(九粒研如泥)

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药。

推气散

 治右胁痛。神应胜原方。

枳壳(麸炒) 前胡 山楂(各钱半) 钩藤(二钱) 甘草(三分) 广皮 葛根 桔梗(各一钱)

卷之三 杂症

中脘痛

胃脘近心之分。而与脾膜相连。故其疼也。俗指为心。而古则称脾耳。盖脾之脉贯于胃。而为之行其津液。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于是发为中脘痛。

方书分为九种。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郁为热。则新与久之别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虫积在中。

则呕痰与清水之别也。一曰气。一曰食。则胀与满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则喜热与寒之分也。

一曰虚。则与实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气。人之所赖而生者。根据中焦以腐化。藉脾气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运之常。则气血食积痰饮。皆得乘之而为患。使徒知治标。而不探其本。将愈攻愈虚。虽或少宽于旦夕。实则致病于将来。以致触而即发。久而弥剧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疗脾疼者。脉见 弱。中气已虚。即宜归脾暂去当归、 、术。少加柴胡。或兼二陈。有食加枳实。有寒加炮姜。有热加山栀。先固其中气。则痛不致于伤胃。脾阴不竭。而胃阳有助。心君宁而肝不敢乘。肾独能凌乎。一举而诸善备焉。若夫治实之法。方书具在。

一客寒犯胃。或过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脉见弦紧。用草豆蔻汤。

一心痛稍久。寒郁为热。烦躁呕酸。面赤脉数者。山栀仁汤。

一痰涎在胸膈。呕逆大痛不可忍。脉来洪滑者。枳缩二陈汤。

一虫痛时作时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状。用川楝子汤。

一心痛因怒而发。心膈胀闷。脉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汤。

一心痛因面食坚硬等味。过用不化。用莱菔子汤。

一心痛素喜食热物者。瘀血停于胃口也。桃仁玄胡汤。

一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者。归脾汤、六君子汤。

草豆蔻汤

草豆蔻(煨) 高良姜 广皮 陈神曲(炒) 吴茱萸(汤泡五分) 茯苓 半夏(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煨姜一片。水煎。非脉实症寒者。勿轻用。

山栀仁汤

山栀(炒黑) 半夏 广皮(各一钱) 竹茹(一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黄连(七分茱制)

灯芯一握。水煎。

枳缩二陈汤

枳实(麸炒) 熟半夏(各钱半) 茯苓 砂仁(炒熟) 广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川楝子汤

川楝肉(二钱) 木香(七分) 槟榔 熟半夏 枳实(曲炒)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生姜水煎。入砂糖少许和服。

木香汤

木香 香附(醋炒) 青皮 广皮 枳实(麸炒) 柴胡 苏梗(各一钱) 炙草(三分)

炒熟砂仁末一钱。水煎。

莱菔子汤

莱菔子(焙研) 山楂(各钱半) 浓朴(姜制) 枳实 广皮(各一钱) 蓬术(八分醋制) 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桃仁延胡汤

桃仁泥(十粒) 木香 炮姜(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香附(醋炒) 延胡索(醋煮)

广皮(各一钱) 钩藤 泽兰(各钱半)

砂仁五分。水煎。

归脾汤

人参 石斛(盐水炒) 远志内(甘草汤净焙) 茯神 枣仁(炒熟研) 白退术(土炒各一钱)

炮姜 木香 石菖蒲(各五分) 柴胡 炙甘草(各三分) 当归身(七分)

桂圆肉五枚。水煎。

六君子汤

人参 半夏 白术(土炒) 茯苓 广皮(各一钱) 钩藤(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枣二枚。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 杂症

腹痛

闻之背为阳。心肺主之。腹为阴。肾肝主之。人之初生。带系于脐。通命门。属两肾。为生气之原。此钱氏有灸脐之法。而独享遐龄也。盖肾肝居至阴。喜温恶寒。独赖此真火藏于中。而为生生不息之用。苟有以扑灭之。则有阴无阳。外无以御。内无以充。寒邪直犯。委顿呻吟。而脐腹绞痛矣。即或禀赋浓者。真元未衰。过伤生冷。留滞于中。亦能为患。而绵绵痛无已时。缘气因寒则凝。血因寒则结。痰食因寒则阻。故腹疼一症。大半从寒。而热者间出也。至外受炎暑。

内伤辛热。腹痛则有休止。脉必数或促。二便闭而烦躁欠宁。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虚实。

虚者必寒。实者寒热兼之虚。者分水火。实者辨气血。食积其间。热因寒用。寒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本缓标急。标缓本急。又在临时变通之。如仲景用芍药、甘草。甲与己合。以调腹痛。寒则加桂。热则加芩。立一标准。余可类推。后学所宜取法者。

一腹痛食积停滞。胀满不安。用浓朴、木香、青皮、枳壳、陈皮、山楂、甘草、砂仁、生姜。

一腹痛受寒。绞痛异常。或绵绵痛无增减。因肉桂、木香、芍药、甘草、当归、广皮、炮姜、茯苓。

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热。或嗜火酒。脉数或伏匿。投温药反剧者。用黄芩、山栀、芍药、甘草、广皮、葛根、泽泻。

一腹痛触犯秽气。 痛不宁。作霍乱候。用探吐法。以霍乱治之。

一腹痛劳力所伤。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芍药。

一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惧疾走所伤。六味汤加枣仁、杜仲、远志。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汤投之。

治验

一男子过劳。患腹痛。医与破气药益甚。余按其脉。 细且弱。视其形气。倦怠异常。竟与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余侄视之。委顿殊甚。检前所服。惟枳、朴、木香辈。毫不减可。乃连进八味汤而获愈。

卷之三 杂症

少腹痛

少腹隶于厥阴。厥阴者肝也。为阴中之至阴。中寒一症。少腹绞痛。唇青囊缩。非桂、附、吴茱萸不为功。肝乃藏血之脏。凡闪挫跌扑。有所损伤凝结者。少用必胀满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泽兰、红花不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或时作疼。

非山栀、钩藤、芍药不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胀者。当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胀者。当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阴经太阴居上。则理中焦。少阴厥阴居下。则补下焦。大抵虚寒者十之七。实热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其破血。一取其同气。而调经恒效。盖有所凝滞而然也。临症者辨之。

一厥阴中寒。少腹绞痛。烦躁厥逆。或呕。用仲景吴茱萸汤。

一闪挫作痛。用柴胡、钩藤、当归、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类。若困卷甚。四物汤加白术、茯苓、牛膝、钩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气汤。如元气弱者。去硝、黄。减甘草。加生地、泽兰、红花、丹皮。

一色欲过度而痛。六味汤加杜仲、柴胡。脉迟弱者加肉桂。

一湿热渗注。少腹内痛。小便淋沥者。用龙胆泻肝汤。

一冲疝气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栀、吴茱萸、枳实、青皮、小茴香、广皮。

一膀胱气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减。

一大便秘结。少腹胀满而痛。在伤寒脉实。用承气汤。老人血虚而秘。或病久元气弱者。用滋养阴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类。虚甚。六味汤加杜仲、牛膝、苁蓉、锁阳。

一元气下陷。小腹重堕。多服补中益气汤。

一男妇奔豚气块。用地黄膏子丸。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泡七次) 生姜 人参(各一钱)

枣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个) 肉桂 甘草(各一钱) 大黄(二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钱五分。热服。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 柴胡 车前子(焙研) 泽泻(各一钱) 木通 生地黄 归尾 黄芩 生甘草 山栀(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痈之发也。上下内外。无处不有。然发于清阳之分。危者十之八九。发于浊阴之分。危者十之一二。头为诸阳之会。背隶心肺之野。以阴乘阳则逆。腹乃肠胃之司。足为筋骨之用。以阳乘阴则从。盖因膏粱之子。过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阴。则水不足以制火。直乾清分。脑项肩背。

任其糜烂。多至于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气交侵。凝滞经络。则血不足以辅气。

流于肢节尻股腰膝。随其阻逆。每至于缠绵者有之。要之发于肾元者至重。以丹石烁脑髓也。发于心脾者次之。以抑郁滞经络也。发于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肤也。此毒之有轻重。主客之势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论列诸症。而旁及疡科。偶举一二言之。缘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内。

不别其症。不足以为治。使非熟识而详辨之。其遗害可胜道耶。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腹为阴。大小肠与之俱。乃传导化物之司。何为而成痈。良由醉饱入房。或过啖生冷。劳顿所伤。凝而不化。

因遂发焉。其症身皮甲错。汗出恶风。小腹满。脉数疾。薏苡仁汤牡丹皮、栝蒌、桃仁破血排脓。

脓血大下即安。若溃而不敛。蜡矾丸护膜化毒。兼以补剂。鲜不愈者。

治验

一男子岁除过啖荸荠。远行疾走。内伤于肾。至新节遂发寒振振然。其家以伤寒召诊。往候其脉。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脉数。小腹胀疼。余曰。此肠痈。非伤寒也。故头不疼而汗出。脉不紧而腹满耳。投薏苡仁汤。果得脓盂许。寒热顿止。然未透也。翌日复欲下之。会伊芳戚延他医。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剧。复进以人参。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产过劳。积血未除。而成肠痈。少腹疼。下脓血。经月不止。有进龙胆泻肝汤。弥甚。后以八珍入阿胶。用蜡矾丸稍缓。服参至二三斤。兼地黄丸而愈。

薏苡仁汤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水煎。

蜡矾丸

白矾(一两生研) 黄蜡(七钱)

上将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内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则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内攻。护膜止泻。托里化脓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贤散

 治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

人参 茯苓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钱) 黄 (二钱)

大枣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囊痈者。厥阴肝经湿热所注。兼以阴虚而邪袭之也。故 酒色者恒患此。

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过饮醇酒浓味。则湿热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为痈。红肿疼痛。治之者。宜泻肝经之湿热。滋肾阴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药。反助其邪。甚至溃烂。睾丸悬挂。如法疗之。无有不痊。

治验

一老人素好饮近色。一日囊中肿痛。疡科医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温药。

以火济火。遂叫号不绝。身发大热。余以山栀丹皮龙胆草等挽之。后兼滋阴寻愈。

清肝渗湿汤当归 白芍药 生地 柴胡 龙胆草(酒炒) 泽泻 山栀(炒黑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灯芯一握。水煎。

滋阴内托散 囊痈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熟地(各钱半) 皂角针 穿山甲 泽泻(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臀者。足太阳经之所属。太阳一经。从足走头。行身之背。所统者大。风寒暑湿。其邪易感。何独于道远位僻之地。气血之所不及周者。而发为痈。不知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兼之寒湿。外郁内凝。遂觉 肿。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溃。溃而不易敛。故其初时。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独活利其关节。当归茯苓杜仲秦艽续断等。活血通经。使不至于壅滞。外以葱熨法。导引其气。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诸部分气血周到。可托可攻。临是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验

一人年五旬。体肥嗜酒。偶因作劳。忽发寒热。尻臀肿疼。余先与解散一剂。

寒热止而肿未消。按其脉则空软不数。余曰。气血虽阻。断不成痈。用滋补中。佐行经络药。气和血行。则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经活血汤羌活 独活 当归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钱) 熟地(二钱) 杜仲(一钱半盐水炒) 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一钱。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下部发地。三阴主之。则腰足是也。苟或劳乏罢极。伤筋骨皮肉而风寒湿乘间入之。则腿中作疼。发于肌肉者浅。入于筋骨者深。使复加以风药。则愈耗其阴。进以寒凉。则愈伤其气。将至于穿溃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补勿泻。仍温勿寒。仍托勿敛。非比上三痈之喜攻喜泻喜消也。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经药。气血充裕。筋骨坚强。则易溃易敛也。若沾沾于解毒。则败矣。

治验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湿。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湿解散药太过。腿肿成痈。叫号不绝。余因谓曰。陈氏云此症从肾经受寒非桂附不能通关节。非羌活防风牛膝。不能行闭滞。非参术甘草。不能使脾气达四肢。非四物红花。不能养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脓溃而痊。

大防风伤人参(二钱) 防风 白术(土炒) 附子 当归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盐水炒) 黄 羌活 牛膝 熟地(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痈属阳而外发。疽属阴而内陷。阳缓而阴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阳症过寒凉。则毒不外发而反危。阴症能温托。则毒反克化而得缓。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阳症者。疏散为上。解毒继之。调补继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阴症者。升托为主。温补继之。调养继之。勿过辛热。致令液竭。余虽不与是科。间尝参观其际。见有大温大补。乃得脓成易敛。若血脉空虚。疼痛之久者。须气血兼补。佐以养育心神。盖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脓血去多。必藉资养。不可一味热药以复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疮疡一科。竞执解毒之名。不论其发于何部。属于何经。或阴或阳。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概以解毒为辞。即用芩连花粉苦寒药。致令毒不化而邪内伏。变异顷刻者有之。终不起发者有之。故败毒散中。惟人参败毒散为良。不知火郁发之开之。蕴毒托之化之。血热凉之。气虚补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 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 当归 甘草节(五分) 连翘 川贝母(去心研) 金银花(二钱) 白茯神 钩藤(二钱) 牡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药 没药 甘草 当归尾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针 陈皮(各一钱) 金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人参(钱半) 黄 (三钱)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广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 治疮疽发渴神效怀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五味子 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卷之三 杂症

续肿胀论

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治验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

此必过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随其水而外发。故至此。询之。乃因口淡。任啖腌菜而然。余以为不必治。急索饭及荤菜。与之半盏竟安。病者欢甚。

少顷又进半盏。易以他荤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调理。约旬日阴渐旺则阳化而肿自退果然。

卷之三 杂症

续膈噎论

谚云。风劳鼓及膈。四证一犯。即难为疗。噫。病则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请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为上膈。由胸至心为中膈。由胃至肝为下膈。上膈者。禀上焦之气而主纳。中膈者。禀中焦之气而主腐熟。下膈者。禀下焦之气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纳腐熟之司。如天之运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长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顺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则云雨不施。而孤阳浊治。水泽为枯矣。苟或太涝而失之卑监。则沉霾闭塞。而凝阴惨淡。生气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则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将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犹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中焦。虽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则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则味变而酸。脾阴既竭。则纳而不化。天气愈不降。地气愈不升。乃见痞塞之状矣。则食不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气渐消。孤阴独存。阴阳不相为济。五脏之液既竭。六腑无以资禀升降。出纳俱废。所云天气地气者安在哉。乃至绝粒而亡矣。

然则络无法以治之耶。曰。初须别其七情之所偏。继须审其气血之所竭。

水火之所胜。唯在补其中气。调其怫郁。开其痰气。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使协于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浅深。而为之斟酌焉。安见其不可疗哉。独所难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将迫。而反复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终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间。反则直从下而上矣。越人谓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脐下。内经则以左附上。候肝与鬲。右附上。候脾与胃。则鬲之属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犹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而所云如雾如沤如渎者。不以其用哉。矧内经止言膈。而不及噎与反。则以膈统上中下。又复何疑。然妙在与肝为配。盖膈之一症。多由郁怒伤肝而作。郁则为热。日渐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阳。不得通行。肠胃之阴。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从此求之。思过半矣。

开郁汤 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栀(炒黑) 陈神曲(炒) 桔梗 香附(醋炒) 川贝母(去心研) 茯苓 广皮(各一钱) 抚芎(五分)

姜一片。荷叶蒂三个。水煎。

远志汤 第二用。

远志肉(甘草制) 茯神 白芍药(洒炒) 熟半夏 广皮(各一钱) 枣仁(一钱半) 人参(二钱) 钩藤(三钱)

桂圆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热加山栀。寒加炮姜。气加木香。燥加丹参柏子仁。

此中焦药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