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 »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全文在线阅读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爱情死不了人,但爱情可以磨人 由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想到的

关灯直达底部

也许是因为忙,也许是因为忘,也许是因为年纪,更也许是因为我平静的性格,我对流行的东西不会很快就去接触去弄潮。我一般会在它大潮已过却仍存浪涌的时候才去触碰,对电影《致我们终得逝去的青春》也是这种态度。它4月份放映,我到8月底才看。也许我就是个温情的人,不是个热情的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导演赵薇是我的同龄人,我们都是70后,年纪相仿。我安安静静地把这部为时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也为之感动。应该说这是近年来较好的一部青春片,人物演出了某些大学特色,也演出了某些青春特征。不过也许因为赵薇是拍琼瑶片出身,也许因为她是演员,我是学者,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它还是有点像琼瑶片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电影对小说原著进行了一些改编,原作者对此似乎有点不敢苟同。

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题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是带着这种心态去拍的,我也是带着这种心态去看的。只是我想“青春逝去又何妨”。只是对里面的浪漫爱情,我的反思是爱情死不了人,但爱情可以磨人;可以折磨人,也可以磨炼人。其实最磨人的是生活,爱情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电影里写到了几段爱情,我且以一种先配角后主角的顺序来评说。

许开阳和曾毓,这两个富家子弟,这两个爱情里的失意者,最终成为夫妻。我觉得他们是门当户对的,也是有着大学同学几年的感情基础的,只不过原来他们所爱的人都不爱他们罢了。这反而令他们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郑薇的室友阮莞差不多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那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为爱牺牲,珍惜感情。虽然说她因为赵世永的不负责任、懦弱胆怯而失望离去,但是最终还是在结婚之前,因要和他听完最后一场音乐会,看到他的身影而匆忙过马路时出车祸身亡。无论是牺牲,留恋,还是匆忙,其实都是因为爱。

郑薇的另一位室友黎维娟,虽然有与高中男友懵懂的一段爱,最终却因为他没有考上大学,穷困潦倒,与己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最后她嫁给了一个50多岁的富翁,且还想着与丈夫有个孩子。我不认为这一定是一般人所评论的“现实”。因为根据赵薇的自述,故事的原型源自她的亲身经历。且不说整个世界,就拿我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一般是作家、学者、传媒人士等来说,夫妻之间年龄相差10多岁、20多岁的并非罕见,我见过其中的两个。她们其实并不怎么现实,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情感沟通而在一起。她们也是平凡人,需要的也只是平凡的幸福。所以与其说这是黎维娟的现实,还不如说这更多是她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她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最后还是要说到几个主角的爱情。郑薇对陈孝正从原来的不打不相识,疯狂反击,演变为后来对他死缠烂打的追求,慢慢相知相恋。只不过后来陈孝正为了公派留学而放弃郑薇,他们的爱情破灭。最后他功成名就,再回来追求旧爱,想要把爱追回来。我想:“如果我是陈孝正我会怎么做?我大概会和她商量解决办法。一是等待,在等待中继续联系与相爱;二是留下,那时候大学毕业找工作不难,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两个人在一起也很好。”

在电影里,陈孝正的留学名额是曾毓让给他的,他迫于家庭的压力和个人奋斗选择放弃爱情。寒门出孝子,这也情有可原。只是他为了功利放弃爱情,为了绿卡和没有感情的美国女人结婚,成功成为著名设计师后再回来追求旧爱,似乎把爱人当成物质,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尊严的人,电影里似乎暗示郑薇最终和他在一起。我不知道女孩子怎么想,但如果是我,我不会和他再续前缘。因为一个人不能保证永远不失败,永远不遇到更大的诱惑。如果他再遇到这些,可能依然会放弃,因为功利的原因离开你一次,同样也会因为功利的原因而离开你第二次甚至更多次。除非这是个知过能改、善于反省的人。电影的一大败笔是把一个大学毕业出国留学的人的成功写得太容易了,几年时间就飞黄腾达,站在紫禁之巅。

再说林静。电影里面说:“任何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也会在经历一些事后成为别人的林静。”这是文学语言的夸张所致,但是现实生活未必如此。因为不少男人是不愿意努力奋斗的,不少男人再给他十年八年都成不了林静,都还是那样不负责任,缺乏胸怀。

郑薇和邻家大哥林静青梅竹马,有着很深的感情。林静这个人平静、宽容、隐忍、深沉、成熟,我有点喜欢他,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为了郑薇,最终放弃留学,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他默默关注自己的爱人,当他发现所爱以为自己已出国而与别人相爱时,就理性退出,在心里祝福对方;当他被大学生施洁宿舍落下的玻璃割伤流血时,没有寻衅闹事,反而把被吓晕的施洁送往医院;因为他守着自己的爱,即使施洁一次次以自杀威胁自己,也拒绝了她的爱,导致她神经失常。

小说里面郑薇和林静最终在一起,拥有一种平凡的幸福。这在电影里被改编为郑薇因为知道施洁的存在,觉得林静应该对可以为自己死的人负责,而选择跟陈孝正在一起。我个人认为,这种改编似乎有点道德化的嫌疑,不如原著真实。因为爱需要道德,但不等于道德。爱不是寻死觅活就能得到的,何况林静和施洁只是一面之缘,谈不上什么感情。如果是我,我也赞成小说原著的做法,可以照顾、探望施洁,但不会跟她结婚。

林静是一个能够等待的人,等了几年时间,30多了都不结婚,都在默默关注郑薇,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现在是一个经不起等待的时代。闪婚闪离,三分钟热度,什么都求快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因为等待至少需要付出时间,沈从文等了5年,因为开始时他26,张兆和18;巴金等了8年,因为开始时他32,萧珊16,等得起。但是鲁迅和许广平开始的时候已经44,许广平26,他们都比较成熟了,所以没有等多久,大概两年时间就在一起了。如果说沈从文是“因为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那么鲁迅他们则是“因为你已到来,所以交心”。此外,等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你等就能等来一个好结果,即使有感情也避免不了意外发生;只不过如果真心等待,即使没有一个好结果,也当磨炼了自己罢了。

我想,爱一个人,还是越简单越真诚越好。这就是说,你先不要考虑太多的外在因素,先问自己是否喜爱对方,对方是否能够担负起自己的爱,包括理解、信任、尊重等;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感觉,因为你一厢情愿,很难包容维持到底。坚持未必等于胜利,我现在如此认为,未来也是如此认为。爱情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坚定的,就是爱不能贪心;否则即使不分手,也会造成伤害。当然基本的经济条件、家庭沟通之类是需要的,因为说到底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生活,需要太多的磨合和妥协,最终要变为亲情,否则难以为继。

小说里面说:“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我个人认为爱或者婚姻不能不计代价,但是也不能计较太多。如果计较过多反而会使得两个人的心成为计算器,缺乏了爱和包容,缺乏了韧性和空间。这样两人就不像过日子,距离分手也就不远了。想法不同,或许是我比作者辛夷坞年长的缘故。

年长意味着阅历,加上思考就意味着逐渐的包容、安定和通达。这颗心也许是平静的,也许是更单纯的。因为这颗心已经能够看淡,也就更能够承担。很多人都强调现实如何如何冷酷,其实我觉得现实并不太冷酷,只是我们冷酷了现实和自己。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纯洁,只是我能够承受罢了。没有纯洁,只有清洁,让自己简单一点,也就快乐一点,至少平静一点。

我最喜欢的是林静的这句话:“爱情就像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只不过有的河水太深了,有的人下河呛了几口,就及时上岸。有的人仗着水性好,摸到了石头,也被淹死了。有的人喜欢咸水河,不喜欢淡水河,河里的鱼也不能在对方的河里自由游弋,虽然都是水,但最终不能相通。有的人学会了用船过河。而有的人下过河,后来觉得在岸上生活蛮好,因为两个人可以幸福,一个人也可以幸福。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