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全文在线阅读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为争抢玄奘,印度两大强国竟要开战

关灯直达底部

写出近五万字的《制恶见论》,玄奘觉得之后与小乘论师们的对决已稳操胜券,有了必胜的把握。因而,他又开始做回国的准备。他计划等论战一结束,马上动身东归。

回国的事也是千头万绪,尤其是这十多年来,那二十名抄经高手已经将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都抄写了出来,共计有五百七十夹,近七百部,可以说是堆积如山。还有十来尊佛像以及其他物品,没有二三十匹驮马、十多个助手,休想上路。可是,玄奘一个两手空空的穷和尚,到哪里去找这些人力物力呢?再说,这么多的人畜,要长途跋涉数万里之遥,没有充裕的物资保障,没有强有力的护卫,很难平安到达中国。

一想到这些,玄奘的头都大了。正在他愁肠百结之时,一位名叫伐阇罗的露形外道忽然来访。露形外道为印度耆那教的宗派之一,以常年赤身裸体为最上乘的修行方法,认为这样能生一切智。这位伐阇罗善于占卜,他不请自来,主动要求为玄奘卜卦解疑。

玄奘说:“贫僧是大唐国的僧人,来印度求学已经十多年了。不知是留下好,还是回国好?若是回国,能否顺利、安全到达?再则,请您看一看,我的寿命长短。”

伐阇罗拿出一块白石,画地之后,端详了一会儿说道:“您能留下不走最好。五印度僧俗各界,上至各国国王,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不敬重您的。当然,您若坚持回国,也能安然到达。在大唐,您也能受到尊敬,不过不如留在印度。您的寿命从现在起起码还有十年。但若有其他阴德转续,就非我所能预测了。”

玄奘想了想,又问:“我是决心要回国的。可是,我要带的经书和佛像很多,请问,如何才能顺利运回大唐?用什么方式比较安全呢?”

伐阇罗说:“法师不用为此担心,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会派人护送您的。所以,您和您所携带的物品都可以顺利运载回国。”

玄奘苦苦一笑,道:“可是,这两位国王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们又怎么会施予我这样大的恩惠呢?”

伐阇罗很有把握地说:“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您了。我看卦象,三两天内就会到达这里。而且,只要您见到了鸠摩罗王,也就会见到戒日王。”

玄奘将信将疑,但仍然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整理要运回国的经书、佛像,打包装箱,忙得不亦乐乎。因玄奘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声望极高,而且为那烂陀寺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当他要回国的消息传开之后,那烂陀寺的高僧大德纷纷前来劝阻。他们说:“印度是佛祖的降生之地。佛陀虽然已经入灭,但各种圣迹还在,加持力很大,在这里修行更容易有成就。如此,您才不白过一生啊!您好不容易才来到印度,又在这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怎么还想回去呢?何况,贵国对三宝并不像这里这样恭敬,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

玄奘知道他们都是出于好意而挽留自己,不过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恳切地说:“当初佛陀既然立下教法,就应该广泛弘扬开来,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能只顾自己了脱生死,而不管广大的众生呢?何况我们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切都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自从佛法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虔诚皈依。而且,中国人具有大乘佛教的根基,主要崇奉大乘佛法,多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所以,佛教在中国方兴未艾,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诸位大德为了劝说玄奘留下,说道:“佛出生在印度,而不是中国,可见中国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一定要回去受苦呢?”

没想到玄奘不答却反问道:“维摩诘[2]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为除黑暗。”

玄奘豪迈地说:“我现在回国,也是如此。莫说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佛法流行,就算蒙昧未开,未有化度,我也要毅然决然地回去,让大乘佛法的真理在华夏大地上传播开来。”

大家看到玄奘去意已决,难以说服,就一起去见戒贤大师,希望戒贤能以师生之谊留住玄奘。戒贤大师派人将玄奘找来,问他意下如何。玄奘恭敬而坚定地禀告恩师:“这里是佛陀的故乡,弟子何尝不想长留久住?可是,弟子万里西征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利益众生。承蒙师父您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答疑解惑,弟子感激不尽。这些年来,弟子有幸朝礼圣迹,听闻了大小乘各部的深妙教义,可以说是不虚此行。现在弟子学有所成,想尽快回到中国,把您传授给我的学说翻译成汉文,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以此报答恩师的厚爱。这就是我急切回国的原因。”

戒贤大师听后,高兴地说:“这正是菩萨的旨意,也是我对你的期许。你好好准备行装吧,大家都不要强行挽留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伐阇罗预测的话应验了:鸠摩罗王派使者来到那烂陀寺,让戒贤大师将大唐高僧玄奘送到他那里去。这位远在东印度的国王,如何会找上门来指名道姓要人呢?

原来,那位被玄奘折服并放回的顺世外道,与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相熟。他回到东印度后,见到了鸠摩罗王,自然而然地谈论起了他这次中印度之行。被玄奘驳斥得灰头土脸的他,却对自己的对手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此一来,鸠摩罗王对那个来自大唐的高僧产生了强烈的兴致,很想一睹玄奘的风采,所以派专使来请玄奘。

与般若毱多的法战悬而未决,玄奘又在作回国的准备,这时候鸠摩罗王又来添乱,横插了一杠子。戒贤大师感到左右为难,就找大家来商量:“先前我们已经选定玄奘去戒日王那里与小乘辩论,倘若应邀去鸠摩罗王那里,万一戒日王也来要人,我们怎么办?”大家协商的结果是以玄奘已决定回国为由,婉转拒绝。

可是不久,鸠摩罗王的第二封信又到了:务必请玄奘前来我国小住几天,应该不妨碍他回国的行程。请勿再推辞。

一头是戒日王,一头是鸠摩罗王,两头都得罪不得。于是戒贤大师干脆使了个“拖”字诀,精心招待鸠摩罗王的使者,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先拖下来,再静观待变。鸠摩罗王是一个急性子,总不见玄奘到来,当即大怒,又派人送来一封措辞异常强硬的书信。

书信的核心意思是说,他鸠摩罗王本来不信佛法,因玄奘而对佛教产生了兴趣。那烂陀寺不让玄奘到他那里去,是认定他是个恶人。于是威胁说,以前那些恶王们做的那些破坏佛法、摧毁寺院的事情,他也一样能做到!当他率领大军杀到那烂陀寺的时候,玄奘他们不要后悔!

当时,鸠摩罗王在全印度的势力仅次于戒日王,而且以好勇斗狠著称。他说率大军踏平那烂陀寺绝对不是口头威胁,他真的做得出来。这封火药味十足的书信,在那烂陀寺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许多人因此惴惴不安,生怕真的遭此劫难。

戒贤大师将玄奘召唤过来,委婉地说道:“鸠摩罗王一向善心薄弱,崇信婆罗门外道,所以佛教在他的国内很受压抑,远远不如外道普及。或许他前世与你有缘,自从听到你的名字之后,便发自内心地要亲近你,诚心诚意跟随你学习佛法。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开导他。如果能引导他归敬三宝,那么全国的百姓自然也会跟着信仰佛教。否则,说不定那烂陀寺会因此遭受灾难。”

玄奘当然不能让那烂陀寺因为自己而毁于一旦,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孤身跟随使者东行,去面见鸠摩罗王。

听说玄奘真的来了,鸠摩罗王马上转怒为喜,亲自率领大臣在城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把玄奘请到王宫盛情款待。这样的礼遇和敬重,对这个一向崇尚外道的国家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玄奘个人的影响力,居然能使一个国家从国王到民众的信仰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玄奘在王宫为鸠摩罗王讲经说法一个多月,回答他提出的种种问题。为了让他更好地理解佛法,玄奘还专门用梵文为他写了《三身论》三百颂。自然而然,鸠摩罗王对玄奘敬佩得五体投地,开始倾心向佛,施行仁政。并因对玄奘的由衷敬佩,而对他的祖国——大唐充满了向往之情。

 

等到戒日王征讨恭御陀国凯旋,想要继续那烂陀寺与般若毱多的那场辩论,却忽然听说玄奘已经应鸠摩罗王之邀,去了迦摩缕波国。他又惊又怒,立刻派人去见鸠摩罗王,要他马上将奘师送过来。然而,这个时候,鸠摩罗王对玄奘的推崇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正把他当做佛菩萨一样供奉在王宫,哪里肯放人?作为在全印度实力仅次于戒日王的国王,鸠摩罗王心里一激动,就对使者撂下一句狠话:

“要我的头可以,要大唐高僧玄奘,没门!”

听到使者的如是汇报,戒日王暴跳如雷,怒气冲冲地对侍臣发牢骚说:“鸠摩罗王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为了一个僧人,竟然对我说出这么无礼的话来!”于是,他又派了一个使臣去严词责备鸠摩罗王。使臣对鸠摩罗王说:“你既然说了宁可舍头,也不把大唐高僧送来,那么,现在请把头交给我,让我带给戒日王。”

全印度两个最强盛的国家,为了供养玄奘,居然反目成仇,要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