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 »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全文在线阅读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武陵农场宛如桃花源

关灯直达底部

至于位于大甲溪上游七家湾溪旁的武陵农场,则是另一处重点景区。由于位处深山谷地,海拔高,年均气温20℃左右,兼具高山农场与森林特色,山区景色四季不同,盛产水蜜桃、梨、苹果及蔬菜、高山茶等经济作物,是台湾著名的避暑胜地。据说蒋介石还曾说过,“梨山风景甲台湾,武陵风景甲梨山”,足见他对此地的偏爱。

海拔1740米到2200米的武陵农场,位于台中县和平乡与宜兰县交界处,本是一片原始森林,中横尚未通车前,是泰雅族人居住地,距离梨山约25000米。四周林木苍郁,柳暗花明,桃山溪、七家湾溪、雪山溪及有胜溪横贯其间,因为溪流阻隔,群山环抱,因此人迹罕至。

1958年中横公路宜兰支线开通后,第一批退除役官兵在梨山附近福寿山农场开始垦荒生活,同年山区一场大火,才让救火人员发现了武陵这块人间仙境。

紧接着,另一批退役军人从福寿山农场出发,循着羊肠小道,跨过荒山,大约花三天三夜时间,走到还有野兽出没的武陵谷地,跟着搭起简陋的草棚,占地约630公顷的武陵垦区就这样问世。跟着陆续有人移居到武陵,从事森林作业与农垦活动,砍去林木,改种果树、茶叶或高山高丽菜等作物。1963年春,蒋经国实地勘察后,将原属于“荣民”农垦处的武陵垦区正式命名为“武陵农场”,成为“退辅会”所属山地农场之一,初期以安置退除役官兵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助“荣民”自给自足。之后身为大家长的蒋经国仍不时前来探望,并由“退辅会”给予“荣民”各项帮助。

武陵农场由于温差大,主要从事蔬果及温带果树种植。农场管理部门位于南端的南谷,垦荒队则群聚在北谷地区,分诚、善、亲、民四庄,每庄安置荣民16到24人,但草创初期,房舍相当简陋,都是用开垦果园时挖起石头砌房,单身者还要6人挤一间33平方米不到的小房子。因农牧大兴,作物相当受好评,高价值农产品从中横公路外运,加上“退辅会”的照料、分田,让当地“荣民”过着富足生活。

◆蒋介石炒饭

达观亭的一楼墙上,展示着蒋介石与夫人在农场与行馆生活的点滴留影。其中一张蒋介石炒饭的照片,颇让人觉得熟悉和亲切。蒋介石和宋美龄用餐习惯的不同众所周知,不过在野餐的时候,蒋介石也爱给家人露一手。据说他最拿手的是鸡油炒饭,味道如何,恐怕只有宋美龄才有资格评判了。

此外,虽说是农场,但因位于中横风景线,阡陌纵横的武陵农场,很早就以观光农场而驰名,只是在“退辅会”管理下,并没有一窝蜂地吸引大批旅客、摊贩与商家抢进,大致都还能维持淳朴风貌;为提供观光客食宿服务,农场设有一层平房建筑的武陵山庄,日后随观光客不断增加,才扩建成目前“口”字形二楼建筑。

◆ 20 世纪50 年代,台湾中部巡视横贯公路施工的蒋经国在休息时的留影

20 世纪50 年代,头戴斗笠的蒋经国,巡视中部横贯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时露出愉悦的笑容。中横公路西起台中谷关,东到花莲太鲁阁,沿途峭壁参天,景色威壮。修建这条公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开路工人是所谓“荣民”,即战火间退役的老兵。蒋经国在1956 年担任“退辅会”主任委员,将“荣民”安插到台湾各地从事重大工程,中横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中横从1956 年开始兴建,4 年后完成。蒋经国多次前往中横为弟兄打气。蒋在苏联干过苦力,深知基层劳动者之苦。

◆蒋经国与修建工程的工作者一同进餐

修筑工程中,蒋经国来回视察大小工地20 多次。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蒋经国与这批退役士兵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不但圆满解决了大批退役官兵生计这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更强调要用一切力量照顾这批半生戎马却又老无所依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