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三步曲:红色的起点 » 红色三步曲:红色的起点全文在线阅读

《红色三步曲:红色的起点》周恩来赴法寻求真理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向东伸入留日学生,向西则伸入留法学生。

当时,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不亚于留日。从1919年春到1920年底,中国便有一千五百多名青年涌入法国勤工俭学。

其中,撒向法国的中国共产党“种子”的是张申府。他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他不是去法国勤工俭学。那时,他已是北京大学讲师。他跟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同船去法国,被吴稚晖聘为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授,讲授逻辑学。

张申府在法国发展了刘清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结为夫妇。张申府又和刘清扬发展了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是从1921年2月算起的[1]。

张申府在回首往事时,曾这样十分概括地谈及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的人员情形:

接着,由上海又去了两个党员:赵世炎、陈公培。他们两人是(在)上海入党的,都是陈独秀介绍去的。这样,我们五个人成立一个小组(张申府、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小组一直是这五个人。后来(1923年以后)小组的事,就由周恩来他们管了,我在1923年冬回国。李维汉当时是少年共产团(CY),他是1921年底回北京入党的。蔡和森也是少年共产团(CY),后来在北京入党的。陈延年、陈乔年没有加入我们小组。延年本来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他们的父亲,后来他们慢慢进步,回国后才走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路上,后来加入了少年共产团和共产党。

青年周恩来

周恩来是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船“波尔多号”去法国的。

这位二十三岁的小伙子,是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五批赴法学生中的一个。比起同龄的年轻人来说,他显得成熟,因为他已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受到炙烤——曾经东渡扶桑,也曾身陷囹圄,还曾与李大钊有过交往……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连他自己也曾这么说过:“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2]

不过,他出生在苏北淮安。取名恩来,原意是“恩惠到来”。字翔宇,后来他常用的笔名“飞飞”也就取义于“翔宇”。至于他另一个常用笔名“伍豪”,则是他参加觉悟社时抽签抽到五号,取了谐音为“伍豪”,而邓颖超抽到一号,取了“逸豪”为笔名。

十二岁那年,周恩来离开淮安老家,随伯父周贻赓到东北沈阳去。十五岁的时候,又由于伯父调到天津工作,他也到天津求学。环境的不断变换,使他眼界大开,而且养成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十九岁那年,他从南开学校毕业,头一回出国——到日本留学。上船时,朋友送了一本《新青年》第3卷第4号。他在途中细看了这本杂志,思想产生共鸣。从此,他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的赞成。”[3]

日本使周恩来失望,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在跟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周恩来卷入了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

留日两年,二十一岁的周恩来终于下决心归国。他在1919年4月回来,恰逢震撼中国的五四运动。周恩来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领袖。他请来李大钊到天津觉悟社讲话,跟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有了交往。

1921年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这是小组成员张申府(左一)、刘清扬(左二)、周恩来(左三)以及赵光宸(左四,天津觉悟社成员)1923年在德国合影

他终于被天津警察厅逮捕。从1920年1月29日至7月17日,将近半年的铁窗生涯,使周恩来的思想迅速走向成熟,看透了旧中国的黑暗,决心点起一把革命的火,照亮这黑沉沉的国度。

出狱之后,他又去北京见李大钊。

为了寻求真理,寻求拯救中国之路,他踏上了西去的轮船,到欧洲去……

他原本是打算去英国的。从法国到了英国,住了五星期,还是回到了法国——法国的生活费用要省得多。

在法国,周恩来终于认准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之路。

周恩来在1922年3月致天津觉悟社湛小岑、李毅韬的信中,十分坦率地谈及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

劈头要说的便是:你们现在所主张的主义,我是十二分表同情,差不多可以说没有什么修正。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com-munism(以下简做C.ism)也就够了……

总之,主义问题,我们差不多已归一致。现在郑重声明一句,便是“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我以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我认清C.ism确实比你们晚。一来因为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我求真的心又极盛,所以直迟到去年秋后才安妥了我的目标。……[4]

周恩来信中所说的“Communism”,亦即共产主义。

[1]《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关于重新确定周恩来同志入党时间的报告》1985年5月23日,《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4期。[2]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5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3]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4]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2期,1923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