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全文在线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王门四规:《教条示龙场诸生》

关灯直达底部
原文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译文

诸位相聚于此(龙场驿)听我讲学,我很欣慰。但我担心能力有限,无法帮助你们。有四件事,希望你们能做到,这也是我对你们的感谢之意吧。哪四件事呢?它们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要严肃对待这四件事,不可疏忽!

立志

不树立志向,天下就没有能成功的事。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艺工人,也都是立有志向的人。现在的学者对学业旷废懈怠,虚度光阴,而一无所成,都是因为没有树立志向而已。我认为,立下成圣的志向,就会成圣;立下成贤的志向,就会成贤。志向不立的人,就如没有舵的船、没有缰绳的马,飘飘荡荡,漫无目标,最终要奔向何方呢?有人说过,如果立志为善,而父母却愤怒你、兄弟怨恨你、家乡父老厌恶你,那么,你就不必为善了;如果立志为善,而父母爱你、兄弟喜欢你、家乡父老敬爱相信你,你何苦不为善,不当君子呢?

如果你为恶,父母爱你、兄弟喜欢你、家乡父老相信你,那你为恶也未尝不可;如果你为恶,父母愤怒你、兄弟怨恨你、父老乡亲厌弃你,你何苦必为恶而做小人呢?诸位知道了这些,就知道所立的志向应该是什么了。

勤学

立下成为君子的志向后,就该勤奋学习。凡是学习不勤奋的,肯定是其志向不坚定。我很欣慰,跟随我的弟子和朋友们都不以聪慧敏捷取胜,而以勤奋、坚定、谦虚为第一。诸位可以观察下我弟子和跟我亲近的朋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懂得很多”;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就算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骗别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所欺骗吗?会有人不在背后偷偷地嘲笑他吗?如果有人谦虚低调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目标坚定、虚心做事、不耻下问,与人相处总是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知晓自己的不足,忠诚守信而又乐观豁达、表里如一,纵然他的资质禀赋愚钝不堪,同辈之中,有谁不称赞羡慕他呢?那些原本没有多大才能,却又不求上进的人,人们当然认为他确实没有才能,还有谁会尊敬他推崇他呢?各位同学看到这些,就知道,为了志向必须要勤奋学习了。

改过

过错,大贤大能之人也有,无人可以免除,然而他们仍是大贤大能之人,就因为他们知错能改。所以说,我们不应以不犯错误为贵,而应以善于改正错误为贵。诸位扪心自问,平日在廉耻忠信方面有缺陷吗?也有轻视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我想,你们大概还不至于如此。如果真不幸有这类人,全是因为他不知天理而失足,平时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规劝告诫而造成的。诸位试着自我反省一下,万一有和这种情况接近的,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应就此过于愧疚,导致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毫无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彬彬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而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破罐子破摔,一错再错,对这种人,我非但无话可说,而且近乎绝望。

责善

所谓责善,就是互相监督、提醒,从而让对方的品格臻于美好,它是朋友之间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质,须真诚告诫并循循善诱讲给朋友听。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的关心爱护,采用委婉温柔的表达方式,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发朋友过错和缺点,极力斥责他的过错,令他无地自容,他会羞愧难当并记恨在心,即使他口已服却心不服,只是因形势所迫而暂时服从,这是刺激他继续做坏事。所以但凡揭发别人的短处,攻击别人的隐私,故作正直的举止来谋取名誉的人,都不是用语言监督、提醒朋友,使朋友臻于美好的人。即使是这样,让我被别人以这种方式“责善”也不是不可以。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过失的人,我都把他看成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不快乐地接受并心存感激呢?我对于圣道没有什么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错误地让你们跟随我在此学习,即使我日思夜想,罪过尚不能免除,何况过错呢?人们说对待老师要不冒犯不规劝,并说在老师面前不能提意见,这是大错。在老师面前提意见,直言相谏不能说是冒犯,即使婉言规劝也要让他能意识到。让我按正确的做,我才能得以明白正确之处;我做错了,也能够改正错误: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学生和老师互相学习而成长”。同学们互相监督、提醒,使对方品格臻于美好,就从我开始。

评析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初创心学,还未离开创建心学的圣地——贵州龙场驿站——时所制定的学生守则。

它虽是王阳明让弟子应遵守的规矩,但同样适合他的家人,乃至天下所有有志于学的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可以看作是王门四规,凡是进王阳明门下学习的人,都要把这四件事铭记在心,并知行合一。

“立志”是王阳明常挂嘴边的两个字,自然也是王门第一诫。王阳明多次说过“立志”的重要性,在这里,它认为志向就是船之舵,马之缰绳。若没有志向,正如四处漂荡的小舟和脱缰的野马。

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归根结底是“成就自我”,即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成为圣贤。他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能成己,才能成人。”

立志神通广大:立志成圣,就成圣;立志成贤,就成贤。

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按王阳明的看法就是善人。所谓善人就是“父母爱你,兄弟喜欢你,家乡父老敬爱相信你”的那种人。

父母爱你,兄弟喜欢你,父老乡亲敬爱你,仅凭你是个好人就足够了吗?

不够!王阳明所谓的立志成善人,是站在万物一体的世界观角度而言的。所谓万物一体,是把天地万物当成自己身体、心灵的一部分,感同身受。可这天地万物中如果有恶劣的东西呢?比如我身体长了个毒瘤,唯一的办法就是,割掉它。

所以,王阳明所谓的善人不是帮老太过马路,也不是见到任何人就眉开眼笑,被人说“你人真老实”的善人,而是对是非好恶如冰炭般分明的善人。

若想成为这种道德和智慧兼备的善人,必须要勤学。勤学学什么?有人说,自然那是学习经典。学习经典只是呼唤出我们固有的良知,并非是学习外在的知识。跳到阳明心学上来,我们要学习阳明心学,必须要读以下经典:《大学问》,这是王阳明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看法,也是致良知的简单流程。《传习录》和《王阳明全集》,若想知某人的哲学,必须要了解此人的言论和事迹。这就是知行合一,不读王阳明的生平,你不会太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简易明快背后的深义。

在王门四规中,王阳明所说的勤学,其实不是知识。因为良知具足,学外在的知识只是验证良知固有的知识而已,这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王阳明最关注的还是美好的品德,勤学就是学习那些或者说是呼唤良知固有的那些诸如勤奋、坚定、谦虚等美德。

因为这些美德是人类良知所固有的,所以人人皆同。掌握了这些美德,你就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感应,正如一面明镜,无论是什么人,来到你这面镜子面前,原形毕露。这也就是光明良知的手法。

我们在勤学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于是就有了改过。勤学是王阳明方法论“事上练”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不去事上练,心失去了存在意义。但我们事上练时,常会有错误,这缘于我们良知的光明程度不够。认识到错误后,立即把它改正,在这过程中,我们的良知就被光明了一些。

王阳明说,眼睛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看五光十色,眼睛就是无用的;耳朵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听万籁之音,耳朵就是无用的;鼻子如果不在心的指使下去闻杂陈五味,鼻子就是无用的。

你说你有眼睛,但视而不见;你说你有耳朵,但充耳不闻;你说你有鼻子,但闻而不知香臭。这不能说你有眼睛、耳朵和鼻子。

正如你说你有良知,可从未做过任何善事,怎么能说你有良知?

所以,必须要事上练,事上练的过程中出了错,立即改正,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人皆有良知,所以人人都知道过错,但是否有勇气去改,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及时地改正错误,才是圣人之道。

虽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但外在的监督、提醒也不可缺少。它们就如同制度。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好人;在坏的制度下,好人也能变坏。而我们必须要去亲近那些好的制度,凡是好的制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边,大家互相砥砺、互相纠错,从而成就彼此。这就是责善。

把王门四规放到家庭中,它同样适用。正如王阳明在立志一节中所说的那样,父母如果喜欢你为善,你为何不为?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长辈、平辈和晚辈都须勤学,成为好人,人人也都有犯错的时候,要勇于改正。大家互相监督、磨砺,最终成己成人。

其实,阳明心学概念、理论、条条框框纷繁复杂,若想进王门,路径之一就是这王门四规。看似毫不出奇的八个字,寄托了王阳明对世人的良苦用心。而在他看来,只要真的做到这八个字,那成圣成贤,随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