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自成 » 李自成全文在线阅读

《李自成》多尔衮时代的开始

关灯直达底部

第二十五章

自从正月下旬以大清皇帝的名义送出给李自成的书信后,过了大半个月,使者才从陕西榆林返回。他带回的并非李自成的回书,而是那封致“西据明地之诸帅”的原信,里面附有榆林守将王良智的一纸短函,只说有关内容他已驰报征途中的大顺皇上,故将原信退还来使。这一不合惯例的答复方式颇出多尔衮意料,但他并不生气,而是立刻意识到李自成对于夺取明朝天下有着充分的自信,绝不允许别人染指,更不会与大清国“协谋同力,并取中原”。果然,三月三十日拂晓,多尔衮得到了新的探报,说是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天明时候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不知下落。接到这封探报以后,多尔衮更加关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各种行为。他立即下令兵部衙门,不惜重赏,加速打探关内的各种消息,同时不待天明就传唤范文程速来睿王府议事。

范文程来到后,多尔衮问道:

“你同洪承畴见面了么?”

范文程欠身回答:“臣尚未同洪承畴见面……”

范文程一句话没有说完,兵部衙门又送来一件紧急探报。多尔衮赶快拆开一看,立刻交给范文程,说道:

“明朝已经亡了。没想到崇祯会如此结局!”

多尔衮很想知道洪承畴对于北京失守和崇祯殉国有什么看法,嘱范文程快到洪承畴的公馆去一趟,吩咐说:

“我叫你去看看洪承畴,因为只有你最能了解他的心情,他也肯对你吐露心思。你去看了他以后再回你的公馆用早餐,去吧。”

洪承畴在四更时候接到兵部衙门第一次送来的紧急探报,便起了床,为北京的失陷心中震惊,再也没有睡意。过了半个更次,兵部又一封探报来了。他将密报匆匆看了一遍,又看一遍,跌坐在椅子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善于体贴主人心情的如玉从暖壶中倒了一杯热茶放在主人面前,轻声问道:

“崇祯皇帝死了?”

洪承畴没有做声,挥手使如玉离开身边。范文程走进二门的时候,如玉首先看见,在甬路边向范大人打千问安,然后走在前边,一边向主人禀报“范大人驾到”,一边打开猩红细毡镶边暖帘。范文程一边拱手一边说道:“洪大人,我来了!”话未落音,已经走进暖阁。他一眼就看出洪刚刚哭过,没有来得及将泪痕拭干。他回避看洪的眼睛,在客位坐下,说道:

“四更以前,睿亲王接到兵部衙门的第一封紧急探报,派人将我叫去,随便谈了北京的事,兵部的第二封紧急探报送到,睿王爷便命我来你这里,看看你有何感想。”

洪承畴暗暗吃惊,后悔刚才没有来得及拭干眼泪,随即凄然一笑,说道:

“实不敢欺瞒老兄,刚才突然得悉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禁不住洒了几点眼泪。我毕竟同他有君臣旧情,也知他绝不是昏庸之主,十七年兢兢业业,竟落个身死国亡!你我好友,万恳不要向睿亲王说出真情,使愚弟因此受责。”

范文程笑道:“亨九老兄,你对睿王爷知之太浅!倘若他知道你为崇祯殉国洒泪,不但不会见责于你,反而会对你更为尊重。你自幼读孔孟之书,而崇祯生前待你不薄。十七载君臣之谊,今日忽闻北京被流贼攻破,崇祯自缢殉国,倘若不痛心陨涕,倒不是你洪亨九了。你说是么?”

洪承畴忽然站起,向范文程深深一揖,说道: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范兄!”

范文程握住洪承畴的手,哈哈大笑;随即告辞,在院中向洪承畴嘱咐说:

“明日是四月朔。文武百官齐集大政殿前会议,必是决定睿亲王率兵南征的大事。崇祯已死,我兄为剿灭流贼大展宏猷,既是为大清国的创业建立大功,也是为崇祯帝后报殉国大仇,机不可失!”

“正是,正是。弟虽碌碌,愿意粉身碎骨,为大清效犬马之劳,也为先帝报身殉社稷之仇。”

“好,好。兄此心可指天日,弟将告诉睿王爷知道。”

三月三十日下午,内秘书院奉两位辅政亲王口谕,因大军出师在即,定于四月初一上午辰时整,诸王、贝勒、贝子、全体文武臣僚齐集大政殿会议国事,不得有误。这口谕传出以后,满朝振奋,许多年轻的满洲贵族子弟兴奋得不能成寐。

然而在盛京的上层人物中,也不是人人心情振奋。至少有两个人的心情与众不同。首先是肃亲王豪格。他想到,这次多尔衮率师南征,必然又一次建立大功,不但会名留青史,而且日后权力更大,他的日子也会更不好过。还有一个问题,也影响豪格的心情。满洲人对于童年时是否出过痘,十分重视。如果童年时不曾出痘,成年以后以及中年,随时可能染上天花,轻则留下麻子,重则丧生。豪格不曾出过痘,所以曾经打算亲自见两位辅政王,说明他不宜出征,但被他的心腹们劝止,担心这样一来反而会起疑心。知道明日上午将举行文武百官会议,他心中十分烦闷,晚膳时随便喝了几杯闷酒,骂了在身边服侍的仆人。躺到炕上以后,久久不能入睡。他的福晋同多尔衮的福晋是姊妹,长得相当美。因为他心中很恨多尔衮,今晚连自己年轻美貌的福晋也不肯搂到怀中。因为多尔衮身上有病,他在心里咒骂多尔衮早日病死。

盛京城中,另有一人的心情也很不安,那就是范文程。他身经朝廷中多次风云变幻、种种复杂斗争,养成三种基本态度:一是不介入爱新觉罗的皇室斗争;二是在满汉关系问题上力求保持客观、公正;三是看准了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子侄中是一位难得的杰出英才,必能为清国的未来做出一番大事,所以愿意多尔衮牢牢地专掌朝政。他预感到将有什么大事发生,觉得明天上午的会议不像是专为大军南征的事,可能牵涉到别的大事。难道是为着,为着……?

他忽觉心中一亮,脸色一沉,在喉咙中吃惊地说:“又是一件大事,是睿亲王为出师准备的一着棋!”

四月初一日,盛京天色黎明,北风习习,颇有寒意。豪格尽管心中很不高兴,但是因为睿亲王治国令严,他只好在不断的鸡啼声中起床,在灯光下吃了早膳,穿戴整齐,腰间挂了心爱的腰刀,带着几个护卫和仆人,骑马往大清门走去。路上遇到一些满汉官员,都给他让路,还向他施礼请安。他看见重要街口都增派了上三旗的官兵,起初心中一动,随后想着今天是会商南征大事,理应防备敌人的细作刺探消息,临时戒严是应该的。他赞成睿亲王率领精兵南征,他所恼恨的是,多尔衮明明知道他没有出过痘,为什么非叫他随大军南征不可?倘若先皇帝在世,能够这样么?他又想到,去年八月间,先皇帝突然病故,他作为长子,本该继承皇位,可是多尔衮为了专制朝政,故意拥立幼主,凡是不同意的人都被他杀掉,他肃亲王也几乎遭了大祸。此刻想到这事,他不由得在心中恨恨地说:

“哼,反正你身上有病,久治不愈,不是个长寿之人!”

豪格来到大清门前边,大踏步走上台阶。他正要抬脚前进,忽被守门的巴牙喇章京拦住,恭敬地告诉他说:

“请王爷将腰刀留下。”

“啊?!”

“王爷,都是一样。四更时从睿王府传来口谕:今日不管亲王郡王、大小官员,进大清门一律不许携带兵器。兵器存放在大清门内,散朝以后交还。刚才礼亲王进来时,一听说辅政睿亲王有谕,他二话没说,就把带在身上二十多年的短剑解下来了。”

豪格听了这话,只好交出腰刀,但心中感到惊异,想着今天不是商议大军南征的事么?还有什么特别事故,他猜不出来,也没有料到大祸会落在他的头上。

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距大清门约有百步之远。宽阔的御道两旁是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亭形式的建筑,上边覆盖黄色琉璃瓦,下用绿琉璃瓦镶边。正北设有御座,但因为顺治尚在幼年,这围着黄漆栏杆的御座并不常用。御座前另设一张案子,为两位辅政王上朝时坐的地方。此刻因两位辅政王尚未来到,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多数在大清门左右的朝房中休息等候。

豪格一进大清门就向左转,进入满洲语所谓“昂邦”一级的朝房。他首先注意到年高望尊的和硕礼亲王代善面带忧容,肃立等候,并不落座。因为礼亲王是他的伯父,后金建国之初为“四大贝勒”之首,豪格进来向他简单地行礼请安。随即他看见别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还看见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俗称“三顺王”都已经来了。因为礼亲王没有落座,别人也只好肃立不动。大家都猜到今天要出大事,但没人敢随便打听,只是一个个心中忐忑,脸色沉重,紧闭嘴唇。洪承畴同范文程站立在礼亲王背后,屏息等待。

过了一阵,一位内秘书院的章京进来,到礼亲王面前打个千儿,小声说道:

“启禀王爷,两位辅政王爷已经转过街口,快到大清门了。”

就在这刹那之间,站在礼亲王近处的豪格心中一动,朦胧地意识到可能会有不幸落到他的头上,会有没良心的人将他私下说的话向睿亲王告密。他的脸色突然一寒,心头怦怦地跳了几下。范文程因为早就觉察出今天的朝会会出现大的事故,所以总在暗中观察几个人的神色,此时忽见肃亲王神色略有异常,他原来的猜想证实了,在心里说道:

“啊,又出在皇室内部!”

又过片刻,一阵马蹄声来到大清门外停下。随即睿亲王在前,郑亲王在后,走进大清门,通过十王亭中间的宽阔御道,进了大政殿。虽然今天任何王公大臣都不准携带兵丁,但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左右簇拥着八个佩着刀剑的巴牙喇兵和四名王府护军。平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前来上朝,顶多带四个人。今天他们带了这么多人,使大家不能不感到惊异。豪格脸色突然大变,在心中说:

“不知是哪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出卖了我?”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走进大政殿,在御座前所设的桌案后面落座。多尔衮面带怒容,双目炯炯,令人望而生畏。济尔哈朗没有一点怒容,倒是面带愁容。他们坐定之后,跟随的护军和巴牙喇兵,有两人进入殿内,站立在两位辅政王背后,其余的站立殿门外左右两边。另外,专负责拱卫朝廷的巴牙喇兵今日也调来很多,都站在十王亭前边的御道两侧,戒备森严,使朝会气氛更加显得紧张。

当时,盛京的官制仍属于草创阶段,礼节也很简单。两位辅政王坐定以后,有内秘书院一位年轻汉人章京到左右朝房,引导王公大臣和满汉文武百官,来到大政殿。走在最前边的是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他是亲王中年纪最长的人,今年整六十岁了。进入大政殿后,有一位站在睿亲王身边的章京大声说道:

“和硕礼亲王免礼,请即落座!”

代善在为他准备的一把铺着红垫子的椅子上坐下,是左边一排的第一位。他从十几岁起就跟着太祖努尔哈赤为统一满洲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而战斗,屡立大功,所以在爱新觉罗皇室中得有今日的崇高地位。但他毕竟老了,经历的朝廷纷争也多了,只希望得保禄位,不愿多管别的事情。他早就知道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必有一斗,今日来到大清门时已经猜到将出大事,所以一句话不说,交出了腰刀。现在看见多尔衮处处戒备森严,心中更加明白。他昔日是“四大贝勒”之首,今天为年事最高的亲王,身为太祖爷的次子,看着太祖的子孙们如此明争暗斗,流血朝堂,他怎么办呢?……

别的人都随在代善之后,走进大政殿。当时的王、公、大臣对辅政王不行跪拜礼。他们按照品级分批,赶快趋向案前,利索地甩下马蹄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和上身略向前倾,齐声说道:“请两位辅政亲王大安!”他们都没有座位,首先是亲王一级的在两旁肃立,郡王、贝勒、贝子接着往下排。有封爵的人们分批打千儿请安之后,接着才是满汉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请安,站在第二排和第三排。

没有爵位的和三品以下文武官员都在大政殿外边分批请安,也分两行肃立。

多尔衮一脸杀气,向大政殿内外的满朝文武扫了一眼。当他望着豪格的时候,豪格不由得浑身一震,在心中骂道:“不知谁出卖了我,我将来要亲手将他杀死!”他偷觑一眼面带愁容、白须飘然的和硕礼亲王,希望礼亲王能为他说一句话,正想着,听见多尔衮开始说道:

“近几天,我朝不断接到从北京和山海关来的探报,北京的情况已经清楚了。三月十九日天明的时候,流贼破了北京。崇祯先逼着皇后自缢,随即他也自缢了。明朝亡了。探报还说,流贼进北京以后,二十万贼兵驻在城内,当然要奸淫妇女,一夜之间投井自缢的妇女就有数百人。流贼抓了皇亲、勋臣和六品以上官员,严刑拷打,逼索军饷,已经打死了许多人。吴三桂的父母也被李自成抓了起来,随即放了,以便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原来有意投降流贼,后来知道了流贼进北京后的实际情况,不肯降了,在山海卫观望。我大清许多年来立志进入中原,建都北京,现在正是极为难遇的大好时机。就在近几天内,我要亲自率领满、蒙、汉十几万精兵,进入长城,攻占北京,剿灭流贼!这次出兵,一定要获得全胜!”

他停一停,又向肃立的满汉朝臣们扫了一眼,不期与豪格的眼光遇到一起。仅仅互相看了一下,豪格便将自己的眼睛回避开了。他忽然猜想,今日的朝会可能就是商议南征大事,并不是专门对付谁的,于是略微觉得心安。

多尔衮对于大军出征的事并没有兴奋之情,脸上冷冰冰的,接着说道:

“这次进兵中原,不是一时之计,要经过恶战,剿灭流贼,占领北京,占领中原,为大清在中国建立万世基业。我比郑亲王年轻十几岁,率军南征的事当然落在我的肩上。郑亲王德高望重,留在盛京,主持大清朝政,镇压叛乱,管理满、蒙和朝鲜等处,最为适宜。至于出兵的详细计划,一二日内将同大臣们详细商议。为着我大清朝出兵胜利,必须先消灭朝廷隐患。”他望着旁边的济尔哈朗说道:

“郑亲王,我大清朝的隐患,你跟我同样清楚,请你主持审问!”

大政殿内外的空气凝结了。豪格的心头猛然一沉,脸色一变,两腿微微打颤,在心里说道:

“果然是对我下手!”

郑亲王想到去年八月的争夺皇位之争,心中害怕,暗暗想道:“这是第二次要流血了!”他按照多尔衮的事先吩咐,叫了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站在殿内,有的站在殿外,一听到叫出自己的名字,无不面色如土,浑身战栗,到两位辅政王的案前跪下,不敢抬头。人们听见这几个人的名字,心中全明白了。许多人偷看豪格的神情,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豪格心中说道:“我要死了!死了!”虽然是济尔哈朗主持审问,但他心中明白,郑亲王是按照多尔衮的意见行事,是多尔衮决定杀他。他竭力保持镇静,但是两条小腿肚不能不微微打颤。

济尔哈朗先叫镶白旗固山额真(旗主)何洛会说出肃亲王在私下诽谤睿亲王和图谋不轨的事。何洛会慷慨揭发肃亲王有一次如何同他和议政大臣杨善、甲喇章京伊成格、牛录章京罗硕谈话,诽谤睿亲王,挑拨是非。多尔衮问道:

“他怎么挑拨是非?”

何洛会说:“肃亲王对我们说,从前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都归附于我。现在他们忘恩负义,率领两旗归附和硕睿亲王……可恶!”何洛会略微停顿一下,接着揭发:“肃亲王还几次对我们说:睿亲王经常患病,岂能永远担负辅政的重任!有能力的人既然归他收用,无能力的人我就收用,反正他不是长寿之人,我们等着瞧!”

多尔衮愤怒地向肃亲王看了一眼,在心中说道:“哼,你说我不会长寿,咒我快死,我偏要今天就将你处死!”

然而多尔衮的性格比较深沉,他要杀豪格的决定暂不流露,也不说出他自己通过收买肃亲王府的人所掌握的豪格的隐私谈话,又向何洛会问道:

“肃亲王还说过什么不满意朝廷的话?”

何洛会说:“请辅政王询问杨善!”

多尔衮转向杨善问道:“杨善,我知道你投靠了肃亲王,甘心做他的死党,同谋乱政,罪当处死。你照实招供,你对肃亲王还说了什么话?”

杨善猛然如雷轰顶,面色如土,说道:“请辅政王莫听何洛会乱咬。我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尔衮说:“好,杨善,你敢狡赖!何洛会,你说出来!”

何洛会本来不想再作多的揭发,但是事到如今,他害怕杨善一伙反过来咬他一口,不得不下了狠心,接着揭发:

“当肃亲王说了那句话以后……”

多尔衮认为礼亲王等都不能听明白,厉声问道:“你说明白!肃亲王说的哪一句话?”

“他说‘有能耐的人既然都被睿亲王收用了,剩下没有能耐的我当收用’。肃亲王说完这话以后,杨善跟着就说:‘帮助睿亲王收罗人才,全是图赖施用的诡计!我若亲眼看见他给千刀万剐处死,死也甘心!’”

“下边还有什么话?”

“下边,肃亲王说:‘你们受我的恩,应当为我效力。可以多留心图赖的动静,随时向我禀报。’杨善回答说:‘请王爷放心,我们一定要将图赖置之死地,出了事我们抵罪,与王爷无干。’杨善,你的话是不是这样说的?”

审问至此,人们断定杨善必死无疑,豪格也难以干净脱身,于是正如俗话说的墙倒众人推,纷纷揭发肃亲王的悖逆言行和他同某些人的私下来往,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捕风捉影,有些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被提到阴谋乱国的高度加以解释。豪格听到有些揭发,身上出汗,想道:“完了!”另外有些不实的揭发使他既愤怒,又不敢辩论,只好紧紧地闭口无言。在大政殿中揭发很久,豪格开始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愿细听。忽然,他想到了一件与揭发的罪状丝毫无关的闲事……

前些时,豪格曾让他的福晋以送东珠为名去睿王府看看,他的福晋坚绝不去。夜间在枕上谈起她不肯去睿王府的事,她才说上次去拜年,睿王爷不断看她,看得她不好意思,所以她不愿再去。

不过后来她还是去了,结果又被多尔衮看得不好意思。她回去就对丈夫悄悄说了。

很奇怪,在目前生死攸关的时候,豪格竟忽然想起来这件闲事,并且想着睿亲王可能将他处死,再霸占他的福晋……

多尔衮向济尔哈朗说道:“郑亲王,大家揭发的事情很多,对有罪的人如何治罪?”

济尔哈朗昨夜已经拿定主意,回答说:“两位辅政,以你为主,请你宣布如何处治。”

多尔衮向全体朝臣们大声说道:“肃亲王豪格罪恶多端,另行公议如何处治。先摘去王帽,跪下等候!”

豪格浑身战栗,赶快跪下。他的王帽立刻被人摘去。

多尔衮接着说:“俄莫克图、杨善、伊成格,这三个人依附肃亲王为乱,又不自首,立即斩首!”

几个巴牙喇兵立即将以上三人捆绑,推了出去。

多尔衮接着又说:“罗硕,曾因他乱发诏谕,禁止他再与肃亲王来往。后来他又进出肃亲王府,私相计议。斩首!”

两名巴牙喇兵立刻将罗硕绑了,推出殿外。

另外,有两个官员被罚各打一百鞭子;将杨善和罗硕的家产没收,赏给图赖;将俄莫克图和伊成格的家产没收,赏给何洛会。现在,所有的人都等待睿亲王宣布对豪格的处分,整个大政殿内外都屏息了。多尔衮向大家问道:

“肃亲王罪恶多端,又是祸首,应当如何处治?”

紧张的屏息。

多尔衮向郑亲王问道:“郑亲王,你说,应该如何处分?”

济尔哈朗只要说一句话,豪格的死罪就可以定了。然而昨夜多尔衮在郑亲王府密商的时候,郑亲王对于多尔衮要处死肃亲王的主张虽不明确反对,也不表示同意,总是沉吟不语。此刻他更加犹豫。汉臣们不敢做声,满臣们也没有人慷慨陈词,都不主张将肃亲王立即斩首。在此关键时候,竟然连忠于睿亲王的何洛会和图赖二位大臣也有点踌躇了。

大政殿内外屏息无声。大家明白,睿亲王想趁着今天除掉肃亲王,使皇族亲王中不会再有人妨碍他专擅朝政。但不管怎么说,肃亲王是大行皇帝的长子,顺治皇帝的同父异母长兄,曾立过多次战功。如今若将他杀了,日后一旦朝局有变,不但睿亲王会被追究杀害肃亲王的罪责,凡是附和与怂恿睿亲王这样做的人也一个个难辞其咎。正在这时,奉命负责将杨善等斩首的巴牙喇章京带着四个兵丁,将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在大政殿前的阶下,然后进殿,向两位辅政王跪下禀道:

“启禀两位辅政亲王,罪臣杨善等均已斩讫。还要斩什么人,请吩咐!”

大政殿内外的朝臣们毛骨悚然,更加屏息无声。多尔衮看见百官屏息,郑亲王没有抬头,也不做声,他自己忽然拿不定主意了,悄悄向脸色沉重的礼亲王问道:

“对肃亲王如何处分?”

满汉大小文武官员,包括诸王、贝勒、贝子,都知道肃亲王的死活只在年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的一句话。代善表情严肃,对多尔衮说了一句话,声音极小,别人不能听清。随即多尔衮对满汉朝臣宣布:

“肃亲王是乱政祸首,罪恶多端,如何治罪,明日另行详议。巴牙喇兵,将肃亲王严加看管,不许他回到肃亲王府,不许他同人来往!”

大家敛声屏气地看着肃亲王被几个雄赳赳的巴牙喇兵带了出去。

“散朝!”多尔衮最后吩咐。

经过上午一阵血腥的政治风暴,多尔衮对豪格一派的斗争获得了重大胜利。现在剩下的大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是否趁此时将豪格杀掉。但是回到睿王府,头脑稍微冷静以后,他更加拿不定主意了。

他首先想到昨晚同郑亲王商量案子的情景。当他提到要处死豪格这个祸首时,提了两次,郑亲王都沉吟不语。接着他想到,今天上午在大政殿,他几次问大家应当如何处治豪格,也都没人做声。当他向礼亲王询问意见时,礼亲王悄声回答了一句话:

“他的罪大,不要匆忙斩他……明天再议吧。”

多尔衮想到了一个主意:请郑亲王进宫,向两宫皇太后请示,看如何发落为好。他想,由于他拥立福临继承皇位,永福宫太后必不会反对他处死豪格,而清宁宫太后为了安定大清朝政,也不会反对他处死豪格。只要两宫太后不说反对的话,他就可以立刻将豪格处死,不留后患。

他将主意想好以后,便亲自到郑亲王府,请郑亲王在午膳之前就进宫向两宫太后请旨。济尔哈朗已经看出来满朝文武都无意处死豪格,都认为多尔衮做得太过火了。他自己也是同样心思,但是慑于多尔衮的威势,只好进宫。至于豪格的生死,只有在两宫太后前见机行事,听天由命了。

今天在大政殿发生的流血斗争,事前皇宫中丝毫不知。早膳以后,宫女们送皇上去三官庙上学,才有一个心腹宫女匆匆回宫,禀报说凤凰门外直到三官庙,沿路增添了许多巴牙喇官兵,戒备森严,不知何故。永福宫皇太后不觉大惊,赶快去向清宁宫太后询问。清宁宫太后说道:

“我刚才也听宫女禀报了,也觉得奇怪。我已经命凤凰门值班的章京去大政殿看一看,朝廷上到底出了什么大事,赶快回来禀报。”

永福宫太后最关心的是她的儿子,说道:“太后,三官庙离大政殿很近,我想将小皇上接回宫来,免得他受了惊吓,你看可以么?”

“也好,你就差一个宫女去吧。”

“就说是两宫太后的口谕?”

“可以。不过,先要叫那四位御前蒙师知道,要尊重他们。”

过了一阵,小皇上回宫来了。在凤凰门内一下了四人抬的小黄轿,他就急急地向清宁宫奔跑。随驾侍候的乳母和几个宫女怕他跌跤,紧紧在后跟着。永福宫皇太后听见声音,赶快从东暖阁中出来迎他。他按照习惯,先向亲生母亲行半跪礼,随即进到暖阁,向正宫太后请安。圣母皇太后忽然看见小皇上神色异常,噙着眼泪,赶快向跪在地上请安的乳母和宫女们问道:

“三官庙出了什么事情?”

乳母回答说:“接到两宫太后传谕,皇上正要回宫,刚刚在三官庙院子里准备坐进轿中,忽然从大政殿院中传来用鞭子打人声和惨痛的呼叫声。皇上从来没有听见过这种声音,站在轿门口一听,脸色就变了……”

一个宫女接着启奏:“奴才等赶快说,请上轿回宫吧,不要怕,你是皇上,这事与你无干,快进轿吧,不用怕!”

圣母皇太后将福临揽在膝前,替他揩去两只眼角的余泪,然后说:

“玩去吧,下午再送你去学里写字读书。”

福临被宫女们带出去玩耍了。不过片刻,去询问消息的巴牙喇章京进来,跪禀了今日在大政殿发生的朝政大事。清宁宫皇太后毕竟嫁给大行皇帝已经三十年,经历过几次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这时能够处变不惊。听完以后,她挥手使值班章京退出,然后转向福临的母亲低声说道:

“睿亲王在出兵前杀了杨善等几位大臣,还要处死肃亲王,只是群臣没人附和,他才缓了一步。我看,不杀掉肃亲王他绝不甘心。肃亲王会不会被杀,只是明天的事。你我是两宫太后……”

忽然一位女官进来启奏:“启禀两位太后,和硕郑亲王在凤凰门请求接见,说他有要事面奏两位太后。”

清宁宫太后轻声说:“果然不出所料!……带他进来!”

两宫太后已经来不及进行商量,只是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永福宫太后已经在心中拿定了主意,但还没有对清宁宫太后说出,济尔哈朗已经走上台阶了。

济尔哈朗进来后向两位太后简单地行礼问安,神情有点紧张。清宁宫皇太后命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用平常的口气问道:

“郑亲王今日进宫,有什么大事禀奏?”

济尔哈朗欠身说道:“今日上午,在大政殿出了一件大事,两宫太后可都知道?睿亲王正是为了此事,嘱咐臣进宫来向两位太后禀奏明白。应该对肃亲王如何治罪,请两位太后吩咐。”

清宁宫太后平静地说道:“今天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不用郑亲王再禀奏啦。与肃亲王有牵连的几个官员,该杀的杀了,该打该罚的都处分了,至于要不要处死肃亲王,两位辅政王想听听我们两位太后的意见。我想,我们两位老少寡妇,自太宗皇帝去年八月初九日夜间突然归天以后……”

“请皇太后不必难过,慢慢地说。”郑亲王劝道,看出来皇太后绝不会同意处死肃亲王,他的心中有些踏实。

清宁宫太后接着说:“我是在太祖创业的时候,十五岁来到爱新觉罗家的,那时先皇帝还是四大贝勒中的四贝勒,离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天命十一年秋天,太祖归天,太宗皇帝继位,第二年改为天聪元年,我称为中宫大福晋。崇德改元,太宗废除汗号,南郊拜天,受满、蒙、汉与朝鲜各族臣民拥戴,焚香盟誓,称为大清皇帝,我也改称中宫皇后。三十年来,我亲眼看着太祖爷和太宗皇帝如何经历无数血战,草创江山,建立后金,又改称大清。辅政王呀,郑亲王呀,你也是快到五十岁的人了!当年的四大贝勒,如今只剩下礼亲王一人了!……”

郑亲王劝说道:“这些事我全清楚,太后不要伤心,也不用再说了。今日只说肃亲王有罪的事……”

太后用袖头揩揩眼角,接着说道:“你同睿亲王都是辅政王,如何处罚豪格的事,只同满朝文武大臣商议,不用问我们两宫太后。我们二人遵守太祖遗训,对朝廷大政,自来不闻不问,只在宫中抚育幼主。当年的四大贝勒,如今只有礼亲王还在人世,我记得他今年六十岁了。关于处死豪格的事,礼亲王怎么说呀?”

圣母皇太后在心中说:“问得好,问得好。”

郑亲王说道:“礼亲王在上午的会议上只是沉吟不决,所以睿亲王想知道两宫太后有什么主张。”

清宁宫皇太后忽然说道:“豪格虽不是我生的儿子,可是他是先皇帝的长子,我是中宫皇后,他自来都称我母后。关于你们对他如何治罪,何必问我?我死后如何对太宗皇帝说话?”

济尔哈朗低头不语。

清宁宫太后又说:“目前福临虽在幼年,可是几年之后,他会执掌朝政。豪格是他的同父异母长兄,都是太宗骨血。今日杀了豪格,几年之后,他会有什么想法?”

济尔哈朗虽然低头不语,但在心中点头。因为谈到幼主,他把眼光转向永福宫皇太后,表示他对圣母皇太后的尊重。

永福宫太后接着说道:“今天在大政殿发生的大事,清宁宫皇太后已经听值班章京详细禀报,只是小皇上一字不知。小皇上是一个聪明孩子,他在三官庙院中听见大政殿前的呼叫声,回宫后脸色都白了,噙着两眼泪水。你们想想,杀掉肃亲王这样的大事,再过几年,他亲政以后会怎样看呢?”

济尔哈朗完全明白了两宫太后要保全肃亲王的意思,这和他自己的心思相合,便起身辞出,赶快向多尔衮复命去了。

年轻的圣母皇太后对清宁宫皇太后回答郑亲王的话满心佩服,她忽然情不自禁地依照娘家的称呼说道:

“姑妈,你不愧做了多年的中宫皇后,受臣民拥戴。刚才你对郑亲王说的话合情合理!”

清宁宫皇太后淡淡一笑,看见两个宫女进来侍候,她挥手使她们退出,悄悄说道:

“现在还不能说能保住豪格的命。据我看,睿亲王这个人,既是我大清再一次开国创业的难得人才,也是一个心狠手辣……”

以下的话声音小得连圣母皇太后也听不清楚,但侄女还是明白了她的意思,频频点头,随即起身回永福宫了。

下午,小皇上又往三官庙上学去。沿途那些戒备森严的将士没有了,气氛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小皇上心中不平静。他不断想着母后告诉他的事:上午杀了几个人,其中有立过战功的大臣。母亲还告诉他,豪格也可能会在今晚或明日被砍掉脑袋。这太可怕了。他当时听了几乎忍不住大哭起来。

下午第一课仍是写仿。但是他又想到他的长兄要给人砍掉脑袋,再也不能够静下心来,先滚出热泪,紧接着忽然撇撇嘴,向桌上抛掉毛笔,伏在仿纸上哭了起来。在桌边照料的御前蒙师和两个宫女一时慌了,赶快问皇上为何难过。小皇上虽然泣不成声,但人们仍然明白他是因为长兄肃亲王将被斩首而没有心思写仿。他最后用力说道:

“我要回宫!回宫!”

御前蒙师们赶快计议一下,只好在院中跪送小皇帝上轿回宫。

多尔衮首先知道两宫皇太后对肃亲王事件的态度,接着又知道小皇上为豪格事哭了一场。这天下午,他不能不改变态度。尽管他心狠手辣,大权在握,但是各种条件迫使他改变主意,于是肃亲王保住了性命。

第二天上午,多尔衮又在大政殿召集文武百官会商南征大计,会议开始时先宣布对豪格的处分决定。他说:

“肃亲王所犯罪恶多端,一时算不清楚,今日暂且将他释放,将他管辖的正蓝旗剥夺七个牛录的人,分给上三旗,再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随军出征,立功赎罪。”多尔衮对于两宫太后的态度和幼主为此事哭泣的事一字不提,避免国史院的史臣们写入实录。

王公大臣们心上的石头落地了,朝廷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和振奋。散朝以后,各衙门的大小官员以及各旗的大小将领,迅即行动起来。

择定出师的吉利日子是四月初九日,出征前有许多大事需要以幼主的名义处理,所以午膳以后,多尔衮就派官员进宫,禀明睿亲王为即将统兵南征的事求见两宫太后。很快得到永福宫太后回话:

“清宁宫太后昨日偶感风寒,今日身体不适,正在服药。关于出征之事,辅政睿亲王可向永福宫皇太后详细回禀,不必晋见清宁宫皇太后了。”

下午一过未时,多尔衮来到永福宫,在圣母皇太后面前简单地行了礼。皇太后含着微笑,用眼睛示意他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大概是因为睿亲王即将率师出征,为大清建立大业,所以年轻的皇太后显得特别高兴。她头发又多又黑,左右发髻上插着翡翠簪子,露在外边的一端有珍珠流苏。她本来就皮肤白嫩,明眸皓齿,配着这样的发式,加上一朵为丈夫戴孝的绢制白花,更在端庄里显出青春之美。多尔衮心中忽觉柔情荡漾,平时令满汉大臣望而生畏的英雄气概,竟然消失大半。

他向她谈了有关南征和留守的具体安排,接着说道:

“我为了大清的创业,也为了皇太后,誓忠辅幼主进北京为中国之主!”

“也是为我?他为什么这样说?”她不禁一阵轻轻心跳,略停片刻,又向多尔衮问道,“睿亲王,你还有什么事要向两宫太后陈奏?”

“臣已同大臣们议定,本月初九丙寅是出征吉日,祭过堂子后鸣炮启程。初八,即臣率大军启程的前一天,请皇上驾临大政殿上朝……”

皇太后含笑问道:“为什么事儿?”

多尔衮目不转睛地望着圣母皇太后,告她说:“臣这次率大军出征极为重要,非往日出兵伐明可比,需要皇上赐臣‘奉命大将军’名号。请皇上当着文武百官面赐臣一道敕书,一方银印。有了皇上所赐敕书、银印,臣就可以代天子行事。这是大军出征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好像古时候登坛拜将,所以请皇上于初八日上午辰时三刻,驾临大政殿上朝。臣虽是皇上叔父,也要向皇上三跪九叩谢恩。”

年轻的皇太后仿佛看见大政殿上这一十分有趣的场面,不觉笑了,用悦耳的低声问道:“这敕书和银印都准备好了么?”

“银印已经刻就。敕书也由主管的文臣们拟了稿子,到时候加盖皇帝王玺。还有一些该准备的事项,该由皇帝赏赐的什物,都已经由各主管衙门准备好了,请太后不必操心。”

多尔衮要禀报的大事都禀报完了,但是他没有马上告辞。趁着左右宫女都已回避,他又一次向她脸上望去,看见皇太后的脸颊忽然泛红。由于相距不过五尺远,多尔衮仿佛能听见她的心头狂跳。他在心中不无遗憾地说:

“你已经是皇太后啦。我只能扶持你的儿子在北京做中国皇帝,却不能同你结为夫妻。不过,再过几年,等到大清的江山打好了,我为大清立下了不朽功勋,只要你心中明白,让我称为‘皇父摄政王’也就够了!”

圣母皇太后的心头不再跳了,但是多尔衮看得她不好意思,使她不敢与他四目相对。她的心理十分复杂。她原是太宗皇帝的永福宫庄妃,如今是顺治皇上的圣母皇太后,这些“命中注定”的情况使她不能有一点别的思想;然而她又不能不在心灵深处怀着对这位小叔子的一缕温情!为着要留住多尔衮多说一阵话,她柔声问道:

“睿亲王,这次你率师南征,关系重大,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们两宫太后?”

多尔衮心中一亮,赶快说道:“自从臣与郑亲王共同辅政以来,在我国各种文书和谈话中,有时称我们为辅政王,有时称我们为摄政王,这是不懂汉人史书中摄政与辅政大有区别。臣马上要率大军进入中原,倘若名义不正,不但会误了大事,也会使汉人笑话,所以臣已经面谕草拟皇上敕书的大学士们,从此时起,臣是大清的摄政王,济尔哈朗是辅政王。以后,辅政王可以有一位二位,摄政王只有一人。摄政王虽在千里之外指挥战争,盛京和朝政大事也受他统治,由他尽摄政之责。济尔哈朗只是秉承摄政之命,尽留守之责,遇大事不能自作主张。此事是我国朝政的重大改变,趁此次进宫时机,向两宫太后禀明。”

圣母皇太后虽然依旧面带微笑,但那笑像花朵一样,忽然枯萎了。她是留心中国历史的女人,与一般没有汉族文化修养的满族王公大臣不同。她早已觉察出多尔衮专权的野心。此刻听了他的一番言语,她平日所预料的事果然出现。她懂得多尔衮走上摄政王这一步有多么严重:他可以成为周公,也可以成为王莽。圣母皇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没流露出一点儿会使多尔衮不高兴的表情,望着他说道:

“睿亲王改称摄政王,这对朝政有利,正合了我们两宫太后的心意。但愿你能够像周公辅成王那样,不仅成为一代开国功臣,也成为千古圣人。”

“请太后放心,臣一定效法周公!”

圣母皇太后虽然对多尔衮的话半信半疑,但是她装作完全相信,又一次含笑说道:

“你有这样忠心,何患不能成为周公。我将你这一句出自肺腑之言转告清宁宫太后知道,她一定满心欢喜。”

多尔衮说道:“臣誓志效法周公,永无二心,上对天地祖宗和两宫太后,下对全国臣民!”

他同皇太后互相望着,有一霎间的四目相对,都不回避。皇太后被他的忠言激动,晶莹的双眼中禁不住浮出泪光。片时过后,她略微侧过脸去,看着茶几上的一盆尚未凋谢的春梅,关心地问道:

“摄政王,你率大军从何处进入长城?”

“近据探报,流贼占据北京以后,沿长城各关口全不派兵把守。所以我大清精兵还要同往年一样,从蓟州、密云一带找一个地方进入长城,或直攻北京,或在山海卫以西、北京以东,先攻占一座城池屯兵,再与流贼作战。可惜进长城道路险峻,不能携带红衣大炮,全凭步兵和骑兵与二十万流贼作战,困难不小。可是臣既然奉命出征,志在必胜,务期消灭流贼,迎皇上与两宫太后定都北京,次第占领江淮以北数省,恢复大金盛世的功业。请太后天天以教皇上读书学习为念,至于臣与将士们进长城以后如何行军作战,如何艰苦,请太后不必放在心上。”

圣母皇太后听了多尔衮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不觉在眼睛里浮出热泪,轻声叫道:“摄政王!……”她分明要说什么话,但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太后身份,什么话也没说出。她望着多尔衮,多尔衮望着她,又一次四目相对,竟然忘记回避。但是几秒钟之后,她忽然接着说道:

“摄政王出兵在即,国事很忙,你去处理军国大事吧。小皇上初八日到大政殿上朝,向你颁发敕印,这是一次大的礼仪,我会教他记住。”她微微一笑,加了一句:“他到底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