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宋文学六十家 » 唐宋文学六十家全文在线阅读

《唐宋文学六十家》盛唐(713-766)

关灯直达底部

位卑而名高的诗人王之涣

一、生平事迹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王之涣实为绛郡人。

关于王之涣的生平事迹,过去知道的很少,新、旧《唐书》无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的记载都很简略。好在后来发现了他的友人靳能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天宝二年)五月为他用骈文写的《墓志铭》,首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这是我们了解王之涣生平事迹最原始、最珍贵的材料,据此我们知道:

他自幼聪明好学,很早就接受了家庭的文化熏陶,十几岁“则究文章之精”,青年时便已研习许多经典书籍。

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便“拂衣去官”。

此后在家十五年,曾一度漫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开拓了视野,《登鹳雀楼》大约就是在这时候写的。

十五年的家居和漫游生活,使他不想再做官了,后因他的亲友再三劝说,才于五十岁时又出任文安(今河北文安县)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此外,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传奇小说)还记载了王之涣的一段轶事。说的是在开元年间,有一天,天气很冷,下着小雪,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风尘未偶,游处略同”,一起到旗亭酒楼饮酒,正碰上梨园伶官数十人举行宴会。他们便躲在一旁,围着火炉观看。过了一会儿,乐曲奏起,唱的歌词都出自当时名人之手。这时他们三人私下相约道:“我们几个在诗坛都享有诗名,但从来没有分过高低,今天且看这些伶官唱歌,当唱到自己的诗,便在壁上画个记号,看谁的诗唱得最多,谁便称最优。”起先唱的是王昌龄的一首,王昌龄便举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一个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高适也得意地举手画壁曰:“一绝句。”这时王之涣有点沉不住气了。不过,他很自信,以为得名已久,便对高适和王昌龄说:“这几个不过是潦倒伶官,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词。”于是指着其中一个长得最美的歌女说:“等到她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那么我这一辈子也不与你们二位比高低了。如果唱了我的诗,你们可要拜我为师。”过了一会儿,轮到这位歌女唱了,果然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得意地说:“你们看怎么样?”大家都高兴地大笑起来。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虽然出自小说家之手,但从他们三人的交往来看,这个故事是有可能发生过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乐工配上乐曲作为歌词来歌唱了。

二、创作成就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位卑而名高。靳能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可惜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六首绝句,收在《全唐诗》里。这六首诗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最为人称道的有两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选一)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鹳雀楼周围的景物:“依山尽”的“白日”和“入海流”的“黄河”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景象博大、境界别致、雄伟壮丽而又富有活力的晚景图画。第三句,诗人的目光追随着依山夕照辉映下的滚滚黄河水远去,使意境更加开阔,视野更为拓宽。结尾一句,深刻地揭示出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第二首写西北风光很有特色,但后两句流露出荒凉冷落的情调,也含有“君恩不及于边塞”(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之意。全诗画面雄壮阔大,声调从容豪迈,故无凄切之感。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三)其他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中华书局,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