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日恩怨两千年 » 中日恩怨两千年全文在线阅读

《中日恩怨两千年》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

关灯直达底部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7月末,沈惟敬到达了日本侵朝远征军第一军团的阵地,并且见到了军团长小西行长。

两人见面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见如故。

出身相同,小时候待的环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经是同行(小西行长曾经做过商人),这些原因使得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投机之余,行长也确定了一件事: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虽说前不久他打败祖承训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但是这次并非感觉,而是确信。

这仗,看来是不能打了。

于是他决定谈判。

而沈惟敬则是来拖时间的。

两人从七月末开始,一直谈到了十二月。

最终的结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时带到的,还有辽东铁骑以及戚家军。

辽东铁骑是当时明王朝所辖范围内实力最为强劲的骑兵部队,由李如松的父亲——明朝名将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队的核心成员不是李家的亲戚,就是李家的嫡系,总而言之一句话,那是自己人,干活绝对靠谱。

顺便一说,这支部队还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至于戚家军,那更是威震江湖了。

这支部队由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开创,虽说当时戚继光本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但部队还是在的。此外,尽管我们在前面说倭寇的时候就已经讲过,戚将军打的倭寇其实多为中国人,可不管怎么讲,戚家军的战斗力却都是有目共睹的,实属当之无愧的精锐之师。

据说要进戚家军,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臂膀强壮,肌肉结实,双目有神,为人老实,手脚比较长且害怕官府。

同时也绝对不能有以下任何一条: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胆子小,长得白以及心态有问题。这支部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的素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遵纪守法,心态良好。

再加以训练,想不打胜仗也难。

正当李如松见过李昖以及朝鲜各大小官员后,准备跟部下商量如何开打时,下面有人来报说,沈惟敬求见。

来朝鲜之前,李如松已从宋应昌这里了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儿,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鲜干什么,现在来见,想必是有些什么情报要告诉自己吧?

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之入内。

然而,沈惟敬带来的并非是日军的情报,而是关于谈判的结果。

这就奇怪了,让你沈惟敬去拖时间的,为何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长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外交谈判?

沈惟敬确实假戏真做了——想利用谈判的机会,把这场战争平息了。

要问原因的话,首先一个是这家伙收了钱了。

收了小西行长的钱。

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并不怎么具备一颗高尚的心灵,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虚的,唯独白花花的银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对于小西行长来说,自打他知道了大明派出援军的消息之后,就立刻通知了国内的丰臣秀吉,两人一合计,得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结论,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去招惹明朝。

所以当他看到明朝和谈使者沈惟敬时,便下定决心要促成这次谈判,以保整个日本的太平。

于是,他向沈惟敬提出了和谈条件:以朝鲜的大东江为界,包括平壤城在内的以西土地,全部归还给朝鲜,并且将已经俘虏的朝鲜国王子也平安送还。

提完条件后,行长给了沈惟敬一笔钱,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说点好话,争取早日敲定,实现和平。

此时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个商人,而小西行长则成了他的客户。

客户给钱了,自然要给予一流的服务。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李如松甚至是宋应昌接纳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条件。

在听完了沈惟敬的讲演后,李如松轻轻地问了三个字:说完了?

说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随着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将是一把明晃晃的鬼头斩首刀。

很显然,李如松对于世界和平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头上的刀枪来实现的。

就在这生死当口,一位叫做李应试的军参站了出来,挡住了士兵,并且对李如松表示,可以将计就计,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长谈判,伺机以图平壤城和小西行长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义告诉行长,自己作为明朝方面援军的总大将,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和谈条件。

小西行长自然非常高兴,为表诚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来到李如松的大营,表示愿意在数日内,将平壤城交出。

约定的日子是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这天,平壤城城门大开,日军将领夹道迎接明军的到来,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员。

就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他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目标是所有日本人的脑袋。

然而,小西行长虽说不会打仗,脑子还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李如松来朝鲜之前正在宁夏平叛,并且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叛军将领全族。

所以他认定,此人的话不能当真。

早有一手的行长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且让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登上城门进入作战状态。

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脸皮下令攻城,结果打了一小会儿,知道没希望了只得回家。

当然,他还会回来的。

两天后,李如松带领所辖部五万人来到,对平壤城发起了进攻。

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戚家军)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

之后,他又让祖承训所辖部换上朝鲜军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芦门招摇撞骗麻痹对手。

比较戏剧的是,担任芦门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军。

最后的东门,李如松表示放弃,留下来给日军作为逃生通道。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的万无一失,李如松还扛上了当时在日本非常罕见的大炮。

既然啥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当天上午,平壤争夺战正式打响。

面对两倍于己的对手,小西行长进行了相当顽强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弹都快把城墙给轰塌了,日军却仍然站在墙头照着爬上来的明军乱砍。

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明军攻不破平壤,日军也赶不走对方,整个战场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南门除外。

尽管这场战争在朝鲜打起,尽管朝鲜都被打得快没了,但对于很多朝鲜人甚至是朝鲜军人来说,这天大的灾难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西北两口三门打得是头破血流,但这五千南芦门朝军依旧在看着城外的风景。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祖承训所率领的部队,接着作出了第一反应——很高兴。

这也不奇怪,因为祖承训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鲜军装。

要知道,虽然朝鲜人打日本人没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还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门的朝军误以为来了同胞,认定欺软凌弱的时刻到了,于是大家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打算好好过一把战场砍人的瘾。

祖承训倒也不含糊,一挥手就下令冲锋。

要说朝鲜人脑子真的不错,才一接触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军队。

那还说什么?散了吧。

这五千人就这么逃的逃,降的降,一点犹豫都没有。

此时的祖承训估计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南芦门。

南芦门一失,等于是打开了一个缺口,明军纷纷涌入,开始对日军发起了里外夹攻,知道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在做了最后一阵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线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来的东门,但当他们踏上逃跑之路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条逃生通道,而是一条死亡之路。

那里埋伏了数千军队。

又是一阵围攻后,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的小西军才算突围成功。

行长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凤山城落脚,并且和那里的守将合并一处,一边抵抗明朝军队的攻击,一边等待汉城方面的援军。

凤山的守将叫大友义统,是叱咤战国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长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战国时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过这伙人里头真正肯为上帝献身的没几个,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关系,以便从他们手里头弄到先进的武器顺便搞搞双边贸易。

不过大友宗麟是个异数,他既要洋人的东西,却也非常信仰上帝,虽然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人也就是个普通的厉害角色,但在当时西洋人的记载中,他却是能够跟织田信长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义统显然没他爹的那份能耐,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战火,立刻拔腿就跑,换句话说,小西行长还在平壤城内跟李如松拼命的时候,凤山城就已经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长只能再退。

这一退,就退到了汉城,而李如松也趁机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复了凤山、延安(朝鲜地名)以及开城。

现在,朝鲜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虽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汉城,但李如松心里很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

攻平壤,他五万,行长两万,都打了老半天,还用上了那么多大炮,现在汉城内的日军有四万,人数大致相当,要想硬碰硬地拿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脚步,好好考虑一下对策,思索一下战略。

这本是很正常,很正确,也很应该的做法,但终究没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龙身上。

这位朝鲜时任领议政反复催促李如松尽快收复王京(今汉城),好让李昖早日回朝。

无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骑前去探路,暂时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队没走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叫做碧蹄馆的地方,并在那里南部的砺石岭,遭遇了日军将领前野长康的部队一百余。

前野长康是丰臣家的老部下了,从秀吉还叫木下藤吉郎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了他的左右。

双方一阵激战后,日军败退,损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赶,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馆驻扎过夜。

同时,李如松也接到了送来的汇报。汇报上称,探路部队碰到了日本的大军,小试牛刀打了几下,便斩首六百。

看了之后,李如松很高兴,随即他便率亲兵精锐一千,准备亲自去接应并支援查大受,同时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各率军一千共往,最后,他还安排了总兵杨元率部五千作后随应援。

查大受也很高兴,他觉得虽然自己夸大了胜果,但日军确实不经打,如果日本人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光靠他这三千人,估计都能拿下汉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着蒙蒙细雨,查大受刚起床,正想打套军体拳然后去吃早饭,却听手下报说,有一股五百余人日军杀过来了。

没办法,早饭也没吃,也没有多作考虑他就率部出战了。

这股日军的带队大将,叫天野贞成,原名安田作兵卫。

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发生的那场震惊天下的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的贴身小姓,有日本第一美少年之称的森兰丸,就是死在了这人的刀下。

本能寺之后,因为罪名太大,全日本都在通缉他,故而安田作兵卫只好改名换姓然后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当天野贞成一看到明军出战,二话没说当即带着大伙就开始跑路,而查总兵自然也不多废话,追着鬼子就杀了过去。

要说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没多久,他就率领三千人马将这五百日军追上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并且迅速发起了围攻,打算一口气全歼敌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长康的砺石岭。

正在查总兵包饺子的时候,又有一股日军出现了,这次的人数在八百左右,带队的也是立花家的家臣,叫小野镇幸。

包饺子正包得不亦乐乎的查大受,并不清楚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此时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日本人勿近,谁近砍死谁。

两军相交,又是一阵混战。

突然,在明军左翼响起了一阵呐喊声,一队约两千人的日军部队杀了出来,为首大将,正是立花宗茂。

查大受立刻醒悟了。

大清早的五百人,是传说中的诱饵,后来的这八百人,是为了将他牢牢地粘在砺石岭,现在这两千人,是上正餐,特地来料理他的。

只是有一点他还不知道,立花宗茂的两千人确实是来料理他的,但并非是正餐。

碰上这种事儿,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查大受就是这样的明白人。

他选择了撤退。

明军稍作抵抗后,摆脱了日军的缠杀,开始向北撤去,立花宗茂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也亲自带了八百人,向着三千明军撤退的方向追赶了过去。

查总兵运气不错,很快就碰上了李如松的迎接部队,两人合兵一处,算是站住了脚跟。

立花宗茂见状也就此打住,在碧蹄馆的小丸山下布阵,然后下令开饭。

在战国时代,日本士兵上战场基本是不可能自备碗筷的,他们的一日三餐多是饭团,地位高的将领,饭团里大米饭多点,地位低的足轻,则多吃掺杂着粗粮的饭团,总之都是饭团。

宗茂拿到了自己的午饭饭团后,便带着个小板凳来到了明军阵地的前方,然后一屁股坐了下去,稳稳当当地吃了起来。

家臣们都吓坏了。

本来你带着八百人追着三千人乱打就够悬的了,现在人家变成了六千人,我们依旧是八百人,你非但不撤退,居然还敢大白天坐在别人家大门口吃午饭?

然而宗茂听闻这种担心后只是微微一笑,平静地说道:“我知道,我们人少,对方人多,可打仗的时候,越是在人少的情况下,就越是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样才能打胜。昔日军神上杉谦信公在攻打小田原城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吗?”

面对如此慷慨激昂且赤裸裸的挑衅,李如松选择了沉默。

倒也不是软弱,而是不知底细不敢轻易出战,再加上这时候挺忙的,没啥闲工夫。

他在骂人,骂查大受,顺便布阵。

查大受是该骂,但也得考虑到日军的进攻,毕竟这里离开日本人的大本营挺近,自己这么点人万一碰到敌人的大部队出动,那肯定是凶多吉少,但为了不让对方看出自己的底细,李如松决定暂时不动如山,静观其变。

缘此故,李如松在宗茂的北边,一个叫做望客砚的地方,摆出了鹤翼阵。

就这样,整个碧蹄馆恢复了平静。

这种短暂的和平维持了不到数小时便被打破。刚到下午,在望客砚的正面,出现了小早川隆景的部队大约两万人,向着望客砚逼近过来,在他的后面,还有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以及特地来朝鲜视察的监军石田三成的部队共两万余。同时,吃完午饭结束午休的立花部队,也动了起来。

这才是正餐。

此刻的李如松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赶紧走人,要么依山为托,等待后面杨元的救兵。

但是,李如松的选择却是第三种——进攻。

以六千人进攻四万三千人,看起来很傻很天真,但在此时,却是最好的办法。

走人,那是没可能的,碧蹄馆地形狭长,这天还下着雨,道路泥泞,怎么个逃法?

待援,那是不靠谱的,暂且不说杨元会不会放鸽子,你李如松那么多骑兵靠着一个山头打防御?能支撑多久?

唯一的办法就是冲过去,拼个鱼死网破。

虽然形势紧急,但还不至于绝望,因为前面我们说过,李如松手上的部队是他的亲兵精锐,也就是辽东铁骑。

一场大混战就此开始。

在这场混战中,大名黑田长政不知被谁一脚给踢到了河里,而边上路过的一位明将一见敌酋落水,也奋不顾身地拔出刀子跳下河准备痛宰落水狗。据目击者称:“当时只看到河里若隐若现着一对水牛角,才知道是自家大人落水了。”

所谓水牛角,指的是黑田长政所带的水牛头盔。

后来为了跟福岛正则表示友谊,便用自己的头盔换了对方的一之谷兜。

又据知情者称,在长政落水的时候,有一位黑田家的武士站在那里袖手旁观,仿佛就是来朝鲜旅游的,边上小西家的一位家臣都看不下去了,对着他大喊说:“那河里的是你们家的大人吧?都成这样了你咋还不去救呢?”

要说这位家臣真是泰山崩在跟前而面不改色,只是大声地回道:“真是我们家大人的话,他一定能自己爬上岸的。”

正在河里苦战的长政听闻此言,顿时怒气冲天,三下两下在水里夺过了明将的刀子然后反将其刺杀,这才狼狈不堪一身湿透地爬上了岸边,恶狠狠地瞪着那位说风凉话的家伙。

这位家臣的名字叫做后藤又兵卫基次。

另外,明朝方面的总大将李如松,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日军的拼死围攻。

其中,立花家的小野成幸单身杀到了他的身边,正待举刀要砍,边上的李如梅弯弓搭箭,将其一击射杀。

成幸因为身着一身金色铠甲,故被称之为“金甲倭将”。

接着,李如松发现,自己的周围猛然又出现了十好几个金甲倭将,个个手拿刀枪,将其团团围住。

这些人都是立花家的侍大将,出国之前,宗茂为他手下将近两百名侍大将每人定制了一套金色铠甲,作为立花家的战服。

这边的李家军一看,砍死了一个冒出了一群,当场就慌了神,这一慌就不得了了,一下子被对方做掉了好几人,连李如松的贴身亲信李连升(裨将),也惨死在了乱刀之中,而他本人的坐骑,以及弟弟李如梅的头盔,都被日军的铁炮打中,其中李如松的那匹马被一枪击中头部毙命沙场。

正在此时,整整四万日军开始渐渐围了上来,打算慢慢将李如松部包饺子,就在这生死一线性命攸关的时候,杨元来了。

杨元带着他的五千后援,虽然慢是慢了点,但总算是到了,而且到的正是时候。

大家都打得累了,日军虽说围着对手一阵好打,但打了一整天却也没能把人家怎么着,反倒自己焦头烂额,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快到极限了。

而明军虽说顽强抵抗,可怎么说也算是被人埋伏围殴了一整天,基本上就快崩溃了。

所以,当小早川隆景他们看到杨元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误以为明军的大部队援军来了,李如松他们看到杨元的时候,则如同看到了亲人,一下子士气高涨,大有掉过头来反咬日本人一口的架势。

但终究是忍住了,他知道,这是咬不得的。

毕竟到底多少人,李如松自己还是心知肚明的。